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为啥股市里会有这么多散户

欢迎前往关注。

我们小号昨天转载了一期知乎上关于赌博者们的故事。

应该说虽然各有唏嘘,但究其本质,是因为它让人有一种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什么?

就是不劳而获。

其实赌博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不是说只有玩德州,赌球才叫赌博,实际上,所有押宝行为的本质都是赌博。

我知道这里面有几种情况,大家认为是应该排除在外的。

比如,你买房,长线买股票或者投资企业、项目。

这几种情况的背后不是零和游戏。

你买房的本质是你看好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

说白了,你是准备搭乘经济发展红利的列车。

你长线买股票,比如你逢低持有茅台,长期这么做,这个背后的本质是你看好国民的某种特殊的消费习惯不会改变,或者你长线持有BAT的股票,这意味着你看好互联网,而龙头企业往往代表的是行业。

投资企业,项目,这就更明确了。

这三件事的背后都是有支撑的,这个支撑就是你看好经济的长期发展。

你用巴菲特的理念来解释就很清楚,他做的一切都基于他长期看好美国经济。

在这个经济活动的大背景下,实际上,他做的事情是把资金提供给别人以分享收益,他认为长期来看,经济活动会让他的资金增加。

说白了,这种行为就是买大盘,或者你可以认为是一种放贷的行为。

等于你把钱贷给了城市,贷给了公司,回头,收到了红利。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很清楚,这三种情况下,能让你大幅度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很多人都会感慨郑渊洁在当年房价1000块钱的时候买十几套房子专门用来存放孩子们寄给他的信,结果没想到几十年后都变成了学区房。

但问题在于,当年就算1000块,你也买不起十几套。

郑渊洁这一行为的背后是因为他属于高收入群体,他是作家。就像马未都收藏的起源也是因为他拍过《海马歌舞厅》,他在万元户的年代里,就有一百万了。

其实巴菲特的故事也是如此,他在三十岁之前不是后来的玩法,他实际上早期也是投机者,钻了很多空子赚到了第一个一百万美金,你要知道那是六十年代的一百万美金。

之后通过开保险公司,低息获取大量别人的资金,然后通过股票市场的长线投资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所以,实际上,他引人注目的是30岁赚到一百万美金,而不是后来的故事。

实际上,上世纪六十时代里,如果他把那笔钱都拿来买中国的艺术品,那么他会比今天更有钱。

我说的这句话就是告诉你,如果拿中国的艺术品,也就是所谓的古董作为价值锚,那么实际上,他当年100万美金的购买力和今天的几百亿,是一回事。

回到我们的话题,所有的赌徒,之所以会沉迷于这个游戏,一定不是因为看重了长期、缓慢的押宝经济增长的放贷模式。

他们想要的,是快速的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所以我们看到散户的交易是很频繁的,也就所谓的追涨杀跌。

追到一个涨停板是很吸引人的,100万就是10万块,顶一个普通白领好几个月的工资了。

也许他一年也抓不了几个,但是,抓住的那几次留给他的印象是深刻的,就是所谓的一日顶了好几个月的感觉。

虽然也许亏的比赚的还多,但大部分人对时间是不敏感的。

也就是说,赢的那几次留给他的印象很深,而输的,他会选择性的遗忘。

所以,盈亏同源这件事,我说了一百遍,但听的人,多半还是听不懂。

所谓盈亏同源,是指你的操作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你赚钱、赔钱,都来自同一件事。

你可以不下单,你会回避风险,但你也失去了盈利的机会,或者讲有踏空的概率。

你可以下单,你有盈利的可能,但你同时也得冒风险,这就是亏损的来源。

我知道大部分散户们迷信什么,迷信的就是所谓的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眼光。

其实眼光的本质就是预测,预测的本质就是算命,虽然大部分人不肯承认这一点。

所谓的通过学习提高眼光和你用电脑去算命没啥区别,当然,有人非要认为电脑算命比瞎子准,这个认知我也没法纠正。

有人问我是采取哪种交易模式。

我不是做长线,长线就是我一开始说的三种模式,它背后的本质就是放贷,你收取的经济红利实际上就是贷款利息。

我也不是做波段,或者叫做中线,因为我不相信预测,就如同我不相信电脑算命。

我也不是做短线,短线实际上最接近德州或者赌球,虽然做短线的人有无数种理由。

我是做超短线的。

所以,我就不可能是做A股的,因为A股不允许这么操作。

超短线在很多国家,很多品种上都可以做,这也就是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三个人联名痛斥的,所谓的“技术派老鼠仓”。

他们三个说的是对的,超短线的本质就是钱没有借出去。

长线把钱借给了企业(买股),城市(买房),实际上你为经济活动作出了贡献,收取红利是应当的,这就是你的钱的利息,这个行为也是对经济有贡献的;

