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導語:漢末三國亂世,是中國歷史上繼戰國亂世之後,又一個大亂戰時代。此次戰火延續了近百年之久,牽涉了上百家勢力。在這個群雄並起,戰亂不斷地時代中,留下了無數的,值得我們後世深思的經典戰役。

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是蜀漢上將關羽主動發起的北伐戰役“樊城之戰”。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樊城之戰是蜀漢將領關羽主動發起的一場大型攻掠戰役。起初!戰事非常的順利,關羽成功包圍襄陽、樊城,而且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當時天底下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坐擁天下九州的曹操,甚至想著要以遷都的方式來避其鋒銳。關羽可謂出盡了風頭。

然而樂極生悲,這場勝利非常的短暫。在短暫的勝利之後,迎來的卻是更大的失敗。關羽不但沒能順利的拿下襄樊二城,甚至連自己的老巢荊州也被呂蒙一鍋端了。

緊接著兵敗如山倒,慌不擇路,試圖往麥城撤退,經過漳鄉,最終在臨沮身首異處。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樊城之戰前夕,蜀國的形勢一片大好,不想卻因為樊城之戰翻了車。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蜀國的得不償失呢?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第一、三分兵力,蜀漢的戰線拉的太長,兵力過於分散,兵員的調度,物資的轉運難度非常大。

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劉備在漢中之戰正處於收尾階段。而諸葛亮又令孟達攻打上庸、房陵一帶,才剛剛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戰果。與此同時,關羽趁曹操漢中回兵不及,也開始向襄陽、樊城方向進軍。因此!蜀漢出現了三線用兵的局面。

對於強大的曹魏來說,三線用兵或許壓力不是很大。但是對於弱小的蜀漢來說,一旦戰線拉的太長,增加了物資轉運,以及兵員調動的難度,他們很難負擔得起。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樊城之戰,關羽至始至終都依靠的是荊州的有生力量。劉備自顧不暇,漢中的兵馬一概沒有支援到樊城之戰,也沒有多餘兵員去為樊城之戰轉運物資。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關羽沒糧了,根本不能找劉備要,因為劉備自己都忙不過來。所以他只好去搶奪東吳湘關的大米,給了孫權一個最好的出兵藉口。

兵力不足了,也不能找劉備增兵,一則遠水解不了近渴;二則劉備忙於解決漢中的殘餘勢力,忙於整頓漢中;三則漢中軍民人困馬乏,即便支援過來,也沒有什麼戰鬥力。

於是關羽讓劉封發兵支援,但這時候劉封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申家兄弟表面上投降了,實際上仍然佔有主動權。被劉封拒絕後,關羽無奈之下,只好自給自足,作出了撤走荊州的駐防重軍的決定,把這些人全部投在了襄樊一帶。導致了荊州空虛的結果。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第二、關羽的戰略指向存在很大的問題,時機也不夠成熟

俗話說的好“有多的大鍋,就下多少米”吃不下的千萬不能硬撐,否則會撐破了肚皮。

關羽對襄樊用兵,一口氣包圍了襄陽、樊城兩座軍事重鎮。瞎子都能夠看出來他想幹嘛,他的最終戰略指向是漢都許昌。因為襄陽、樊城拿下了,南陽郡就再也沒有險要可守了。如果南陽沒有了,即意味著許都在蜀軍面前裸露無遺,曹操必須往黃河以北遷都。

關羽這麼做是想攻滅曹魏的節奏。逼迫得曹魏不得不跟蜀漢展開終極決戰。這是一場沒有止境的戰役。跟漢中之戰不同的是,曹魏的增援部隊會源源不斷的,一波接著一波的支援到襄樊地區,曹操甚至不惜放棄了合肥的部分守衛。

所以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局面。起初,關羽的兵力看似非常充足。隨著戰役的進行,曹魏的兵馬源源不斷的趕往襄樊。關羽漸漸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兵力越來越不夠用。即便他動員了荊州的駐防大軍,仍然沒能攻破襄樊二城。


所以!在戰略指向上,關羽的戰略存在很大的問題。以蜀漢當前的國力,胃口不應該那麼大。包圍襄陽、樊城兩座城池,無意中使荊州軍又經歷了一次分兵的過程,使本來兵力就不足的關羽,更加兵力不足了。

