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為啥股市裡會有這麼多散戶

歡迎前往關注。

我們小號昨天轉載了一期知乎上關於賭博者們的故事。

應該說雖然各有唏噓,但究其本質,是因為它讓人有一種沉迷其中,難以自拔的感覺。

這種感覺是什麼?

就是不勞而獲。

其實賭博只是一個空泛的名詞,不是說只有玩德州,賭球才叫賭博,實際上,所有押寶行為的本質都是賭博。

我知道這裡面有幾種情況,大家認為是應該排除在外的。

比如,你買房,長線買股票或者投資企業、項目。

這幾種情況的背後不是零和遊戲。

你買房的本質是你看好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發展。

說白了,你是準備搭乘經濟發展紅利的列車。

你長線買股票,比如你逢低持有茅臺,長期這麼做,這個背後的本質是你看好國民的某種特殊的消費習慣不會改變,或者你長線持有BAT的股票,這意味著你看好互聯網,而龍頭企業往往代表的是行業。

投資企業,項目,這就更明確了。

這三件事的背後都是有支撐的,這個支撐就是你看好經濟的長期發展。

你用巴菲特的理念來解釋就很清楚,他做的一切都基於他長期看好美國經濟。

在這個經濟活動的大背景下,實際上,他做的事情是把資金提供給別人以分享收益,他認為長期來看,經濟活動會讓他的資金增加。

說白了,這種行為就是買大盤,或者你可以認為是一種放貸的行為。

等於你把錢貸給了城市,貸給了公司,回頭,收到了紅利。

但我們同時也應該很清楚,這三種情況下,能讓你大幅度改變自己經濟狀況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很多人都會感慨鄭淵潔在當年房價1000塊錢的時候買十幾套房子專門用來存放孩子們寄給他的信,結果沒想到幾十年後都變成了學區房。

但問題在於,當年就算1000塊,你也買不起十幾套。

鄭淵潔這一行為的背後是因為他屬於高收入群體,他是作家。就像馬未都收藏的起源也是因為他拍過《海馬歌舞廳》,他在萬元戶的年代裡,就有一百萬了。

其實巴菲特的故事也是如此,他在三十歲之前不是後來的玩法,他實際上早期也是投機者,鑽了很多空子賺到了第一個一百萬美金,你要知道那是六十年代的一百萬美金。

之後通過開保險公司,低息獲取大量別人的資金,然後通過股票市場的長線投資積累了鉅額的財富。

所以,實際上,他引人注目的是30歲賺到一百萬美金,而不是後來的故事。

實際上,上世紀六十時代裡,如果他把那筆錢都拿來買中國的藝術品,那麼他會比今天更有錢。

我說的這句話就是告訴你,如果拿中國的藝術品,也就是所謂的古董作為價值錨,那麼實際上,他當年100萬美金的購買力和今天的幾百億,是一回事。

回到我們的話題,所有的賭徒,之所以會沉迷於這個遊戲,一定不是因為看重了長期、緩慢的押寶經濟增長的放貸模式。

他們想要的,是快速的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

所以我們看到散戶的交易是很頻繁的,也就所謂的追漲殺跌。

追到一個漲停板是很吸引人的,100萬就是10萬塊,頂一個普通白領好幾個月的工資了。

也許他一年也抓不了幾個,但是,抓住的那幾次留給他的印象是深刻的,就是所謂的一日頂了好幾個月的感覺。

雖然也許虧的比賺的還多,但大部分人對時間是不敏感的。

也就是說,贏的那幾次留給他的印象很深,而輸的,他會選擇性的遺忘。

所以,盈虧同源這件事,我說了一百遍,但聽的人,多半還是聽不懂。

所謂盈虧同源,是指你的操作方式不變的情況下,你賺錢、賠錢,都來自同一件事。

你可以不下單,你會迴避風險,但你也失去了盈利的機會,或者講有踏空的概率。

你可以下單,你有盈利的可能,但你同時也得冒風險,這就是虧損的來源。

我知道大部分散戶們迷信什麼,迷信的就是所謂的通過學習增加自己的眼光。

其實眼光的本質就是預測,預測的本質就是算命,雖然大部分人不肯承認這一點。

所謂的通過學習提高眼光和你用電腦去算命沒啥區別,當然,有人非要認為電腦算命比瞎子準,這個認知我也沒法糾正。

有人問我是採取哪種交易模式。

我不是做長線,長線就是我一開始說的三種模式,它背後的本質就是放貸,你收取的經濟紅利實際上就是貸款利息。

我也不是做波段,或者叫做中線,因為我不相信預測,就如同我不相信電腦算命。

我也不是做短線,短線實際上最接近德州或者賭球,雖然做短線的人有無數種理由。

我是做超短線的。

所以,我就不可能是做A股的,因為A股不允許這麼操作。

超短線在很多國家,很多品種上都可以做,這也就是巴菲特,查理芒格,比爾蓋茨三個人聯名痛斥的,所謂的“技術派老鼠倉”。

他們三個說的是對的,超短線的本質就是錢沒有借出去。

長線把錢借給了企業(買股),城市(買房),實際上你為經濟活動作出了貢獻,收取紅利是應當的,這就是你的錢的利息,這個行為也是對經濟有貢獻的;

