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彈珠是80後、90後童年最普遍的玩具之一,大家研發出各種花式彈法。放學即是彈珠大戰開始,這是一場場技巧與耐力的比拼。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在講究孩子益智教育的今天,可玩性豐富的彈珠依然是不過時的教育玩具。

用紙盤紙杯搭建獨一無二過山車,讓彈珠在迷宮過山車中滾動。這種玩法充滿了樂趣,充滿挑戰的設計和搭建過程中,還培養了孩子的工程思維和科學素養。

需要提醒的是,玻璃彈珠較小,給7歲以內的孩子玩時,需要家長陪同


入門款——螺旋過山車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準備材料:剪刀,紙盤,紙筒,碗,彈珠,熱熔膠

參考步驟:

1、將8個紙盤分別沿半徑剪開並挖空,中間挖空部分的半徑比長紙筒半徑小。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2、測量紙筒,在紙筒上標註出8個等距的點,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3、將紙盤首尾相連,用熱熔膠分別站在長紙筒上,形成螺旋狀。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4、在底部可以用個小碗接住彈珠。玩的時候可以一把倒下彈珠,看它們前仆後繼。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發散思維:生活中哪裡還能找到這樣的螺旋結構呢?

彈簧,簽字筆、電池盒中能看見它們身影: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進階款——雲霄飛車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準備材料:紙杯,有明顯邊緣的紙碗,紙盤,紙筒,彈珠,熱熔膠

參考步驟:

1、將紙碗挖底,只留下翹起的邊緣部分作為“軌道”,方便讓滾珠滑動。

2、紙筒作為橋樑架構,裁為高低不一,紙筒底部可以粘一個小紙盤,方便站穩。將紙筒擺放在不同的位置,最好從高到低擺放,可以先估測下彈珠的滾動軌跡。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3、紙碗軌道剪成不同的長度,形成過山車不同的彎道。紙杯可以作為隧道部分,連接在軌道之間。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父母引導:

剛接觸過山車設計,孩子可能無從下手。推薦帶孩子用紙條來獨立設計過山車,固定一段紙條後,扭曲、彎折或繞圈,連接到另一段紙條上。給他們足夠的自主空間,盡情發揮創意。

5歲以下的孩子會繞得似乎毫無章法。雖然彈珠沒法在軌道上運動,但這樣的過山車顏色絢爛、結構複雜,能夠培養孩子的立體空間思維。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6歲以上的孩子則可以讓他按照軌道設計規律,模擬彈珠在紙條上滑動,看是否能暢行無阻。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熟悉過山車的基礎設計後,父母與孩子合作時,可以讓寶寶開動思維,將家中適合的材料挑選出來,搭建出彈珠過山車來。樂高、積木、紙筒,哪怕只是硬紙板,都可以用來鋪設軌道。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從最簡單的造型開始讓孩子熟悉,紙盤邊緣圓弧就是滾珠的滑動軌跡,從旋轉滑動和自由向下開始入手,搭建簡單的組合。

這是個可以鍛鍊孩子科學思維的好機會,“提問-假設-驗證-總結”。

  • 我把滾珠放下去,會滑向左邊還是右邊(提問)
  • 我覺得是右邊(假設)
  • 我們一起試試看吧(驗證)
  • 如果希望滾珠往左側滑,應該如何搭建軌道?紙盤圓弧應該偏向哪側?(設計)
  • 我們再試試看是否成功(再次驗證)

你看,就是一個非常日常的玩耍中引出的很自然的對話,卻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山車的搭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試錯、調整,爸爸媽媽要耐心讓孩子自己嘗試噢,不要過多的干涉。

用家中的積木塊作為橋樑架構: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紙杯的支撐性也不錯: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樂高積木派上用場,標準的積木更方便精確地調整結構。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出入口、站臺、瞭望塔,都可以用樂高積木創作出來。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紙筒+紙箱子,搭建過程中注意各軌道間的高度差:

彈珠過山車DIY,培養孩子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智慧父母這樣陪玩

簡簡單單的材料,挖掘出創意教育遊戲。趁機發動爸爸的積極性哦,一起給孩子優質的陪伴。


關於我,@HandyKid

HandyKid專注兒童藝術科技啟蒙,介紹孩子喜歡的趣味科學小實驗、科技DIY項目等,平時也會推薦一些好的讀物和紀錄片。

關注@HandyKid,讓教育更精緻,讓陪伴更優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