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到底敗在何處?

靜靜觀天下


很多人對於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慘敗這個問題,總是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陣型和作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指揮無能,甚至說丁汝昌一個陸軍降將出身,壓根就不懂得海戰。但實際上北洋艦隊的“鱗次橫隊”陣型對於北洋水師來說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其主炮的優勢,而且此陣也是在麗薩海戰中奧地利艦隊使用的著名陣法。

再看日本聯合艦隊的軍艦,多為在兩舷裝備了射速較快的速射炮,且日艦普遍艦齡較短,大都吸取了當時造艦技術的精華,且日艦航速較快於北洋水師。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擺出的“單縱陣”,分成本隊和第一遊擊隊的“T”字陣型,也是最大限度的發揮了日本軍艦航速快、側舷速射炮的優勢,也彌補了其整個艦隊火炮射程短的弱點。

倘若也讓北洋艦隊擺出個“單縱陣型”,不僅沒能發揮整個北洋艦隊火炮射程遠的優勢,還可能由於整個北洋艦隊航速慢的弱點導致海戰結果的更加慘烈,這無疑不等於是讓北洋艦隊送死。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整個黃海海戰中,雙方艦隊擺出的陣型都是沒有問題的,都充分發揮了己方戰艦的優勢長處。但近現代化的海戰的勝利是要靠實力的,在甲午海戰開戰之後整個北洋艦隊的實力就已經被日本海軍反超了,失敗對於北洋水師來說也只是必然的。

題目問的是對於在甲午海戰中,整個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了,下面僅從北洋水師說起,我個人有以下看法。


海守陸攻,北洋水師採取守勢戰略

雖然戰前的北洋水師曾向德國購進了兩艘“定遠級”鐵甲艦,在當時的東亞各國海軍中(除列強艦隊外),也可以算的上是兩艘巨型鐵甲艦了。但北洋水師主要作戰目的並不是為了防衛海權出海作戰摧毀敵國艦隊而建成的,反倒是為了守住海口,拱衛京畿地區的安危。在這種完全以守代替攻的思想指導下,北洋水師也只是被清政府當成水師來看,嚴格意義上來說根本出海遠洋作戰的戰略軍種。

其次北洋水師的前兩次海戰打的又是海上遭遇戰,致使整個北洋水師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在面對日本海軍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下,清政府更是命令北洋水師集結於黃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峽,策應陸軍行動,從而拱衛京畿地區的安全,這種消極的防禦戰略,是北洋水師失敗的一個必然原因。

作戰指揮不統一

眾所周知,清政府對被北洋水師出臺的“海守陸攻”的戰略方針中,帶有嚴重的盲目性與被動型,也直接造成了整個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的指揮失誤,對作戰指揮產生了直接性的影響。例如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被日軍炮火擊中,旗艦信號旗裝置被毀,提督丁汝昌從年久失修的飛橋上跌落,身負重傷。但此時整個北洋艦隊因為失去了旗艦的信號,也未有在戰前設置代理旗艦。在將近五個小時的中日蒸汽鐵甲艦的混戰中,整個北洋艦隊是處於群龍無首的沒有統一指揮的狀態下,各自為戰,最終打了一場慘烈的海戰。

但日本聯合艦隊在統一指揮這方面就比北洋水師要做的更好,例如在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被鎮遠一發炮彈轟癱瘓之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只能隨波漂浮。但伊東祐亨很快宣佈將“橋立”號改為整個艦隊的代理旗艦,從而繼續指揮作戰。

缺乏主動進攻意識

在黃海海戰之後,北洋艦隊雖損失了包括“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艘戰艦。但在威海衛保衛戰中,當時的北洋艦隊還剩下7艘主力戰艦、6艘炮艦、9艘魚雷艇,尤其是在黃海海戰中遭受重創但依然未沉沒的兩艘“定遠級”鐵甲艦還在,仍然還有一定的戰鬥力。

但在李鴻章的“禦敵報船”政策下,殘餘的北洋艦隊也只能堅守陣地,守住海口。在消極防禦的戰略指導下,北洋艦隊也只能縮在港口內為了保存實力,不敢再繼續出海作戰,無形之間也限制了整個艦隊的作戰行動。當日本海陸兩軍向威海衛港內發起進攻之時,北洋艦隊也只能坐守港灣之內等著被動挨打。

最終,以提督丁汝昌為首的北洋水師高級將領紛紛自殺,以旗艦“定遠艦”為首的多艘戰艦也紛紛自沉或是被日軍擊沉在港內。


以上均為個人看法,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宇澤歷史


作者 寶劍鋒

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王朝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北洋艦隊敗在何處?

