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明朝皇子們的名字,和化學元素週期表重合率那麼高?

馮學餘


在我國的文化中,人們非常喜歡按輩分起名字,這種狀況在古代和現代都是大量存在的。

朱元璋的兒子一共有26人,在他興致所到時,他給自己這26個兒子中已經有了子孫後代的人敲定下了一系列的輩份。

朱元璋當時確定下來的起名輩份大家可以通過下面這張圖瞭解一下。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瞭解出,朱元璋幾乎為自己每個兒子的後代都敲定下了20個輩分,供他們只孫後代的20代人使用。

原本皇帝寶座應該是在太子家那一派的輩份中流傳的,但是在朱棣篡奪了自己侄子的皇帝寶座後,皇帝的位置開始過渡到了燕王后代的輩分中。

憑藉著朱元璋確定下的這份起名輩分,明朝很有效地避免了皇族、王族子孫因為過多而導致名字出現重複的尷尬狀況。

朱元璋後代名字中的五行元素

不過朱元璋對子孫後代起名的第二個規定,卻使得他的子孫後代又憑空出現了很多有可能出現重名的尷尬。

朱元璋非常崇尚五行理念,除了輩分的規定之外,他還規定自己子孫後代的第三個名字必須得添上五行的元素。


比如他的兒子,朱棣、朱標、朱樉等人,名字上都包含著木元素。

還有朱元璋的孫子朱高熾、朱高燧、朱允炆等人,名字上都包含著火元素。

在我們浩瀚的漢文字中,擁有五行偏首的文字看起來很多,但如果實際算起來,這些可以供朱元璋上百萬後代使用的文字其實並不多。

在這種情況,他們同一代人之間為了避免出現同名的尷尬,就創造出了原本許多不存在的字,這樣就可以避免這個尷尬了。

而那個年代又沒有電腦、電子系統這種東西,他們本身又是皇族、王族,自然是不用擔心自己造出來的字登記不了了。

徐壽翻譯元素週期表借鑑明朝皇族族譜的說法

現如今在網絡上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說清朝末年的徐壽在翻譯元素週期表時,因為不想如同翻譯外國人名字一樣直接把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音譯過來,所以他就開始尋找起了一些在我們漢字中與這些元素契合的字,來對這些元素物質進行翻譯。


在他苦苦尋找一直找不出類似文字的情況下,他無意中在明朝皇族族譜中找到了靈感。

接下來他採用了明朝皇族族譜中一些擁有著金元素、“釒”字旁的字來對元素週期表中的一些金屬元素進行了翻譯,這才使得我們得以看到了現如今的元素週期表。

元素週期表中的金屬元素文字早在明朝前就出現了

但實際上這種網絡傳言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沒有任何歷史記載說明徐壽就是參考明朝皇族族譜來翻譯元素週期表的,以上這種說法,更多時候是一種猜測。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雖然明朝的皇族為了避免重名造出了不少的字,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研一下元素週期表中所出現的那些金屬元素文字,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文字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的文化中。

雖然明朝的皇族也有使用這些文字,但是這些字並不是他們造出來的,也並不是他們的專利。


通過這方面來判斷,我覺得徐壽有很大可能並不是通過明朝皇族族譜來對元素週期表進行翻譯的,而是通過其他的古字典來進行翻譯的。

當然因為沒有明確記載徐壽是通過什麼書籍來翻譯這些金屬元素的原因,所以對於這方面我們是不好直接作出論斷的,雖然通過明朝皇族族譜翻譯元素週期表的幾率很小,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這種可能。

所以說這就是明朝皇子們名字和元素週期表中某些文字有如此巨大重疊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古代五行元素的文字就那麼一些,在明朝皇族大量使用的情況下,元素週期表又是通過我們原本的漢字翻譯出來的,因此出現重疊是根本不奇怪的。


孤客生


我就知道這個問題會成為一個「智商收割機」,在知乎上讓不少人交納了智商費。

這麼多人答題,就是網上這一搜,不審查、不核實,然後把人云亦云的不可靠結論搬過來。

諸如:

  • 朱元璋是【元素週期表之父】。

  • 徐壽翻譯化學看《朱家族譜》。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就我看到的資料,這些說法完全就是胡說八道:

《元素週期表》跟《朱家族譜》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這可以說這是一個歷史問題,首先說一個很淺顯道理:

如果不是簡單、自明的歷史常識問題,你下任何結論必須「言必有證」,要用靠譜文獻證據證明,或者在證據的基礎上進行推理。

是不是應該這樣?我覺得這是一個正常人就能明白的道理。

簡單、自明的歷史問題,比如你說: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

我會毫不猶豫的相信,因為這是一個歷史常識,很多證據能證明其可信程度高。

如果你說:秦始皇身高是175釐米。

這就不是自明的歷史問題,你就要提供靠譜的證據來證明,或者你提供靠譜的間接證據,在進行推理證明。我才有可能相信你。

不然,你是如何知道秦始皇的身高?這就跟胡說八道沒有什麼兩樣,是不是這樣的?

------------------------------------------

好,我們以「言必有證」這個簡單的道理和標準,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朱元璋定下的朱家後代取名規則:

朱+輩分+五行,名字第三個字必須是帶五行「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部首的字。

這完全可信,理由如下:

因為有很多可靠文獻可以佐證,比如《明史》等。

《明史·表第一·諸王世表一》:明太祖建藩,子孫世系預錫嘉名,以示傳世久遠……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於東宮、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不拘。

而且明代皇子皇孫名字中確實是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的漢字。

如:「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

這一點就不多談了。我也承認。

二、因為老朱家子孫太多,偏旁為「金、木、水、火、土」的漢字不夠用。

所以,朱家人創造了很多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漢字。

因此,《元素週期表》中很多表示元素、從「金」的漢字,有機化學中從『火』的漢字,很多都是朱家人造的。

這種說法完全不可信,理由如下:

我對《明史》沒有研究,我不知道《元素週期表》有多少字跟明代藩王的名字一樣,我就用網上一些人提供的答案進行考證。

很簡單,我只要在明朝以前的字典和文獻中找到這些字,就證明不是「朱家造字」,是不是這個簡單的道理?

比如以「死理性派」逼格自居的果殼網上轉載的這個帖子:把所有的名字都列出來了,說「這些字以前沒有」,「老朱家十足的創造力」云云,


紅字就是朱家子孫名字中的字,算很多嗎??目測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樣子。

經過考證發現:

這些字沒有一個字是老朱家造的,相反在明代以前的字典:《說文》、《廣韻》《集韻》《玉篇》《龍龕手鏡》等等中反覆出現:

還有什麼【老朱家的發明了有機化學】:

我們就來考證一下有機化學中的「烷、烯、炔、烴」,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在明代以前就有的字,很多字典都收錄:

我就服了:

《元素週期表》中的漢字,和有機化學中表示有機物的漢字,沒有一個漢字老朱家造的,在明代以前的字典隨便查都能查到。

為什麼要把這個『功勞』算到朱元璋頭上呢?

告訴我?

-------------------------------------------

三、近代科學家徐壽從西方翻譯化學元素的時候主要參看《朱家族譜》。

不可信:這完全是張口胡說,一個證據都沒有列出來證明,證據呢?

我是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能證明這一點:徐壽翻譯化學元素主要參看《朱家族譜》。

請用腦子想一想,中國字典以部首和讀音分門別類。《康熙字典》上以「金、木、水、火、土」為部首的漢字,哪一個部首下面不是最少有一兩百個漢字。

徐壽是參考《康熙字典》之類的字典書方便,還是參考《朱家族譜》《明史》方便?

另外,《朱家族譜》是很容易找到的文獻嗎?族譜是私域文獻,而《康熙字典》這種公開出版的文獻,更容易得到。

我實在想不到任何理由徐壽會去參考什麼《朱家族譜》。

我們看看宋遼金時代的字典《龍龕手鏡》金字旁的漢字有多少:

《龍龕手鏡》一頁大概有50-60漢字,金字旁的漢字一共收錄了34頁,也就是快兩千個金字旁的漢字,這TM還不夠朱元璋的皇子皇子孫用?

