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翻開祖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在我國北方曾興起過一個草原雄鷹式的民族,她扶搖而起,搏擊長空,建立了強大的遼王朝,雄跨長城南北,幅員遼闊,比同時代宋王朝疆域幾乎大了一倍,在長達200年的統治時期,留下了一段段輝煌,一個個謎團---- 歷史上的遼國早已灰飛煙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契丹族也雲流星散般地溶入中華民族的汪洋中而無從尋覓。或許從晉北地區應縣大同兩座木塔,可以管窺昔日的輝煌。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雁門關外小城應縣,古稱應州,一千年前是遼宋對峙的前沿,至今聳立著一座千年寶塔,千年來她仰望天上雲捲雲舒,俯視人間冷暖榮枯,風風雨雨巋然不動,似乎在追憶那個久遠的輝煌時代。據《應州志》記載: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高67.31米,總重7400噸,共九層,設計巧妙,比例得當,共使用54種形式各異的斗拱裝點塔身,“遠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蓮”。風雲際會的遼王朝在興宗執政時期國力雄厚,應縣蕭氏世代重臣,為彰顯蕭家一門出三後,一家有三王,興宗任懿皇后倡建佛宮寺,時人傳"砍倒黃話梁,建起應州塔"千百年來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登臨木塔留下了絕代珍品,明成祖題"峻極神功",明武宗題"天下奇觀"----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釋迦塔自古以來就有"生命之樹"之稱,作為佛教文化其絕妙之處在於用層層遞進的立體方式把佛教理論精髓以曼陀羅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層一空間,一層一重天,互為因果,層層遞進。“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這首古老的民謠在華北廣為流傳,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從大同下火車後,搭驢車趕往應縣。在群山環抱中,發現金色的落日映照著一座紅白相間的寶塔,他驚歎道,“好到令人叫絕,半天喘不出一口氣來。”釋迦塔重現天日,還得感謝民國時期梁思成一行。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1966年一遊客登塔遊覽,在三層佛壇座下,撿起一個花式銀盒,發現佛家七珍與佛牙舍利,後確定是十年動亂之初有人從四層主佛像胸部凹槽內移藏於三層佛座下,但最後未能取走。以後被譽為"寶中之寶"的佛像裝葬物--遼代秘藏陸續發現,共出土160多文物,特別是兩枚彌足珍貴的佛祖真身佛牙舍利轟動一時,今天佛寺一隅,設專處銀槨盛放,七寶頂禮,佛經講;舍利者,乃如來真身,若見如來舍利,即是見佛。善哉善哉!!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此外,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大同市區華嚴寺,被譽為“遼金藝術博物館”。寺內有一座高達43.5米的華嚴木塔,此木塔被稱為“中國第二木塔”,規模僅次於應縣的佛宮寺釋迦塔,是根據《遼史•地理志》上的記載恢復建造的,平面呈方形,純木榫卯結構,均按遼金時期建築手法營造。一樓塔底的千佛地宮,是目前全國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座銅質塔室地宮,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遺銅雕大師朱炳仁及子朱軍岷設計建造而成。在400平方米的華嚴寺木塔銅造地宮中,採用100餘噸純銅打造而成。地宮四壁上供奉著四尊主佛和448尊小供養佛,加上牆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共有1000餘尊。銅佛造像大到3米、小到33釐米,在地宮中央的水晶舍利寶塔裡,供奉著佛界高僧舍利,金碧輝煌,美不勝收。浮雕上用圖案記錄了釋迦牟尼“樹下誕生”、“天人獻衣”、“得遇沙門”、“妙轉法輪”等一生的經歷。

中國排名前兩名的木塔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