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文 / 毛雅琛

摄影:沈今声 陈伦 李兰英 张雅丹 华萤 叶进 林毅等

本文刊于2016年5月《舞蹈》(总第417期)

中国舞剧需要出类拔萃的创意和独树一帜的品格,需要真正具有中国精神的文化印记而非大批量的简单复刻品。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编者按]中国舞剧自问世至今,历经战火硝烟、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经济发展、院团改制等近80年的风云变幻,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一路风雨兼程、上下求索。今天,作为“舞蹈艺术的最高形式”以及中国舞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剧有着怎样的生存现状、经营模式?有哪些成功的范例?又遭遇了哪些困境?本刊从本期开始推出系列专题,还原中国舞剧的生存现状。


中国舞剧之发展脉络

中国舞剧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雏形可追溯到汉代的《东海黄公》。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以舞剧形式出现的作品是吴晓邦先生1939年创作的三幕舞剧《罂粟花》,以此为中国舞剧的发端,自《罂粟花》问世至今,已经走过了76年。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舞剧《妈勒访天边》南宁市艺术剧院演出

历经前十年战火硝烟中的艰难跋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舞剧《和平鸽》1950年成功上演,新中国舞剧发展的帷幕由此拉开:从20世纪50年代的《宝莲灯》《鱼美人》《小刀会》以及1959年第二届全军文艺会演中,由各军区文工团集中推出的《五朵红云》《蝶恋花》等18部舞剧,到20世纪60年代的“红色经典”《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到七八十年代“解放思想”后的《丝路花雨》《召树屯与楠木诺娜》《文成公主》《铜雀伎》《祝福》《蘩漪》《玉卿嫂》,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阿诗玛》《虎门魂》《闪闪的红星》《妈勒访天边》以及2000年以后的《大梦敦煌》《野斑马》《大红灯笼高高挂》《红梅赞》《云南映象》《霸王别姬》《红楼梦》《风中少林》《风雨红棉》……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中国舞剧历经了古典化、民族化、芭蕾化,革命性、文学性、地域性,多舞种合一、多元化并存、个性化彰显等各具特色的不同阶段。刘晓真发表于2004年第2期《艺术评论》的《舞影自鉴——从第三届全国舞剧观摩演出看当代舞蹈创作》中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1965年共有64部舞剧问世,1970年至1976年有8部,1977年至1989年有125部,1990至2000年约有100多部。2000年至今,保守估计也至少有超过300部的舞剧问世。

如图1所示,中国舞剧在数量上所呈现出的井喷式增长,堪称世界之最,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更引发了对中国舞剧的深入思考,

中国舞剧是否如表面看见的这般繁荣?繁荣的背后又是否有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

中国舞剧之殇

纵观中国舞剧的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中国舞剧几十年来的辉煌与成就,更是有目共睹。笔者以尽可能客观的笔触,关注中国舞剧的当下种种,找出中国舞剧在繁荣背后的桎梏,所言皆为抛砖之举,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虽难免管中窥豹,却只期望能为中国舞剧更好的未来贡献绵薄力量。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玉卿嫂》香港舞蹈团演出

  1. 中国舞剧之“入不敷出”

中国舞剧多为大手笔、大制作,动辄上百万元的资金投入,几乎已是不成文的行规,即便是一些小成本的小舞剧制作至少也要几十万元的资金投入,而成本高达几百万元的大型舞剧创作,更是早已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现阶段大型舞剧投入成本的平均水平多在300万至800万之间(如舞剧《西施》投资约300万人民币,舞剧《阿炳》投资约500万人民币,舞剧《大梦敦煌》投资600万人民币等),资金分配占比如图2所示(图2是根据多部舞剧所取的平均估值,不同剧目的资金配比各不相同)。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图2所列出的项目只是一部舞剧最基本的成本支出,由此可见,制作精良的舞剧的确耗资不菲,为中国舞剧算一笔简单的帐:

舞剧总收益=总票房-总成本=每场演出票房×演出场次-舞剧前期投入-每场演出成本×演出场次

根据上述公式,如果总票房小于总成本,则舞剧总收益为负,即入不敷出。根据笔者的初步调查,中国舞剧的入不敷出并非个别现象,而且很多时候跟舞剧的质量无关。由于需要专业团队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运作,根据展开的公式,如果每场票房收入小于每场演出成本,则演出场次越多损失越大。如此高成本且常常入不敷出的舞剧制作,启动资金从何而来?每场演出的资金缺口又怎么弥补?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风雨红棉》广东省歌舞剧院演出

回到舞剧筹备的最初阶段,中国舞剧的资本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民间募集和票房收入三个方面,在这三者中,政府拨款和民间募集占绝大部分,而在这两者中,又以政府拨款为甚,尤其是一些耗资惊人的“政绩工程”,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观众却多因赠票而来,舞剧的票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严重的入不敷出,只好演出几场便偃旗息鼓、刀枪入库。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舞剧《文成公主》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

然而,即便在舞剧市场普遍低迷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一些叫好又叫座且投入产出比极高的舞剧问世。据文化部艺术司2009年10月公布的《关于50台精品剧目演出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舞剧《大梦敦煌》以650%的投入产出比,位居全国50台精品剧目第二位,在14台舞剧类剧目中名列第一。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单纯从投入产出比这个角度来衡量,舞剧《大梦敦煌》可谓是回报颇丰的“投资”,但是对于整个中国舞剧行业来说,像《大梦敦煌》《云南映象》《流浪者之歌》这类高投入产出比的舞剧并不常见,都属于极为独特的个案。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舞剧《大梦敦煌》甘肃兰州歌舞剧院演出

