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林則徐帶來鴉片戰爭?這可怕邏輯的背後,值得深思

林則徐帶來鴉片戰爭?這可怕邏輯的背後,值得深思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痛點。近來,筆者讀到一些奇怪的言論,有人認為是林則徐引發了鴉片戰爭,甚至有文章聳人聽聞地說:林則徐不是民族英雄,而是千古罪人。

歷史早有公論: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是瘋狂擴張、追逐利益的英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侵略戰爭。為什麼個別國人不去譴責英國的霸道與蠻橫,不去譴責鴉片的罪惡,反而責怪自己的正當行為呢?

這種思維邏輯的背後,無疑值得深思。

道光出爾反爾,琦善、奕山落井下石

清廷貴族琦善是最先攻擊林則徐為惹惱英國人、招來戰爭的“罪魁禍首”的人。1840年6月,在英軍總司令懿律的指揮下,由40餘艘艦船、4000多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開始封鎖珠江口,進攻廣州。第一次鴉片戰爭從此爆發,苦難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端。

在廣東,由於欽差大臣林則徐嚴陣以待,英國人沒討到什麼便宜,於是沿海岸揮師北上,清軍在其餘地方防備鬆弛,英軍一路攻城略地,7月5日攻佔定海,8月9日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一時朝廷大震,林則徐厄運降臨。

林則徐帶來鴉片戰爭?這可怕邏輯的背後,值得深思

琦善時任直隸總督,道光皇帝派他到天津與侵略者談判,琦善遂對林則徐落井下石,他報告皇帝:英國人很強大啊,咱們打不過,不過英國人只恨林則徐一人,只要朝廷懲治林則徐,所有問題都可解決。

道光皇帝便讓林則徐做了替罪羊——雖然是他親自派林則徐去廣東禁菸的,林則徐在廣東禁菸種種決定與舉措均上報朝廷,皇帝也不斷點贊,就在英國人打上門來不久,林則徐過55歲生日,道光帝還親筆書寫“福”“壽”二字的大楷橫匾,差人送往廣州,以示嘉獎……但強敵出乎意料地打上門來,總得有個人負責任吧。

這一年9月初,道光下旨,雙雙革掉林則徐和他的禁菸親密戰友鄧廷楨之職,任命琦善署兩廣總督兼海關監督。此前,林則徐兩次上奏,大膽陳述禁菸抗英的合理性和正義性。道光帝卻翻臉,指責林則徐簡直是一派胡言。

道光帝此舉,無疑開啟了中國在近代史上的悲劇之門:以犧牲硬骨頭、主戰派來取悅敵人,謀求妥協。殊不知,這樣更為敵人所輕視,並幫敵人撐大了胃口。

林則徐被免職後,道光走馬燈地不斷派人與英國人談判,但英國人要價太高,談判桌上要不到,就通過堅船利炮來要。琦善屢戰屢敗,英國人威脅他草擬了割讓香港島、賠償600萬兩白銀的《穿鼻草約》,他不敢籤,英國政府嫌所得利益太少,也未籤,但琦善擅自割地之事傳至北京,道光大怒,將琦善“革職鎖拿,查抄家產”,發配充軍——在鴉片戰爭中,主戰的林則徐和主和的琦善都被髮配流放了。

琦善之後是奕山,此人來頭更大,是道光的親侄子,他在廣州也被英國人打得潰不成軍,為了逃避責任,又把責任推到林則徐身上,也造謠說英方是願意議和的,他們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則徐一人。言外之意:必須再次懲辦林則徐,英方才能罷兵議和。

此前林則徐只是被降為四品卿銜,赴浙江鎮海聽候諭旨。道光帝求和心切,不顧事實,把廣州戰敗的責任再次歸罪於林則徐,說他在廣州任職時沒有積極籌劃防務,以致英軍發起進攻後,奕山招架不住。林則徐被革去“四品卿銜”,“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時為1841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已一年。

蔣廷黻: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線希望

鴉片戰爭是林則徐引發的嗎?