這還僅僅是金字旁的漢字,說什麼子孫太多了,字不夠用,完全就是信口開河。

我就想問一下:漢字造形聲字很難嗎?恐怕是小學生都會吧?科學家還要參考《朱家族譜》嗎?

比如表示氣體元素:氫同位素「氕、氘、氚」是科學家造的,造得簡直天衣無縫:

形音兼顧,從字形還可以分析出氫元素同位素「氕、氘、氚」的質子和中子數:

  • 「氣」表示氣體元素

  • 「一撇」表示質子,
  • 「一豎」表示「中子」,

「氕」一個質子,「氘」分別表示一個質子和一箇中子,「氚」就是表示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

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這麼逆天的造字都想到了,需要去參考《朱家族譜》,把他們當弱智?

另外,還需要明白「同形字」的概念,字形完全一樣,但是意義不一樣。

  • 如:「櫃」在古代表示一種樹木,今天表示「儲物櫃」。

  • 「女紅」的「紅」,其實跟「紅色」的「紅」,其實是兩個字嗎?「女紅」的「紅」表示女人的針線活,讀作「女工」。
  • 淡「泊」和停「泊」雖然都是〖泊〗,其實是兩個字,恰好同形。

其實,化學家是不是參考了古代字典我都懷疑,就別談什麼《朱家族譜》了。

因為利用形聲原理很容易造字,根本就不能排除化學家造了一個字,恰好與古字同形。

漢字演變過程中經常出現:造新字與舊字同形。

我再說一個例子:這是今天最新發現的四種元素:

(石田)、(氣奧)可能是新造字,但是「鏌、鉨」兩個在古籍中就有,

你認為化學家有沒有參考古籍?我覺得很可能沒有,因為我覺得根本沒必要,用形聲原理很容易造出來。

假如明代藩王用了這兩個字當姓名,你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能不能說今天的化學家參考了《朱家族譜》?

民國時代的物理學家胡剛復,根據熱力學原理,靈機一動就造了一個〖熵〗字,完全沒有必要參考古籍,但是古籍中就有這個字。

你能說當初造這個字的人,是熱力學之父?

――――――――――――

好,經過分析和考證,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綜上所述:

漢字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古人用過的字,有些很冷僻,有些廢棄了。這其中有些字,符合形聲表意原理,我們今人可以繼續拿來用,表達一個新意義。

今人造了一個字,跟古字恰好同形,但是意義不一樣。

這兩種情況,都是非常正常漢字演變現象。

朱家子孫的名字跟化學元素漢字,就是屬於這兩種情況,不要過多的聯想附會。

-------------------------------------------

這個所謂的【朱元璋是《元素週期表》之父】,是知乎上一個叫做「檀信介」的傢伙胡扯的,不知道為什麼就風靡了網絡。

這是他最開始的答案:

最早的時候,我在他的答案下面質疑,他就改了答案,說什麼「朱家子孫提高了這些字的曝光率,讓這些順利入選《康熙字典》,給徐壽提供了參考」等等這些鬼話。

其實,「漢字的邊際效用」決定了漢字所謂的「曝光度」。

漢字的常用程度也就是所謂的【齊夫定律】,這是數理語言學的研究範圍。在此也就不討論,有興趣可以去百度。

比如:漢語〖的〗和英語的〖of〗都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是」或者「is」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頻率是排名第二的兩倍,以此類推。

朱家子孫使用的冷僻字,是邊際效用極其低的,也許明代一百萬字的漢語文本,只會出現一次。

在幾百年前的以前,幾乎沒有報紙、電視,怎麼可能提高曝光率?

