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上漆和燙蠟作為紅木傢俱或者部分硬木傢俱表面處理的最後一道工序,可以對傢俱起到保護和裝飾的作用。明清以來,南方採用傳統上漆工藝對紅木傢俱進行表面塗飾,北方地區因氣候乾燥等原因採用燙蠟工藝,故有“南漆北蠟”之說。

南漆的“漆”指的是生漆,生漆是一種天然漆,俗稱“土漆”,又稱“國漆“或“大漆”。北蠟,是指燙蠟工藝。生漆歷史悠久,有大量歷史典籍均有記載,而燙蠟工藝出現得相對比較晚,文字記載也較少,因此出現了一些爭議。

— 1 —

“南漆”

我國很早就有用漆或者蠟保護生活用具的先例,在崔建林主編的《古典傢俱》中提到,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三文化層中,出土了一件漆木碗,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7000餘年了。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新石器時代遺址漆木碗

生漆

“南漆北蠟”的“漆”是指從漆樹上採割的乳白色膠狀液體——生漆。這種“漆”一旦接觸空氣後即轉為褐色,數小時後表面乾涸硬化而生成漆皮。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表皮被割出口子、正在流出漆液的漆樹樹幹。採漆工作枯燥辛勞,收穫量卻很低,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說。

從天然漆樹中採割生漆,將古老的“上漆”技藝承續到傢俱製作工藝中,利用生漆中“漆酚”在漆酶催化作用下自然乾燥成漆膜。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生漆

生漆有很好的附著力,使傢俱表面與外界進行了阻隔,這樣木質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存在,受外界的影響相對就少了很多,不僅避免了木材快速頻繁的漲縮。

對於木材自然腐朽和蟲噬也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大大延長了木材使用壽命,可以說生漆是明清傢俱表面處理很輝煌的一項成就。

傳統的經驗是:

好漆似清油,明亮照人頭。

搖動虎斑現,挑起釣金鉤。

也就是說好的生漆冷清芳香,漆液轉色後光亮如鏡,搖動漆汁色澤深淺分明。

工藝

生漆工藝是一種綠色天然的制木技藝,對環境汙染小,對人體危害下,相對來說是一種比較耗時耗力的古老技藝。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披麻布後的生漆古傢俱表面

生漆的工藝過程,包括打底子(也稱“做底子”)、刮面漆、磨砂皮,最後再連續多次的擦漆。傢俱每上一次漆,晾乾後就要砂紙打磨一次,然後再上漆再打磨,這樣的工序需要反覆十幾次。

生漆塗到傢俱上的漆非常薄,不到零點幾毫米,漆本來是乳白色,如果塗太厚幹了之後會變成黑色,所以一定要塗抹均勻,尤其是雕刻的地方,一旦上漆厚度超過界限就可能變黑。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直接用生漆的古傢俱表面圖

上漆工藝古老而又複雜,傢俱要多次被送入蔭房,在溫度20℃-40℃、相對溼度75%以上條件下才能幹燥成膜,一套傢俱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全套的工序。

南方天氣潮溼,溫度適宜,能保證紅木傢俱更好的保存,所以上漆是中國南方最常見的紅木傢俱保護工藝。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上生漆的硬木傢俱

經過多道生漆工藝之後,在木器表面形成漆膜,漆膜耐磨強度大,漆膜光澤明亮,亮度典雅、附著力強,具有很強保護木材的作用。

上漆工藝既能使傢俱防腐防潮,又特別適合美化加工,應用於傢俱的歷史非常悠久,從春秋到明清均有廣泛的使用,並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漆器、生漆傢俱文化,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由於生漆工序繁雜,只有純手工精做的紅木傢俱才有可能用生漆工藝,且需要技術精湛的老漆匠才能做到,而真正掌握國漆技術的傳人已經不多了,以至於現今用純生漆製作的紅木傢俱非常稀少。

— 2 —

“北蠟”

傢俱表面的另一個處理工藝就是燙蠟,張曉明所著的《中國傢俱》中提到,燙蠟工藝最先應用於青銅器表面,可以保護青銅器歷經千年而不腐蝕。後來這種工藝被有心的匠人應用在小件的根雕作品上,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進而發展到應用於傢俱表面。

蜂蠟

傢俱燙蠟對蠟的選擇有很高的要求,一定要選擇天然純蜂蠟——由蜜蜂蠟腺分泌出來的蠟。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天然蜂蠟

蜂蠟中所含脂類中的軟脂酸蜂花酯對木材纖維有緊固作用,芳香性有色物質蟲蠟素和揮發油對木材有養護作用。

不可使用石蠟及蜂石混合蠟,因為石蠟主要成分是多碳水化合物,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易被氧化而分解出水和碳,從而其表面顏色會逐漸變深。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逐漸分解出的水分和碳黑會沉積在木棕眼和木纖維中,對其造成破壞。

由於燙蠟選用的天然蜂蠟或者白蠟不是無色而是黃色,燙到傢俱表面之後,使得原有的木材顏色明度降低、彩度增加(偏黃),再加上燙蠟過程中對木材的高溫烘烤也會加深木材的顏色。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上生漆的硬木傢俱

