03.04 英媒:臺灣口罩供不應求政府高價徵用 廠商大喜開足馬力日產千萬

大陸小康網3月5日訊 老馬 臺灣政府1月底禁止口罩出口,但產量仍不及需求,因此強制徵用口罩工廠,並投入大批資金及人力生產口罩,同時隨疫情調整相關措施,政府宣佈要努力在3月中成為全球第二大口罩產地。

英媒:台湾口罩供不应求政府高价征用 厂商大喜开足马力日产千万

臺北街頭幾乎人人都戴上口罩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接到經濟部的電話說要徵收工廠時,我還以為是詐騙集團呢!”製作醫療用耗材、位於臺灣嘉義的昭惠公司董事長黃惠豐對BBC表示,得知政府要徵收口罩時,還以為是詐騙,所以趕緊問有沒有公文,隔天政府官員就拿著公文來了。

新冠狀肺炎疫情爆發時,臺灣經濟部1月24日宣佈暫停口罩出口,優先供應臺灣內部的需求,約一週後,1月31宣佈徵用所有口罩工廠,統一管理口罩的分配及產量,當時每片口罩賣臺幣6元(人民幣1.3元)、每人限購3片,引發搶購潮。

2月6日開始,購買口罩必須憑證件,實行實名制購買。口罩價錢降至一片新臺幣5元(人民幣1.1元)且僅限在藥局販售,逐漸降低民怨。

得知政府徵收口罩,黃惠豐鬆了一口氣,因為徵收口罩減少了很多困擾。他向BBC中文表示,疫情剛爆發時,就有許多中間商增加訂購量,甚至有人租賃大卡車要來載貨,但他的產能並沒有那麼多。

另外還有很多親戚、朋友會有購買需求,“政府徵收口罩,讓我不用面對這些人情壓力。”

讓人有些意外的是,臺灣口罩生產商幾乎都對政府“徵收口罩”政策表示滿意,因為醫療口罩的成本一片大約是6毛新臺幣(約人民幣0.13元),賣給中盤商的價格約新臺幣1.5元(約人民幣0.34元),但政府是以新臺幣2.5元(約人民幣0.58元)徵收。黃惠豐說:“除非是想要漲價的工廠,否則這價錢對我們來說不錯了。”

口罩利潤薄弱,臺灣的口罩產業此前多移至大陸,至今臺灣有高達9成的口罩都是依賴進口。

但也有部分工廠對政府採取的徵收政策表示不滿,認為徵收壓縮利潤,雖不至於虧本但利潤很少。隨著臺灣政府宣佈徵收口罩延至4月底,也有口罩廠商表達不滿。華新醫材集團專員徐志遠向媒體表示,卡在國內出不去的訂單已累積達千萬片,若政府繼續徵用,除無法對現有訂單廠商交代,也不敢接新的訂單。

雖有廠商抱怨,但黃惠豐向BBC中文認為,少數想借著疫情漲價的廠商可能有反彈聲音,但他強調大部分業者都對政府政策“表示滿意”。

臺灣當局斥資1.8億臺幣採購60臺製造口罩的機器,結合產業界陸續派出上百位專業人力,到工廠協助。經濟部預估,60多條新加開的生產線加上既有產能,臺灣的口罩日產量可望超過1000萬片,這一目標一旦實現,臺灣將躍升為全球第2大口罩產地,僅次於大陸。

位於嘉義的口罩工廠的作業員忙碌不已,不斷地將機臺上的口罩放到盒子內排好、裝箱。目前擁有一條生產線以及三個機臺的昭惠公司,派出三個作業員,一天輪兩個班次、共16個小時不斷作業,確保產量充足。

黃惠豐並說:“已經緊急招聘作業員,趕快訓練可以上工。”並稱,政府將提供一個機臺,還有派出軍人和人力協助,過去一個月能生產100萬個口罩,增加一條生產線後未來一個月能生產300萬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