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樂觀主義者叔本華

敦肯·裡希特 著

吳萬偉 譯

乐观主义者叔本华

文解釋了為什麼叔本華認為藝術尤其是音樂能夠提供一種救贖。

眾所周知,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他認為人生就是一個鐘擺,在痛苦(有慾望而得不到)和無聊(慾望滿足之後就不再在乎了)之間不停搖擺。他也認為理解人生的關鍵是思考生存鬥爭,尤其是爭奪食物的鬥爭。我們不妨想想臘腸披薩。對於被做成臘腸的豬或牛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噩夢:像囚徒一樣被養大,然後被殺戮,被屠宰,然後再被吃掉。(荒野中的生物也好不了多少。充滿恐懼和不停為生存而奔波的生活取代了限制在一定空間內的囚徒生活,最終仍然是被一幫餓極了的動物生吞活剝。)從積極的一面看,有人獲得很好的待遇,吃香的喝辣的。但是,相對來說,這種積極的一面不多。這裡,正如生活的其他地方一樣,痛苦遠比快樂多得多。

對於大多數人的生活來說,也可以說是類似的情況,雖然通常沒有這麼血腥和暴力。我們討厭上學,我們恨不得馬上長大;我們討厭現在的工作(或失業的處境),我們急不可耐地想退休;但等到了老年,我們就討厭體弱多病、無聊和缺乏尊嚴。我們就像豬和牛一樣,死了可能比活著還好些。

這是我們提及叔本華的時候想起的這種思想。但是,這個畫面無論如何不算完整。樂觀主義者叔本華有很多好消息說給相信他是悲觀主義者的人聽。你認為我們死了比活著更好嗎?啊,想想我們死了之後會發生什麼吧!不久之後,我們就沒有靈魂來承受地獄的痛苦了。死了之後,一切都死了,我們變成了塵埃。

乐观主义者叔本华

這是好消息?真的嗎?

是的,你認為塵埃是壞東西?塵歸塵,土歸土,聽起來或許很悲哀,但是,塵土是很偉大的。正如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說:

“在你蔑視之前先要認識它。這個趟在那裡的塵埃很快就會融化消失在水中,形成水晶,像金屬一樣閃閃發光,就像電火花一樣閃爍,依靠電流強度展示出一種力量來分解最緊密的混合物,將土壤變成金屬,接著依靠自己的方式形成植物和動物,從其神秘的子宮孕育出生命,而你在狹隘地、痛苦地、焦慮地擔憂喪失生命。”

乐观主义者叔本华

你會死去,但構成你的生命的物質將繼續存在。這是天大的好消息,因為物質是神奇的東西,你的生命中充滿了痛苦。構成你的物質不能被毀滅,將組成水晶、金屬、植物、動物。這多麼神奇啊。另一方面,你雖然是冷冰冰的東西做成的,卻是焦慮和痛苦的受害者。死了以後,焦慮和痛苦統統都終結了,這當然是更好的結局。

神奇的不僅有物質。一切都令人敬畏。這就是為什麼藝術家能夠繪畫或者拍攝任何東西的照片,並創作出偉大的藝術作品。我們因為自私並沒有總是意識到這普遍的、令人敬畏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太過於關心自己,卻沒有足夠關心周圍的世界。我們對於不想要的東西,往往很少感興趣。而我們渴望的東西則要麼令人沮喪,因為我們得不到,要麼最終在得到這些之後感到厭煩和無聊。

歡迎來到充滿意志的世界

但是,如果我們從慾望和佔有的思想,從恐懼和有關我內心的想法中擺脫出來,會發生什麼呢?如果我們不做任何干涉,聽任事物本來的樣子會如何?

這就是平靜的生活繪畫呈現給我們的可能性。在繪畫中沒有吃水果的問題,也沒有在風景區購買農場的問題。當使用和佔有的種種可能性被清除之後,當我們從抓住和憤怒的情緒中解放出來,我們的心裡就變成簡單的沉思默想,就能最終享受心靈的平靜並看到美好的東西了。藝術能向我們顯示這一切,難怪我們會喜歡藝術;但是,如果你明白適當狀態下的心靈,你能感受到日常生活物品就好像它們是藝術品,是根本沒有必要去花費數百萬美元來購買的藝術傑作。世界本身就是可以免費欣賞的大傑作。

還有更多。叔本華的大作被稱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因為他認為世界擁有兩大方面。表象是萬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東西,它們都是表象,就像一場夢而已。意志是內在的東西,是世界的本質。

這意味著什麼?叔本華的論證(大幅度簡單化了)是我在我的真正內在的存在中知道它,我是我的意志,認為我是某種特別的人是瘋狂的,一切都是意志。

我怎麼知道我是獨特的意志?我知道我不是屍體。我和屍體的主要區別是我做事而不是緩慢地消解。是我的行為讓我成了現在的樣子,我的行為表達或者體現了我的意志。我就是我做的事,而我做事是我有意志的表現。即使我沒做我想做的事(比如在工作的時候),我是在做因為某個原因而選擇去做的事,如我想得到報酬。

因此,我是我的意志的表現。在這方面,沒有理由認為我很特別。你是你的意志的表現。這同樣適用於動物,其實包括所有的生物;在叔本華看來,甚至包括所有無生命的東西。植物沒有意識,但它們生長的方式也是幫助它們找到陽光、水和再生產的機會,它們也受到生命意志的驅動。甚至無生命的東西也做這類事情---河水流向大海,高山緩慢增長或者崩塌等等。叔本華的意思並不是說河水渴望往低處流;但它們的流動仍然是意志的表現。我們知道生物依靠意志行動(大部分是生命意志),而生物的構成元素是和無生物一樣的。像叔本華一樣,我們能夠想象萬物都由同樣根本的力量所驅動,那就是意志。

