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伏爾泰

1694.11.21—1778.5.30

法國思想家

被譽為歐洲的良心

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伏爾泰1694年11月21日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父親是法律公證人,希望他將來做個法官,但他對文學發生興趣,後來成了一名文人。

伏爾泰才思敏捷,一生多才多藝。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他說:“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度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書被列為禁書,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國,對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研究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他信奉自然權利說,認為“人們本質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權利”。他主張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認為財產權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羅、盧梭、孔狄亞克、布封等人,無不是他的後輩,對他推崇備至,公認他是他們的導師。

伏爾泰死後,仍然受到教會的迫害,以致他的遺體不得不秘密地運到香檳省。安放在一個小禮拜堂內。直到1791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把他的遺體運到首都,在他的柩車上寫著:“他教導我們走向自由”。他的骨灰從此長眠在巴黎先賢祠中,永遠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憑弔和瞻仰。

語 錄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外表的美只能取悅於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人的本能是追逐從他身邊飛走的東西,卻逃避追逐他的東西。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盡,最短的也不莫過於時間,因為我們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裡的一粒沙子。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做一個惹人厭煩的人的秘訣就是告訴別人一切。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人類通常像狗,聽到遠處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生活是條沉船,但我們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沒有所謂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是考驗、懲罰或補償。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尊重不一定是接受。

伏爾泰|一個人往往要死兩次:不再愛,不再被愛

人使用思想僅僅是為了遮蓋錯誤,而用語言則是為了掩飾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