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淵源追溯丨延陵吳氏開閩始祖吳仁祿 並談中華吳文化在泉州的傳播

淵源追溯丨延陵吳氏開閩始祖吳仁祿 並談中華吳文化在泉州的傳播


延陵吳氏開閩始祖吳仁祿

——並談中華吳文化在泉州的傳播

延陵吳氏開閩始祖吳仁祿,“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文宗開成戊午年進士,官國子博士遷戶部大司徒”①②,晚唐戰亂時期,“名不列十國春秋身是開成唐進士,恥再受亂朝爵命官終戶部大司徒”③。

淵源追溯丨延陵吳氏開閩始祖吳仁祿 並談中華吳文化在泉州的傳播

歷經二百九十年的唐封建王朝,文宗李昂於大和元年(827)襲帝位,至後梁太祖朱晃於天佑四年(907)推翻哀帝李柷滅唐,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實是唐末藩鎮割據政局的繼續。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黃巢在山東冤句(菏澤)舉旗,五年(878)三月,率眾十萬,渡淮河,跨長江,攻宣州,趨越州,入福建。六年(879)經嶺南,北上中原,攻陷長安,僖宗奔蜀,干戈四起,巷陌屍橫,九州島塗炭,天下大亂。

經唐帝殿試賜進士出身的吳仁祿是朝廷欽命正三品大臣,必然“恥再受亂朝爵命官終戶部大司徒(尚書)”;既是官終唐戶部,自然“名不列《十國春秋》”史書。

在李唐王朝土崩瓦解之際,中和元年(881),淮河上游屠者王緒另起義旗,攻克光壽二州後,反而投降唐蔡州防禦使秦宗權授官光州剌史,秦升節度使。是時秦宗權一度降巢再受唐廷招安後,要召集光壽二州兵力同打黃巢,王緒不進軍,秦出兵攻王,到處屠殺,屍骸醃為臘肉當軍糧。王緒被逼於光啟元年(885)正月,率光、壽兵五千人,並強逼吏民一起渡江

④。經“唐廣明之亂,光人相保聚,南徙閩中……”⑤。

吳仁祿於開成三年(戊午,838)登第,時年二十五歲,其出生之年是唐憲宗元和八年(813)⑥。黃巢起義之年已是六十三歲了,王緒起義之年是六十九歲高齡。晚年家居的吳仁祿,目睹中原戰火紛飛,封建官僚魚肉百姓,民不聊生;光州百姓扶老攜幼,南遷當時比較安定富饒的福建,便決然“避亂去光州”⑦,帶眷千里跋涉離鄉背井來到惠安大吳鄉(時未置縣),“啟居應魁宿在地成形”⑧,“一本數萬傳丁”⑨。

淵源追溯丨延陵吳氏開閩始祖吳仁祿 並談中華吳文化在泉州的傳播

《吳氏重修開閩始祖仁祿公封塋捐序》雲:“我吳為溫陵望族,自唐大司徒仁祿公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肇基惠之大吳鄉……,究以大吳為入閩之始也”⑩。以上記載與一九八八年三月三日在盤龍村發掘的舊墓碑碑文“開閩唐賜進士戶部大司徒仁祿吳公夫人朱氏夫人黃氏封塋”⑪,史實相符。吳仁祿“享年八十一”⑫,卒於唐昭宗乾寧元年(894)五月初五。葬在“惠邑南門外十里”⑬、福泉漳廣古官道西側、盤龍村西南一里的浦嵐(小嶺)山麓⑭。堪輿家稱:惠邑西南,林大蒼翠,青山逶迤,形貌各異,似龍盤鳳翔,風水很好,故地稱盤龍,穴稱“鳳凰展翼(飛鳳下田)”。

閩南延陵吳氏發祥地大吳,並非原有地名,應是吳仁祿入閩啟居時所命名,是“偉大神聖的吳”⑮和“偉大的吳國”⑯的內涵,是中華吳文化在泉州府的最早積澱。大吳地脈稱“魁星宿地”,北靠虎乳山,龜(山)蛇(山)戲水,香山毓秀⑰,地靈人傑,科甲連登。泉州府志載:宋明二朝,泉州府進士其中吳姓六十人⑱,有“名宦鄉賢裔,忠臣孝子家”之譽。宋代是惠安吳氏登科鼎盛時期,有九世十三甲