敗在以下4個方面:

1 一個國家與一個人的較量

甲午海戰,日本以一個國家的海軍力量與李鴻章一個人的北洋水師進行較量,實力相差懸殊,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大清王朝,很多官員都把北洋水師是他李鴻章的北洋水師,除了不支持,還有的甚至從中作梗。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還有掌管財權的翁同龢,也李鴻章的個人關係不好,公私不分,並且認為北洋水師是他李鴻章的北洋水師,為了打擊李鴻章,也是找藉口拖欠北洋水師的建設款項。

下圖 大清 翁同龢

2 大清的南洋水師對甲午海戰袖手旁觀

在大清朝,知道北洋水師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在江浙一帶還有南洋水師的人不多。南洋水師是由兩江總督沈葆楨1875年開始建立的,有20多艘艦艇,實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在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由於大清王朝內部不同政治勢力的鬥爭,導致南洋水師沒有去及時救援北洋水師,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下圖 大清 南洋水師軍艦

3 火力差距大

日本軍艦4000噸級別的有4艘,3000噸級別4艘,2000噸級別的2艘;北洋水師2艘7000噸級別,其他多在1000噸到3000噸級別。

日本軍艦裝甲防護厚,並且安裝了速射炮,並且航速快,多在15節左右,最慢10節。安裝阿姆斯特朗管退速射炮,側舷安裝,每分鐘打10發炮彈。

北洋水師多在8節左右,極少數能達到15節。幾乎都是架退炮,射速快的話每分鐘1發,慢的話為3分鐘一發。

下圖 日本 甲午海戰軍艦

4 海軍人才匱乏

陸軍的思維來建設海軍,這是大清王朝海軍建設失敗的一個重要方面。“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用“陸軍思維”來指揮海軍作戰,後果也是不堪設想。

以上是北洋水師失敗的主要原因。大清王朝沒了,北洋水師沒了,頤和園還在,並且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就是這麼有趣!


寶劍鋒


我是孫老師,我來回答。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戰略和戰術佈置上不如日本。在海戰中,清軍排成“人”字形迎戰日本艦隊。北洋艦隊一開始由定遠和鎮遠打頭陣,但在雙方交戰之前,清軍海軍指揮臨時變陣,讓定遠和鎮遠墊後,這樣清軍自亂陣腳,給了日本率先進攻的機會。

第二:清政府對待這場戰爭的態度不如日本堅定和統一。從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趁機出兵朝鮮到中日交戰,日本國內上下抱著必戰的心態,清政府從上到下的戰爭意識不足。部分封建士大夫主張提前對日作戰,但李鴻章認為日本實力不俗,主張通過英美俄等國的調停,孰不知國家之間哪有什麼真正的友誼,簡單的走個過場,這樣清軍錯過了戰爭的時機,只能倉促應戰。

第三:清政府戰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政治制度的腐朽。日本經過十幾年的維新,不僅僅學習西方的軍事,更學習了西方的政治和經濟制度,而清政府雖然進行了洋務運動,也只是學到皮毛,歸根結底是封建制度的落後。比如清政府為了讓慈禧交出權力,將海軍軍費拿出來給老太太修頤和園,反觀日本天皇從自己的伙食費中省出來支持海軍建設。

以上各種原因造成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也就是這次的失敗,讓西方列強看到清政府的不堪一擊,於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然而清政府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沉睡著。