中短線的本質實際上是賭命,所有賭眼光的本質都是賭命,命好的人會賺取命不好的人的一部分錢,然後有另外的一部分被繳納給了收取佣金,手續費的平臺。這個行為實際上對經濟也是有利的,因為本質上,你們等於是在變相的納稅。

但是超短線本質上,就是賊。你實際上從來沒有把錢借出去,你把錢剛出示,別人還沒拿到手,又被你抽回去了。它始終攥在你手裡,就像牛的鼻子前懸掛著一根草,牛看得到,卻吃不到。

超短線意味著你要繳納大量的手續費,所以你不可能是虧損的。沒有人會這麼傻,自己急速的交易,不停的繳納手續費,他又不可能天生愛交稅。

所以,敢長期超短線的,幾乎都是穩定盈利的。就像如果收入不穩定,那小偷們也就金盆洗手不幹了。他既然肯偷,說明一定有的賺。

又要繳納大量的手續費,又要自己賺,那這個錢是哪裡來的呢?

實際上,就是整個金融系統裡損失的。

我們說,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

如果你家裡有個唐三彩,或者雞缸杯什麼的,也許會去銀行租個保險櫃,存放起來,甚至為它買鉅額的保險。

但我不相信你把平日裡超市買來吃飯的飯碗,也去銀行租個保險櫃,存放起來。

這不是厚此薄彼,而是成本導致的。

你一定核算過成本,你不會為了保護一個價值1塊錢的東西而去花費10塊錢的保護費。

金融市場也是如此。

保護一切交易實際上是有成本的,但成本不是無限的。

如果金融市場要防止一切小偷,山賊來打劫,那麼花費是巨大的,大到不可承受。

這就像一千多年前宋遼之間的關係。

我們很多憤青會說大宋簽訂澶淵之盟是懦弱的表現,是綏靖之舉。

但實際上,拿三十萬歲幣買平安是非常划算的一筆買賣,實際上你要用軍事的模式維持和平,比這個貴十倍都不止。

六百年後的明朝,就犯了這個錯誤。

大明為了面子,死活不肯和後金和談,於是只好不停的徵稅,以至於民窮財盡,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紛紛揭竿而起。

實際上,如果他們稍微有點經濟學常識,就知道,與後金和談,先去剿滅內部叛亂,才是正經。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超短線會始終存在,而且還非常普遍,甚至有大量機構,投行都在從事。

因為無法剿滅,剿滅的成本太高了,高到無法承受之重,於是乎,那不如讓你們搶點就搶點。只要你搶的,比剿滅你的代價小,那就不值得剿滅。

所有的東西,其實都不過是一筆賬,是個人就有價格,誰都不例外。任何一件事,也有價格,哪件事都不例外。

我們只要想清楚一個問題就可以解決自己所有的疑惑。

這個問題就是,價格。

假如真的有辦法預測,或者說眼光是可以確定的,那它一定屬於出價高的。

這個道理非常容易理解,你說你努力學習,我可以招聘一百個哈佛的去學習,你說你非常努力,我可以招聘二百個耶魯的去努力。

沒可能你可以掌握,而資本不可以掌握。

因為不管你怎麼努力,怎麼學習,足夠的資本都可以找二百個比你更努力的來取代你。

所以,假如大資本無法做到預測未來,無法做到把握每個波段,那你就不可能做到。

如果你覺得你做到了,沒啥奇怪的,你運氣好而已。

運氣,沒法購買,無法確定,所以大資本也就沒興趣了。

對於超短線,也是一樣的道理。一旦它是確定性的盈利機會,一定有資本不停的去購買它。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散戶,你也可以從這種搶劫模式裡分得一杯羹,無它,因為你是個人才,你原本就值這個價,僅此而已。

能理解這意思麼?

你能搶來一百塊,說明人家本來就肯花一百塊僱傭你去搶或者僱傭你防止別人來搶。

你搶來的,本來就屬於你,這就是一個人才本來的價值,僅此而已。你本不需要去搶,你可以去給人家大公司做風控系統,一樣會給你和你能搶來差不多的高薪。

這就像一個神偷,其實他不出手更賺錢,他可以去做安防系統,一樣會得到股份,得到高薪,未必比他出手偷錢少。因為神偷和鎖王,本來就是一回事。

這就是我們說的,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價格,人才本身的價格。

你得到的一切,都是你原本就應該得到的,僅此而已。

如果今天我說的這些,你都能徹底想明白。

再回過頭去看昨天小號關於賭博的文章,就會發現企圖以賭博發財的人是被遊戲迷了雙眼。

文中那個連三千塊的工作也找不到的主人公總指望著靠賭博發財,這讓我想起曾經的一本情景喜劇,裡面有個大兒子三十多歲無所事事,忽然有一天看到報紙上說只要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就能領取三十萬獎金,於是沉迷於此。據說數學組的人每年都要給大量沒有數學基礎的人回信勸阻他們不要再異想天開了。

這世上原本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要麼你相信自己的命夠好,運夠足,要麼,你就應該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價格。

你賺到的,原本就是屬於你的。

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