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有些歐洲國家寧可被俄羅斯導彈瞄準著也要支持美國退出《中導條約》?

用戶6169442217


其實大部分歐洲國家實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是持反對態度的,這其中就包括法國和德國兩個大國。

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就表示了反對,他說,從歐洲的地區安全和戰略穩定上來說,《中導條約》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此,他強烈譴責美國不顧歐洲盟友的安全,強行退出《中導條約》的做法。

德國同樣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持反對意見,德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導條約》維護了歐洲的安全,德方為美國宣佈退出條約感到遺憾。

法德發聲之後,接著又有很多歐洲國家站出來表示反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為什麼原來和美國一個鼻孔出氣的歐洲國家這次會集體反對美國?

因為這個條約收益最大的並不是美國也不是俄羅斯,而是歐洲各國。《中導條約》條約是由美蘇兩國領導人在1987年共同簽署的,根據條約規定,雙方將禁止射程為500公里至1000公里的中短程導彈,以及射程為1000公里至5500公里的中程導彈。因為俄羅斯和美國相聚遙遠,中程導彈並不能打到美國,但卻能打到歐洲各國,因此限制俄羅斯發展中程導彈,實際上就是削減了俄羅斯對歐洲各國的導彈威脅,這對歐洲各國實在是一個大利好。

另外,條約限制的是路基導彈,對海空發射的導彈並不限制。而俄羅斯陸基導彈是強項,海空導彈美國則是強項。顯然《中導條約》對美國和歐洲各國更加有利,對俄羅斯則顯得有點不公平。

但是就這樣一個對俄羅斯不公平的條約,美國卻要退出。退出以後的俄羅斯將會肆無忌憚的發展自己的中程導彈,這些導彈將紛紛瞄準歐洲各國,而美國的中程導彈也將密集佈置在俄羅斯周邊的歐洲國家,這就相當於歐洲處於美俄兩國雙重的導彈炙烤下,論誰能高興起來。

但就是有這麼一個國家,即使自己受到俄羅斯的直接導彈威脅,也要含著淚支持美國退出《中導條約》,這個國家就是英國。英國宣佈將無條件堅決支持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為什麼英國這麼另類?

一是因為英國將維護英美關係作為英國戰後外交的首要原則。因此,我們看,只要是美國採取的國際行動,幾乎都能看到英國的身影,英國已經從一個日不落帝國淪落到了美國的一個小跟班,實在是令人惋惜。

二是因為英國一直是俄羅斯的死敵,兩個國家前些年還因為雙重間諜被殺案,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到了互相驅逐大使的地步。在俄羅斯、烏克蘭發生刻赤海峽事件後,英國是唯一一個派出兵力支援烏克蘭的歐洲國家。

三是因為英國要為脫歐做準備。脫歐後的英國,就不是歐洲的英國了,而是全球的英國。而英國要向從歐洲走向世界,第一要仰仗的還是美國,因此,這更加堅定了英國做美國小跟班的信心和決心。


大國縱橫


沒有那個歐洲國家願意被俄羅斯核導彈瞄準,也沒有那個國家會支持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所謂的歐洲國家支持美國推出《中導條約》的原因,只不過是這些國家意識到美國一意孤行的退出該條約,已經成為了事實。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在兩難的選擇中做出更符合本國利益的決定,歐洲各國只能被迫和美國站在一起,這也是美國在一片反對聲中強行退出《中導條約》的一個重要原因,說白了一句話,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美蘇簽訂《中導條約》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歐洲地區的核安全,這是德國等很多歐洲國家放棄核武器研究的基石。

歐洲地區是當今世界上的一個主要經濟中心,由於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在歐洲建立起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家軍事集團,這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北約組織。

但是美國組建和領導這個組織並不是毫無代價的,這其中最主要的代價,就是要負責保障歐洲地區的核安全,而這也正是在上世紀80年代,美蘇兩國簽訂《中導條約》的主要原因和動力。

因此美蘇簽訂的《中導條約》實際上並不是一份為了保障美蘇兩國核安全的協議,而是兩國為了共同保障歐洲核安全的協議。美國在當時與蘇聯簽訂《中導條約》,實際上也是有著自己的戰略考慮的。