謝謝你的閱讀和評論。

我是孫老師,記得關注我哦


開心的魚頭


北洋海軍戰敗的原因,說簡單也簡單,就是因為比對方弱;說複雜也複雜,涉及到兩個國家方方面面的差距。

先來說簡單原因。

從硬件上來說,與日本海軍相比,北洋海軍的軍艦總數少,能夠出海作戰的軍艦少,大中型軍艦更少。排水量三千噸以上的軍艦,日本海軍有八艘,北洋海軍只有二艘。所以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的那些小軍艦在前三個小時裡,不是被擊沉,就是被重創,只剩下兩艘大艦苦撐到最後。

日本海軍艦多,炮多,人多,大艦多,艦快,炮快。北洋海軍艦少,炮少,人少,大艦少,艦慢,炮慢。黃海海戰,實際上只是日本海軍的兩支分隊和北洋海軍的全部主力遭遇,日本海軍還有兩支分隊沒出現呢


從軟件上來說,北洋海軍的技術水平停滯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而日本海軍的技術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比北洋海軍領先了十年。這十年意味著馬力更大的動力系統,射速倍增的管退炮,有利於連續射擊的無煙發射藥,爆炸威力更大的烈性裝填藥,還有嶄新的海軍戰術理念。這些新技術意味著日本的軍艦航速更快、射速更快、火力更猛。




複雜原因涉及到的東西就多了,我們還是隻說與海軍直接相關的。

從海軍領導體制上來說,日本海軍最高層是內閣成員海軍大臣,可以直接與天皇和首相交換意見。中國海軍名義上有海軍衙門,實際上只是個藉著海軍名目從地方收錢的機構,海軍在高層沒有代言人,高層(皇帝和軍機處)又沒有懂海軍的人,只會瞎指揮。

指揮北洋海軍的實際上是高高在上的光緒帝,他身邊沒有任何懂海軍的專業人士,所以總是把海軍當陸軍來指揮,例如讓海軍守衛渤海口,“不使一船闌入”,這是把海口當成了函谷關;還有讓海軍守住旅順口,天知道海軍怎麼對付陸地上的二萬日軍

例如北洋海軍本來在朝鮮北部海域巡邏,結果日本海軍派幾艘快速巡洋艦到山東登州開了幾炮溜之大吉後,皇帝就慌了神,命令北洋海軍撤回渤海,到大沽口、營口等渤海港口到處搜索“不知去向”的日本軍艦,並威脅以後再有日本軍艦進入渤海,就要拿丁汝昌問罪。從此北洋海軍只好放棄出巡,一門心思“守衛”渤海大門,日本海軍則可以安心地把軍隊從海上運往朝鮮。

腐朽畏戰的南洋水師是中國近代海軍之恥,中法、甲午兩次戰爭都醜態畢露,卻因為一次被吹上天的“鎮海大捷”而名垂青史


日本海軍是一個統一在海軍省下的整體,可以如臂使指地順暢指揮。中國海軍則沒有統一領導,除了北洋海軍是屬於國家經制軍隊,受朝廷指揮外,南洋水師、廣東水師是分別隸屬於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的地方勇營水師(船政輪船已經在中法戰爭被打殘,不在其內),廣東水師靠李鴻章兄弟的私人關係,還是慷慨地派出了所有三艘能出海作戰的軍艦,南洋水師就不理這茬了,而且這支水師雖然是近代艦隊,但完全是舊式綠營水師體制,已經和綠營一樣腐朽不堪作戰。所以兩江總督張之洞在面對朝廷三番兩次的命令,只好無奈地說,如果非要南洋這些大爺去和日本人作戰,他們一定會故意在半路上把軍艦觸礁來逃避的。就這樣,不敢打仗的南洋水師靠著耍賴躲過一劫,敢打仗的北洋海軍和廣東水師在苦戰後全軍覆滅。



出身陸軍的樺山雖然不怎麼懂海軍,但是他至少知道尊重專業人士的意見,儘量不干涉艦隊司令指揮。而李鴻章對上面的瞎指揮不敢反抗,對下面卻是家長制作風,容不得海軍有與自己相背的想法,習慣按照政治需要來安排海軍行動


