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希臘的領土變遷(六幅地圖全景展示,1830至1947年)

希臘是在1830年取得獨立地位的,在此之前,希臘歸奧斯曼帝國統治已長達三百多年。希臘獨立戰爭歷時八年半,可稱得上是一場民族大起義,它為希臘的發展開闢出了全新道路,亦激發了巴爾幹地區的民族解放熱情。希臘在獨立之初僅囊括有伯羅奔尼撒半島和色薩利以南地區,僅相當於現今面積的1/2左右,那希臘是如何在百餘年時間裡實現領土翻倍的呢?首先就是合併愛奧尼亞群島。

希臘的領土變遷(六幅地圖全景展示,1830至1947年)

在希臘發展脈絡中曾出現過一次領土贈予事件。1862年希臘需要遴選新任國王,因英、俄已達成協議不能由本國王族出任,故丹麥威廉王子獲得了希臘新任國王頭銜,稱喬治一世。隨著新主登基,英國將愛奧尼亞群島作為賀禮贈予希臘。同年,喬治一世之父成為丹麥國王,姐姐亞歷山德拉與英國愛德華王子完婚。父子竟然在同一年成為不同國家的君主,著實罕見。

希臘的領土變遷(六幅地圖全景展示,1830至1947年)

希臘自獨立後一直都夢想著收復故土,即複製拜占庭帝國的輝煌。其藉助奧斯曼帝國在第十次俄土戰爭中慘敗的契機,以非流血的方式合併了色薩利地區。然而希臘的“偉大理想”並非是一帆風順的,在1897年的那場以爭奪克里特島為開端的希土戰爭中,兵力和技術裝備均弱於對手的希臘遭遇了連續失利,不僅克里特島仍然屬土耳其管轄,而且還要賠款割地。

希臘的領土變遷(六幅地圖全景展示,1830至1947年)

希臘最大規模的一次領土拓展是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之後。1912年10月至1913年5月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結成的巴爾幹聯盟反對土耳其控制和壓迫的民族解放戰爭;而1913年6月至9月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則是因戰果分配不均而導致的,是以掠奪土地為主要目標的王朝戰爭。結果希臘在兩次戰爭中均站對方向,兩度成為戰勝國,獲得了伊庇魯斯和馬其頓的愛琴海沿岸地區,而且幾乎盡數收割了土耳其所屬愛琴海島嶼。

希臘的領土變遷(六幅地圖全景展示,1830至1947年)

巴爾幹戰爭期間,希臘海軍主力艦艇包括購自意大利的萬噸裝甲巡洋艦“阿韋羅夫”號、以及購自美國的輕巡洋艦“赫拉”號(“赫拉”號原是清廷訂購,因辛亥革命爆發無力付款,遂被希臘所得)。正是憑藉略勝一籌的實力,希臘海軍實現了對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這使得希軍可隨心所欲的在愛琴海遊蕩,肆意攻取散落在這片蔚藍海域中的土耳其島嶼。其中克里特島早在1898年就是英、法、俄、意四大國駐軍管理的自治地,雖仍屬土耳其版圖,但已無土耳其的一兵一卒。而且希臘首相韋尼澤洛斯是克里特島五人委員會(克島政府部門)首領,所以克里特島併入希臘只缺合理的契機和藉口。結果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幫了希臘的忙,1913年10月18日,希臘向土耳其宣戰並正式宣佈合併0.83萬平方公里的克里特島。

希臘的領土變遷(六幅地圖全景展示,1830至1947年)

此後幸運女神依然眷顧希臘。希臘在1917年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而協約國的勝利使得韋尼澤洛斯的泛希臘主義思想有了實現的可能。希臘出兵佔領小亞細亞第一大港伊茲密爾是要在西方列強瓜分已崩潰的奧斯曼帝國時分一杯羹,而希軍在土耳其領土上耀武揚威的姿態,更像是掙脫數百年奴役枷鎖後肆意妄為的發洩。但凱末爾領導的革命打破了希臘的迷夢。根據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土耳其收回了一戰後割予希臘的伊茲密爾和色雷斯東部。但希臘也並非一無所獲,其得到了保加利亞西色雷斯地區作為補償。保加利亞屬同盟國陣營,故在戰後被剝奪了約10%的領土,其中西色雷斯由協約國代管,後劃屬希臘。

希臘的領土變遷(六幅地圖全景展示,1830至1947年)

希臘在二戰後仍有領土入賬。根據1947年處置前軸心國幫兇和僕從的《巴黎五國和約》,意大利疆域需重新調整,其中意方在1911年意土戰爭時兼併的多德卡尼斯群島要轉予希臘。多德卡尼斯群島位於愛琴海東南,屬希臘文化圈,在蘇里曼一世時歸奧斯曼帝國(1522年)。經過此次調整,希臘完成了其版圖中的最後一塊拼圖,國土總面積達到了13.2萬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