所以燙蠟後木材的顏色比燙蠟前要深一些,色澤也會更加圓潤,降低了原本色彩的浮躁感,增加了其深沉、含蓄、內斂的韻味,彌補了有些木材顏色上的缺陷。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隨著時間的流逝,有色差的木材,色差也會越來越小而且趨於均勻,木材的花紋和色澤也會格外雋永耐看。燙蠟把木材的天然材質發揮至極致的同時,更顯示出天然質樸、不加雕琢的美感。

工藝

民間關於燙蠟的記錄不多,容庚先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成書的《商周彝器通考》中記載:

乾嘉以前出土之器,磨礱光澤,外敷以蠟。

這算是民間書籍記錄得比較早的“燙蠟”工藝。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這種“燙蠟”工藝,主要是針對出土的青銅器,對歷經千年的青銅器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還能在青銅器表面形成類似於包漿的效果。實際上這種方法現在也繼續沿用,涉及面也更廣,包括古硯、老的硬木傢俱等等。

雖然燙蠟工藝在民間資料中記載不多見,但在我國的清宮檔案裡卻有不少關於燙蠟的記載。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

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記事錄:

二十八日檔房掌稿筆帖式和寧持來武備院清寧印文內開三丈四方房二間,內楠木桌子二張,粘補燙臘,二丈庭房二間內長一丈二尺底徑一寸,稍徑八分班竹椽子五十根,隨銅筒錠給交舊換新,圍屏璧子一分,口沿糊折口,佛房內楠木佛桌一張,粘補燙蠟,照例應交造辦處收什妥協等因回明中堂英廉。

斷乾嘉之前燙蠟工藝(與木器燙蠟應略有不同)就運用於出土青銅器的保養上,從目前查到的信息來看,乾隆時期,木器燙蠟工藝有運用於楠木傢俱表面起保護作用的實例。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傳統傢俱的燙蠟都是高溫燙蠟,用火炬將木頭加溫後塗蠟,在燙蠟的同時由於高溫將木頭內含油脂逼到木材表面,木材表面的冷卻後用專用工具剔除,最後用布擦除乾淨。最終油脂形成的包漿替代了蠟成為傢俱的表面。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燙蠟的目的是為了填充木材棕眼的空間,在木材表面為密封的保護層,用以保持木材含水量的相對穩定,防止外界溼度變化給木材造成較大的伸縮變化。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燙進木材中的蠟可以減小木材的伸縮,增加傢俱的硬度,防止傢俱翹曲變形;可以提高傢俱的耐磨性,傢俱的邊線和稜角處不會因為過度磨損而影響美觀;還可以減小蟲蟻的侵蝕,並對木材進行保養和滋潤,延長傢俱的使用壽命。

後記

目前還有一些廠家在交貨時既不燙蠟也不上漆就交給消費者,即所謂的“光身”,待過一段時間以後再憑消費者喜好上漆或者燙蠟,並聲稱不僅消費者能夠看清材質,這樣對傢俱也更好。

什麼是“南漆北蠟”?|傢俱篇

“光身”的傢俱確有消費者喜歡,這種不加任何修飾和保護的傢俱接觸到汗液、油脂後很容易變色,很快就能有一層自然的光澤,但也很容易吸到髒物,容易造成傢俱顏色的深淺不同,導致產生色差。

紅木傢俱究竟應該上漆還是打蠟?不僅消費者搞不明白,專家也是觀點各異。國家紅木標準的主要起草人楊家駒說,從歷史流傳下來的工藝中,自古以來就有就有“南漆北蠟”一說。

《紅木傢俱》新國標中明確要求生產企業明示塗飾工藝,如果不打蠟、不上漆就不是傳統工藝,豈不成半成品了嗎?對於上漆和燙蠟傢俱到底該怎麼選擇呢?

燙蠟對傢俱的乾燥要求更高,如果幹燥不好,傢俱就會出變形開裂,不如上漆傢俱保護得好。燙蠟後的傢俱在使用過程中要多加小心,一旦有熱的、燙的水或者容器擱置在燙蠟的紅木傢俱上,就容易出白圈,也不如上漆傢俱保養起來省心。

當然,以上介紹的上漆、燙蠟皆是傳統工藝,更令人糟心的是目前市場上也有一些採用化學漆或者專用傢俱蠟等現代方式塗飾的傢俱,化學漆則相對較假,也會有一定的味道。

從工藝上講,上漆工藝所產生的效果是一般現代化學漆所無法比擬的。通俗地講,現代化學漆的製作工藝是把漆覆蓋在木製品表面,越用越毛糙,用刀可以剷下一層漆皮。

而傳統蘇式揩漆是一層層將生漆打磨揩進木製品表面的毛孔內與木坯混為一體,不但保護功能更勝一籌,且可防腐蝕、耐酸鹼、耐高溫、防火,隨著使用年代久遠會越來越光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