到海軍指揮層面,北洋海軍的直接指揮者李鴻章和日本海軍的直接指揮者樺山資紀(海軍軍令部長)都不懂海軍,但後者是個近代軍人,知道尊重專業人員,也銳意進取。而前者只是個時刻擔心政敵名槍暗箭的開明官僚,所以他拒絕了北洋海軍任何進取措施,例如戰前提督丁汝昌建議在平壤入海口建立海軍臨時基地,控制朝鮮沿海,李鴻章擔心引起戰爭而拒絕。以至於開戰後北洋海軍每次前往朝鮮沿海都要花一兩天的時間,貽誤戰機。


海軍史研究會員


敗在了國運、氣數

日本聯合艦隊不只擊敗了中國北洋水師,也於10年後擊敗了力量更為強大的俄羅斯第一和第二太平洋艦隊。北洋水師可以說實力已經不如日本聯合艦隊了,但是俄羅斯呢,這又如何解釋呢?

如果把清末比作明末,那麼同光中興就類似於崇禎皇帝,不可謂不努力,但為什麼大明就是打不過滿八旗呢?薩爾滸大戰為什麼失敗了呢?松山大戰為什麼也失敗了呢?哪一次不是明軍軍力完勝八旗兵、但戰果卻截然相反呢?那時候的八旗兵像極了清末時期的日本,見誰滅誰,朝鮮、蒙古(林丹汗)、準噶爾……,戰術力爆表!為什麼?國力日上、如清晨的太陽!為什麼同時期的李自成不行,李自成的目標是什麼,打下了北京李自成在北京待了40多天,他有否繼續攻城掠地?如果解放軍打下了南京也不思進取了、在南京待40多天恐怕結果也會一樣!國民黨會馬上緩過神來瘋狂反撲!反觀滿清八旗一直猛追猛打李自成,片刻不讓其緩氣,直至消滅掉一樣!

所以氣數使然,一個朝氣蓬勃的狀態,一個老態龍鍾的狀態,結果早就決定了的!


surgicalaim


我經常看有關北洋水師的影視劇和書籍,我認為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主要敗在了低劣的炮彈上,這也是為什麼甲午一戰北洋水師沒有擊沉一艘日本軍艦的主要原因。1894年7月25日北洋海軍的濟遠艦和廣乙艦等軍艦在豐島海域與日本聯合艦隊最新式的軍艦相遇,隨後雙方相互展開炮擊,在交戰中廣乙艦受傷嚴重退出戰鬥擱淺後自焚,濟遠艦單艦和日本三艘軍艦對抗,在擊傷吉野艦後逃往威海衛軍港,方伯謙在向丁汝昌彙報戰況時說了一句:“我艦屢屢開炮擊中吉野艦,但很多炮彈沒有爆炸。”

在甲午戰爭前李鴻章曾經分別派人向美國和英國訂購大量開花榴彈,因為當時的天津機器局沒有能力生產這種威力巨大的炮彈,他們只能生產穿甲實心彈,只有向英美購買,這些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以次充好,同時由於驗收炮彈的清政府官員收受英美賄賂,導致大量炮彈裡面根本就沒有裝火藥,而是裝的煤渣,還有的炮彈裝藥嚴重不足,英美商人和清政府官員把北洋水師死死的坑了一把,無論北洋水師的軍艦保養的多好在海戰中沒有質量合格的炮彈註定只有被動挨打得份。

還有就是開花彈的裝藥問題,當時北洋水師由於經費短缺買不起當時最為先進的炮彈,只有在開花彈裡填充黑火藥,黑火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就是鞭炮裡面火藥,這種火藥威力特別小,作為煙花觀賞一下還可以,但是拿這種火藥的炮彈去打裝甲巡洋艦,那就太可笑了,而日本當時的炮彈裡裝的是由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研製的苦味酸火藥,也叫下瀨火藥,這種火藥威力特別巨大,只要是被這種炮彈擊中鋼鐵都會被點燃,對鐵甲艦的傷害是致命的,這也是為什麼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多艘沉默的主要原因。

北洋水師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支可與西方列強比肩的強大的近代化艦隊,從1888年正式成軍開始就在我國的廣大海域巡邏,維護我國海上權益和安全,北邊到過海參威,南邊到達過南海,周邊每有事變北洋海軍都會派出主力軍艦對外國人進行武力威懾,特別是對日本的威懾,在日本眼裡定遠和鎮遠是對日本最大的威脅。甲午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剩餘艦隻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只有康濟艦載著北洋將領的屍體駛出威海衛軍港。無論如何在我心裡北洋水師都是一支偉大的艦隊!


