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營鼎在線」雲南風情之怒族篇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使用語種較多的民族之一,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原碧江縣)、福貢、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等地。怒族自稱“怒蘇”(瀘水),“阿怒”(福貢)、“阿龍”(貢山)和“若柔”(蘭坪),自認為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他們可能有兩個來源:瀘水縣(原碧江縣)一帶怒族自稱“怒蘇”,而福貢、貢山縣的怒族自稱為“阿龍”或“龍”。由於長期交往,這兩部分人在怒江區域逐漸接近,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們各自還保留著自己的某些特點。

「營鼎在線」雲南風情之怒族篇

民族篇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有兩個不同的來源。住在福貢、貢山一帶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區最早的土著,他們自稱“阿怒”、“阿龍”;住在碧江、瀘水一帶的怒族人則是從麗江、劍川以東陸續遷徙而來的,他們自稱為“怒蘇”,與生活在大小涼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淵源關係。在長期的交往中,這兩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區域逐漸形成一個民族。過去洶湧奔騰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與外界的聯繫,他們靠溜索和獨木舟過江,十分危險,所以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和不平衡。20世紀中葉,還有一部分地區的怒族人仍保留著較多的原始公社制殘餘。近幾十年來,一座座鋼索大橋跨越滾滾的怒江,現代化的公路已經打開了山封江鎖的怒江地區,怒族人民已經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營鼎在線」雲南風情之怒族篇

民族篇

一、禮儀

怒族熱情好客,客人來訪時,全寨都要獻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製佳餚,並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徵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徵有興旺的後代,最後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二、節慶

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淨火塘中的餘灰,並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徵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初一凌晨,年輕的小夥子要搶先去井裡打吉祥水,並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麵餅和肉湯,因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唇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貢山怒族群眾都要歡度盛大的傳統節日——鮮花節(又稱“仙女節”)。 關於鮮花節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一個勤勞、聰明而又美麗的姑娘阿茸,她不辭艱辛,劈開了高黎貢山,引來了泉水,使常年乾旱、荒蕪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澆灌,使兩岸的岩石變成了沃土,荒山變成了綠野,可是她卻被可惡的頭人燒死在高黎貢山的山洞裡。這一天是農曆三月十五日,時值陽春三月,怒江兩岸鮮花怒放,怒族人民為了紀念阿茸,便將這一天定為鮮花節,以此來紀念他們崇敬、熱愛的阿茸。 節前,先選幾個鍾乳巖洞作為仙女洞。節日這天一早,怒族群眾穿上盛裝,帶上早已準備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鮮花,前往村寨附近各自選好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們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並舉行聚餐和各種娛樂活動。人們邊吃邊喝、邊唱邊跳,整個山谷都沉浸在古樸而隆重的節日氣氛中。

三、婚俗

怒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的家庭也頗具其本民族的特色。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正式聯姻而由男方請媒人帶上酒到女方家中說親。婚姻最後由父母決定。 雲南怒族小夥子姑娘們愛吹口弦,常常在小河邊、山坡上,三五成群用小巧玲瓏的口弦,交流情感,傾吐對心上人的愛慕。 小夥子和姑娘相愛後,雙方揹著阿爸、阿媽、長輩,用口絃聲相互約會,並互相贈送信物。小夥子送給姑娘自制的口弦,姑娘則送給心上人自繡的花布菸袋。在口弦和菸袋上留有互相知曉的表示雙方真摯愛情、永不變心的印記。感情特別深厚的男女青年,還各剪髮一束送給對方珍藏,以表示生死與共。 怒族男方在迎親時,婚禮非常熱鬧,青年人吹口弦、彈琵琶、跳琵琶舞或鍋莊舞,老年人則唱著婚禮歌向新婚夫婦祝福。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後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佈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麵粉,表示吉祥如意。 男子婚後,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築新房,與父母分居,但小家庭在生產生活上仍與父母及整個家族保持共同耕作和相互協助的義務。貢山怒族有男子從妻居住習俗。

四、服飾

怒族婦女善於織麻布,因此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中老年男女怒族均以布綁腿及小腿下部。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後擺的接口處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年輕姑娘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並在衣服邊上繡上各色花邊。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貢山地區怒族婦女著布袍,年青姑娘加圍裙,頭披一方巾。

五、飲食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麵稠糊)、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採集野菜。常採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蔥、花椒等。含澱粉為主的植物當糧或製成粉做粑粑而食。 肉類來源靠飼養的牛、豬、雞、狗、羊,常捕魚和打獵。怒族男子一成年就開始捕魚和狩獵,經常獵獲的野物有野牛、野豬、鹿麂子、岩羊和山雞等。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兒童還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 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善於釀酒。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飲用時,對入蜂蜜,清醇香甜、開胃可口。不論男女,都能豪飲,而且飲酒必歌,每飲必醉。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作的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六、建築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簷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內間為臥室兼儲藏室;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鋪設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隻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七、禁忌

按照怒族的禮節,到怒族人家做客應帶些煙、酒之類作禮物。客人不接受同心酒是對怒族同胞的不禮貌,將失去怒族同胞的信任。火塘上方的神位不能坐人,也不得從這裡經過。忌諱別人踩踏自己的影子。 兒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

「營鼎在線」雲南風情之怒族篇

民族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