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知道歷史上,發生過哪些恩怨分明的歷史事件嗎?

史學達人


陳賡大將是黃埔一期畢業生,曾參與東征和北伐。國民革命軍北伐途中,陳賡曾救過蔣介石。然而在政治立場上,陳賡卻始終與蔣介石為敵。

1925年,北伐軍進軍華陽時,蔣介石率領的第一軍遭遇慘敗,特別是主力第三師遭到嚴重挫折,損兵折將。蔣介石萬念俱灰,想要一死了之。陳賡極力勸阻蔣介石勿要輕生,此時追兵更近,陳賡背起蔣介石就跑,最後來到一條河邊擺渡過了河,方才脫險。

1931年陳賡在作戰中身負重傷,被秘密轉移到上海治療,可是非常不巧,正好趕上顧順章叛變,導致陳賡被捕了。蔣介石聽聞後,大喜過望,下令給陳賡好好治傷,同時派人遊說陳賡,希望陳賡能投靠蔣介石和國民黨,遭到陳賡的果斷拒絕。但是蔣介石並沒有殺他,甚至在黨組織安排營救陳賡時,蔣介石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故意放走了陳賡,或許是為了報答北伐時的救命之恩吧。

解放戰爭中,陳賡任四縱司令員,在晉冀魯豫戰場上,給國軍以沉重打擊。胡宗南所謂的天下第一旅被陳賡全殲,同時殲滅了胡宗南大量的部精銳部隊。1948年,陳賡兵團隨劉鄧野戰軍主力躍進大別山,屢立戰功,殲滅了國民黨大量有生力量。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所謂恩怨分明,大抵如此。


袁衛宇


毛澤東的第一愛將伍中豪被敵人殺害,整個紅軍隊伍悲憤交加,罕見的為了個人血債,集結隊伍,圍殲仇敵,手刃兇手,為伍中豪報仇血恨。

伍中豪是絕對的人中龍鳳,他先考進北京大學,後又進入黃埔軍官學校,與林彪同為黃埔4期生。畢業後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任軍事考官,並結識了大他12歲的毛澤東。

兩人同睡一屋,十分投緣。毛澤東經過接觸後十分欣賞伍中豪的軍事才能,而伍中豪對毛澤東更是欽佩有加,稱他為老師。


後來伍中豪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併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伍中豪的軍事能力突出,有勇有謀,帶領紅軍經歷了無數次的戰鬥考驗。

他年紀輕輕,就已擔當大任,與林彪並稱為“井岡山雙鷹”,與彭德懷懷、黃公略、林彪並稱為井岡山“四驍將”。

他與毛澤東的感情深厚,始終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指揮,曾用槍指著與毛澤東有分歧的師長餘灑度(後投敵叛變)的腦袋爭論。

伍中豪身經百戰,戰功赫赫,成為當時毛澤東最為倚重的第一愛將,很多事情做出決定前,毛澤東都要徵求一下伍中豪的意見。


伍中豪所在紅軍部隊整編為紅一軍團後,他擔任12軍軍長,政委為譚震林。伍中豪曾因患肺炎住院,毛澤東不顧有被傳染的危險,幾乎天天去看望他,為他端水蓋被,一坐就是半天,這是紅軍中任何人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1930年10月,伍中豪帶領一個警衛排去贛西南各縣集結部隊,路過安福縣時,突然遭到縣靖衛團襲擊,敵眾我寡之下,伍中豪率戰士們邊打邊撤,尋機突圍,在縣效亮家山一帶,戰鬥到最後,彈盡無援,被敵人殘忍殺害。這位戰功卓著、前途無量的傑出紅軍領導人犧牲時年僅25歲。

伍中豪犧牲的消息傳來,紅12軍的官兵們無不悲傷痛哭,毛澤東聽到報告後,又驚又痛說不出話來,當場淚如雨下,心情壓抑好幾天沒有出門,難過的滋味或許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到。


在紅軍一片報仇的聲浪中,性如烈火、悲憤難平的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調兵點將,親率5千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把安福縣靖衛團圍個密不透風,激憤的紅軍將士很快就將其一舉殲滅,並活捉了殺害伍中豪的靖衛團團長羅漢苟。

在亮家山,伍中豪的墓地旁,紅軍少有的設立了刑場,彭德懷坐鎮監斬,伍中豪的搭檔、紅12軍政委譚震林竟親自操刀行斬。在數千名紅軍的吶喊聲中,譚震林手起刀落,兇手羅漢苟的人頭落地。

紅20軍軍長曾炳春雙手捧著兇手的汙血,撒在伍中豪的墓上。

在我軍的歷史上,少有這樣為個人報仇而興師動眾、大動干戈的事情,但紅軍將士恩怨分明、肝膽相照,也是人之常情。伍中豪的犧牲是我軍一個極大的損失,一個出類拔萃、屈指可數的卓越年輕軍事奇才,令人遺憾的死於肖小之手,著實令人唏噓。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偉大領袖毛主席一生愛憎分明,恩怨分明,大公無私,既堅持原則,又靈活敏智。說兩件事吧!