明朝很多王子到了明朝的中晚期跟平民一樣,比如劉備也算是王子,到了東漢也照樣賣草鞋。

八大山人就是明朝王子,他如果不是畫家,鬼都不會記得他。

你以為古代王子都跟今天英國的威廉王子一樣,如同好萊塢明星人竟皆知?

這麼愚蠢的話,就有人信?我是服了。

所以,讓這些冷僻字、死字流傳下來的關鍵因素是字典。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的產生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約定俗成的產物。冷僻的文字說明在語言中也很冷僻。

比如:你每天可能要說1000個「的」,如果你不是懂化學的專業人士,但你也許三十年都不會說一個「烯」。


其實,我也抱著人艱不拆的目的,我也懶得戳穿他。

但是他的粉絲天天罵人,真的不堪其擾,真的沒辦法。

最可怕的是竟然上了知乎日報:

誒,灣灣電視臺的導演和編輯腦子進水了,在電視上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這種結論幾乎經不起那怕一絲一毫的質疑,你稍微動下鼠標核實一下,或者稍微用點常識想一下,也會發現問題。

為什麼就能風靡網絡?只能說:這個世界上的到處是人云亦云的人。

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並沒有變得更聰明,而是相反。就是因為信息太多了,我們就降低了信息的審查門檻。

所以,不要隨便放棄自己的思維自主權,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即便看起來很新奇、有趣。

你一定要想一想:他說的結論,有沒有用可靠的證據證明過?

這難道不簡單嗎?

根本就不需要你是什麼領域的專家,只要你有這個敏感性,可以識別九成以上的錯誤、虛假信息。

你可能要說:

你裝什麼逼,你那麼認真幹什麼?我們就是圖個樂子,娛樂一下。真假對我無所謂,也沒有損失。

如果這樣想,就沒辦法了,我認為求真是人的天性。或者說我不喜歡被騙。即便沒有什麼利益損失,我養成了懷疑的習慣。

如果這是裝逼,我就將這個逼裝到底。

--------------------------------------------------------

人云亦云犯了錯誤,真的不要緊,其實我也經常犯這種錯誤。我驚訝的是這種很明顯的錯誤廣泛傳播,沒有人懷疑一下。

我並不是想針對任何人,真的不是。

我看到有位答主說我想當方舟子,竟然說:「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徐壽沒有借鑑」。

人類基本智力活動規則「誰舉張,誰舉證」,你舉張,你就要舉證。

如何能證明一個什麼東西沒有呢?邏輯上無法證明。

因為不能經驗所有的時間、空間、所有事物。所以,科學理論是可以被證偽的,因為科學理論是經驗的。

我說我對面有條隱形的噴火飛龍,你能舉出證據沒有嗎?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上帝、外星人、飛天麵條怪、葫蘆娃、變形金剛不存在。難道這些東西都存在?

假如是這樣,人類的社會的法庭、聽證會、大學、科研機構都不需要了,因為什麼都可以成立。

我曾多次說過,思考任何問題,一定恪守這個原則:誰舉張,誰舉證,非常之結論,需非常之證據。

也就是說:拿可靠的證據來證明,我隨時願意放棄自己的觀點和結論。沒有證據證明我就暫時不相信。

最後一定要記住:沒有證據的舉張,你可以不用任何證據進行否定。


小漢字見大歷史


朱同鈮,朱成鈷,朱成鉻……的確明朝許多皇子的名字當中都有著元素週期表的元素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要感謝他們的老祖宗,勤奮的明太祖朱元璋同志。