這個意志從來不能得到滿足,因為渴望更多東西恰恰是意志的本質,其渴望不是理性的,而是盲目的。這聽起來有些嚇人,就像不停咀嚼的嘴。但是,叔本華說我們可以同樣準確地說世界不是意志,而是音樂。

音樂、物質和意義

現在叔本華說,音樂能夠強有力地感染我們,但它本身並不代表表象世界中的人和東西。這首先顯示音樂能夠成為意志的不經過任何中介干擾的直接表現。一部電影或者一篇小說或許因為描述了猛獸或者一場戰爭而讓我們心懷恐懼,通過讓我們想到可怕之事而影響內在自我。但是,音樂能夠在沒有任何干擾性思想的情況下直接說出意志。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音樂能夠成為意志本身的直接表現。

另一個論證是音樂有點兒像意志。叔本華假設的現實背後的本質---盲目的意志並沒有目標:它只是渴望擁有,但並不是渴望某個特別的東西來滿足慾望。就好像它是面向目標的機器卻沒有具體目標。這讓它非常類似叔本華的英雄依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定義的藝術。康德說,藝術尤其是優美的藝術是有目的性而無具體目的。在此意義上,真正的意志和真正的美(如偉大的藝術)是一樣的。叔本華認為音樂是藝術的最高形式。音樂就像終極現實---意味著終極現實就像音樂。叔本華說,“因此,我們或許可以說世界就是展現出來的音樂,正如世界是展現出來的意志一樣。”

乐观主义者叔本华

歌德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但是叔本華宣稱一切都可以被看作是凝固的音樂。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他認為客觀物體不是因為構成它們的元素(畢竟都是物質)來定義的而是由它們所做的事來定義的。所以萬物所做的一切都是物質表象或者音樂體現。宇宙是大舞蹈,或者我們可以稱為的三維的、移動的音樂。火車在飛奔,鯊魚在遊動,火山在噴發。就在你沿著大街走的時候,你經過的一切都在跳著自己的舞蹈,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志。每一種植物的生長就像枝條、葉子和花朵的緩慢綻放。在某種意義上,山峰真的有生命,是在播放無聲的音樂。但是,這不是我描述的那種個別性,因為在叔本華看來萬物歸一。雖然貓跳貓的舞,彩虹跳彩虹的舞,但所有這些都是巨大交響樂的組成部分。大自然就是一場交響樂。背後的推動力量就是一而非多,那就是意志。艾略特(T.S. Eliot)在1941年的組詩四重曲第三部“乾旱的救贖”(The Dry Salvages)中寫道“你是音樂/而音樂永恆。”這也是叔本華的想法,但是他可能補充說我也是音樂;艾略特也是,任何人和任何事物也都是如此。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能永恆存在,但音樂能夠永恆,它是永久存在的。

叔本華的救贖

依靠藝術尤其是音樂--事實上依靠任何激發我們思考終極現實而不讓意志參與其中的東西--我們就能獲得一種辦法來治癒悲觀主義者叔本華提醒我們注意到的兩難困境---在慾望和無聊之間掙扎。你或許對現有的東西感到無聊,但是很多你沒有能擁有的東西又怎麼樣呢?更不要提人的本質是什麼了---不就是泥土和塵埃嗎?一切都很精彩,只有在你能夠足夠長時間地克服自我主義才能欣賞它們的美。

乐观主义者叔本华

叔本華似乎有時候成功地在自然的神奇中獲得一種狂喜。他曾經真的像進入童話故事中那樣在德萊斯頓公園的鮮花中迷了路。一個警察看見他的行為怪異就問他是誰,叔本華說,他希望警察能告訴他。如果你接受他的哲學,迷失在鮮花中的人可能就是你了。

不幸的是,叔本華的哲學並不能治癒痛苦。不過,這種哲學也沒有製造痛苦。它只是承認人生有很多痛苦罷了,而且補充說人世間的確還有很多美好和神奇的東西,這樣一來,或許讓我們變得不那麼渴望吃美味的豬肉了(叔本華不是素食主義者,但是他的慈悲倫理學似乎暗示人們應該成為素食主義者)。如果我們不吃豬肉,更喜歡素乳酪披薩而不是臘腸披薩,世間的痛苦將減少很多。當然,我們自己的痛苦不會減少多少,但是,我們關心花草和豬牛或者其他萬物越多,或許我們就會越少關注自己的麻煩和痛苦,它們雖然不可避免,但畢竟也是臨時性的和無關緊要的。

你我之間的差別微不足道:頭髮顏色、年齡、衣著等等。另一方面,我們的共同之處要重要得多:我們都是要死的。我們與所有生物和無生命物品的共同之處更重要:我們都是終極意志的表現。

乐观主义者叔本华

存在本身就十分美妙。我死了,身上的一切零碎物件也隨我一起消失,但重要的東西都永久留存。真正真實的東西是永恆的。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譯自:Schopenhauer the Optimist by Duncan Richter

https://philosophynow.org/issues/134/Schopenhauer_the_Optimist

敦肯·裡希特(Duncan Richter),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教授。著有《維特根斯坦哲學歷史辭典》、《英國哲學家安斯庫姆的道德哲學》和《善何為?倫理學簡史》等。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慾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乐观主义者叔本华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並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鬆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內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內容。

乐观主义者叔本华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眾更輕鬆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著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內涵,不拘泥於自我,更加了解他人,瞭解外部世界。

乐观主义者叔本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