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大漆工艺,东方美学

割开漆树树皮,一种白色粘性乳液从韧皮内流出。经千载传承的特殊工艺加工,制成一种上好的纯天然树脂涂料,谓之“大漆”。

大漆工艺(lacquer/Urushi)最早发源于中国,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素有中国“三大宝”(树割漆、蚕吐丝、蜂做蜜)之美誉。但却在日本发扬的最好,因此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而将漆器称为japan。

古字“桼”同“漆”,从象形文字中可理解为:“桼”字,上部从木,左右各一撇,像用刀切破树皮,以竹管外导,下部从水,像木汁流出状。

它是中国特有、使用历史悠久的、天然形成的涂饰材料,至今没有一种合成涂料能在坚硬度、耐久性等主要性能方面超过它。因此,它有“涂料之王”的美名。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大漆与漆树

漆树是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米。树叶呈椭圆形,初夏开黄绿色的花朵,秋季结果成扁球形。漆树在中国分布很广,环绕四川盆地的几个省份是其分布中心,因为这些地区气候温润,非常适于漆树的生长。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八年以上的漆树可以产漆,漆农用蚌壳割开树皮,将蚌壳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采集的漆液汇入木桶后,用油纸密封保存。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漆液,叫生漆,而熟漆是指经过日照、搅拌,掺入桐油氧化后的生漆。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漆液的主要成份是漆酚,其他还有树胶质、氮、水分及微量的挥发酸等,刚割取的漆液呈乳白色粘稠状,接触空气后氧化颜色慢慢变深,最后成为栗壳色。生漆很难调成鲜艳的色漆,因为生漆本身色泽深沉,颜料加入其中,很容易被生漆原色征服,所以古代漆器大多是黑、朱二色。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漆树全身都是宝,漆花可酿酒漆叶可做菜。云南西部山区少数民族社区,漆树的嫩叶当做蔬菜食用,日本人也將漆叶拿來炸成甜不辣吃。

割漆

每年的四月初到八月底是漆农们上山割漆的时节,漆农们早出晚归,找到合适采集的漆树,在距离地面半米处割出一道

长约15厘米深达2厘米宽1到2厘米的口子,然后转到这个树的另一侧与第一个口子距离约40厘米处割开第二道口子,这样交错开口是为了不阻碍漆树自身的营养输送,保存漆树的生命。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割一年漆,要休息两年

,如果你一直割的话,树皮割划过多,漆树就会死掉。不仅如此,漆树要生长七年之后才可以进行第一次割漆,而且漆树每割十天就要歇十天,当割开漆树十分钟之后,漆才从割破的树皮中慢慢渗出来,流量非常少,在这个行业里,有‘百里千刀一两漆’的说法,漆农们要走上一百里路,在漆树上割一千刀才能得到一两漆,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是足以说明生漆的产量之低和价值之珍贵。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从漆树上刚刚割下的漆液是乳白色的,与空气接触后会变成栗壳色进而成黑色,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生漆里面会有颗粒状的杂质,并不能直接用来修饰物品,还需要用布进行过滤。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滤漆

滤漆时需要选用受力强,空隙均匀且细腻的布,

这样效果最好。

滤漆时将生漆倒入布中,砸好布口,将两端分别绑在滤漆架上,上足劲儿。两人用木棒来回挤压布,擀出布包裹的生漆,直到漆全部流出后,布里留下的就是漆渣了。这个过程需要反复几次才能得到细腻的漆液,这样的漆液已经能够直接使用,但因为色泽度较差,一般仅仅用作底漆,如果作为面漆使用,需要将生漆进行提炼。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炼漆

大漆师傅们将过滤后的生漆下盘量晒,不断搅拌,让漆液和空气充分接触,并用红外线照射,取出水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附着力。

大漆极易氧化,遇空气即开始氧化颜色变深,完全干燥后则变为褐黑色漆膜,致密坚硬,好似一副风雨不透的铠甲,不仅耐磨防霉防水更可耐高温耐酸碱腐蚀。到目前为止,任何合成涂料都仍无法与这一古老的天然涂料匹敌