中短线的本质实际上是赌命,所有赌眼光的本质都是赌命,命好的人会赚取命不好的人的一部分钱,然后有另外的一部分被缴纳给了收取佣金,手续费的平台。这个行为实际上对经济也是有利的,因为本质上,你们等于是在变相的纳税。

但是超短线本质上,就是贼。你实际上从来没有把钱借出去,你把钱刚出示,别人还没拿到手,又被你抽回去了。它始终攥在你手里,就像牛的鼻子前悬挂着一根草,牛看得到,却吃不到。

超短线意味着你要缴纳大量的手续费,所以你不可能是亏损的。没有人会这么傻,自己急速的交易,不停的缴纳手续费,他又不可能天生爱交税。

所以,敢长期超短线的,几乎都是稳定盈利的。就像如果收入不稳定,那小偷们也就金盆洗手不干了。他既然肯偷,说明一定有的赚。

又要缴纳大量的手续费,又要自己赚,那这个钱是哪里来的呢?

实际上,就是整个金融系统里损失的。

我们说,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

如果你家里有个唐三彩,或者鸡缸杯什么的,也许会去银行租个保险柜,存放起来,甚至为它买巨额的保险。

但我不相信你把平日里超市买来吃饭的饭碗,也去银行租个保险柜,存放起来。

这不是厚此薄彼,而是成本导致的。

你一定核算过成本,你不会为了保护一个价值1块钱的东西而去花费10块钱的保护费。

金融市场也是如此。

保护一切交易实际上是有成本的,但成本不是无限的。

如果金融市场要防止一切小偷,山贼来打劫,那么花费是巨大的,大到不可承受。

这就像一千多年前宋辽之间的关系。

我们很多愤青会说大宋签订澶渊之盟是懦弱的表现,是绥靖之举。

但实际上,拿三十万岁币买平安是非常划算的一笔买卖,实际上你要用军事的模式维持和平,比这个贵十倍都不止。

六百年后的明朝,就犯了这个错误。

大明为了面子,死活不肯和后金和谈,于是只好不停的征税,以至于民穷财尽,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纷纷揭竿而起。

实际上,如果他们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就知道,与后金和谈,先去剿灭内部叛乱,才是正经。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超短线会始终存在,而且还非常普遍,甚至有大量机构,投行都在从事。

因为无法剿灭,剿灭的成本太高了,高到无法承受之重,于是乎,那不如让你们抢点就抢点。只要你抢的,比剿灭你的代价小,那就不值得剿灭。

所有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笔账,是个人就有价格,谁都不例外。任何一件事,也有价格,哪件事都不例外。

我们只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就可以解决自己所有的疑惑。

这个问题就是,价格。

假如真的有办法预测,或者说眼光是可以确定的,那它一定属于出价高的。

这个道理非常容易理解,你说你努力学习,我可以招聘一百个哈佛的去学习,你说你非常努力,我可以招聘二百个耶鲁的去努力。

没可能你可以掌握,而资本不可以掌握。

因为不管你怎么努力,怎么学习,足够的资本都可以找二百个比你更努力的来取代你。

所以,假如大资本无法做到预测未来,无法做到把握每个波段,那你就不可能做到。

如果你觉得你做到了,没啥奇怪的,你运气好而已。

运气,没法购买,无法确定,所以大资本也就没兴趣了。

对于超短线,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旦它是确定性的盈利机会,一定有资本不停的去购买它。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散户,你也可以从这种抢劫模式里分得一杯羹,无它,因为你是个人才,你原本就值这个价,仅此而已。

能理解这意思么?

你能抢来一百块,说明人家本来就肯花一百块雇佣你去抢或者雇佣你防止别人来抢。

你抢来的,本来就属于你,这就是一个人才本来的价值,仅此而已。你本不需要去抢,你可以去给人家大公司做风控系统,一样会给你和你能抢来差不多的高薪。

这就像一个神偷,其实他不出手更赚钱,他可以去做安防系统,一样会得到股份,得到高薪,未必比他出手偷钱少。因为神偷和锁王,本来就是一回事。

这就是我们说的,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人才本身的价格。

你得到的一切,都是你原本就应该得到的,仅此而已。

如果今天我说的这些,你都能彻底想明白。

再回过头去看昨天小号关于赌博的文章,就会发现企图以赌博发财的人是被游戏迷了双眼。

文中那个连三千块的工作也找不到的主人公总指望着靠赌博发财,这让我想起曾经的一本情景喜剧,里面有个大儿子三十多岁无所事事,忽然有一天看到报纸上说只要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就能领取三十万奖金,于是沉迷于此。据说数学组的人每年都要给大量没有数学基础的人回信劝阻他们不要再异想天开了。

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要么你相信自己的命够好,运够足,要么,你就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

你赚到的,原本就是属于你的。

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