他們簽署這項協議的背景,一方面是當時蘇聯在舉行完西方-81軍演之後,美國由於害怕蘇聯會突然對歐洲發動軍事進攻,以及害怕歐洲各國懾於蘇聯的強大軍事實力,而出現選擇倒向蘇聯的情況發生。

而另一方面因為在當時的美蘇爭霸的背景下,一旦爆發戰爭,歐洲將會直接淪為美蘇兩國交鋒的戰場,到時候整個歐洲,將很有可能會被兩國的核武器“犁”為平地。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歐洲各國為了自身戰略安全,必然會不惜一切代價研製和部署核武器,這勢必會不斷增加歐洲各國的核力量,而這樣局面對於美國穩固掌握歐洲是相當不利的。

因為歐洲實力膨脹之後,必然會尋求脫離美國的掌控,這意味著很快在美國和蘇聯中間,必然會出現一個新興的、獨立的歐洲,美國將從此無法再像過去那樣隨心所欲的對歐洲提出各種要求。而蘇聯也同樣不希望自己的家門口出現一個新的“勢力團伙”。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美國與蘇聯才最終下決心簽訂《中導條約》,這事實上是美蘇兩國共同遏制歐洲核力量崛起的一種方式。

在美蘇兩國簽訂該協議之後,德國等歐洲國家既獲得了利益,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那就是一方面歐洲各國得到了美蘇兩國保障核安全的承諾,從此各國可以安心在家搞經濟,而另一方面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最終放棄核武器研究計劃,這也是今天我們看到歐洲各國大搞無核化的主要原因。

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略目的,就是強迫歐洲站到自己的一邊,以此來鞏固美國對歐洲的掌控。

歐洲是美國可以稱霸世界的基礎,美國只有掌控住了歐洲這片傳統的勢力範圍,才能夠接著美國+歐洲的勢頭,在全世界肆意的作威作福。

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自私性,美國和歐洲始終都不能保持默契和配合,當美國和歐洲經濟交往中發生矛盾時,美國為了保住本國利益往往不會顧及歐洲人的需求,甚至在有些時候會刻意的通過打擊歐洲經濟,來保證本國在某一個領域的利益。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與美國之間的矛盾是不斷加深的,這將會迫使歐洲脫離美國掌控的決心日益增加,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歐洲不斷圖謀經濟、軍事獨立化的意圖。

在上世紀90年代,歐洲組建歐盟,實現了歐洲各國在政治領域的團結和獨立,同樣在軍事領域,歐洲的領頭羊法、德兩國,也一直都在呼籲組建獨立與北約體系之外的“歐洲軍”。

在2018年11月份的一戰停戰100年紀念儀式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再一次提出組建歐洲軍的建議,並第一次將美國和俄羅斯擺在一起,稱之為歐洲主要的防禦對象。

正是在面對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意識到了歐洲已經不再是自己可以隨意呼來喝去的對象,歐洲人所表現出來的脫離美國掌握的慾望,讓美國人感到很緊張,而這則是美國在後來針對歐洲發動的一系列打擊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不論是美國在歐洲製造難民危機也好,還是在歐洲發動黃馬甲運動也好,還是推動英國強行脫歐也好,包括最近的決定退出《中導條約》,其目的都是為了要削弱歐洲,並強迫歐洲對自己屈服。

因為美國已經意識到,在俄羅斯持續衰弱的情況下,歐洲已經上升成為美國在西方的主要對手,防範和打擊歐洲脫離的勢頭,是美國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裡,急需要做的事情之一。

歐洲是一個分裂的歐洲,在美國的重拳之下,小國的屈服是一個必然的抉擇。

今天的歐洲並不是一個團結的歐洲,儘管歐洲在法、德兩國的領導下,組建了歐盟體系,但是在很多歐洲事務決策中,仍然保持著一國一票的同等原則,這就導致了歐盟至今仍然還是一個非常鬆散的國家聯盟。

類似於這種模式的國家聯盟,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凝聚力的,因為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各國仍然需要為了本國利益爭爭吵吵,而一旦出現強大的外力壓迫,那些弱小的國家則首先會因為承受不住壓力而選擇屈服。

因此對於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所造成的後果,歐洲一些相對弱小的國家,很顯然不能抵抗太久,因為他們必須要為本國國民的利益和將來負責,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要倒向美國的最根本原因。

