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軍屯"到"馬市"

導語:明朝統治長達276年之久,期間國家統一、經濟繁榮,但因處於封建社會後期,也出現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問題。因之,喜歡明朝歷史的人員眾多,對明朝歷史探討的範圍廣泛。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明朝遼東地區

遼東地區雖地處邊疆,但卻是首都的門戶,是明朝與蒙古、女真之間的緩衝地帶,緊鄰朝鮮,遙望日本,戰略位置關鍵。在學習和探索明朝遼東歷史的過程中,有感於全面系統講述遼東的材料不足,萌生了梳理明代遼東政治、地理、民族等方面沿革的想法,因而有了本篇文章。

一、明代遼東地區的政治統治

洪武四年(1370),明朝置"遼東衛得利嬴城",這是明朝接替元朝統治,在遼東地區設置權利機構的開始。同年七月,設"定遼都衛指揮使司",總轄遼東諸衛,治所在遼陽。洪武八年(1375)十月改定遼都衛指揮司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

明朝在東北共設兩大都司,即奴兒干都司和遼東都司。明朝的地方政權機構設置為,布政使以下是府州縣。

但奴兒干都司一開始就未置府州縣,遼東都司先設後廢,洪武十年革除所屬州縣,專以遼東都司領二十五衛,並安樂、自在二州,隸屬山東布政使司團。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明朝奴兒干都司

都指揮使司是明初地方最高軍政機關,遼東地區以都司領衛所的管理結構表明明朝政府對遼東地區採取軍事統治。都司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但由於某些特殊的軍事需求,朝廷派遣將軍到遼東,在一段時間內這些將軍便成為遼東最高軍事指揮。

洪武三十五年(1402),"命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劉貞鎮守遼東,其都司屬衛軍馬聽其節制",這是關於派將軍鎮遼東的首次記載。永樂元年(1403),"命保定侯孟善鎮遼東,節制遼東都司所屬軍衛"。

永樂十二年(1415),"命都督費職劉江俱充總兵官,琳鎮守甘肅狹西河南山西,調到備禦官軍聽其節制,江鎮守遼東都司屬衛軍馬",遼東總兵官制度此時正式確立。永樂十三年(1416),"敕遼東總兵官都督劉江及遼東都司選女直官軍及舍人餘丁不限名數以明年春赴北京操練

",這表明總兵官與都司並存,且工作內容有重合部分。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明朝將軍

遼東地區遠離中央政府,且管理上實行軍事統治,為節制地方權力,派監察官員巡視監督必不可少。宣德十年(1435)十二月,"命行在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李浚巡撫遼東。先是行在戶部兵部奏遼東等處地方廣遠,宜得大臣巡撫,上命廷臣推舉至是舉浚以聞遂有是命

"。

但從《明實錄》記載中可見,巡撫李浚所上奏的內容遠不止監察工作而已,涉及軍事、屯田、民政等各方面。顯然巡撫的權力已經超出行政監察的範疇,逐漸將遼東都司和遼東總兵的部分權力歸為己有。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明朝將軍

正統七年(1442)十一月,"

命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王翱往遼東提督軍務,以遼東邊備廢弛胡虜數入為寇故也",王翱的角色相當於軍事方面的監察官員。提督和巡撫同時存在了幾十年的時間,直到天順年間才取消了提督遼東軍務的職務。但是這項職能卻並沒有消失,而是由巡撫繼續負責。這樣一來,巡撫的權力日漸增大,成為凌駕于都司和總兵之上的遼東地區最高權力者。

至嘉靖末期,遼東三種不同的管理系統並存,即都指揮使司、總兵和巡撫,表面上看三者分別負責行政、軍事和監察,但實際上三者齊頭並立,工作職能上相互區別又相互重疊。

二、遼東地區的疆域及行政區劃

遼東都指揮使司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海口,北至開原,這是遼東疆域大體輪廓。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明朝地圖