朱元璋在位時,不僅做自己的事,並且還為他的子孫後代,都規劃好了。他規定子孫起名要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偏旁來進行排序,所以給自己的 26 個兒子起名都帶木字旁,然後孫子輩兒的採用火字旁來取名,曾孫輩的起名就用土字旁,再往下就是金字旁和水字旁了,然後循環後接著再進行循環。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為維護統治血統純正的的高瞻遠矚,但是他沒想到一個問題,漢字是有限的,而後代子孫的是無限的,朱家的生育能力太強大了,明代皇家檔案正式收錄的人數,洪武初年是5人,到永樂年間增至127人,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萬曆三十二年增至80000多人。當一兩百年後,他的子子孫孫數量達到幾十萬時,漢字是不夠用的。剛開始,子孫們還可以對名字進行挑剔,到了後來字都被用完了,且取名要忌諱祖先不能使用重名,最後大家被逼得沒辦法,又不能破壞祖先的規矩。所以,朱家的子子孫孫,就開始隨便起名,只要能對應五行的就可以來當做名字,還有的乾脆自己造字,於是就出現了一些很奇葩的名字如:永和王朱慎鐳、封丘王朱同鉻、魯陽王朱同鈮、瑞金王朱在鈉等。

1869年,化學家徐壽想把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引進到中國來。可面對一百多種生僻的元素符號,徐壽糾結了,怎樣才能把它恰當地翻譯成漢字呢?這時徐壽偶然看到了朱家家譜,他發現這本家譜中有很多名字都與金屬礦物有關,有些甚至直接和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相同。徐壽於是從這本家譜中選出幾十個與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符號所表達意思相同的字,直接拿來借用。對有些不太吻合的字進行了大膽地改造,如鉀、鈉、鈣、鎂、鎳等。他自己又根據漢字的組合規律和元素符號的性質進行了創新,造出了形象逼真的漢字來取代相對應的元素符號,終於解決了這一大難題。

朱元璋定家譜時,一定想不到自己會為我國的化學建設做出這麼大的貢獻啊!





不當王爺好多年


這個事說來話長,古代大家族人多,不同代際間就需要分字輩,所以就有了特定的字在不同代間使用,朱元璋深深知道這一點,為了不和民間重複俗氣,他自己研發了一套編碼系統。

明太祖建藩,子孫世系預錫嘉名,以示傳世久遠……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於東宮、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不拘。

這一段是《明史》記載的,朱元璋給出的那20個字分別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然後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木這樣的順序來,所以說第二代朱棣是木字旁,第三代是火字旁,再結合上面的輩分中的字,所以就有了第三代朱允炆這個名字。

那些金木水火土是不同的字輩,主要就是區分皇族。至於元素週期表那時候門捷列夫還沒生出來呢,那是後人的附會之談。


多雲sky


之前便了解到了這個巧合,讓人們以為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的大部分漢字都是徐壽借鑑了明朝朱元璋家譜中的名字而定下的,其實很多字並不是徐壽造的,也不是明朝朱元璋家族的人造的。

現代化學的元素週期律是在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首先創造的,傳入中國是在清朝,化學家徐壽翻譯了《化學鑑原》等書,在翻譯中,他發明了音譯的命名方法,即把化學元素的英文讀音中的第一音節譯成漢字,作為這個元素的中文名稱。例如,對固體金屬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個與該元素第一音節近似的漢字,確定了大部分的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

(徐壽)

在大家看到元素週期表又看到明朝朱元璋家譜時就以為很多字是朱元璋家族創造的,比如秦王朱公錫、永和王朱慎鐳、封丘王朱同鉻等等。事情到這裡會讓大家覺得很有意思,朱元璋立下的規矩讓他不經意間當了一回化學家。

(明朝部分皇子)

然而事情真相併不是這樣。

化學元素週期表的中文名稱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徐壽創造的,大部分是按音譯確定下來的,而字的話古已有之。以下選一些來看看:

朱公錫的“錫”字:《說文解字》解釋為“銀鉛之間也”,《史記•貨殖列傳》曾有一句“金錫連丹”。

朱慎鐳的“鐳”字:《廣韻》解釋為“瓶也,壺也”,《潘岳•馬汧督誄》曾有一句“寘壷鐳瓶甒以偵之”。

朱同鉻的“鉻”字:《玉篇》解釋為“鉤也”,《抱朴子•君道卷》曾有一句“武則鉤鉻摧於指掌”。

朱均鐵的“鐵”字:《說文解字》解釋為“黑金也”。《墨子•備穴》中曾有一句“鐵鎖長三丈”。

朱同鈮的“鈮” :《玉篇》解釋為“絡絲柎也”。

朱安汞的“汞” :《集韻》解釋為“丹砂所化,為水銀也”。《說文解字》中也有“汞”的異體字,意和《集韻》相同。

朱恩鈉的“鈉”字:《玉篇》解釋為“打鐵”。《集韻》和《廣韻》也都有此字。


朱彌鎘的“鎘”字:《集韻》解釋為“與鬲同”,也就是一種古代炊具。

朱成鏻的“鏻”字:《集韻》解釋為“健貌”。

朱瓊烴的“烴”字:《玉篇》解釋為“溫也”。《集韻》解釋為“焦貌”。

朱勤烷的“烷”字:《集韻》解釋為“火也”。

朱顒炔的“炔”字:《集韻》解釋為“煙貌”。

(說文解字)

因此,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的很多字都不是徐壽造的,也不是明朝朱元璋家族造的,很多字在漢朝《說文解字》或是宋朝《集韻》、《廣韻》以及南朝《玉篇》等書中便已存在。而朱元璋定下後輩命名的最後一個字必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環為偏旁的規矩,於是朱元璋的子孫們就大量地使用了古已有之的許多生僻字,造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巧合。


自歷史來


其實這個題目恰好問反了,不是朱明皇族的名字抄襲了元素週期表的元素名字,恰恰是元素週期表在漢譯的時候直接借鑑了朱明皇族的名字。


我們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在開始時連個正式的名字也沒有,就一個朱重八的小名。在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也是煞費苦心、絞盡腦汁給自己的後代們建立了一套取名字的規則。

從朱元璋的孫子開始,名字都是非常有規律的,都是三個字構成。

第一個字是朱,這沒啥好說的。

第二個是輩分名,由朱元璋親自定下的,而且每一支都不一樣。

比如說太子朱標這一脈,後代輩分名是這樣的: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建文帝朱允炆。

比如說燕王朱棣這一脈,後代輩分名是這樣的: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萬曆皇帝朱翊鈞,崇禎皇帝朱由檢。


比如說岷王這一支: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這一支裡面後來誕生了一位共和國的總理。

……

第三個字屬於自選的,只有一個要求,這個字必須帶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

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後代們是比較厚愛的,規定宗室們由國家供養。在這種毫無壓力的情況下 導致了明朝宗室的數量呈現出一種爆發式的增長,到萬曆年間,明朝皇族的數量達到了8萬多人。這樣就帶來一個巨大的問題,帶有五行偏旁的漢字不夠,取名字難。

但是名字得取啊,漢字不夠那就自己造。於是明朝皇族名字中就出現了很多新造的字,其中就包括很多帶有“金”'字旁的字。

後來元素週期表傳入中國,因為有些元素當時沒有對應的漢語名字,就從朱明皇族的名字中借鑑。


小鎮月明


你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說,即化學元素週期表裡的元素名和明朝皇子們的名字重合率高。

化學元素週期表不是我國原創,是譯製過來的,即用一個漢字表示一種元素,翻譯分音譯和意譯,兩者兼顧更佳。

如果元素是金屬屬性,則用金字旁的字,並且這個字的讀音儘量與外文讀音相近,然後就在漢字裡找吧。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早早就把後世子孫們起名字的規則給定好了,他的後代名字都是以五行,即金水木火土(注意不是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字,不只是皇子,各藩王家後代的名字也得按照這個規則起名字。

皇室和藩王的繁衍能力是不容小覷的,畢竟什麼事也不用幹,有祖上廕庇,沒事就生孩子。

本來以金水木火土為偏旁的字就那麼多,古人又講究避諱,就是名字裡的字儘量不和祖上名字裡的字一樣。

那怎麼辦?造字唄!漢字有個特點就是一半表意一半表音,也就比較容易造字,比如鎵字。

其實很多沒有具體意義的漢字就是那個時候出現的,完全是為了不違背祖制起名字用的,這也正好用來表示化學元素,因為這些字原本就沒有具體意義,用來表示化學元素反而更具唯一性,更準確。