相對於俄羅斯、和法、德等國的實力而言,美國實力更強大、更具有領導力畢竟歐洲各國與美國同在北約框架之內,他們之間有著數十年的長期合作積累,看上去自然也就更可靠一點。當然了,至於美國究竟可靠不可靠,也只有天知道了。


落下m


《中導條約》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為達到軍事平衡,簽訂的軍事條約,旨在限制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其實是前蘇聯在做出巨大犧牲和出乎西方國家和美國意料的戰略性讓步達成的協議。根據條約,美蘇雙方將銷燬2611枚已部署和未部署的中程導彈,其中美國為 859枚,蘇聯為1752枚。可見,前蘇聯或者俄羅斯的犧牲如此重大。

然而,前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就開始制定北約東擴計劃,把前蘇聯實力範圍逐漸收入自己彀中,導致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嚴重被擠壓。以前蘇聯為首的華約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國家都在遵守著按照國家體制不同,沿著東德等一條線,互相牽制。但是,前蘇聯解體之後,這條沿線已經不存在,特別是東歐劇變之後,東歐國家共產黨紛紛下臺,導致不同國家體制都發生變化。因此,美國趁機發動顏色革命,直接把這些國家收入北約國家。

作為對美國北約國家的回應,俄羅斯一直吵著退出《中導條約》。畢竟,俄羅斯很受傷,國家解體之後還被美國戲耍,其憤怒可想而知,最重要就是俄羅斯戰略空間被擠壓的所剩無幾,再加上美國前沿逼近,很多反導武器直接部署到東歐國家,讓俄羅斯戰略核武器威懾力被大大削弱。

美國於2019年2月2日起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義務,啟動退約程序,並且在2019年8月2日,正式退出。隨著,美俄兩國退出《中導條約》,該條約已經失效。其實,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就是打壓俄羅斯戰略空間。但是,歐洲國家現在分為新歐洲和老歐洲,以法德為首的老歐洲國家,一直希望美俄兩國繼續延長《中導條約》,這也是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全。畢竟,美俄大戰歐洲國家將是主戰場,而新歐洲國家,特別是波蘭和立陶宛等國家都非常願意充當馬前卒,支持美國退出《中導條約》,還讓美國反導系統和美軍駐紮的本國,這種做法顯然就是綁架在美國對抗俄羅斯的戰車上。

《中導條約》在保障歐洲安全的權益下,可是歐洲國家被綁架到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可以這麼說,歐洲國家安全整體利益置於北約的軍事下,這種軍事掌握著只有美國。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直接讓歐洲新歐洲國家站到自己隊伍中。但是,法德等國不支持美國的做法,一直在試圖反抗這種。但是,由於力量相對薄弱,根本不可能撼動美國的全球利益,而歐洲國家的安全利益也沒有保障,而新歐洲國家確實根本不擔心這些,他們只想搞垮俄羅斯,或者對前蘇聯當初的不滿。到最後只能自討苦吃。


沐風談兵論道


要歐洲在美國與俄羅斯之間做出選擇,這也讓歐洲犯了難。二戰結束到今天,似乎歐洲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歐洲都是一些小國,不像俄羅斯與美國。俄羅斯因為是蘇聯的翻版,是從蘇聯脫胎而來的,是從蘇聯演變而成的。蘇聯曾經多麼偉大,多麼兇惡,歐洲對蘇聯是瞭解的。“有其父必有其子”,“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意思是俄羅斯一點不比蘇聯弱。有人說美國是從二戰中走出來的巨人,但不說俄羅斯也是從二戰中走出來的大漢。俄羅斯的核彈讓美國讓世界都感到毛骨悚然。歐洲不感到毛骨悚然嗎?歐洲來到了十字路口。在美國要伊朗的石油出口變成零的時候,歐洲也不太理睬美國,依然我行我素。歐洲沒有能源啊?這也使美國感到美國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了。美國已經山窮水盡了。歐洲是小國,即沒有可以鎮住世界的核彈庫,又沒有美國那樣的軍隊。而有強大軍力的美國也陷入空前的恐慌。難道眼瞅著歐洲投入俄羅斯的懷抱?束手就擒了?歐洲是應該在美國與俄羅斯之間做出選擇了。不過,特朗普是商人出身,不是軍人出身。歐洲支持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恐怕也難改變大局了。


