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職場上要善於發現和學習他人的優點

職場上要善於發現和學習他人的優點

那種傻逼也能晉升成為組長,他的技術還不如我,憑什麼我不能晉升!

這麼垃圾的產品都能獲得百萬融資,我們的產品網站界面比他們好看多了,投資人瞎投的吧!

公司的這個制度這麼爛,一點都不人性化,為什麼不xxx改一下!

我覺得我這個點子非常好,只是沒有技術團隊幫我實現,否則肯定會一夜爆火!

我們常常用自己的強項去比別人的弱項,繼而就此否認對方整個人。

我們也總是認為自己能夠看到更多的現有體制,體系,決策或管理的不足。

我們還會經常高估自己,認為自己現在還沒發達只是因為懷才不遇,或者生不逢時。這種高估既存在職場中,也存在創業的時候。

我們總是很容易發現別人的不足:職場的人,經常會看到公司的種種不足;創業者,通常會看到競爭對手的許多不足。

一、莫把挑錯當作能力和本事

職場上要善於發現和學習他人的優點

真正體現你價值的能力是什麼?是發現和學習別人優點的能力。

莫把挑錯當作能力和本事。

之前在一家公司,在一場高層會議上,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分析競品的產品,只見公司的產品總監把五六個主要競品都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後對每個競品一一分析:

A競品,網站頁面真的很醜,比我們網站界面差多啦,誰願意用這麼醜的產品。

B競品,註冊流程超級複雜,用戶體驗超級爛,大部分用戶都被拒絕在外。

C競品,內容很少,還沒我們的一半內容多。

...

最後得出結論:這些競品都不如我們的產品好,不足為慮。

我想說:發現問題,固然是一種能力,但很多時候,這種能力的價值可能沒有發現者想象的那麼大,也未必是真正的核心問題。

一個創業者,如果連競爭對手厲害在哪裡都不知道,而只看到了人家哪裡不好,就自以為別人不如你,甚至在困境時把別人的不好當作自己的突破點,往往都是一廂情願。

二、莫對他人他事打標籤

我們其實很容易對信息的判斷,對事物的本質,用最簡單,最粗淺的方式去理解,一個典型標誌就是,打標籤。我很不喜歡打標籤這個事,主要原因在於人一旦給別人打上了某種標籤,就不會去深入解析和思考其差異和內在邏輯。

比如我自己也常常犯這樣的錯誤:

比如對於一個熱門工具類產品,我就會用“這個工具不就是符合二次元用戶才起來的嘛”

對於小米當年的成功,我也曾說“這個不就是飢餓營銷做得好嘛”

對於一款被熱議的山寨產品,我會說“這個不就是這個創始人的個人IP很強產生的明星效應嘛”

我在大多的時候用一些非常標籤化的定義來分析別人的成功案例,但實際上,還有很多細節和深入的東西,就這樣被思維的惰性所無視。這些年,我總是用這樣的淺薄判斷,就自認為找到了別人成功的法門,卻不知我根本就沒看到別人成功真相的1%,更不用說去複製別人成功的經驗。

三、你要做的是肯定和學習別人的優點

一個職場員工,如果看不出自己企業的競爭力和管理者的決策權衡判斷依據,只是一昧的埋怨,挑問題,在職場上的前景相當堪憂。

一個技術人員,接手二次代碼,調整和優化別人代碼和系統的時候,如果不能體會人家設計的初衷和麵對場景訴求的思考方式,而一昧的在表面上挑一些細節錯誤,就很難成長成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頂樑柱。

一個管理者,如果不能發現自己員工的價值點和才能,而只是覺得自己的人這個不好,那個不好,覺得所有問題都是員工能力不足,那麼就算是千里馬,也沒辦法在他手底下跑起來。

一個商務合作和市場合作經理,如果不能在合作中分析和挖掘合作伙伴的價值點和優勢所在,而只是一昧的埋怨對方的配合度上的問題,也很難促成持續有價值的合作。

我認識一些成功的,低調的創業者,他們往往非常善於學習,非常善於去發現和學習別人的優點。當然他們也會找別人缺陷,只是他們會先理解人家優點在哪裡,認真消化吸收後,再來看如何解決這些缺陷和問題,這時候,你的思路才會更完整,認識才會更深刻,你才會知道在決策權衡中,如何規避那種,為了解決問題而創造問題的惡性循環。

四、對自己說的話

1、永遠不要對他人他事簡單地標籤化,要多學習他人的優點。

2、對他人他事的不足之處,儘量不要急著批評,如果實在要批評時,也要等到真正搞清楚了對方的優點時再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