大漆有着广泛而不可替代的用途,包括作为海底光缆的防腐涂料。另外,这优质涂料还是味药,《本草纲目》载,漆气味辛、温,有消肿杀虫、活血散瘀之功效。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大漆优异的特性,是各种复杂成分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化学合成涂料是根本无法复制的。日本漆艺界的泰斗大西还曾评价大漆为“神血”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一代代工匠的积累,使漆器漆髹饰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表现力。根据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将漆器工艺分为了质色、纹口、罩明、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戗划、斒斓、复饰、纹间等门类。为了方便各位藏友理解与学习,小编按自己的理解,将漆器常用的工艺归纳为:一色漆、描绘、罩漆、堆饰、雕填、镶嵌、雕漆等类。如有不足之处,也期待指正。

一色漆

一色漆器,指漆器通体光素一色,不加以其他修饰。以红、黑、紫三色最为常见。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南宋十三世紀 朱漆莲花式盘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黑漆盘

描绘

描绘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

在漆器上,用各种色漆来绘制的,称为

描漆

而用桐油来调制出各种颜色来绘制花纹的,称为描油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描漆圆盒

描金则是用金色纹饰来描绘,漆地一般以红黑两色为主。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红漆描金瓜式盒

在漆器描绘完成后,再髹涂上一层透明漆液,使底下漆色更为深沉优雅,更起到保护作用,且能增加漆器的光亮度。这个步骤称为“罩漆”。当然,也有不罩漆,将图案直接裸露在外的漆器。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罩漆后效果

堆饰

堆饰相当于《髹饰录》中的堆起门,是用漆、炭粉或漆灰等材料,在平整的漆板上或点或线或面的进行堆塑,再用色漆层层覆盖,阴干后在高起的纹样上加工处理,这种方法可称堆饰。按材料可分为堆漆、堆灰等。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堆漆笔筒

犀皮漆(菠萝漆)也是以“堆”为基础:先用粘稠的色漆在漆器上堆出凹凸不平的表面。待其干透后再用不同色漆分层髹涂并加以研磨。由于漆层高低不同,打磨后可显现不同的花纹,产生绚丽色泽。但由于其也是经过了堆 → 覆盖 → 再加工的步骤,所以小编将它列入堆饰之列,方便藏友们的学习和理解。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上海联合2015秋拍

林文锋 大漆菠萝纹茶盅

雕填

雕填从字面上可理解为“雕完了填进去”,包含了填漆戗金两种工艺。雕填是在漆器的底漆上按需要刻划出点、线或面,填入彩漆(填漆)。待干后在纹饰或周围勾勒阴线轮廓,填入金粉(戗金),最后打磨平整。使作品画面产生对比,显得更为饱满和华丽。也有在底漆上描绘纹饰再勾勒金线的,《髹饰录》中称为“戗金细勾描漆”,与雕填神似,需要仔细审视才可看出。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明万历 戗金填漆「赶珠云龙」图盘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填漆工艺细节

款彩与雕填的工艺过程相同,雕填只在漆面上刻划,而款彩连漆下的底灰一并刻去,所以在北京又有“刻灰”、“大雕填

”等称呼,所制作的漆器也以屏风等大件居多。所以,小编也将款彩并入雕填,方便各位藏友们的理解。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款彩屏风

镶嵌

由于漆有其色彩的局限性,于是漆匠们就想出了借其他物质的色彩来加强艺术效果的方法。使用贝壳类的内层亮片来镶嵌的漆器称为“

螺钿漆器”,多以黑漆为底。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南宋 黑漆嵌螺鈿梅花葵瓣式盘(螺鈿嵌饰或为元 / 明)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螺钿镶嵌

而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如蛋壳、珍珠、宝石、珊瑚、碧玉、翡翠、玛瑙、象牙、密蜡等镶嵌在漆器表面,组成各种图案,此种技法称亦为百宝嵌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清乾隆 漆地剔彩嵌百宝【岁朝庆寿】图长方挂屏

雕漆

雕漆是在器胎上髹一定厚度的色漆,待其干后在漆上雕刻花纹。

剔红、剔黑、剔绿、剔黄等皆是指单一色漆的漆器雕刻。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明永乐 剔红花卉紋盞托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十七世紀 朱漆錦地剔黑【凤凰】杂宝纹笔筒

剔彩是依需要在漆器上反复髹上多种色漆后,以刀剔出所需图案,形成色差。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明万历 剔彩海水游龙纹长盖盒

剔犀是以两种色漆(多以红黑为主)反复髹涂出一定的高度,干后用刀刻出云纹、如意纹等纹饰。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明 剔犀黑漆如意云紋莲瓣式大盘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剔犀漆器细节


又是一个不被珍惜,靠外人发扬光大的传统工艺,东方美学—大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