用戶52733380510


美國銷燬中導條約,為美俄中程彈道導彈得發展鋪平了道路,也為核武器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但是歐洲對美國反倒條約的退出,反而持支持態度,箇中緣由有待分析。

一 俄羅斯所持有的戰略導彈為遠程洲際導彈,俄羅斯土地面積廣闊,其部署的洲際導彈很難被發現。歐洲各國部署的警戒雷達,對俄羅斯洲際導彈的發現基本處於導彈的後期突防階段,對其攔截能力有限。俄羅斯部署中程彈道導彈之後,其發射地點,運行軌跡相比較洲際導彈更容易探測,攔截。以美國研製鋪路爪相控陣雷達為例,其探測距離可以達4800公里以上,其對中程彈道導彈的探測,基本處於點火狀態就可以發現。

二 俄羅斯對於歐洲各國的威脅,不止是彈道導彈的威脅,還有很多常規武器的威脅,其威懾能力甚至大於彈道導彈。比如伊斯坦德爾導彈,其射程,威力嚴重威脅著歐洲各國的安全。美國對於遠程洲際導彈得部署有著嚴格的規定,美國一旦退出中導條約後,所研究製造的中程彈道導彈就可以出口部署在靠近俄羅斯的歐洲國家,為其提供安全的保護。歐洲各國也有了反制俄羅斯的武器裝備。

三 歐洲各個國家,面對俄羅斯的彈道導彈,都是毀滅性的打擊,支持與不支持面臨的威脅都是一樣的,並不在於中程或者是遠程彈道導彈。支持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反而或許可以獲得美國的支持,援助。


騎三輪1


因為同樣是歐洲國家,所面臨的俄羅斯威脅卻不同。

《中導條約》之所以產生,起因是80年代初美國以蘇聯從1970年代末開始部署РСД-10(西方稱為(CC-20)中程彈道導彈為由,在北約一些歐洲成員國境內部署射程達1800公里的"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和攜帶核戰鬥部、射程達2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由於地緣因素,中導的發展對於美國有利,因為蘇聯在本土部署的中導無法威脅到美國本土,而美國部署在西歐地區的中導卻能對蘇聯國土縱深地區進行打擊。所以當時蘇聯對於消除中導很感興趣,美國雖然是中導的受益方,可是一旦發生戰爭,與蘇聯近在咫尺歐洲國家會成為犧牲品,於是其他北約盟國也極力反對中導,這對美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經過反覆討價劃價,《中導條約》終於達成。

不難看出,如果美國再次在歐洲部署中導,那些同意讓中導進門的國家會成為俄羅斯的靶子。但問題是對於這一點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考量。

如立陶宛、波蘭等東歐國家與俄羅斯近在咫尺,即使沒有中導,面對俄羅斯的戰略威脅也很大,再加上對自己以及目前歐盟提供的防務安全保證不放心,這些年來一直在積極引入美國軍力平衡俄羅斯。這些國家也知道引入中導會招來俄羅斯更深的記恨,但兩害相衡取其輕,所以寧願多一張“護身符”。

而像德法這類國家由於自身國力以及地緣因素,對俄羅斯的壓力並不是太敏感,所以將中導當成了招災惹禍的“催命符”,當然是堅決反對了。


蘭順正


原美蘇在三十年前簽訂的《中導條約》,在蘇改體後,由俄國繼承履行。幾十年中,雙方不斷暗中軍競,互曝互遣違背《條約》。隨著近幾年俄美關係惡化緊張,導致兩國總統都表現出強硬態度,而美國深知現在的俄羅斯不是前蘇聯,欲意在國際事務上實行控、壓、打的政政策,何況《中導》只涉及到地面導彈系統,事實上非常有利於北約成員國,美國借俄羅斯在外交、經濟處於困艱局面之機,利用退出《中導條約》,將歐洲納入了自已勢力控制範圍,阻止它與俄羅斯發生橫向聯繫,同時也警告近年來與俄越走越近的德、法等國。沒有了《中導條約》,歐洲不得不依賴美國,所以,一些歐洲國家甘願充當美國的跟屁蟲。當俄羅斯的導彈瞄準這些國家時,美國豈能坐視不管?俄羅斯自然也不會輕舉妄動


