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雍正即位後,他的親生母親死活也不想當皇太后?

林成龍




答:的確,雍正即位,作為雍正的親生母親烏雅氏並沒流露出應有的歡欣和喜悅,反而表達出種種“不情願”,讓人疑竇叢生。

烏雅氏的“不情願”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清世宗實錄》中記,雍正登大寶的消息傳入皇宮,烏雅氏很不屑,異常冷淡地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永憲錄》記,烏雅氏還下懿旨稱:“我自幼入宮為妃,在先帝前毫無盡力之處。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

二、新皇帝在舉行登極大典之前,按照規矩,得先給皇太后行禮,然後再升御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拜。《清世宗實錄》記載有烏雅氏的推託之辭,她說:“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至於我行禮,有何關係?況先帝喪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禮,我心實為不安。著免行禮。”烏雅氏不肯配合,雍正的戲就沒法唱下去了,只好親自懇請,同時又示意眾王公大臣從旁苦勸。烏雅氏推辭不掉,最後只能勉為其難地照辦。

三、舉辦過登基典禮,新皇帝該給皇太后上徽號了。雍正給母親上的徽號是“仁壽”。這“仁壽”二字的分量是很重的。烏雅氏卻毫無興趣,說:“梓宮大事正在舉行,悽切哀衷,何暇他及。但願予子體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諸王大臣永體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則兆民胥賴,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榮,勝於受尊號遠矣。”烏雅氏所說先帝梓宮未葬入山陵皇太后不應上徽號,完全是自說自話,清朝根本就沒這規定,但她這麼說,明顯是不承認自己是皇太后,也即是不承認雍正是皇帝。

四、儘管烏雅氏要不要皇太后的徽號,但她的實際身份就是皇太后,那按規定,她就應該搬到慈寧宮或寧壽宮居住。烏雅氏卻拒不肯搬,堅持住在當妃子時所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

烏雅氏這一系列表現,讓人遐想聯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雍正“弒父篡位”,似乎也只有用這個驚人結論才能解釋。

雍正是否“弒父篡位”,這是一個爭論多年的史學謎團,至今尚無定論。

另外,我覺得,在封建社會,母憑子貴,不管雍正“弒父篡位”是否成立,和烏雅氏的這些表現關係並不是很大,所以,原因應該在別處。

那麼,另在別處的原因是什麼呢?

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烏雅氏其人。

雍正自稱母后是出身於“本朝舊族,創世名家”。

史書也說,烏雅氏生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比康熙小三歲),滿洲正黃旗人,為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女。

但是,這份履歷是假的,是雍正登位後造的假,目的是遮掩自己母族低賤的出身。

事實上,烏雅氏的祖父額參曾任膳房總管,為內務府包衣。包衣的滿語為“booi”,本意為“家裡的僕人”,指清代滿洲貴族家中豢養僕人。

由此可知烏雅氏出自身份低微的奴隸之家。

所以,即使烏雅氏憑藉美色俘獲了康熙帝的寵愛,和康熙帝共生下了三男三女(夭折了一男二女,只有雍正帝胤禛、皇十四子胤禎和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成人),成為了康熙後宮女人中的生育冠軍,但就因為出身微賤,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育雍正之時,她並沒有資格撫養這個兒子。

清宮有規定,只有嬪以上的後宮主位(包括嬪這個級別在內)才有資格撫養皇子。

而康熙皇帝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首次正式冊封嬪妃,一口氣封了八個主位(一個貴妃,七個嬪),也沒烏雅氏什麼事,可知烏雅氏在很長一段時間上不了檯面。

所以,雍正在出生滿月後就被抱去給貴妃佟佳氏撫養了。

雍正長大後,雖然也有向生母請安或祝壽等固定的見面時間,但在宮中的森嚴制度下,母子之間話也沒說得上多少句,則母子間並沒多少親情存在。

雍正自己曾經親口說:“生恩不及養恩大。”在雍正的心中,養母佟佳氏才是自己的母親,對生母烏雅氏,不過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僅此而已。