或許心別那麼大,先拿下襄陽一城,然後步步蠶食。只要先打開了這個北伐缺口,等到國力充足,內部打理完備之後,再考慮與曹魏決戰的問題。或許會更好一些。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第三、蜀漢與東吳處於最敏感時期,同樣是時機不夠成熟

起初,孫權向劉備索還荊州諸郡,劉備揚言要在自己拿下了涼州之後,才能將荊州諸郡盡數歸還。孫權勃然大怒,下令呂蒙襲取了荊南三郡。

期間關羽頻繁在邊境用兵,劉備親自率數萬大軍入駐公安,打算搶回荊州諸郡。在東吳魯肅單刀赴會的壓力下,以及曹魏漢中大勝的壓力下,劉備權衡了利弊關係,不得已之下,決定先將荊南三郡歸還給東吳。

經過這次的兵戎相見之後,孫劉兩家正處於非常敏感時期。孫權無時無刻不在擔心,一旦關羽擊敗曹操騰出手來之後,肯定會找自己秋後算賬。


如果蜀漢擊敗了曹操,逼迫的曹操遷都到了黃河以北,蜀漢就成了三足鼎立的最強一足了。到時候關羽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這是孫權最擔心的問題。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第四:關羽眼高於頂的性格,徹地的最大化了樊城之戰的失敗

一、製造內部矛盾

由於關羽的性格原因,數次輕慢糜芳、傅士仁等。二人敢怒而不敢言,終於被孫權鑽了空子,策反了糜芳、傅士仁。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二、輕視東吳,破壞孫劉聯盟

鑑於荊州軍的威勢,孫權感到邊境的壓力很大,想到用“聯姻”的方式來鞏固彼此的聯盟關係。

關羽一向輕視東吳,不但拒絕了孫權的聯姻,而且當即大發雷霆,破口大罵東吳使者,將使者趕回了東吳。這不僅讓孫權下不來臺,而且內心的恐懼感也倍增。不久後關羽又藉口部隊缺糧,主動對東吳用兵,搶奪了東吳運往湘關的大米,致使東吳的恐懼感更甚。孫權越來越害怕,於是主動找到了曹操,並不惜以稱臣的方式,聯合曹魏夾擊關羽。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三、剛愎自用,過分自信

為了緩解樊城的危機,將關羽的仇恨轉移到東吳,董昭獻出一計。把孫權的書信射入關羽的大營,迫使其還救荊州。

但是關羽太過自信了,自從呂蒙裝病退居二線之後,陸遜幾番“示之以弱”,多次寫信吹捧關羽。關羽再也瞧不起東吳的其他將領了。他認為,江東鼠輩怎麼可能會如此大膽呢?並不在意這封信內容,認定了這是曹操的詭計。既不打算撤軍,也沒有及時與荊州方面互通消息

樊城之戰全局分析,關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這四個原因

四、不接受失敗,存在僥倖心理

被徐晃擊敗之後,關羽退守在沔水附近,沔水隔絕不通,大軍仍然對襄陽形成包圍。不久後,他收到了荊州的敗報,於是撤出了沔水的駐防部隊,以及襄陽的圍城大軍。曹仁等採納趙儼的計謀,並沒有組織追趕。

關羽自認為主力大軍損失不大,於是決定率眾搶回江陵,駐軍在當陽(但當陽當時已經是一座孤城,周邊的夷陵、秭歸等地,之前都被陸遜領軍拿下了),與呂蒙遙相對峙。

關羽是典型的不肯接受失敗,不肯捲土重來。他帶著一幫荊州軍,去攻打他們自己的家園。試問?這種事誰願意去幹。最終被呂蒙用一招“存恤耆老”,徹地擊垮了關羽的人心。在兩家交兵之前,荊州軍爭先恐後的投降了呂蒙。

關羽眼看眾叛親離,這才想起了撤退,可惜為時已晚。當陽周邊都被吳軍佔領了,這座孤城卻成了葬送關羽的墳墓。他只能繞路撤退,往麥城方向,經過漳鄉,逃往臨沮。想投奔馬超的駐城。可惜這條路太漫長了,最終還是沒能逃出東吳的包圍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