和澤保


相比美國的發展,從二戰至今,一直扮演偽君子角色,國家持續發展得也好,自然也就吸引了大家一心向富的自然傾向,呼風喚雨,拉幫結派,狐假虎威,試圖稱霸全球,費盡心血明槍暗炮的分裂瓦解世界其它強國,併成功的搞跨前蘇聯,消滅了薩達姆,卡扎菲政權,粉碎了南斯拉夫聯盟,自信心爆棚,憑著威勢,吸引了一幫投機政客,比如烏克蘭,以色列,波蘭等希望假美國之大旗,在地區形勢中強大自己,那麼與美國一起,死心踏地,實現船大則行穩的理想

然而從來計劃都沒有變化快,俄羅斯也不會愚蠢到計張人網就往裡鑽,人家也是有國家戰略統盤考慮世界局勢的,有實力的國家絕對可以成佛則無魔,那些沒有思想的牆頭草國家決無便宜可戰,大家應該看得到美國優先的真諦,決不是為了你好我也好,對那些有皮無肉的國家,美國不會讓搭人家順風航母的。

反導條約對美俄的約束是有限的,沒想象的那麼絕對控制或絕對尊守,都在發展著條約以外的大殺器,用殺牛的刀也是可以殺雞的,簽約雙方遵守是君子協定,不遵守就是廢紙+白紙黑字一就,在強手如林的全球形勢中還是要憑強大的自身力量,實現民族自強,立於不敗之地的


硃紅傑490


這是因為,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在中導條約問題上,在刻赤海峽衝突問題,有不盡人意之處,引起歐洲一些國家對俄聯邦有牴觸情緒。大家知道: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相互為了制約對方,在1956年制定(中導條約),以求戰略平衡。

2018年12月7日美國最後通牒60天后要退出(中導條約)。至此,天下必將大亂!試想:如果世界秩序翻亂,各國武器驗發大興其道,一度會使世界武器混亂!。目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徹底擊碎了歐洲人抱團取暖的美夢!歐洲將成為美俄兩個大國的較勁的前沿陣地。美俄會製造更多的導彈部署在歐洲和俄羅斯的家門口。因此,為了解除核武威脅!歐洲人選擇了美國,祈盼美國人為自己撐腰壯膽!。


建國79761


《中導條約》是1987年美國與前蘇聯簽訂的《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的簡稱。美國退出相關限制導彈研發協議這並非是首次,美國早在2001年退出了《美國與蘇聯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的條約》。

由於《中導條約》只涉及到陸基導彈,其實對北約國家是十分有利的,因為在海空導彈力量上恰恰是美國的強項。

(圖為俄羅斯的9M729巡航導彈)




那麼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是因為俄羅斯的9M729巡航導彈麼?該型導彈射程確實是在中導500~5500公里射程範圍之內,但是該型導彈卻又可以海上發射。所以美俄雙方就各持自見了。因為俄羅斯同樣對美國戰斧式導彈耿耿於懷。更何況近年來,美國在指責俄羅斯履約不力的同時,也被曝出美國陸軍正在開發射程達1000英里(約1609公里)的新式中程導彈。

對於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以法德為首的歐陸國家是持反對態度的。因為這些國家即不願意因此增加反導彈的負擔,也不願在歐洲大陸上佈署新的中程核武器。而美國恰恰願意看到的就是歐洲在防務上離不開美國。這才是美國退出該條約的重要目的之一。

目前為止,聲明支持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只有英國。英國一向是對俄態度最為強硬的國家。與歐洲大陸國家不同的是,英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少,也沒有直接的地緣威脅顧慮。

重視跨大西洋關係,特別是對美安全合作,是二戰以來,英國對外政策的基石。從冷戰到伊拉克戰爭,再到“911”之後的反恐戰爭,英國政府一直如此,即使是在國內存在很大爭議的情況下,立場也十分堅定。而安全合作也正是戰後“英美特殊關係”得以存續的重要支點。“脫歐”背景下,2017年啟動的英歐談判迄今前景不明,英國的國家發展面臨了更大的“不確定性”。英國希望“脫歐”後能夠發展成為“全球英國”,需要來自各方的支持。其中,美國仍是首選,而安全合作則被視為最有可為的領域。


因此,在中導條約問題上,英國積極支持美國所主張的俄羅斯“有錯在先”的立場。當然英國也很願意充當美俄間調停人的角色,彰顯英國的大國地位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