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評價日本Q1W反潛偵察機?

哼哈321


日本Q1W反潛偵察機於1942年研製而出,又稱“東海”反潛偵察機。在41年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不過這時候伴隨而來的就是日軍戰線逐漸擴張,那麼在補給線上就很容易受到盟軍潛艇的攻擊,沒辦法,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日軍開始加快了反潛作戰的研究步伐。Q1W反潛偵察機分為兩種類型,一款是反潛作戰型Q1W1,另一款是訓練機Q1W1-K。這個不僅是日本當時的第一款反潛巡邏機,也是世界首例,相當於巡航導彈中V-2導彈的地位了。

Q1W反潛偵察機主要先進之初就是它加裝了了磁力探測儀。磁力探測儀在當時屬於先進性武器,它可以發現潛艇,還可以將其進行精確定位。在這個僅有的優點之後,剩下來的都是不足了,雖然磁力探測儀也是有缺點的,就是其探測範圍太小。這樣就加大了反潛偵察機的探測任務量。另外這這款反潛偵察機攜彈量非常小,僅可掛載兩枚250千克以下的炸彈,根本攜帶的武器無法靠自身擊沉潛艇。同時Q1W反潛偵察機防護性較弱,機身只安裝了一挺20mm機炮,一旦遇到美軍的戰鬥機幾乎就是活靶子了。

原本日本海軍對這款反潛偵察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結果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款反潛偵察機壓根沒擊沉幾艘美軍潛艇。在美軍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之後,制空權和制空權慢慢往美軍偏斜。在此之後,Q1W反潛偵察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在美軍佔領日本之後,這些反潛偵察機也成為了美軍的戰利品。所以多於這款飛機的評價,只能概括為先天發育不足,後期也戰績平平。


水鏡曉先生


Q1W反潛巡邏機,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研製生產的一款反潛巡邏機,同時也是全世界首款反潛巡邏機。但是由於其先天性能不足,加上戰爭後期盟軍掌握了日本本土的制空權,所以Q1W反潛巡邏機並沒有取得什麼實際的戰果。

Q1W反潛巡邏機

1941年12月7日,舊日本海軍偷襲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隨著日軍戰線逐漸擴張,它們的補給線受到盟軍潛艇攻擊的機會也逐漸增大。而日本帝國海軍缺乏護航能力,更是加劇了盟軍潛艇的威脅。在開戰初期,就有不少日軍軍艦在日本國內沿海遭美軍潛艇擊沉。1942年9月,舊日本海軍向渡邊鐵工廠(後改組為九州飛行機公司)委託開發十七試哨戒機。

日本投降後,美軍接收Q1W反潛巡邏機並進行測試

舊日本海軍開出的要求:

1.巡邏、搜索反潛艇攻擊速度較慢,為130公里/小時。續航時間較長,可維持10小時。

2.具備俯衝轟炸的能力。

3.駕駛艙前方的視線要廣,另外可以裝上三式一號探測器。

4.武器裝備為,2門20毫米機炮和一挺7.7毫米機槍,另外還可掛載深水炸彈或兩枚250公斤炸彈。

日本投降後,美軍接收Q1W反潛巡邏機並進行測試

1943年7月,渡邊鐵工廠按照上述要求研製的試驗機完成,這款反潛巡邏機,機長11.46米,翼展14.4米,高度為6.27米,最大起飛重量為4.8噸。該機配備有兩臺日立GK2C天風31型9氣缸空冷星型引擎(可提供655匹馬力),最大飛行速度為322公里/小時,裝滿燃料可飛2415公里。在武器裝備方面,與要求一致,為兩門20毫米九九式機炮和一挺7.7毫米九二式機槍,另外可掛載深水炸彈或兩枚250公斤炸彈。

Q1W反潛巡邏機三視圖

1943年9月,試驗機完成試飛。原先舊日本海軍計劃大量生產,但是由於渡邊鐵工廠的工人技術較差,所以難以大量生產。直到1945年1月,Q1W反潛巡邏機才正式服役。由於該機的用途有限、飛行性能和火力較差,加上美國海軍奪取了日本本土和附近海域的制空權,所以說Q1W反潛巡邏機幾乎沒有實戰的機會。到戰爭結束時,Q1W反潛巡邏機只生產了153架,在投降時剩餘63架,之後全部被美國海軍接收進行測試。


鼎盛成寧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日本Q1W反潛偵察機於1942年研製而出,又稱“東海”反潛偵察機。當時日軍的海上補給線屢次被美軍潛艇襲擊。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日軍加大了對反潛作戰的研究。Q1W反潛偵察機分為兩種類型,一款是反潛作戰型Q1W1,另一款是訓練機Q1W1-K。

Q1W屬於世界上首款安裝了磁力探測儀的反潛偵察機。磁力探測儀在當時屬於先進性武器,它可以發現潛艇,還可以將其進行精確定位。但是磁力探測儀也是有缺點的,探測範圍太小。這樣就加大了反潛偵察機的探測任務量。“東海”反潛偵察機攜彈量小,無法靠自身擊沉潛艇。同時Q1W反潛偵察機防護性較弱,機身只安裝了一挺20mm機炮。

日軍當時對Q1W反潛偵察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結果戰績平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款反潛偵察機並未擊沉幾艘美軍潛艇。在美軍掌握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之後,制空權和制空權慢慢往美軍偏斜。在此之後,Q1W反潛偵察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在美軍佔領日本之後,這些反潛偵察機也成為了美軍的戰利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