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人(今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曾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後來又是萬曆皇帝前期的內閣首輔。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著名的"萬曆新政"(即張居正改革),這給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注入了新的社會活力,極大地延緩了大明中後期的統治危機。但是轟轟烈烈的張居正改革能夠取得巨大成功離不開一個偉大女人的支持,這個女人就是萬曆皇帝之生母—李太后。

李太后雖然出身自社會底層,但是她閱歷豐富,極有戰略眼光,在兒子萬曆皇帝繼承皇位之後,她堅定地支持張居正推行變法,增強國力。可以說張居正的改革之所以能夠推行多年並富有成效,李太后功不可沒。但是令後人驚奇的是張居正死後不到一年,萬曆皇帝就開始清算張居正家族了,

而原本與張居正關係和睦、對張居正甚為倚重的李太后卻始終一言不發,任由其子萬曆皇帝胡作非為。這究竟是為什麼?這其中的緣由因果或許值得我們仔細、認真地探究一番。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萬曆皇帝之生母—李太后!

一、張居正的"從龍之路"

嘉靖皇帝朱厚熜(與"聰"字同音)是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他極富謀略,善於御下,尤其對自己的兒孫要求甚嚴,曾指派朝廷重臣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對兒子朱載垕(與"厚"字同音),孫子朱翊鈞嚴加培養。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不僅都是翰林學士出身,學問淵博,而且還熟悉朝廷典章、制度律令,富有實幹精神,聲望極佳,是當時大明政壇上的名臣。

徐階因為當時是內閣次輔,政務繁忙,所以他只是制定大體上的輔導綱要,實際輔導責任落在高拱與張居正二人身上。具體分工則為高拱輔佐裕王朱載垕,張居正教導皇孫朱翊鈞。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張居正在嘉靖時期負責輔導皇孫朱翊鈞!

所以朱翊鈞登基之後,對張居正信任有加,不斷加官進爵並讓其擔任內閣首輔,任其處理軍國大事。這是因為朱翊鈞還是幼兒時,張居正就是他的老師,這種對老師的尊敬、畏懼心理是在朱翊鈞幼兒時就潛移默化形成的。另外,在張居正教導皇孫朱翊鈞期間,因為皇孫朱翊鈞太過年幼,往往需要他的母親隨身看護,所以張居正與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在那時就已相識,還給李太后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張居正在朱翊鈞登基後升任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其後又在李太后的授意下,張居正與司禮監太監馮保聯手驅逐內閣首輔高拱,成為新的內閣首輔並全權主持大明王朝的軍國大政。張居正因此在當時與朱翊鈞保持了一種亦師亦友,半為股肱半為智囊的良好關係,這為張居正後來升任內閣首輔,主持新政奠定了基礎。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張居正在萬曆時期升任內閣首輔、主持新政改革!

二、李太后鼎力支持張居正推行改革

萬曆皇帝之母李太后,本名李綵鳳,祖籍山西翼城(今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因家貧,其祖上曾在河北地區經商,後落籍於河北漷縣(今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

李氏家族傳承至其父李偉時,依靠同族兄弟御馬監隨堂太監李進的關係,李綵鳳嫁給了嘉靖皇帝之子裕王朱載垕為側室,後來李彩風接連生下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和潞王朱翊鏐(與"流"字同音)。裕王朱載垕登基後,先升李氏為側妃,後又晉升為貴妃,萬曆皇帝即位後尊李氏為慈聖皇太后。由於萬曆皇帝登基時年僅十歲,故由其生母李太后代為處理朝政,而李太后堪稱有識人之明,她果斷重用張居正來施行新政。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李太后重用張居正推行新政!

張居正亦不負李太后的賞識,他放開手腳,開展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張居正改革—政治上施行"考成法",以內閣控制六科,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管控地方總督、巡撫,提升行政效率;經濟上實行"一條鞭法",下令清丈土地,清查大地主隱瞞的莊田,改變賦稅制度,把各項稅役合併,按畝徵銀,使政府的財政情況大為改善;軍事上,以名臣譚綸任兵部尚書,以名將李成梁鎮遼東,名將戚繼光鎮薊州,大力整頓邊防,加強對北方遊牧部族的防務。同時還起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名臣平定西南地區的土司叛亂,穩定了大明王朝的西南地區。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張居正重用戚繼光打擊倭寇!

經過張居正改革,大明王朝"海寓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錢至四百餘萬"意思是"大明王朝的內外景象煥然一新,四方夷狄部落紛紛畏懼臣服,官府倉庫裡的貯備糧足夠數年之用,而官府裡的貯備金也有四百餘萬之多。"原本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因為張居正改革而得以重新振興,史稱"萬曆中興"。張居正改革的成功與李太后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故"萬曆中興",李太后功不可沒。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李太后對張居正改革的推行功不可沒!

三、"李偉事件"使李太后與張居正內生嫌隙

雖然張居正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改革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雙方的關係還是出現了裂縫,而這個裂縫是由李太后的家人引起的。挑起事端的始作俑者就是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伯李偉。

自從女兒李彩風嫁入裕王府後,李偉作為裕王朱載垕的岳父就父以女貴,其社會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裕王朱載垕登基後,李偉受封為錦衣衛都督同知,外孫朱翊鈞被立為太子後,李偉更是晉升為武清伯!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李太后之父李偉是當時的武清伯!

