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鴻門宴,不只是劉邦和項羽那點事,它和商代文物見證著古代分餐制

一場病毒襲來,又一次讓人們對公共衛生有了更新更高的認識,勤洗手、戴口罩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細節都引起了我們的重視與關注。吃,這個天天都得面對的事情,更成為一個重點,“分餐制”的話題最近也成為熱點。

分餐進食在中國古代就風行很久,而且我們至今仍能夠從很多史書和文物中均能得到印證。

《史記·項羽本記》“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這是《史記》對歷史上那曲經典鴻門宴的描述,可不是一張桌子上坐著5個人,而是5張案子東西南北(東面兩張)四面而置,中間是席間項莊舞劍的空闊場地。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分餐情景:各就各案,各用各碗,各吃各菜,各飲各酒。

鴻門宴,不只是劉邦和項羽那點事,它和商代文物見證著古代分餐制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

分餐制在古代還引起一樁誤會,有人竟然因此自刎而死。戰國時期,“富二代”孟嘗君(田文)疏財納賢,門下食客數千之眾。一天,這位富豪的招待晚宴又開始了,古時照明只能是飄忽搖曳的燭火,不像今天這般明亮均勻。有位客人因為沒看清,以為自己的飯菜和孟嘗君的不一樣,看不起他,就憤然離席,拂袖而去。孟嘗君趕緊端起自己桌上的飯菜追了上去。那人一看孟嘗君的飯菜比自己的還差,羞愧不已,竟然當場抹了脖子以死謝罪。真是太剛烈,也太較真了!

《後漢書·梁鴻傳》:後至吳,依大家皋伯通,居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鴻門宴,不只是劉邦和項羽那點事,它和商代文物見證著古代分餐制

在古代不僅是皇宮貴族分餐而食,在民間也有這種用餐習慣,“舉案齊眉”這個成語的誕生就是很好見證。梁鴻靠給皋伯通舂米維持生活,他的妻子孟氏每次在家做好飯菜,將盛飯菜的木案舉得與眉間齊,遞給丈夫單獨享用。這是一個夫妻之間互敬互愛的特寫鏡頭,分餐在古代民間也有,就連夫妻之間也會分餐。

其實,在中國古代分餐的歷史早在商朝時代就已經有了。殷墟出土的陶鬲就是一個很好地物證,大量的這種煮粥器皿每一個只能夠一個人的食量;隋唐《韓熙載夜宴圖》也展現出了分餐場景:韓熙載與幾位“官二代”邊聽曲兒邊吃邊喝,菜餚、碗筷也都各擺一桌,界限分明;明朝不僅僅是分餐,而且疊加了養生元素。

合餐則出現在宋朝,那時商業和農業均已經很發達,不僅糧食和美酒有了,酒肆餐館也多了起來,“辦桌文化”和“酒席文化”也就誕生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管是官家還是百姓,遇上個紅白喜事都會在酒樓或家中置辦宴席,這也是中國民眾飲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鴻門宴,不只是劉邦和項羽那點事,它和商代文物見證著古代分餐制

在元朝和清朝這兩個特殊時期,分餐也就基本荒廢了。馬背上的民族習慣了風餐露宿,隨遇而安,十幾人圍坐一起,且樂且飲,合餐制也就進一步取代了分餐制。

古代分餐制主要是物質條件匱乏、長幼尊卑秩序的產物,而合餐制則是情感連帶、平等共享等理念的象徵,當前我們以 “合餐制”為主流、兼容“分食制”。但從1988上海爆發的甲肝,以及2013年的非典,很多人就在倡議和推行分餐制;如今,疫情之下,分餐這個議題又一次端上了桌面。

鴻門宴,不只是劉邦和項羽那點事,它和商代文物見證著古代分餐制

分餐,吃多少拿多少,可以自然形成一種節約的風氣;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再每次把從各自口中吮吸過的筷子又放進同一個碗裡,愉悅進餐心情的同時,更能夠減少細菌、病毒和疾病的傳染,更衛生更科學。

經歷一次災難,就要學著去改變,學著去如何規避災難、對抗災難。不吃野生動物,注重公共衛生,做好自我保護。那麼,對於合餐和分餐,你覺得是不是應該做出抉擇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