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當年的哈爾濱火車站

1909年10月26日上午九時,一列火車徐徐駛入哈爾濱火車站,站臺上人山人海,沙俄軍警,列隊矗立,荷槍實彈。俄日兩國高官,西裝革履,衣冠楚楚。最惹人注目的事花枝招展、滿臉喜悅的日本婦女,手中的彩旗,上下舞動,如同蝴蝶翩翩。軍樂聲突然響起,人們的目光一下集中到中間那節豪華車廂,車門打開,一位日本老年高官出現在門口,個子不高,身穿筆挺的燕尾服,兩眼炯炯有神。人群沸騰了,隨著軍樂的節奏,成片的彩色蝴蝶更加有力地扇動翅膀,把人們的喜悅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人們激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這位老年高官給他們、以及他們的國家帶來了太多的利益,他就是日本前首相、現任韓國統監的伊藤博文。日本的崛起源於明治維新,而伊藤博文就是這場改變日本、甚至影響世界的革新運動的重要領導者。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就是他代表日本與李鴻章簽下《馬關條約》,一舉侵佔了朝鮮和臺灣。1904年,由他主導並策劃的日俄戰爭,打敗號稱“歐洲警察”的沙俄軍隊,奪下旅順軍港及南滿鐵路,讓全世界重新打量這個東方小國。這一連串的動作,好像一次三級跳遠,讓日本從一個亞洲的農業小國,一躍而進入西方帝國主義陣營。幾乎是一夜暴富,讓日本人怎能不歡欣鼓舞,怎能不對這位日本現代之父感恩戴德。這時,伊藤博文走上站臺,挺胸抬頭,表情剛毅。這次行程,是因為近來美國政府屢屢表態要參與中東鐵路的經營事宜,他此行就是要與沙俄政府的代表財政大臣戈果甫佐夫共同商議怎樣拒絕美國的這番“好意”。這時,站臺上的人群中一個頭戴鴨舌帽的中年男人,手悄悄的伸進了上衣口袋,當伊藤博文走近時,他突然衝出人群,在距離伊藤博文不足五米遠的時候,掏出勃朗寧手槍,連開七槍,三槍打中伊藤博文的胸部和腹部,四槍射向他身邊的隨員,伊藤博文當場倒地,十分鐘後死亡。站臺當場大亂,那個開槍的人並沒有逃跑的意思,它扔掉手槍,高喊“韓國萬歲”,然後從容被捕。

這就是當時轟動世界的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事件。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安重根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當時的站臺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案件發生地,地面上兩塊不同顏色的地磚只是了當時二人的位置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朝鮮于79年拍攝的電影截圖,1為安重根,2為伊藤博文,3為俄國財政大臣戈果甫佐夫。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後來日本人設立的鐵欄,該處為伊藤博文死亡地。

安重根,1879年出生於朝鮮海州,1907年參加義兵反日運動。數次武裝鬥爭失敗後,得知伊藤博文此行的消息,便決定實施刺殺。後被日本關押與旅順監獄,1910年3月被處以絞刑。10月,韓國宣佈承認“日韓合併條約”。

今天,安重根是朝鮮、韓國兩國都承認的民族英雄。

還有一個類似事件,1932年4月,在上海虹口公園舉辦的日本天皇“天長節”慶典儀式上,朝鮮義士尹奉吉將炸彈扔到主席臺上,時任侵華日軍總司令白川義則大將、日本駐滬留民團行政委員長河端貞次被炸死,日本駐華公使、後來的外相重光葵,日軍第九師團長植田謙吉中將各被炸斷一條腿,海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野村吉三郎中將被炸瞎一隻眼睛,可謂成果巨大,轟動世界。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尹奉吉行動前留影

這兩個事件讓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們的抗日英雄數不勝數,但為什麼沒有這種形式的反抗呢?可能是兩個民族思考問題的方法不一樣,我們並不怕死,但要死的值得,是一命換一命,還是換幾命。關鍵是事後的效果,如果沒有達到預期,僅僅是殺人,僅僅是洩憤,那麼這個代價就有些虧。

這兩起事件就是這樣,安重根的刺殺成功,並沒有阻擋日本吞併朝鮮的步伐。對於70多歲的伊藤博文來說,不過是提前幾年死亡。尹奉吉的刺殺也是這樣,白川義則大將死了,還有別的陸軍大將可以派來,重光葵被炸斷了腿,也沒有影響他繼續履行職能,直到戰敗後還一瘸一拐地登上美國密蘇里號軍艦,簽署了投降協議。一切都沒有改變,難道他們的行動真的沒有用嗎?

提到朝鮮國的歷史,我們總是強調漢朝時的遼東四郡。那是中國的中央政權正式在朝鮮半島地區行使行政管轄權,而那時還沒有朝鮮國的存在。但是我們很少提的是這四郡存在的時間,僅僅26年,南面的兩個郡撤併,北面的玄菟郡遷址,從現在朝鮮境內和咸興遷到遼寧的撫順新賓。什麼原因?史書上沒有講,我猜想是當地人的反抗。設立四郡的人是誰?堂堂的漢武帝,反抗的人是誰?半島上的土著居民,他們的力量可以對比嗎?我想我們可以在安重根和尹奉吉的行動中去找答案。

中國的南北朝是一個大分裂時期,時間長達500年。而高句麗政權的崛起與壯大就是在這個時間。當隋朝完成了統一,回頭一看,它已經是個龐然大物。怎麼辦?打!三次東征,隋朝滅亡。唐太宗經過思考,還是要打,結果同樣失敗。後來武則天聯絡了半島上的新羅,南北夾攻,終於消滅了高句麗。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新羅“請”了出去。沒有辦法,還需要在東北地區扶植一個渤海國,形成一個戰略緩衝區。後來的契丹、蒙古這些讓中原政權談之色變的名字,依然沒能奈何這個半島。後來的清朝,兩次出征朝鮮,即使抓住了國王,最後也還是要承認他們的獨立地位。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還是要在安重根、尹奉吉的行動中去尋找答案。朝鮮並不是一個大的民族,但是他們在四面強鄰的環境中,始終存在、始終獨立。民族的文化,代代傳承,直到至今。歷史上雖然遭到多次打擊、摧殘,但始終沒有消亡。這一切,我們都要在安重根、尹奉吉的看似沒有實際效果的行動中尋找答案。

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發出的幾聲槍響,瞬間震驚世界,但很快又恢復平寂,似乎什麼也沒有改變,但是我們看到朝鮮半島的局勢,至會也是世界的熱點,他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哈爾濱火車站的槍聲引發的思考

現在的哈爾濱火車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