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第一"

它是新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所本科學制的建築類高等學府,也是我國著名的土木、建築"老八校"之一。它從歷史中一路走來,開創了眾多從無到有的壯舉,為我國建築領域的發展積澱了深厚的基礎、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本期推送,讓我們一起走進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細數並校初期,那些創造建大歷史上"第一"的楷模們。

第一任黨委書記兼院長——甘一飛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1955年5月,甘一飛奉命籌建西安建築工程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並任籌備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9月,西安建築工程學院籌建完成開學,甘一飛任學校第一任黨委書記兼院長。建校初期,他克服種種困難,帶領學校師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進行學校建設,奠定了學校發展的堅實基礎。

第一任建築系主任、第一塊校牌的題寫者——劉鴻典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劉鴻典,中國第二代建築師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建築教育家(東北大學建築系第二屆學生,我國"建築四傑"的直系傳人)和書法家(書法作品蜚聲學界內外,水彩畫曾得現代建築學領域先驅童寯教授真傳,亦受教於著名水彩畫家張充仁)。他曾擔任建大第一任建築系主任,是並校初期5位二級教授之一。建大第一個校名"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就是由他題寫校牌並繪畫校徽。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第一套建築史教育幻燈片的傳續者——郭毓麟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1928年,梁思成從美國歸來在東北大學創辦中國第一個本科學制的建築學專業時,帶回了一箱400多片建築史幻燈片供教學使用。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被迫離開瀋陽,建大建築系第二任系主任童寯幾乎丟棄全部貴重家當,選擇隨身攜帶這箱中國第一套建築史教育幻燈片,儘管四處輾轉但他對這套幻燈片卻愛護備至。

在郭毓麟教授任東北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時,童寯教授便將幻燈片完璧歸趙。後來,郭毓麟教授擔任西安建築工程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該套幻燈片也最終來到建大,現仍完整地保存於學校建築學院建築廣場。

第一份學術期刊《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學報》的創辦者——趙文欽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趙文欽,土木工程學家,建大並校初期5位二級教授之一,曾任西安建築工程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副主任、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他為建大的教育改革、研究生培養、科學研究、民主黨派和黨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4年後,他多次住院,仍然堅持參加各項業務活動,靠著隨身攜帶氧氣袋來維持生命。由他創辦的學報在1960年前都是由其親自召開編委會審定稿件,如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已發展為全國自然科學類的核心期刊。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第一個研究生導師並率先採用英文教材雙語授課——張劍霄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張劍霄,結構專家,教育家,建大並校初期5位二級教授之一。曾任建工系主任,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副院長,陝西省人大代表,民盟陝西省委副主任委員等。

他主持過西安市報話大樓等多項設計。1962年,建大開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張劍霄教授先後招收了兩批共3名研究生。20世紀80年代,建大恢復培養研究生時,年逾古稀的張教授仍然活躍在教學第一線,直至78歲正式退休,於2015年104歲高齡時逝世。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首屆"國家建築教育特別獎"榮譽稱號獲得者——林宣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林宣,建築師、作家林徽因教授堂弟,建大並校初期首批創業者和建設者之一,建築歷史與理論學科的奠基人,第二屆中國建築學會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顧問,對陝西省古建人才培養及古代建築保護和維修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晚年熱心"希望工程",75歲退休後常年義務赴陝西各地貧困山區為當地中小學教師傳授教學經驗,省吃儉用資助數十位失學兒童重返課堂完成學業,五年間連續3次被教育部授予"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獲首屆"國家建築教育特別獎",全國僅5位學者獲此殊榮,於2004年重陽節逝世。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世界上第一位提出"空腹拱"概念的人——陳叔陶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陳叔陶,國內知名結構工程和工程力學專家,建大並校初期5位二級教授之一。1943年撰寫的《空腹桁架分析》論文在英國《土木工程學報》發表,轟動一時。1956年,陳叔陶到北京參加"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親切接見。

1958年,建大與莫斯科建築工程學院合作進行預應力鋼結構研究,陳叔陶擔任課題組負責人,在空腹桁架研究基礎上,創造性地寫出了《空腹拱的分析》一文,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提出"空腹拱"概念的人。他幾十年如一日帶病堅持工作,承擔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注重培養青年教師,對彈性力學、板殼力學、塑性力學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一位既是結構力學專家又是中國新文學史料專家的教授——鍾朋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鍾朋,結構力學專家,中國建築學會高層建築結構學組成員。上世紀 50 年代初,他響應號召,成為最早回國的知識分子之一。1956 年,他隨青島工學院土木系來到建大,成為並校之初第一批骨幹教師,《光明日報》曾以"甘為人梯助攀登"為題報道其先進事蹟。

同時,鍾朋也是中國新文學史料專家,中華文學史料學會會員。他晚年致力於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作品的研究,筆名梁永,寫下幾十萬字的書稿,並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了很多文章。鍾朋逝世後,1993年後人整理他的遺稿出版了 30 萬字的《雍廬書話》,1998 年又出版了 20 萬字的《詠蘇齋書話》。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中國鋼結構事業開拓者之一,主持編訂我國首部《鋼結構設計規範》——陳紹蕃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陳紹蕃,結構工程專家,中國鋼結構事業開拓者之一,國際權威學術組織結構穩定研究學會在中國地區唯一一位終身會員。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我國結構工程專業首批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中國鋼結構協會理事、名譽理事,專家委員會資深專家。

他主持編訂了我國首部《鋼結構設計規範》,編著全國眾多高校本科生鋼結構課程首選教材《鋼結構設計原理》,榮獲"中國鋼結構事業開拓者""中國鋼結構三十年領軍人物"等稱號。80歲以後他每年都會有三四篇高水平論文見諸國際、國內學術期刊,85歲仍為學生授課,直至去世都"遵照組織安排,始終是一名在崗的人民教師"。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撰寫第一部適用於研究生教學的混凝土質量控制試用教材的教授——耿維恕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耿維恕,1944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曾任建大教學督導組首任組長、顧問,教學委員會委員等。改革開放初期,建大恢復研究生招生後不久,他撰寫出第一部適用於研究生教學的混凝土質量控制試用教材,併為我國西北地區生土建築的應用推廣和填補我國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領域空白而傾注心血。即便耄耋之年,他仍長期工作在本科教學督導一線,為學校決策提供了大量意見建議。

盤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所創造的歷史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這些老教授們或陪伴或見證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成長,他們不求功名,默默耕耘在各自的領域,為建大的人才培養和建設發展、為我國的建築教育教學事業傾注了畢生的心血。銘記過去,是為了更好的前進,建大人會帶著老一輩的期許,更加堅定的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