微風書房


甲午戰爭其實時間跨度比較長,從1894年7月開始,到1895年10月結束,將近一年多的時間;空間跨度也比較大,從朝鮮半島、黃海海域、遼東半島,再到山東半島;參加戰爭的軍種除了海軍外,還有大量的陸軍。所以這場戰爭對兩國的意義非常重大,特別是對日本來說,意義更大,因為它通過這場戰爭賭的是整個國家的命運。這場戰爭結束後,也徹底改變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從唐朝開始,一直到戰前,日本一直是學習中華文化的;戰後,日本不再向中國學習。戰前,日本人是尊敬中國人的;戰後,日本人不再看得起中國人。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失敗的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制度落後。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曾說過,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改變三個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變; 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 第三是器物的改變。我們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也就是從1861年開始,清朝吸取兩次煙片戰爭失敗的教訓,進行洋務運動;日本在“黑船事件”以後,進行明治維新,兩國進行改革或者改良的時間相差無多,到1894年甲午戰爭時,改革都是30多年。清朝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按照福澤諭吉的觀點,是器物層面的改變;而日本進行的維新,是從人心到制度的全面改變。很顯然,日本的改革更徹底,制度更健全。這一點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體會最深,他曾說,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回去就算了。


上圖為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和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由此可見一斑,中日雙方向外國學習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注重的是器物,而日本人注重的思想和制度。反映在雙方海軍建設上,就是北洋水師是穿著水師服裝的淮軍,而日本海軍才是真正的脫胎於陸軍的海軍;北洋水師還不是真正懂得海軍,而日本對海軍有深刻的理解。

二是戰略失誤。從朝鮮半島的牙山之戰開始,就沒有扼守要地仁川,兵沒有駐到漢城;正式宣戰以後,李鴻章定下“海守陸攻”的戰略方針,根本沒有發揮北洋水師亞洲第一的優勢;在黃海海戰結束後,李鴻章開始命令丁汝昌消防避戰,以保船要緊為藉口,最後龜縮在劉公島,直至被全殲。從朝廷,到李鴻章,再到丁汝昌一系列戰略指導性失誤,導致北洋水師被全部殲滅。

上圖為黃海海戰經過圖

三是信仰缺失。乾隆年間,馬戛爾尼訪華時,就認為清朝人無信仰。日本人宗方小太郎研究中國後得出一個結論:“人心腐敗已達極點。”他提出,國家是人民的集合體,人民是國家組織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敗,國家豈能獨強?“分子”腐敗,國家的元氣就喪失消亡,這比政策失誤還要可怕。當時從上到下,整個清軍沒有不腐敗的。反映在官兵的精神面貌上就特別明顯,清朝的軍隊就是拿著槍的農民,精神萎靡,而日本官兵則精神抖擻,日本倡導的武士道精神,讓他們不做俘虜,永往直前。不管是在黃海海域,還是在劉公島海域,北洋水師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避戰的避戰,真可謂是醜態百出,一副沒有靈魂和信仰的模樣。

上圖為馬戛爾尼訪華


上圖為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上圖為中日軍人精神面貌對比


四是指揮不靈。從最高統治者帝后兩黨之爭開始,意見就不一致,有的主戰,有的主和;一會主戰,一會主和。再到李鴻章的作戰指導,也是一會陰,一會晴,讓下面的官兵無法適從;還有丁汝昌的臨戰變陣,都是問題,反映了清軍沒有統一的指揮。而日本就不一樣了,戰前就成立了統一的指揮機構——戰時大本營。在海戰現場,有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統一指揮。另外,就是日本的海軍、陸軍比清朝的水師、陸軍配合要好,能夠相互協調,而不是相互推諉扯皮。