東周列國故事集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得要知道,元素週期表上總體分為金屬性元素和非金屬性元素,而且金屬性元素還是不少的,而為什麼明朝皇子們的名字會和元素週期表上重合率這麼高呢?其實主要還是和週期表上的金屬性以及有機類元素的重合率高,當然造成這麼高的原因其實主要有以下這麼幾個:

元素週期表


一,明朝皇子的取名制度規則,以及龐大的人數。明朝皇子的取名規則其實很有意思的,都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循環來取名字的,也就是說他們每一代皇子名字當中必然要帶一個五行偏旁的字,比如說當前是火字規則時,那麼這一代皇子名字當中必然都會帶有一個火字偏旁的字,其餘也一樣,而且我們知道明朝的皇子皇孫那是非常多的,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名字避諱的說法,就是說名字重複性的可能就不是太大,這也就導致基本上的帶有五行偏旁的字都被用上了,甚至還得造字給他們取名字。

二,我們知道元素週期表這個東西,他是由我們中國人加以翻譯的,那麼對於一些金屬性,有機類元素,翻譯成我們中文必然是帶有金屬偏旁等相關的五行偏旁的,前面也說了五行偏旁的字基本上都是被明朝皇子皇孫們取名字用上了,所以說不管你怎麼翻譯,都是逃不出與他們名字重合的命運。

所以說,不是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從週期表上抄來的,而是說明朝皇子龐大的數量基本上把五行偏旁的字都用來取名字了,後來人為了翻譯元素週期表也就不可避免的與之重合了,不然這個翻譯還真的不知道用什麼字了,畢竟一來翻譯人員不可能去了解這麼多,二來也是為了更加準確的翻譯。


歷史微探索


這個問題就是個“逗比”,聰明的網友發現兩件事特別像:明代藩府宗室的姓名用字和化學元素週期表裡的元素名稱。

比如“鐳”“銠”等等(好多字打不出來,需要造,就不多舉例了)。

元素表裡的字有兩大特徵:一是字多非常,不是常見字;二是字多帶“金”,金字偏旁的字特別多。這恰恰也與明代宗室成員的名字有點像(只能說有點像)!



於是有人搞了一個皇子與元素表同名的怪,實為逗趣,不料頗有答主,對此十分義憤。不必要嘛!笑點太高不行的。

我不懂化學(所有知識積累均來自中學,跟大家一樣,早忘的一乾二淨,十分徹底),但細看元素週期表,不難發現,帶金字旁的字最多,其他氣字旁、石字旁的,也有一些。可見自然環境裡,“金”(金屬)最常見的,另外還有一些“石頭”“氣體”類的物質。

這讓我想到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對大自然五種基本元素的高度歸納。

除了中國人的五行,印度人也有“四大”:地火水風;希臘人有“四原質”:水火土氣。

相對於化學元素週期表,偏旁只有金、石、氣,“元素”最少!這麼一比較,是否更加有趣。我不懂化學,講到這裡趕緊都收住,更不可妄下結論,不然就要露拙了。



(五行運行分“相生”與“相剋”兩種/皇帝不稱朕)

不管是不是中國人講的“五行”,在對自然的歸納上還不夠最“精煉”,至少從春秋戰國時代以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構建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中國人凡事都講五行。一個與本題有關的例子,就是朱元璋在規定後代姓名用字時,除了第一個字固定用“派兒”,第二個字則依五行(火土金水木)循環之法取固定偏旁的字。以第四子燕王朱棣(明成祖)一系為例,其子孫名字為:

朱高熾(火),朱瞻基(土),朱祁鈺(金),朱見深(水),朱祐樘(木)——至此五行第一輪循環完,顯系依“五行相生”的規律(如果是“相剋”,五行順序就要變了)。下面開始新一輪循環:

朱厚照祝、朱厚熜(四點水就是火),朱載垕(土),朱翊鈞(金),朱常洛(水),朱由校、朱由檢(木)。

不多不少,兩輪循環完成,明朝滅亡。



從燕王一系的名字,可見明朝宗室取名的一般規律,就是名字的第一個字,即“派兒”,是依輩分不變的,變化的,是第兩個字,但又規定了以“五行相生”的規律,選用帶火土金水木偏旁的字。

這就有很大的限制了。

自然界的基本元素非常有限,可大明的皇子皇孫們,卻在近三百年裡繁衍無盡,到明朝滅亡時,其人數可能達到幾十萬之眾。女性不要緊,男子取名就有大問題了。

明代,宗室成員的名字不是由爸爸媽媽給取的,而是實行“請名”制。即某藩府新生子孫達到一定人數,就由親王集中奏報到北京,請朝廷頒賜名字。這事由禮部負責。

禮部時常為賜名犯難,固定偏旁的字畢竟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數眾多,字不夠用啊!怎麼辦?辦法總比困難多。禮部想出的辦法,就是造字。反正只要偏旁部首無誤,另外半邊隨便湊一下就行了,形成許多新字。

禮部這麼做,不必擔心造成社會上漢字用字的混亂,反正也就是遠方的某個宗室用一下,他人一死,這字也就消亡了。我們今天還能遇到這些怪字,主要因為某個名字少見的宗室因為某事被史書(最多的是《明實錄》)記錄下來了。古代的書多是抄寫,遇到疑難字不要緊,當然今天更不要緊,但碰見了,就必須“造”。word或WPS裡的造字功能,其實就是部首偏旁配字。

沒想到,在網絡時代,元素週期表裡的怪字和明代宗室成員的怪名字來了個撞臉(實際上撞得很有限,就是一個“金”字旁),一撞撞出個有趣的歷史話題。說歷史,當求真,但心態和麵孔卻不可板起來。(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學過初中化學的同學想必都對這句元素週期表的口訣很熟悉。學完原始週期表後再看一下明朝的皇帝家譜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明朝皇帝的名字很多都用到了生僻字,而且與元素週期表裡的元素那麼像,該不會是直接根據元素週期表來取名的吧?

一、朱元璋為子孫訂下了取名字的規矩

這都要從朱元璋說起,朱元璋小的時候家裡很窮,沒上過學也沒什麼文化,老爹也給他取了一個非常土氣的名字——朱重八。雖然後來給自己改名叫朱元璋,但心裡還是感覺自卑,於是乎想提高一下家族的“文化涵養”,便從子孫的名字上入手。

朱元璋定下了一個規矩,後代子孫名字的第一個字按照輩分走,第二個字則必須遵循“金木水火土”的順序。即朱+輩分+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漢字,朱元璋以為這下可以高枕無憂,世世代代的子孫名字都整整齊齊。沒想到沒過幾代就發現“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已經用一遍了,這可急壞了朱家人,在古代與長輩重名是禁忌。於是乎朱家人開始翻閱古典書籍,也顧不上字是不是順口,直接就用上了。後來連古籍都翻遍了,就硬生生造出一批字出來。所以今天的我們看到大明皇帝的子孫名字都很奇怪,用到了許許多多生僻字。

二、化學家徐壽翻譯元素週期表時借鑑了朱家家譜

另一邊,到了清朝末年,我國著名化學家徐壽打算將西方的化學著作《化學鑑原》翻譯過來,在看到元素週期表時遇上了難題,為了順應原始的化學性質,很多金屬原始的元素必須使用金字旁的漢字進行翻譯,徐壽絞盡腦汁也想不出這麼多漢字,當有一天看到明朝皇帝家譜時意外發現了大量帶金字旁的漢字,於是乎徐壽樂開了花,直接借用明朝皇帝的家譜裡的漢字,就這樣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元素週期表。

所以說不是明朝皇子們借鑑了元素週期表,而是元素週期表借鑑了明朝皇帝家譜。朱元璋一門心思為子孫後代取得名字卻造就了今天的元素週期表,這是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