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国舞剧原本就不是为了票房而做,舞剧的“产出”也绝非票房能够衡量。但一个严重入不敷出的演出能维持多久?很多舞剧从开始就注定了昙花一现的结局,那么,它所带来的“产出”又能产生多大的效应?至少这不该是中国舞剧的常态。

2. 中国舞剧之受众有限

中国舞剧的入不敷出与受众群体密切相关,如果一部质量平平的舞剧票房有限是主创的责任,那么

如果一部优秀的舞剧作品依然票房惨淡,又该是谁的责任?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在2014年4月公布的《2013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2013年在专业剧场举办的舞蹈类演出共6200余场,票房总收入为7.18亿。舞蹈类演出平均票价为249元,上座率为59%。与2012年相比,舞蹈类演出呈下滑趋势,总场次及上座率均有所下降。与演出市场的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舞蹈演出市场发展依旧不容乐观,场次数量和所占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2013年舞蹈类演出总场次仅占专业剧场演出场次的8.3%,位列最末。”

2013年,全国各艺术门类具体演出场次见图3。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央芭蕾舞团演出

与话剧、音乐等艺术门类相比,舞蹈始终是小众的艺术,人们愿意花几十元甚至几百元去看一场话剧,也愿意支付高额票价去听一场演唱会,甚至因为常常出现的一票难求,而催生了专业倒票的“黄牛”。但是很少听说有人为一部舞剧这般疯狂,演出的和捧场的往往都是圈中人,普通观众因为不感兴趣所以不关注,即便偶然有机会走进剧场也大多不知所云,就此拜别。这就导致了中国舞剧的尴尬现状:


没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自然就没有舞剧票房的高回报,甚至因为受众基础的缘故,极大地制约了舞剧在艺术表达上的深度,舞剧为求生存不得不一味地迎合市场,好好的舞剧沦为“灯光秀”“效果秀”“服装秀”……

虽然舞蹈在近年来的受众度越来越广,也不乏一些叫好又叫座的舞剧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和国外的舞蹈受众群体相比,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3. 中国舞剧之“千人一面”

说中国舞剧“千人一面”可能有些夸张了,但却着实存在着几个层面的问题。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工团演出

首先是中国舞剧主创团队的“千人一面”,因为著名的舞剧总编导和主要演员在全国范围内都屈指可数,所以为了提高舞剧的知名度和宣传中的明星效应,很多不同地域、不同题材、不同团体的舞剧竟不约而同地有着几乎“相同”的主创,很多省市级歌舞团的大型舞剧编导、编剧、作曲、主演甚至是造型和灯光全靠外借,这不但极大地增加了舞剧的投入成本,增加了舞剧演出的不稳定性,还直接影响着中国舞剧的整体表达。无论是哪个省的舞剧总编导永远是大家熟悉的几个名字,舞台上也总是几张大家熟悉的面孔,没有名气的新锐编导和演员少有做舞剧的机会,好像只有请到“大腕”才能做出好剧,拿到大奖。虽说强强联手,有利于优质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但对艺术创作来说,却未必是件好事,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舞剧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表达。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芭蕾舞剧《祝福》中央芭蕾舞团演出

其次是舞剧风格的“千人一面”,古今中外但凡能被奉为“经典”或是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品味。放眼近年来的中国舞剧创作,很多作品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舞剧结构、舞剧语汇、运作模式等层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化或近似化,“为舞而舞”“为奖而舞”的舞剧不在少数,更有相当数量的舞剧究其根本只是包裹在不同服装和背景下的一段段似曾相识的爱情:舞剧的核心线索是女A与男A真心相爱,一种展开模式是被长辈或反派恶意拆散,另一种模式是被男B或女B,因为单恋而从中作梗,舞剧的结局也不外乎几种:一种是男A女A误会解除,重归于好,或战胜邪恶势力,终成眷属,皆大欢喜;另一种是男A或女A不幸身亡,另一方必定凄绝殉情或孤独终老,反派如果没有和主角同归于尽也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舞剧剧情发展模式大多如图4所示:

关注 | 中国舞剧 好好活着(一)

经常看舞剧的观众一定对图中所示的舞剧模式耳熟能详,而穿插在“爱情模式”中表达爱意的双人舞加上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的群舞,似乎放在任何一部舞剧中都不影响观看且不影响剧情发展,也许剧中的爱情已足够缠绵悱恻、凄楚哀婉,可数量多了也难免审美疲劳,缺乏新意。

4. 中国舞剧之“昙花一现”

中国舞剧的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但大多数舞剧却因为入不敷出等原因,只在中国舞坛上昙花一现便香消玉殒。因此,所谓的数量之最,多的只是舞剧的名字而不是演出的场次和观看的人次,能真正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弥新、常演不衰的精品实数凤毛麟角。

说到舞剧中的经典,最成功的范例非《天鹅湖》莫属,作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芭蕾舞剧和所有古典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天鹅湖》自1877年首演至今已有138年的历史,也许谁都说不清楚世上究竟有多少个不同版本的《天鹅湖》,《天鹅湖》在世界各地的演出场次和观看人次也早已多到难以统计。但直到今天,《天鹅湖》的演出依然场场爆满,“天鹅湖”三个字早已不止是一个舞剧的名称,更是芭蕾的标志和一种文化的代名词。

针对中国舞剧数量庞大、奖项众多,却大多昙花一现、受众有限的现状,的确需要安静下来潜心做一些“不一样”的创作,

中国舞剧需要出类拔萃的创意和独树一帜的品格,需要真正具有中国精神的文化印记而非大批量的简单复刻品。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