此外,雍正還經常以自己是皇貴妃(當時的宮中之首)的養子而洋洋自意。

想想看,烏雅氏出身微賤,親生兒子才出生就被掠奪給外人撫養,自尊心已深受刺激,心靈深處也植下了根深蒂固的自卑感,而雍正長大後的表現,更是在烏雅氏的傷口上灑鹽。

所以,烏雅氏對雍正非但沒有太多母子感情,甚至還有些厭惡和憎恨。

而因為生雍正有功,烏雅氏先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被冊封為德嬪;到了康熙二十年,烏雅氏又因生育六阿哥胤祚(六歲夭折)而被晉封為德妃。

升格成了嬪、成了妃,烏雅氏擁有了可以撫養自己兒子的資格。

這之後,烏雅氏生下了三兒子胤禎。

大兒子被抱走;二兒子慘遭夭折。

烏雅氏於是把儲蓄多年一直沒能施展出來的愛,盡情地灌注給了三兒子胤禎。

烏雅氏說“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這話有一半是真,有一半是假。

烏雅氏自己出身低賤,本來就不敢有太多非份之想;而康熙又早早地冊立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而這個皇太子一當就是二十多年,烏雅氏當然是“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了。

不過,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兩次廢黜皇太子胤礽,並且,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奪儲呼聲很高的皇八子胤禩也被康熙當眾否決。則烏雅氏生下的兩個兒子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禎都成為了爭奪儲位的熱門人物。

毫無疑問,在烏雅氏的心中,是滿懷期待皇十四子胤禎最終勝出的。

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烏雅氏,包括當時的許多王公大臣,也全都看好皇十四子胤禎。

這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任皇十四子胤禎為撫遠大將軍,授命西征。

這是大清王朝第一次以皇子為大將軍。出征當日,儀式極其隆重,規格和天子出征差不多,“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徵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

時人多有共識:康熙有意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禎。

所以,烏雅氏這個時候可不是“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了,而是睡夢裡也夢到愛子胤禎西征得勝後被冊封為皇太子。

但是,皇四子胤禛意外登基了,並且,才一登基,就把從西北迴來的胤禎的王爵革去,只保留了最初的貝子身份。

夢想破滅,希望落空,烏雅氏怎麼可能不氣惱?!

可以說,不受禮、不接尊號、不移宮,都是烏雅氏怨恨雍正的表達。

接下來烏雅氏的死亡,更能清楚地突出這一真相。

烏雅氏是怎麼死的呢?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二十七日,雍正帶領王公大臣,以及皇太后、後宮的妃嬪,親送康熙的梓宮到遵化東陵。到了遵化東陵,為了除掉自己的政敵,雍正責令胤禎留在遵化守陵。

守陵,其實就是變相的軟禁,胤禎的處境可謂悽慘。

烏雅氏知道後,心如刀絞,十天之後,氣塞於胸,溘然辭世。

所以,最後的答案就是:烏雅氏是真不想當雍正的皇太后,因為她原本是想當胤禎的皇太后的。


覃仕勇說史


(傳聞,雍正帝的生母烏雅氏是撞柱子死的)

雍正帝的生母叫“烏雅氏”。烏雅氏,滿洲正黃旗,原護軍參領威武之女,順治17年(1660年)生,十幾歲就被選入皇宮,成了康熙帝的一名低級嬪御。


烏雅氏生下雍正帝的第二年,即康熙18年(1679年),被晉封為德嬪。一直到康熙27年(1688年),先後為康熙生了6個孩子,可以看出康熙帝是非常寵愛烏雅氏的。(《甄嬛傳》烏雅氏)


烏雅氏的皇后之尊,是在康熙死後,兒子雍正帝給她封的。烏雅氏一生有非常多的傳聞,其中當以她的死因不解,當時社會上廣傳她是撞上柱子死的。


母親為什麼不想當皇太后?

話說,兒子當上了皇帝,自己馬上成為皇太后,應該是件至高無上的事情!可是烏雅氏卻是一反常態,寧願死,也不要當這個皇太后。這是為什麼呢?