⑲之榮。

淵源追溯丨延陵吳氏開閩始祖吳仁祿 並談中華吳文化在泉州的傳播

延陵傳望族,“仁祿公乃入閩鼻祖,閩南吳姓皆系公之子孫”⑳。菲律賓讓德吳氏宗親總會刊印《七十週年紀念特刊》載《福建惠安縣大吳始祖仁祿公世系圖》和閩南各版本《吳氏通譜》中的世系圖均明載❶:吳仁祿第七世孫宋政和五年(1115)進士吳達老知惠潮二州卒於官,生七子全在廣東繁衍。第九世孫十一郎生子五,次子禮孫開宗黃龍族,泉州、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的絕大部分吳氏是其裔孫;三子先舉開宗磁灶族,衍派於晉江、石獅、同安、廈門、漳州、詔安、雲宵等市縣,人丁興旺,經濟發達;五子應祖分支晉江象畔

裔孫分佈於世界各地。

1998年4月27日中國新聞社電訊稿《惠安縣發現開閩吳氏鼻祖陵墓》消息:吳仁祿“繁衍至今已近四十世,子孫一二百萬人,遍佈於海內外,東南亞和臺灣、港澳地區有數十萬人”❷。

清末狀元晉江錢頭吳魯(肅堂)大魁天下後,特到大吳開閩始祖祠拜懸了金字狀元匾,上款清光緒恩科,下款吳魯立❸;又到盤龍村始祖吳仁祿封塋前拜立了親筆刻石戊子順天舉人、庚寅恩科進士欽點狀元、延陵吳兩對四塊旗杆夾石❹,至今保留尚好,增輝了祖德宗功。在這次衣錦還鄉期間,吳魯還為宋旌表的孝德大孝子吳德彰(吳仁祿第九世孫)書寫《像贊》,落款裔孫魯恭錄❺。

淵源追溯丨延陵吳氏開閩始祖吳仁祿 並談中華吳文化在泉州的傳播

吳仁祿封塋於1992年11月5日經惠安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清明節後4月8日為各地裔孫統一瞻拜祭掃日。

淵源追溯丨延陵吳氏開閩始祖吳仁祿 並談中華吳文化在泉州的傳播

註釋:

①⑩ ⑫ 民國二十三年(1934)《吳氏重修開閩始祖仁祿公封塋募捐冊》載《唐開閩始祖戶部大司徒仁祿公世系事略》。

② 菲律賓讓德吳氏宗親總會於1978年編印《七十週年紀念特刊》載《福建惠安縣大吳始祖仁祿公世系圖》。

③ 惠安大吳開閩始祖祠石刻楹聯。

④朱維幹《福建史稿》(上冊)第三編第七章《唐代的福建》、第八章《五代的福建》頁次138--144。

⑤宋陸游撰《傅正議墓誌銘》,陸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三。

⑥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吳氏名人錄》第27頁、28頁《吳仁祿》一節。

⑦⑧ ⑨大吳開閩始祖祠石刻楹聯:「一本數萬傳丁啟宇遠繩梅里,九世十三發甲鍾英近挹蓮山」;「避亂去光州自他有耀,啟居應魁宿在地成形」。其中「去」字同「棄」字解。

⑪舊墓碑已埋在陵墓埕中地下,有實物照片。見《龍盤鳳舞》。

⑬⑭見注①《仁祿公封塋》圖。

⑮劉佑平撰中華姓氏通書《吳姓》頁次7、8頁。

⑯今蘇州市虎丘公園園門匾額《大吳勝壤》,今河南原陽和廣東均有“大吳”鎮、鄉地名。

⑰大吳村東之山原名閣山,宋孝德大孝子德彰公刻木葬父,孝感墳山,香氣襲人,朝廷封曰香山大孝子,因之改名「香山」。

⑱ 清懷蔭布總裁,黃任、郭賡武纂編《泉州府志》(乾隆版補刻本)。

⑲見注⑥⑦⑧石刻楹聯,九世十三人登進士第。

⑳見注①《吳氏重修開閩始祖仁祿公封塋捐序》。

❶ 民國二十二年(1933)清進士黃龍桂生公鑑定、仰周宗臺總纂《吳氏通譜》。

❷ 中國新聞社電訊稿發佈後,1988年5月上旬《福建日報》、《澳門日報》、香港《晶報》、和《泉州晚報》等報均轉載。

❸開閩始祖祠內所有牌匾均於解放初受破壞,金字“狀元”匾也同遭此劫。

❹ “順天舉人”一原件,“欽點狀元”兩原件和仿製三件已立於吳仁祿封塋前第四埕。

❺宋孝德大孝子吳德彰像及其《像贊》,今仍散存於吳氏族人家中奉祀。


惠安文獻館一直致力於大惠安地方文獻徵集、整理、開發、研究工作,已形成和建立較為完整的本地區地方文獻收藏體系,保存並記錄下惠安完整的發展歷史進程。關注本土文化,保護地方文獻;在時光流逝中,一起留住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