道光帝的理由貌似理直氣壯——當初派林則徐去廣東禁菸,明確的訓令是:“鴉片務須杜絕,邊釁決不可開。”只讓你禁菸,誰讓你打仗?但不打仗,能禁得了煙嗎?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爆發前的中國,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軍事等諸領域已全面落後於英國,但因為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特徵,通過佔世界90%的茶葉出口,中國與英國的貿易長期處於順差,英國的商品很難打開中國市場,直至鴉片這種罪惡的商品成為突破口。白花花的銀子潮水般流出去,留下一群行屍走肉般的癮君子,已經直接威脅到了大清帝國的核心利益。

後人一廂情願地想象:假如林則徐禁菸不那麼“狠”,多滿足一些英國人的需求,也許就沒有鴉片戰爭了。有此論者,是完全不瞭解19世紀的大英帝國。

19世紀堪稱“英國人的世紀”。在這100年當中,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並通過大肆軍事侵略完成了殖民擴張:在亞洲,英國完全征服了緬甸和馬來西亞半島;在非洲,英國奪取了位於現在南非的荷蘭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國佔領了許多島嶼,並侵佔了新西蘭,把它們統統併入了大不列顛帝國的版圖……通過武力,一個龐大的英帝國出現了,號稱“日不落”帝國。

這麼一個侵略成性的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自然會選擇武力。哪裡是林則徐引發了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無窮災難與屈辱的“潘多拉魔盒”,是英國人打開的。

林則徐帶來鴉片戰爭?這可怕邏輯的背後,值得深思

受命禁菸之初,林則徐做過很多和平解決的努力,但清廷要維護被鴉片損害的國家核心利益,而英帝國卻要通過國家行為來販賣鴉片牟取鉅額利益。

民國著名學者蔣廷黻評價鴉片戰爭時曾說過:“以中國的國力及國情,用文忠(林則徐)的方法尚有一線之望,不用則全無禁菸的希望。”

遺憾的是,當英國侵略軍被弱小的阿富汗人、祖魯人和蘇丹人(曾在華鎮壓太平軍的英軍將領戈登後來任蘇丹總督時,被當地人擊斃)以低劣武器打得狼狽不堪時,曾經驍勇的八旗士兵卻不復當年英勇了。

長期閉關鎖國,終釀歷史悲劇

有人指責林則徐,說他在鴉片戰爭爆發前有“硬傷”,不懂世界,更不懂國際規則,把皇帝給誤導了。

今天看來,這些說法確實是笑話,今人又怎能苛求19世紀中葉的中國人在長期閉關鎖國的環境下具有世界眼光呢?

鴉片戰爭爆發後,滿朝文武大臣不知道“英吉利”為何方神聖,道光帝曾詢問:“英吉利是否與俄羅斯接壤?通過新疆能否走旱路到英吉利?”他更迷惑地問大家:“該女主(維多利亞女王)年甫二十二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

評價一個人,不能超越這個人所處的歷史時代。實事求是地講,道光不是一個壞皇帝,他勤政、節儉,頗有明君氣象,但偏偏在他當皇帝的時候爆發了鴉片戰爭。只能說,他的爺爺,自我感覺太好的乾隆,從當初拒絕了馬戛爾尼率領的英國使團那一刻起,就給子孫後代埋下了地雷。

鴉片戰爭是一場“奇怪的戰爭”,雙方時打時和,談判的時候雞同鴨講。英軍勞師遠征,為了是榨取儘可能多的利益;清軍奮起抵抗,也是因為對方談判桌上要求太貪婪。

今日再讀鴉片戰爭史,頗為傷感:國家有難之際,一國精英輪番上陣,卻囿於時代侷限,輪番敗下陣來。

楊芳這個人,值得重點說一下。他是貴州人,南征北戰,戰功赫赫,堪稱嘉慶、道光年間最為耀眼的將星之一。他領軍打過的最著名的戰役,是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並生擒叛軍首腦張格爾。這是了不起的軍功,因此道光對楊芳恩寵有加,準紫禁城騎馬,在紫光閣繪功臣畫像。