一、母子倆關係很差

就在康熙帝死後,烏雅氏揚言要自殺追隨先帝而去。自古以來兒子當上皇帝,哪有皇太后要去尋死覓活的,可見,他們母子倆關係好不到哪去,最後好在雍正帝苦苦哀求,說你要是尋死,我就不當這個皇帝了!烏雅氏這才消停了。(雍正帝軟禁十四弟胤禵)


二、不想搬進慈寧宮,因為慈寧宮是“寡婦宮”

清朝,當上太后之後,要入住慈寧宮,但是,很多人將這個地方稱為“寡婦宮”。

烏雅氏堅決不搬,堅持還是住在永和宮。


三、拒絕上尊號

當上太后之後,皇帝要身為皇太后的母親上尊號。雍正皇帝打算用“仁壽”兩個字用作母親的尊號。這其實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是母親烏雅氏以先皇的梓宮還沒有入葬皇陵為由,拒絕接受尊號。後來的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隆裕皇太后,她們當上太后時,她們的尊號都是在先皇的梓官入葬前上的。可見,上尊號的時間,和先皇梓宮有沒有入皇陵沒有關係。烏雅氏這就是在無事生非!

(農民裝扮的雍正帝)

四、拒絕接受兒子雍正帝的行禮

新皇帝在繼位後,舉行登基大典之前,要給太后行大禮,然後再要接受群臣的朝拜。可是當烏雅氏得知這個登基程序後,卻說:

“我自從當上妃子後,先帝在世時,我也沒有做什麼貢獻,我的兒子能當上皇帝,我做夢都不敢想,我兒子登基,接受大臣的朝拜就行了,幹嘛還要給我行禮!"


總結以上幾點,可以看出,烏雅氏是一個非常“作”的女人。


烏雅氏是怎麼死的?

由於雍正是通過殘忍的手段奪得皇位的,所以朝中有很多誣陷他的傳聞,其中就有,雍正帝的母親之死,是他逼的。(《甄嬛傳》皇太后請求雍正放了十四弟)


話說,雍正帝當上皇帝后,將自己的十四弟胤禵從青海前線召回京城,並且將胤禵軟禁起來。胤禵是烏雅氏的另一個兒子。烏雅氏得知後,要求雍正將自己的親弟弟釋放,開始雍正帝不同意,烏雅氏一氣之下,一頭撞在鐵柱子上,當場身亡。


《清實錄》對烏雅氏之死也是一字不提,只說皇太后因“哀痛至極”、“積哀日久”,是積怨太深而去世的。


文圖:搞史人


搞史人


這個問題,簡單說就是:一個被別人領養的孩子,和自己親媽之間的愛恨糾葛。親媽不親,親媽只愛小兒子,而不愛大兒子。

這個“被領養的皇子”,就是四阿哥胤禛,後來的雍正帝。而這個“小兒子”,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後來的大將軍王,也是最後與雍正帝 爭皇位最兇的那個一奶同胞的親弟弟。

怎麼回事呢?

△雍正帝 胤禛(畫像)


四阿哥的身世

當年康熙帝,與一名 內務府包衣女子(烏雅氏),生下了一名皇子(四阿哥胤禛)。這個烏雅氏呢 身份低微,康熙帝就將四阿哥 過繼給了身份尊貴的佟貴妃(佟佳氏)撫養,由佟貴妃一手負責悉心養育成人,陪護關心,傾注母愛。

於是,四阿哥與養母佟貴妃,感情甚濃,待如親母,而與真正的生母烏雅氏 感情比較冷淡。這就是“生恩不及養恩”吧。

按照皇族玉蝶,康熙帝將四阿哥過繼給了佟貴妃,那麼在玉蝶上,四阿哥出身世系就是在佟貴妃下面的,這裡是有過繼程序和文書的,四阿哥就是佟貴妃法律上的兒子,法律上已與生母烏雅氏沒有半毛錢關係。

後來,四阿哥靠自己摸爬滾打才當上皇帝后,還能反過來將 沒撫養過自己一天、也從未關心過自己一次的烏雅氏 封為地位尊貴的皇太后,已經夠對得起她了。烏雅氏還玩矯情、使性子 死活不願當這個皇太后,說實話烏雅氏也不自己想想,她憑哪一點配貴為太后呢?