《遼東志》記載遼東地區形勝:"遼地阻山帶河,跨據之雄甲於諸鎮,至我朝經制為詳。蓋北鄰朔漠而遼海、三萬、鐵嶺、瀋陽統於開原以遏其鋒;南枕滄溟而金、復、海、蓋、旅順諸軍聯屬海濱以嚴守望;東西倚鴨綠長城為固,而廣寧遼陽各屯重兵以鎮復。以錦義寧遠前屯六衛西翼廣寧,增遼陽東山諸堡以扼東,建烽堆星聯首發尾應,使西北諸夷不敢縱牧,東方贄琛聯絡道途,民得安稼穡"。

廣寧、開原緊鄰西、北邊界,擔負戍邊重任,旅順、金州、復州則直接面對從海上而來的進攻。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遼東衛所

遼東地區實行軍事統治,不設府州縣,行政區劃便是都司領衛所。遼東二十五衛並兩州設置如下:"三萬衛、遼海衛、安樂州置於開原城。鐵嶺衛置於開原瀋陽之間,北距三萬衛九十里。瀋陽中衛置於瀋陽城,南距遼東都司一百二十里,領撫順、蒲河千戶所。廣寧衛、廣寧中衛、廣寧左衛、廣寧右衛置於廣寧城。"

"廣寧左屯衛、廣寧中屯衛置於錦州城。義州衛、廣寧後屯衛置於義州城。廣寧右屯衛'初置於十三山堡,後遷於舊閭陽縣臨海鄉,東南距都司五百四十里'。廣寧前屯衛、寧遠衛置於寧遠。定遼左衛、定遼右衛、定遼中衛、定遼前衛、定遼後衛、東寧衛、自在州與遼東都司共置於遼陽城。海州衛、蓋州衛、復州衛、金州衛。"

三、遼東地區的邊防

"明朝都燕,遼東實為肘腋重地,建置雄鎮,藩屏攸賴。司之西北則朵顏、福餘、泰寧三衛,東北則高麗、耽羅以北等地,而廣寧、開元居其噤吭,金、復、海、蓋並稱沃饒,為之根本

"。《明實錄》記載,宣德元年(1426)遼東三萬衛總甲張顯上書中說到:"遼地南有倭寇,東有朝鮮,西北皆胡虜出沒",一語道出遼東地區的險峻形勢。

1、"西牆","東牆"的設立

正統年間,由於靶鞄瓦剌等少數民族不斷襲擾遼東,威脅明王朝的統治,朝廷下令修築了具有防禦功能的遼東邊牆。《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邊牆西自山海,東抵開元,延袤二千餘里,東西闊絕,議者以應援為虞",這段史料所載應為遼西、遼河套地區的邊牆,史稱"西牆"。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明朝遼東長城

自山海關鐵場堡起,至開原鎮北關,全長1248裡,從正統七年開始陸續修建,主要為防止兀良哈三衛等部的南襲。史稱"東牆"的遼東一段邊牆修築於成化三年,自開原鎮北關至九連城江沿臺堡,全長520裡,主要為了防止女真族的進攻。

在邊牆上或者邊牆外面設有墩堡,墩堡排列緊密,互成精角之勢。"此遼東沿邊城堡墩空兵馬也。夫遼南望青徐,北引松漠,東控海西女直諸夷朝鮮百濟新羅諸國,西連平薊,為神州襟吭,枕山抱海,風氣勁悍,士馬甲於天下。若乃山峪之險天造地設,崇形勢據險隘察遠近便勞逸,識者恆汲汲焉。"

2、遼東地區的遊牧民族

明代遼東地區周邊的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女真、朝鮮等,其中蒙古和女真人以狩獵和遊牧為生,經濟形態比較原始,民眾剽悍善戰,因而劫掠遼東邊地的情況時常發生。

蒙古族以兀良哈部為主,兀良哈三衛即福餘、朵顏和泰寧,此三衛在明中後期經常南下襲擾遼東。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讀史方輿紀要》

《讀史方輿紀要》中對兀良哈三衛的位置有詳細記載:"自廣寧前屯衛歷喜峰,近宣府者屬之朵顏;自錦、義歷廣寧逾遼河至白雲山,屬之泰寧;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至開原者屬之福餘。朵顏於三衛最強,地形亦最險,自是防維單外,誘導北兵,連屬諸部,漸萌窺伺