無疑,鴉片戰爭爆發後,清軍處處潰敗,道光心急如焚,企盼“戰神”楊芳能夠成為最後的王牌,克敵制勝。當71歲的楊芳出征廣州後,道光勉勵他“日夜引領東南,企盼捷音之至”。然而,這次楊芳未能成為“關鍵先生”,反而留下了“馬桶破敵”的野史,毀了一世英名。

林則徐、楊芳,可謂分別代表了當時大清帝國文臣武將的最高水平,然而與一群陌生的敵人開始一場陌生的戰爭時,他們固有的經驗完全派不上用場。

林則徐帶來鴉片戰爭?這可怕邏輯的背後,值得深思

電影《鴉片戰爭》劇照(圖片來源:網絡)

當封閉已久的中國大門被英國人野蠻地踹開時,無論是有“天下第一能臣”美譽的林則徐,還是身經百戰的傳奇戰將楊芳,此刻,他們視野的侷限性、知識結構的巨大缺失、“天下觀”“華夷觀”的落後,一一暴露無遺。

只能說,那時中國之勢正不可阻擋地如過山車一般下墜,又哪是林則徐楊芳等人能夠止住的。但如果沒有林則徐楊芳,境況會更糟糕。

這是歷史的悲劇。

憂國如家,二百餘年遺澤在

即便在當年,鴉片貿易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因此,英國曆史從來不承認鴉片戰爭,一直將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稱為“貿易戰爭”,聲稱該戰爭是為了尋求平等承認和貿易自由。英國人這麼說,我們中國人,也得這麼認?尤其是在評價林則徐的時候?

個別中國人,偏偏習慣於從外國人的角度來觀察與思考中國的事,比如指責當年林則徐不給英國人自由貿易的機會,不尊重國際規則,才引發了鴉片戰爭。但事實是,鴉片戰爭的起因之一,是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的“林維喜案”。

當時,英國水手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他當時還委託外國專家專門查閱了《萬國公法》,查明義律根本不享有治外法權。但義律自行輕判兇手了事,還將其遣送回國。林則徐大怒,派兵開進澳門,驅逐英國人出境。

要知道,當時九龍還是中國的地盤呢,林則徐之舉完全是捍衛主權,行使正當的執法權。

是誰不尊重國際規則?評價鴉片戰爭這段歷史,一定不能忘記了鴉片貿易以及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不正義性——一個國家居然以國家行為對中國進行武裝販毒,還敢聲稱這是“貿易自由”!

英國打贏了他們聲稱的“貿易戰爭”,也成功打開了鴉片傾銷到中國的大門,鴉片毒霧從此瀰漫中國,害人無數。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鴉片遭到嚴厲查禁,最終在1953年基本被肅清。

回首這段歷史,我們能更深刻理解“真理只在大炮射程內”的西方式叢林法則。

我們也會更清楚地知道:自大與自卑都是要不得的,而“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到現在都不過時。

1841年8月,被遣戍新疆伊犁的林則徐,在西安與妻子告別時,寫下名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842年6月,林則徐摯友、大學士王鼎懇求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則徐、不要批准喪權辱國的條約,廷諫、哭諫均無效,毅然自縊以“尸諫迴天聽”。他死後81天,《南京條約》簽訂。

1850年1月,時任雲貴總督的林則徐告病返鄉,途經長沙時與左宗棠會面,後者因為緊張還失足落入湘江。當時林則徐65歲,左宗棠37歲,一位是當時的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一位是即將登場的“中興之臣”、國家棟梁,兩人燭下放懷暢談今昔,縱評天下大事,尤其是新疆之事。

這年秋天,左宗棠聽聞林則徐逝於廣東,含淚撰輓聯:“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餘年遺澤在;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頹。”26年後,左宗棠抬棺出征,率大軍收復新疆。為國家民族立下不朽功勳時,左宗棠也是65歲。因鴉片戰爭開啟的中國近代史,痛點太多,不堪回首。但讓我們深感幸運的是,中國一代又一代傑出人物,比如林則徐,比如左宗棠,他們從未放棄努力,他們無法成為超越時代的“超人”,卻一直在努力。慘痛的歷史,並不曾失去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