十四阿哥的身世

說回當年的包衣女子烏雅氏。

△ 德妃 烏雅氏(畫像)


烏雅氏,生下四阿哥後,得到了康熙帝的恩寵,從內務府包衣奴才的身份,提升成為康熙帝的嬪妃。後來地位逐漸提高,又為康熙帝生了一個皇子(在康熙帝子嗣排行十四,即十四阿哥胤禵),此時的烏雅氏已貴為德妃。十四阿哥,由德妃烏雅氏撫養長大。

說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其實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雖為親兄弟,老十四和老四卻一點也不親,感情十分冷淡。反而,老十四從小到大與八爺他們玩一起,關係更親近。

十四阿哥,聰明英武,也受到了康熙帝的寵愛。在“九王奪嫡”中,康熙帝也似有流露出傳位十四阿哥的風聞。於是,這些信息德妃烏雅氏,也早有耳聞,並對自己傾注母愛的這個小兒子,內心自然是充滿期許的。

△十四阿哥 胤題



一場驚心動魄的“九王奪嫡”爭到最後,大阿哥、太子、八爺黨等皇子,紛紛相繼被淘汰出局,最後皇位的終極爭奪戰:只剩四阿哥和十四阿哥,這一對親兄弟之間的爭奪。

最終,不顯山不漏水的四阿哥胤禛,坐上皇位。這與德妃烏雅氏心裡的期許,大相徑庭。

德妃烏雅氏,微詞頻頻,一直流露出“雍正皇位來路不正”,皇位本應該是自己小兒子十四阿哥的意味。九王奪嫡後,好不容易得到皇位的雍正帝出於朝廷穩定考慮,不顧烏雅氏反對,將十四阿哥囚禁在宗人府,免得再和八爺黨勾結,興風作浪。但這在只知愛子心切的烏雅氏心裡,卻是一道過不去的坎兒,母子幾乎反目成仇。

兄弟倆,都像親媽一樣犟

其實,德妃烏雅氏是個倔脾氣、情緒化,她生的兩個兒子四阿哥、十四阿哥在這一點上都太像她,何嘗不是一個比一個犟。



四阿哥是雷霆手段,又狠又犟,而十四阿哥簡直是犟到了新高度。當年老十四,就和老爹抬槓槓上了,氣得他老爹康熙帝肺都快炸了,老康熙大罵“逆子不孝”,怒而拔劍差點要殺了這嘴巴犟、脾氣犟的老十四,眾人阻攔下才作罷。

德妃烏雅氏心裡憤憤不平,給了雍正帝很多難堪,讓雍正帝丟盡面子。康熙帝下葬的時候,烏雅氏不顧雍正帝顏面,使性子死活要留下給先帝守陵,雍正帝奉念孝心封她當皇太后,她愣是不願意做,還說了一堆諷刺抱怨的話。

雍正即位後,就鬱鬱而終。

老四、老十四,都是烏雅氏的親生兒子,母愛卻是天壤之別。一個無論怎麼做都不受親媽待見,而另一個,彷彿啥也不必特意去做,卻得到了全部母愛。

你覺得這公平否?


峰子奇觀


兒子當上了皇帝,做母親的應該高興才對,雍正的母親德妃烏雅氏不但不高興,還堅決拒絕做皇太后。原因是她不承認雍正這個皇帝,她覺得雍正繼位不合法。



康熙56年,康熙身體非常不好,朝中大臣紛紛上書,要求康熙確定儲君。康熙一開始答應了,過了幾個月他又反悔了,他給出的理由是,確定儲君還會引起諸皇子之間的爭鬥。康熙說,他的身體現在好多了,不用急於確定儲君了,他準備默定繼承人。轉過年來,到康熙57年春,康熙任命胤禵為扶遠大將軍王,代替他去西北平叛。這中間也就幾個月時間。胤禵出征,康熙親自送行,非常隆重,朝廷上下很多人都認為,胤禵就是康熙默定的儲君。德妃烏雅氏當然也會這麼認為。

烏雅氏是不是對康熙吹過枕邊風,是不是康熙答應過她讓胤禵接班,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康熙把胤禵作為默定儲君,烏雅氏深信不疑。



德妃烏雅氏為康熙生了三個兒子,胤祚死得早,剩下胤禛和胤禵。胤禵是烏雅氏最小的兒子,她非常喜歡。胤禛從小被送給佟佳氏撫養,與烏雅氏的感情沒有胤禵那麼親密。十根手指伸出來有長短,當媽的對子女有偏向這也正常。不管怎麼偏向,都是自己的孩子,當媽的即便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但也不應該過分,不能因為自己喜歡的孩子沒當上皇帝,就給當上皇帝而自己不喜歡的孩子過不去,找茬對付他。母子三人關係的遠近,不能充分解釋烏雅氏的行為。