李偉雖貴為伯爵,但受其家族經商傳統的影響,他依然熱衷於從事商業活動。李偉從三邊總督王崇古的手中接下一樁大生意—給前線軍士趕製二十萬套棉衣。商人貪利,原本每套價值二十兩銀子的北方野戰棉服,被縮水為每套不足數兩銀子的劣質軍服。冬天大雪,冀州鎮總兵戚繼光部士兵因劣質棉服被凍死十九人。

消息傳到京師後,注重邊防的張居正大為震怒,於是將實情告知了李太后。李太后聽說這件事後也是非常震驚,嚴詞訓斥了父親李偉。李偉臉面丟盡,自然對張居正恨之入骨。而李太后雖然斥責了父親,但是內心無疑也是非常難堪的。另外,經過這次"李偉事件",張居正在得罪李偉的同時,也得罪了與李偉交好的大學士張四維,也得罪了張四維的舅父三邊總督王崇古,也得罪了與李太后之弟有姻親關係的太監張誠,這為張居正死後遭萬曆皇帝清算埋下了嚴重的隱患。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張居正因“李偉事件”得罪了許多人!

四、張居正慘遭萬曆皇帝清算

萬曆十年(1582年),內閣首輔、太師張居正病卒,大明朝追贈張居正"上柱國"稱號並加諡"文忠"。可以看出,此時的張居正還是非常受萬曆皇帝尊重的。但是沒過多久,在司禮監太監張誠以及內閣大學士張四維的唆使下,大權獨攬而又對張居正抱有成見的萬曆皇帝就開始清算張居正家族了。這其中,內閣大學士張四維對張居正的不滿是主要導火索,而原本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有私仇的司禮監太監張誠的落井下石,則為重要推手。

張居正死後,大學士張四維晉升為內閣首輔。他看出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不滿愈來愈濃,於是授意朝廷言官上疏彈劾張居正當政期間的不法行為。於是朝臣群起而攻之,紛紛揭露張居正的種種僭越行為(這些僭越行為或真或假、真假參半。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在高度集權的大明王朝,要想推行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改革,不借用皇權的威嚴是行不通的)。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張四維授意朝廷言官彈劾已故首輔大臣張居正!

司禮監太監張誠從南京被萬曆皇帝召回京師之後,選擇與大學士張四維結盟,對張居正落井下石。他將自己掌握的馮保與張居正二人互相勾結,共同執掌朝政的種種隱秘行為一一揭露,同時對張居正的家產多加渲染,宣稱張居正的家產富可敵國,從金錢方面對貪財的萬曆皇帝進行誘導(張居正確實不是個像海瑞一樣的清官,他確實存在一些貪腐行為,其家產也確實較多,但遠沒有達到"富可敵國"的程度)。

原本就對馮保和張居正不滿的萬曆皇帝勃然大怒,立即下旨剝奪張居正生前的所有官職以及死後的所有贈職諡號,並將其抄家滅族。同時還將早已被罷官的太監馮保杖責八十,發配到南京作淨軍,看守皇陵。張居正被萬曆皇帝清算後,他生前所制定的種種改革措施也被全數廢黜,本來已經有所起色的大明王朝重新陷入了統治危機,直至明朝末年都再也無法擺脫危機。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萬曆皇帝下令剝奪張居正的所有官職和所有諡號,並將其抄家滅族!

結語

在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家族的過程中,原本對張居正甚為信賴和倚重的李太后卻始終不發一言,任由其子萬曆皇帝胡作非為,最終導致張氏家族被抄家滅族。事實上,李太后之所以沒有制止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是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即自從張居正死後,李太后就失去了對朝政的控制能力。

張居正生前,萬曆皇帝沒有親政,大明王朝的政務實際上是由張居正領導的內閣和馮保領導的司禮監共同主持的。內閣通過"票擬權"和"考成法"控制外朝;司禮監通過"批紅權"和掌管東廠、錦衣衛的權力操控內廷;李太后則以皇帝生母的身份來制衡張居正與馮保,進而對朝政施加影響。事實上,張居正與馮保可以攜手領導朝政與李太后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可以說張居正、馮保二人皆為李太后的心腹親信。

張居正是明朝的功臣,李太后為何不制止其子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

張居正、馮保二人皆為李太后之心腹親信!

而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馬上又貶斥了馮保,將其奪職抄家並遷到南京作淨軍。李太后自此徹底失去了她在外朝和內廷的權力代言人,自然會對朝政失去往日的控制力。

事實上張居正的悲劇,其實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劇。張居正死後,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被悉數廢止,"萬曆中興"成了曇花一現。李太后無力制止兒子萬曆皇帝的胡作非為,使萬曆皇帝再無束縛地貪財、怠政、好色,而大明王朝最終也只能江河日下,一步步走向衰亡!

參考文獻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2013年點校本。

熊召政著:《張居正 註釋本》,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版。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