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是怎樣被打破的?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是怎樣被打破的?

山東臨沂莒南縣城以北15公里處,陡山腳下、潯河之畔,座落著一個著名的以堂號(歷史上名門望族的家族堂號,如吳昌碩祖家被稱為"三讓堂吳家")為特色的莊園式建築群體,鼎盛時,有青磚瓦房屋計5000餘間,面積達15平方公里。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省政府——山東省政府在這座莊園裡誕生(舊址保存完好,已開闢為紀念館)。其實早在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軍115師司令部、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就已經駐紮在這裡。劉少奇、羅榮桓、朱瑞、陳光、黎玉、谷牧等老一輩革命家曾長期在這一帶生活、戰鬥,因此一度成為山東省黨政軍指揮中心,被譽為"小延安",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莊氏莊園。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是怎樣被打破的?

莒南大店莊氏堪稱大戶人家。興盛時家族擁有土地58萬畝,佃戶2萬戶,有 "人走百里不宿別家店,馬行千里不食外姓草"之說。

要由此認為這不過是土豪那就錯了。自明初燒餅郎莊謙首躋於仕途開始,400年間,科舉登第不斷,先後有進士10名,舉人20名,拔貢等200餘名,這些人大多人在京城地方做官,上至翰林、巡撫,下至議員、區長,聲震地方,名滿京都。

“富貴不過三代”的魔咒破了,甚至三十代都過了,莊氏家族昌盛了600多年!

憑什麼?

你要說,憑錢唄!這麼多地,這麼多錢,靠慣性也能走好多年啊。

又錯了!歷史上有錢的沒守住、曇花一現的也不少。莊氏家族奉行的是中國古代很多類似的望族共同的守富理念——耕讀傳家。

是家族教育——獨具特色而又富有成效的家族教育!譬如:

教育理念上,莊氏家族提出諸如"種德收福、樂善永年"、"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等主張。

行為規範上,提出一系列組織管理體系和家訓族規,如莊瑤的家訓十二則:不準玩古董、不準結交官府、不準爭打官司、不準賄買科名、不準賭博、不準吃鴉片、不準建造華屋、不準損人利己、不準遊手好閒、不準虐待傭工、不準不敬師友、不準交易准折等。

教育方式上,樹立榜樣,激勵子弟心只讀聖賢書刻苦學習求功名。如族譜記載,莊予楨“幼年好學,課餘猶與諸兄弟默誦經史,陳說典故,以為常。值捻匪作亂,攜家避居山中,得間,猶手置一編,日夜無少懈焉”;“莊日躋讀書欲睡,用瓷片刺腿,血流至足;莊諧家貧,每逢考試,步行前往青州府,吞雪充飢,卻一日不忘詩書”。再如,記載莊慶豫和莊恩綬的家教箴言:“讀書即生命,保身保家,承先帶後,胥(全)在於是”;“譬諸一身,財者,肉也;地者,骨也,而讀書則氣脈也。有骨肉而無氣脈,人胡(何)以生”。直到近代,家族還有人為供奉孩子讀書,從小學到大學,賣掉了70畝良田。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是怎樣被打破的?

莊氏子弟前期多就學於家塾,家族勢力擴大後,就逐漸開始創辦書院,提升族人學識。乾隆六年,族人在大店潯河南岸建立了佔地6畝多的“林後大學”,有師生宿舍,食堂,藏書室20餘間,延聘名師,教授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收藏大量書籍供師生閱讀。

莊氏家族作為科舉世族,家族教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這種近乎痴迷的、上升到安身立命高度的、系統嚴格、務實靈活、積極有效的家族教育,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成為家族長盛不衰的基因密碼。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是怎樣被打破的?

附: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有德有才又有錢的人,家大業大,可惜他的恩澤傳承很難超過5代)。這話到了老百姓的口裡說得更喪氣——“富不過三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