烏雅氏覺得,康熙明明是要讓胤禵接班,結果卻是胤禛繼承了大統。一定是胤禛採取了不正當手段。想想那個陰沉的胤禛,怎麼看怎麼像弒父矯詔篡位的人,自己怎麼就生了這麼個不孝兒子,這樣的兒子怎麼可以饒恕,連自己生這樣的兒子都不該饒恕,所以她要為康熙殉葬。

烏雅氏是個很任性的女人,她不懂政治,她用自己的標準判斷好壞,她認為雍正是個壞兒子,所以雍正讓她幹啥她都不配合。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有得觀史


雍正和他母后烏雅氏的關係也是挺逗的。

按說呢,烏雅氏只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老四雍正,一個是老十四胤禵,可這媽對待兩個兒子卻沒有一晚上端平。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烏雅氏生雍正時,其宮中地位不夠高而沒能親自撫養,雍正從小就交給皇貴妃佟佳氏帶養。

因為這個原因,烏雅氏雖然是雍正的親生母親,但後者卻與佟佳氏更加親近一些。這就是所謂的“親生不如帶養恩”吧?

而老十四就不一樣了,他是從小由烏雅氏帶大的。因此,烏雅氏對待兩個兒子態度有明顯的差別,也還屬正常吧!

但之後,也就是康熙末年,九王奪嫡越演越烈,烏雅氏的兩個娃,四爺和老十四都有機會,而且從最後幾年看,康熙對老十四十分重視,因此也有傳言說老十四可能會繼位。

對此,烏雅氏大概也有聽聞吧!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四爺獲勝。

據說,烏雅氏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其第一反應是:“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這是什麼話!哪有自己兒子做了皇帝,做母親的不但不怎麼高興,反而說自己做夢都沒想到的?此話豈不是大大的不吉利?

烏雅氏的話,其實透出兩層含義:一是並不看好雍正,有懷疑的意思;二是覺得應該另有其人,可惜最後大位所得非人。

不用說,烏雅氏想必是希望自己的小兒子、也就是十四阿哥胤禵繼位了。

於是乎,之後烏雅氏對雍正的種種不配合也就看出端詳了。

雍正繼位後,按慣例給母后上徽號,可烏雅氏卻說,不願接受“天子以四海奉養聖母一人”的威福,居然要以死相殉,隨大行皇帝康熙而去。

這也太不給雍正面子了。

之後,皇帝行登基典禮,而按例須先到皇太后處行禮。孰料,烏雅氏卻又說:“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概免行禮!”

這簡直是一再給雍正唱反調了。

這事還不算完。在送康熙靈柩下葬後,烏雅氏又說不要返回皇宮,就留在皇陵給亡皇帝作伴,這是一再的給雍正出難題,弄得後者一點辦法沒有。

事實上,皇太后一再和雍正鬧彆扭,也是因為雍正一再打擊老十四的緣故。

而從母子性格來說,烏雅氏和胤禛頗為相像,包括一胞所生的十四阿哥,也都是十分倔強而情緒化。

最終,在雍正二年,皇太后突然去世,有人說這是雍正因為十四阿哥的事和皇太后大吵一場後,皇太后怒而觸柱而死。

這個當然只是傳聞,因為皇宮的柱子上是沒有血的。

但背後的隱情,誰又知道呢?


坑爹史冊


雍正親生母親叫德妃,是烏雅氏,是在康熙十二年的時候,入宮成為一名宮女,康熙十七年的時候生下了雍正,因為烏雅氏的地位比較低微,所以雍正就交給了孝懿仁皇后撫養,孝懿仁皇后是佟國維的女兒,隆科多的姐姐。

由此可見,雍正打小就離開了生母,那麼雍正與德妃的關係可能就不那麼親了,畢竟一個孩子沒在母親的身邊,長大後,都會比較生疏的,兩人之間的親情也會淡一些。

康熙十八年,因為有生皇子的原因,被冊封為德嬪(嬪次於妃),康熙十九年的時候,生下了皇六子胤祚,只不過胤祚只活了六歲就病逝了。康熙二十年,與惠嬪(皇長子之母)、宜嬪(皇九子之母)、榮嬪(皇三子之母)一起冊封為妃,成為德妃。

康熙二十四年生下皇十四子胤禎,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雍正繼位,尊德妃為皇太后,上徽號仁壽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病逝,終年六十四歲,葬於康熙的景陵。

根據《清世宗實錄》裡的記載,德妃聽說繼位的是雍正的時候,竟然說,雍正成為皇帝,並不是我所期待的,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這個是在謙虛,說她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能成為皇帝。

其實,顯然並非如此,德妃的意思是說,她沒想到是大兒子雍正繼位,而不是小兒子十四阿哥繼位,她是希望自己的小兒子繼位的,那同樣都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什麼大兒子登基反而不高興呢?