上圖為帝后兩黨之爭


上圖為日本成立戰時大本營實施統一指揮

其實儘管兩個甲子的時間過去了,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失敗的真正原因,到今天我們還沒有徹底搞清楚,還值得我們認真思考,這對今天中國海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止戈軍是我


北洋艦隊是中國近代的一支海軍實力最強,最大的海軍艦隊。成立於1888年,由清朝大臣李鴻章創立,在山東威海衛成立,基地主要在威海衛,旅順,大沽口。是當時亞洲最強的一支海軍力量,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北洋艦隊覆滅的原因,主要是:

1,中日軍事設備對比

在戶部尚書倡導下,清政府嚴禁添加新的裝備,李鴻章通過天津的兵工廠,給北洋艦隊生產炮彈,由於清政府軍事經費減少,使北洋艦隊寸步難行,設備用不起優質煤,設備老化陳舊,沒有及時更新,有些炮彈不合格,無法使用,

設備不全,淘汰落後,戰艦不能更新。

加上技術缺陷,彈藥不足,炮彈擊中率不高。

而日本戰艦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中日裝備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日本戰艦強於北洋艦隊。

2戰鬥力不強

由於清政府內部,翁同龢為首的官員和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關係日益惡化,淮軍將領遭彈劾,清政府抑制了淮軍,臨時招驀一些缺乏訓練和戰鬥力差的人加入部隊。

3.高級海軍將領缺乏,北洋艦隊內部明爭暗鬥

北洋艦隊裡面有了矛盾,劉步蟾與提督丁汝昌不融洽,戰鬥中,北洋艦隊與北洋陸軍配合得不好,最終被日軍拔掉了。

4.將領意見不合

由於將領的經驗不足,淮軍將領戴宗騫不顧丁汝昌的反對,帶軍對日軍突襲,結果失敗,面對日軍的進攻,因戴宗騫與丁汝昌意見不和,耽誤了戰機,致使守衛炮臺的將士全部戰死,讓日軍佔領了炮臺,北洋艦隊的陸軍先行全軍覆沒。

5.軍隊內部力量對比懸殊

雖然清朝軍隊人數眾多,但是大部分士兵是不能戰鬥的無用之兵,武器裝備極其落後,還保留古時射箭長矛,不能勝任當時的戰爭。清主要兵力5萬,日軍兵力12萬,力量對比懸殊。

綜上所述,北洋艦隊正因為上面種種原因,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面對日本艦隊的進攻,孤立無援,管帶鄧世昌,丁汝昌,林永升等壯烈犧牲,最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物語情歸


甲午戰爭應該是咱們近代最屈辱的一戰了!

清朝末年,中國的國家生產總值(GDP)仍然佔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礦產資源更是趨於世界領先水平,甲午海戰失敗的“鍋”並不能扣在“中國經濟”的頭上,腐敗的清政府才是讓中華民族蒙羞的罪魁禍首。 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有三:

一、清政府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

日本在甲午海戰中,一共投入了約11種先進戰艦, 以日本“松島海防艦”舉個例子,“松島”是由日本投資設計,法國地中海造船廠製造的全鋼材制魚雷戰艦,排水量多達4000多噸,艦首配備法國加農炮、艦身裝備五管諾炮。

以當時的角度來看,甲午海戰完全就是一場“現代化戰爭”。

打贏一場現代化戰爭的基本要求無外乎三點:

①現代化政府策劃

②現代化軍人指揮

③現代化工業體系支持。

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完全沒有達到打贏“現代化戰爭”的標準。

雖然李鴻章在組建北洋艦隊的過程中砸了大錢,建造了鎮遠、威遠等強大先進的戰艦,最大程度上,拉近了中日戰鬥力方面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便超越了日本聯合艦隊!(定遠號、鎮遠號的裝甲厚一米)但北洋艦隊根本不懂得如何保養戰艦,以至於在甲午海戰中屢次出現炮彈卡堂的現象……

一艘戰艦上百萬兩白銀啊,那是中國人的心頭肉啊!英雄鄧世昌開著致遠號撞向日本軍艦時我的心在滴血啊。

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的綜合實力差距並不大, 但是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之間的差距,卻遠的令人痛心疾首……