"。

《明史》記載:"東部土蠻數擁眾寇遼塞。總兵李成梁敗之於卓山,……守備曹籠敗之於長勝堡。神宗即位,頻年入犯"。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遊牧民族

永樂九年(1411),女真諸部歸附明朝,設奴兒干都司,做為遼東的外部屏蔽。"女真本東夷種,世居混同江東長白山鴨綠水之源。混同江,在今遼東三萬衛北千餘里。長白山,在三萬衛東北千里。鴨綠水,在今遼東都司東五百六十里

"。

3、對女真人的管理

明代女真族分為三部分,按照地理位置分別為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主要分佈在自松花江中下游以東至沿海地區;海西女真位於自松花江中游大麴彎處西至輝發河、遼河一帶,內部分為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四部,稱為扈倫四部;建州女真則位於撫順以東,鴨綠江以北,長白山以西,開原以南,建州女真與遼東的關係最為密切。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女真人

永樂元年(1403),置建州衛,《明實錄》記載:"女直野人頭目呵哈出等來朝,設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阿哈出為指揮使"。後又置建州左衛,"賜和寧王阿魯臺使哈剌因等及建州左衛指揮猛哥帖木兒等宴"。

正統六年(1441)置建州右衛,"太宗皇帝令惱納掌忽魯哈衛塔失掌弗提衛,其人民各隨所屬,今茲事體與彼頗同,請設建州右衛以處凡察庶消爭釁以靖邊陲"。建州女真通過馬市等渠道與遼東往來頻繁,甚至遷徙到遼東,安樂、自在二州就是為遷徙而來的女真人而設立的。

4、遼東的國際形勢

朝鮮,在遼東都司東千八百里。洪武二年(1369),高麗王王顓上表祝賀即位,明朝下詔封其為高麗國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奪王位,遷都漢城,改國號朝鮮。"自是王氏始絕,李氏世有其地,稱藩,歲奉貢獻。萬曆二十年(1592)為日本所侵略,國幾亡,王師入援,久之國始定

"。明朝兩百多年間,與朝鮮之間的關係相對穩定。

明朝時期還有另外一股力量經常襲擾遼東地區,他們是從海上來的有組織的日本浪人,我們俗稱為"倭寇"。倭寇之患從明朝初年開始,終明一代持續存在,給遼東沿海地區的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遼東地圖

從明太祖時期開始,就練兵備倭。成祖時期,在遼東沿海地區修築烽火臺,加強對倭寇入侵的監視。永樂十四年(1416),"

置遼東金州旅順口望梅蝸左眼右眼三手手山西沙州山頭爪爪牙山敵臺七所"。

"遼東總兵官中軍左都督劉江以捕倭揵聞,江嘗請於金州衛金線島西北望海垠上築城堡,立煙墩,瞭望倭寇。一日了(瞭)者言:東海洋內王家山島夜舉火,江以寇聚其間,亟遣馬步軍赴蝸上下堡備之。"

"翌日倭舶:三十一艘泊馬雄島,眾登岸,徑奔望海蝸。江親督諸將伏兵堡外山下,伺賊既圍堡,舉炮發伏。都指揮錢真等領馬隊要其歸路,都指揮徐剛等領步隊逆戰,寇眾大敗,奔入櫻桃園空堡中,軍圍殺之,自辰至酉擒戮盡絕,生獲百十三人,斬首千餘級。上聞之,賜璽書褒諭徵。江還,京師且令速上將士功"。從此,倭不敢窺遼東。

四、遼東地區的人口及經濟發展

1、軍屯的記載與統計

遼東地區地處邊陲、地廣人稀,在明初主要的人口都是軍戶,民戶數量極少,這源於軍屯的廣泛存在。遼東地區實行衛所制度,軍士戰時為兵,平時則為農,做到既拱衛邊防又保證生產,這種制度就是軍屯。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古代屯田