另外,雍正要給德妃上徽號仁壽,德妃也拒絕了,她認為,應該等康熙入葬後再加這個徽號,另外,皇太后應該搬進慈寧宮,但是德妃也拒絕了,一直住在永和宮。

有些人會認為,很多老人都比較小兒子,這個有一定的原因,但並不是主要原因,前面有說過,雍正從小就不是由德妃撫養長大的,而是由孝懿仁皇后撫養長大的,她認為雍正是孝懿仁皇后的兒子,而不是她的兒子,而十四阿哥才是真正自己的兒子。

另外,雍正本人的性格也有一定的關係,因為雍正的性格比較急躁冷酷,就像雍正王朝裡面說,他是個冷麵王,這個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十四阿哥不跟自己的親哥熟,而是跟八阿哥他們玩到一塊去。

總的來說,德妃認為雍正不是自己養大的,跟自己也不親,而十四阿哥是自己生自已養的,跟自己也比較親,她自己是希望十四阿哥當上皇帝的,另外,她也知道,十四阿哥是跟八阿哥一起的,現在雍正當皇帝了,十四阿哥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了,自然就各種不情願,不樂意,不高興了,所以沒幾個月就去世了。


歷史簡單說


雍正皇帝從小被康熙的皇貴妃佟佳氏撫養,佟佳氏因無子女,故視胤禛為己出,關愛備至,而雍正則蒙其庇廕,承其恩澤,成為康熙諸子中除了二阿哥,十阿哥以外最為尊榮的一位皇子。他也因此從小被養於康熙宮中,得到父皇的親自撫育,他們父子間的感情基礎也因這層關係而顯得特別深厚牢固。



雍正從出生起就由佟佳氏撫養,一直到他11歲左右 ,佟佳氏病故,幼年的雍正都是在這位母親的呵護和教導下一天天長起來的,中國人常說“生恩不及養恩大”所以雍正與佟佳氏親近,反而與親孃生疏。

再則佟佳氏是康熙的表妹,身份尊貴,康熙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死後,她一直居於皇貴妃之位,即所謂的“副後”,實際掌管後宮的人物,也是諸位皇子的嫡母,她的尊貴讓年幼的雍正產生了一種依賴感和安全感,出於生存的本能,他從小就學會討好養母,以獲得她的歡心,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懂得如何察言觀色,趨利避害的人,對於自己的親生母親的態度,也會由於養母的存在和宮廷之中生存立足的需要,而不敢過分親近親生母親,久而久之的母子關係也就蒙上了一層陰影。



加上德妃先是寵愛胤祚,胤祚死後,她又去疼愛皇十四子胤禵,在對孩子的母愛上“一碗水”始終沒有端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雍正心中對此耿耿於懷,母子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雍正即位後認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為親舅舅, 卻反把自己的嫡親舅舅擱在一邊不聞不問,這等於向世人宣佈他只承認佟佳氏才是自己的母親。

這樣一來就讓母子之間的矛盾變得公開化,他們名為母子實則形同陌路,二人之間根本沒有話說,甚至大多時候都是話不投機,為了避免揹負不孝的名聲,雍正經常趕在德妃尚未起床之前去請安,為的是互不碰面,免生尷尬。

這也是德妃生前斷然不肯接受“仁壽皇太后”的尊號 ,也不肯從自己居住的永和宮遷居到太后應住的寧壽宮去的主要原因,也正因為是這樣糟糕的母子關係,所以在德妃死後,便有傳言說是雍正逼死了德妃。

不得不感嘆母子之間關係如此,實是雍正一生莫大的悲哀。


申報七十七載


歸根結底,是因為雍正與自己的親生母親關係冷漠,甚至是敵對。

為什麼會這樣呢?