清政府根本無法打贏任何一場現代化戰爭,因為清朝官員的思想,還在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屁股下面壓著呢。

二、清政府的腐敗折斷了中華民族的信仰

電視劇《亮劍》中所表達的“亮劍精神”,一直是我崇信的精神信仰,也是中國人自強不息勇爭第一的精神脊樑,可腐敗的清政府把中國的民族信仰折斷了。

北洋艦隊雖然是李鴻章的心頭肉,但在大清一把手慈禧太后的眼裡,北洋艦隊就是個封建王朝的“時髦玩具”。

慈禧一頓飯108道菜,北洋艦隊的戰士們卻餓著肚子打仗!

致遠號粉身碎骨時,有多少清朝官員在躲在狗窩裡吃著山珍海味,抱著夫人小妾?數不清!我們的戰士在流血,“我們的政府”卻在享受!

民族的精神一但折斷,哪怕把大清朝的國庫搬給北洋艦隊,甲午海戰也贏不了。

三、戰術指揮上的失誤

上圖是“特拉法爾加海戰”,但圖片所輸出的信息與甲午海戰大體上是一致的。

紅色代表北洋艦隊,基佬紫代表日本聯合艦隊。

前面提到過,鎮遠、定遠兩艘戰艦的護甲厚度達1米,普通的大炮根本打不穿。

北洋艦隊企圖利用鎮遠、定遠兩艘戰艦作為龍頭,採取“中線突破戰略”,利用強大的“肉盾能力”(項羽一技能),將日本聯合艦隊一分為二,使其收尾不能聚合。

另外,當鎮遠、定遠兩艘戰艦靠近日本戰艦時,便能夠發揮重炮火力和撞擊日軍艦首的對敵戰術,重擊日本軍艦。

對於日本軍艦來說,定遠和鎮遠裝備的305毫米重炮幾乎是毀滅性的,日本戰艦的體型比定遠鎮遠小太多了,基本上兩炮就能幹掉一艘日本軍艦。

但是小有小的優點,日本軍艦的機動性十分優越,當北洋艦隊採取中線突破戰術向日本艦隊進攻時,日本艦隊利用航速的優勢,繞開定遠、鎮遠的攻擊範圍,並且快速迂迴至北洋艦隊的後方,滅了一部分負責後排輸出的脆皮戰艦,然後迅速包圍北洋艦隊,

致遠號撞向日本軍艦沉沒後,北洋艦隊作戰的精神徹底被擊垮,濟遠、廣甲兩艘軍艦趁亂逃跑(什麼東西),甲午海戰…戰敗。

總的來看:甲午海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戰略戰術上運用的失敗,雖然中線突破戰略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定遠、致遠的能力。

但丁汝昌卻忽略了日本軍艦的航速和武器射程,而且在日本軍艦進行反向迂迴時,丁汝昌沒有及時做出反映,命令艦隊轉向,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白話歷史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簡單來說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到底敗在何處?第一,輸給了人心,第二,輸給了武器裝備上,但是小編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之一,還是武器裝備上的問題,首先第一,日本人歷經圖志舉全國之力建造日本海軍,而清朝卻挪用軍費為慈禧辦生日宴,這是極大可恥。日本軍隊舉全國之力趕超中國,導致中國武器裝備嚴重落後於日本,況且李鴻章在戰後也向皇帝總結,主要原因就是武器差距太大,導致戰爭失敗。

日本聯合艦隊和北洋艦隊比較,日本大口徑火炮數量達到104門而北洋艦隊的口徑火炮才只有58門,而且射速極差,日本每分鐘能射232發炮彈,北洋艦隊只能射23發炮彈,而且北洋艦隊的炮彈極差,所謂的開花彈和實心彈都是被後方殘缺之輩,比如不符合炮徑、炸膛、擊中目標不炸等原因,而日本聯合艦隊炮彈採用最新式西方炸藥,擊中目標能點燃鋼鐵。


這才是最讓人致命的差距,主要是雙方炮彈殺傷力差距所致,體現出中日兩國軍事科技的差距和國家體制腐敗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