軍屯並不是所有的士兵同時都耕種或者同時都守城,耕種和守城的士兵人數是有一定比例的。不同時期這個比例也不盡相同,明初耕種人數多守城人數少,明末則耕種人數少守城人數多,與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關於遼東地區的人口數量,在《遼東志》和《全遼志》兩部書中有詳細記載。

《遼東志》於正統八年(1443)始修,弘治元年(1488)修定,又於嘉靖八年(1529)續修,嘉靖十六年成書,書中對於遼東二十五衛並二州的戶口數記載如下:"遼東都司定遼左等二十五衛二州戶口二十七萬五千一百五十五,馬隊額軍五萬二千二百八十二名,步隊額軍三萬七千四百九十五名,招集軍一萬三千六百二十七名,屯田軍一萬八千六百三名,煎鹽軍一千一百七十四名,炒鐵軍一千五百四十八名,寄籍民七千一百九名。"

《全遼志》是《遼東志》第三次續修本,始於嘉靖四十四年,成書於嘉靖四十五年。《全遼志》記載:"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衛安樂自在二州招集永寧監戶九萬六千四百四十一口三十八萬一千四百九十六。"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古代軍屯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寄籍民戶2599戶,9279口;軍戶(即額戶)74713戶,294595口;再將新發軍戶、遼陽瀋陽等衛招集戶計算在內,總戶數為96481戶,381496口,與前文史籍記載內容相比,總戶數略有差異,總人口數相同。《遼東志》第二次修定雖於嘉靖十六年成書,但其所記載的內容多以明前期為主,《全遼志》內容則以明中後期為主。

遼東的經濟支柱是軍屯,屯田的發展使遼東地區物質逐漸豐盈。然而遼東地區周邊的民族則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工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因此物質交換的需求應運而生,最終促成了馬市的出現。

2、馬市的發展與總結

"明初,東有馬市,西有茶市,皆以馭邊省戍守費。永樂間,設馬市三:一在開原南關,以待海西;一在開原城東五里,一在廣寧,皆以待朵顏三衛。定直四等:上直絹八匹,布十二,次半之,下二等各以一尺減。繼而城東、廣寧市皆廢,惟開原南關馬市獨存"。成化年間城東和廣寧馬市復開,開原月一市,廣寧月二市。萬曆二十三年,義州開設木市和馬市。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茶馬互市

《全遼志》中記載馬市抽分標準:"兒馬一匹銀五錢,馬駒一匹銀三錢,騙馬一匹銀六錢,小馬一匹銀二錢,驟馬一匹銀四錢,大牛一隻銀二錢……貂皮一張銀二分,豹皮一張銀一錢,熊虎皮一張銀三分……參一斤銀五分,松子一斗銀三分,蜜十斤銀一分……鍋一口銀三分,錚子一件銀五釐,絹一匹銀一分"。

由此可見,馬市交易的產品豐富,包括家畜、山貨和農具等。除了交易品種豐富之外,馬市的交易量也相當大。

明代遼東檔案彙編》第一部分遼東都指揮使司檔案中的第七章是馬市,其中的檔案詳細記述了每一次馬市所交易的物品及抽分情況,還有對夷人撫賞的銀物清冊。這些檔案清晰的展現了當年遼東馬市交易量之大,交易額之多。

明朝時期對遼東地區建設的貢獻,從

馬市

遼東地區經濟的發展促成了馬市的出現,同時,馬市交易的牲畜等又推動了遼東地區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形成了良性的循環。另一方面,遼東地區周邊民族因馬市的交易而大大豐富了物質資料,進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遼東邊境的和平。

結語:在遼東地區的歷史中,正是因為明朝對其的管理與控制,使遼東地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也正是因為明朝的參與,《遼東志》作為遼東地區第一部史書,使遼東地區獲得與中原文化交融的文化資本。

倘若沒有明朝對遼東地區積極的治理,那麼女真人建立清朝還是一個未知數。正是因為歷史的正向性,任何地區都充滿著時代發展的契機。只有不斷的努力,勇於創造,新的歷史篇章才能延續。

參考文獻:

楊跡《明代遼東都司》

《明太宗實錄》

《明英宗實錄》

《遼東志》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全遼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