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出身不高,直到生下雍正後的第二年,才晉升為嬪。而當時的皇貴妃佟佳氏,一直沒有兒子,於是便把雍正要過去撫養。

也就是說,剛出生沒多久,雍正就離開了自己的生母烏雅氏。這為日後的母子感情不和埋下了伏筆。

和烏雅氏相比,佟佳氏地位高貴。當時的她雖是皇貴妃,其實相當於皇后。因為康熙的前兩任皇后年紀輕輕就死了,康熙覺得自己克妻,便不想再立皇后。直到佟佳氏去世前一天,康熙才冊立她為皇后。

相比而言,雍正和養母佟佳氏更親近一些。這讓出身低微的生母烏雅氏覺得,雍正是攀上了高枝,便不認親孃了。

後來烏雅氏又生了皇六子和皇十四子。這兩個兒子是她親自撫養的,感情自然更親近一些。尤其是皇六子早早地夭折後,烏雅氏便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到了十四子身上。

烏雅氏對十四子的過分寵愛,讓雍正覺得生母偏心。

可以說,從雍正當上皇帝之前,母子倆就已經心生芥蒂了。

後來雍正當上了皇帝。但外間一直傳說,雍正的皇位來歷不明。還有傳言,本應該當皇帝的是皇十四子。

這些傳言,自然都傳到了烏雅氏的耳朵裡。

從感情上來說,烏雅氏自然更希望與自己親近的十四子當皇帝。因此對雍正更加冷漠,甚至公然與雍正唱反調。

更加火上澆油的是,老十四一直對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雍正不服氣,處處與之作對。雍正一怒之下,便對他嚴加懲罰。

這讓烏雅氏心疼不已,於是對雍正更加敵視。

據史書記載,有一次烏雅氏生病了,雍正去探望她。她竟然翻身背對著雍正,既不願意看雍正一眼,也不願意和他說話。

在這樣緊張的母子關係中,烏雅氏做出什麼讓雍正難堪的事情都不足為奇了。


趣談國史


雍正母親是烏雅氏,這個烏雅氏為康熙生了六個子女,最後都早夭,只剩下了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禵還有一個女兒。

但是這個烏雅氏包衣奴才出身,出身比較低賤,可能因為顏值比較高,得到了康熙帝的寵愛,但是在她生下雍正的時候,因為地位還是比較低賤,沒有資格親自撫養這個兒子,所以剛剛滿月的四阿哥就被送到佟佳氏那裡去了。所以雍正從小就和佟佳氏生活在一起,雖然是親生母子,但是雍正還是和佟佳氏更加親近。

生下雍正後一年,烏雅氏母憑子貴,被封為德嬪,後又因生下皇六子(早夭)又被晉升為德妃,所以皇十四子胤禵是由德妃親自撫養的,自然要比胤禛更加親近一些。加上是自己年紀最小的孩子,一般父母對小兒子也會有些偏愛吧。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愈發激烈,而烏雅氏的兩個兒子,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都參加了這場皇位爭奪之戰,並且這兩個人都是很有機會奪嫡成功,康熙對十四阿哥也是非常看中,甚至很多人都信誓旦旦以為胤禵會繼承大統,當然,烏雅氏也是這麼以為的。可是在這場奪嫡大戰中,胤禛卻奪得大寶,這讓人聽了真是大吃一驚,萬萬沒想到的事情,當德妃聽到這個消息也是“實非夢想所期”。

自始至終烏雅氏就沒想過胤禛會繼承皇位,她心心念唸的是胤禵會繼承大統,或許在她的眼裡雍正並配不上皇位的寶座,相反胤禵是遠遠比胤禛更加優秀的。

雍正繼位之後,這個親媽卻處處和自己的兒子唱反調。

雍正新帝登基的時候按理說是要給皇太后行禮,但是這個烏雅氏卻推脫不幹,說康熙服喪期間,這樣朝拜不合規矩之類的話,弄得雍正很沒面子。給她上徽號,她不肯接受,並且不肯搬到太后的寢宮,她的種種表現都是對雍正皇帝的不支持。加上雍正繼位之後對胤禵也是種種打壓,雍正四年初,就軟禁了了他,一直到乾隆皇帝繼位。

烏雅氏對雍正的意見肯定也表現在他對自己親弟弟的不斷打壓上。


月光侃歷史


只要是宮中的女人,誰不願意最後當上皇太后。還別說,真有人不願意。這個人,就是雍正的繼生母烏雅氏。這是咋回事呢?

烏雅氏是滿洲正黃旗包衣之後,出身低微。但她頗有姿容,因此經內務府擇選,入宮當官女子,到康熙身邊做侍女。

烏雅氏不僅臉蛋長得好,還極聰慧,因此得到了康熙的青睞。

(烏雅氏像)

康熙十七年(1679年),烏雅氏生下皇四子胤禛。

然而,還是官女子身份的烏雅氏,因身份低微,沒有資格撫育胤禛。因此,康熙把胤禛交給膝下無子的貴妃佟佳氏撫育。

當時,後宮已無皇后。倍受康熙寵愛的佟佳氏,以副後身份代掌鳳印,攝事六宮,尊貴無比。因此,胤禛本能地要討好她,以期能得到她的歡心。反而對生母烏雅氏,態度冷淡。

胤禛的表現,讓身為生母的烏雅氏心生怨氣。不過,值得安慰的是,康熙對烏雅氏一直頗寵愛。不久後,烏雅氏又生下了皇六子胤祚,身份也從一個官女子,晉升為德妃。

烏雅氏在晉升為德妃後,接連又生下三位公主。

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烏雅氏在二十九歲這年,生下了皇十四子胤禵。

都說慈母疼么兒,這話果然沒有錯。此時的烏雅氏,已是尊貴的德妃,其位份有資格撫育兒子。因此,胤禵從小跟著她生活。而胤禵又聽話乖巧,她便將母愛全傾注到了這個可愛的孩子身上。

烏雅氏自有了胤禵以後,越發對性格古怪沉悶的胤禛不聞不問,而對胤禵卻處處疼愛,這也讓年少的胤禛頗為介懷。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位61年的康熙病逝於暢春園,胤禛遵遺詔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

(雍正帝像)

按說兒子被立為皇帝,烏雅氏應該開懷大笑啊!可是烏雅氏卻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意思是說:皇帝命你為繼承人,實在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

不光如此,烏雅氏還鬧著要為康熙殉葬。

親兒子才登基為帝,做媽的卻要以死殉葬,這事不是讓天下人戳雍正的脊樑骨嗎?所以雍正再三勸阻,甚至“雪涕含哀情辭懇切”地表示:“皇考以大事遺付沖人,今生母若執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將何以對以對天下臣民?亦為以身相從耳。”雍正的態度也很明確:與其讓天下人戳脊梁骨,不如你死我跟著也去死。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烏雅氏也沒有辦法,只得“勉慰其心”,答應不以死殉葬。

可是,緊接著發生的事情,又讓烏雅氏對雍正非常不滿了。

原來雍正繼位後,因隆科多助自己登基有功,再加上隆科多又是養母佟佳氏的弟弟,於是,雍正直接稱其為“舅舅”。這也就向世人表示,佟佳氏才是自己的母親。

烏雅氏看在眼裡,氣在心裡,覺得雍正真是條白眼狼。

(影視中的胤禵)

再接著,雍正又宣遠在西寧的胤禵歸京,待胤禵歸京後,雍正立刻限制了胤禵的自由。

所以,當雍正尊烏雅氏為皇太后,並請她搬到皇太后應該居住的寧壽宮時,烏雅氏拒絕了。

這讓雍正很難堪,因為當時皇太后的表文、冊文和金冊等都已備好,就連吉時也已經安排定,可是烏雅氏卻不肯接受皇太后的尊號,這不是讓大臣們看笑話嗎?

於是,雍正不得不讓大臣一波一波前往勸導,又再次親自“誠敬諄切叩請再三”。可惜,烏雅氏就是死活不同意,就是不做皇太后,也不肯搬到寧壽宮。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雍正率王公貴族及聖祖嬪妃和皇后嬪妃們送康熙靈柩回遵化景陵安葬後,又命與自己不睦的胤禵留守景陵,並不得返回京師。

雍正的行為,讓烏雅氏又氣又急,本就因受了風寒在病中的她,因此一病不起,沒兩日,便病逝於永和宮。

烏雅氏死後,雍正哀痛慟哭不止,將她的梓宮移到本該皇太后居住的寧壽宮,在裡面放了三天後,才移到壽皇殿,與康熙合葬景陵,並上諡號“孝恭仁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