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後,一天,紅軍教導隊副隊長兼黨支部書記陳伯鈞因手槍走火,誤傷了隊長呂赤,致使呂赤犧牲。陳伯鈞是黃埔六期生,呂赤是黃埔四期。當時,有的人認為“殺人償命”,也有的認為是意外,應從輕處理。此事報給毛澤東後,毛澤東沉思良久,說:這兩個同志都是紅軍骨幹,呂赤意外犧牲是紅軍的損失,如今已死了一個黃埔生,要再殺一個黃埔生,就失去了兩個軍事指揮員。我們現在急需軍事幹部,陳伯鈞不是故意傷人,我看還是不殺為好。”後來,判打陳伯鈞100大板,調離出教導隊,降為一團一連的副連長。此後,陳伯鈞跟隨毛主席,一路浴血,南征北戰,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新中國成立後,他曾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副教育長、教育長、副院長、代院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37年10月5日,黃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槍殺了陝北公學女學員劉茜。這件事當時在延安轟動一時,黃克功是江西南康人,也是秋收起義上井岡山的“老井岡人”,歷任紅軍班長、排長、連長、營政治教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長、團政委,參加了長征,在二渡赤水的婁山關戰役中立大功,時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第6隊隊長。當時,這件事爭議很大,有的認為黃克功是老紅軍,又立有戰功,可以從輕處理,有的認為黃克功無視法紀,殺人者必須償命。黃克功也向毛主席寫信,希望寬大處理,帶罪立功。還有不少人都找毛主席,給黃克功說情,毛澤東一律謝絕了。最後,經邊區高等法院最後判決,仍判處黃克功死刑。

在公審黃克功大會上,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雷經天專門宣讀了毛澤東寫給他的信,信中說:“黃克功過去鬥爭歷史是光榮的,今天處以極刑,我及黨中央的同志都是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個共產黨員紅軍幹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殘忍的,失掉黨的立場的,失掉革命立場的,失掉人的立場的行為,如果赦免,便無以教育黨,無以教育紅軍,無以教育革命者,並無以教育做一個普通的人。”、“一切共產黨員,一切紅軍指戰員,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黃克功為前車之戒。”


zj史海拾貝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我覺得是陳濟棠。

陳濟棠是個很有意思的軍閥。

陳濟棠本來是廣東王,是李濟深的愛將。然而1929年李濟深被蔣介石軟禁以後,陳濟棠卻不願意為主子效忠,槓上開花奪去了廣東的軍政大權,從二號人物升級為一號人物。

隨後,陳濟棠在廣東經營長達7年時間。

陳濟棠是個頗有能力的軍閥。在他的務實政策下,廣東被髮展為全中國最富裕的省份,廣州也成為大城市。

我們官方是這麼說的:治粵期間,陳濟棠傾力於地方建設,對廣東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響。當時即廣受好評,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

1980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接見陳的兒子——陳樹柏博士(美籍華人、電子學家)時說:“令尊治粵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懷念他。”

同時,陳濟棠建立了10萬規模的粵軍,有海軍和實力不俗的空軍,還有一支裝甲部隊,堪稱全國裝備最好的軍隊之一。

陳濟棠還有自己的兵工系統,可以自產大量武器彈藥。

然而,陳濟棠卻不是蔣介石的對手。

明爭暗鬥多年,陳濟棠屢屢失敗。陳也曾多次派人暗殺蔣介石,有一次差點就成功了,但最終還是失敗。

到了1936年,陳濟棠聯合桂系反蔣。然而,當時日寇威逼華北,抗戰的爆發已經迫在眉睫。

在這種情況下,粵軍官兵不願意打內戰,紛紛轉而投靠蔣介石。

首先粵軍空軍全部飛離廣東,投靠國民政府,隨後海軍也走了不少軍艦。

陸軍將領也按兵不動,二號人物餘漢謀有樣學樣,在蔣介石支持下將陳濟棠擠走。

陳濟棠在眾叛親離下,帶著大批粵軍經費逃到香港。

然而,內戰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一旦外敵入侵就不同了。

抗戰爆發以後,陳濟棠立即轉為熱心抗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陳濟棠由歐洲回國,任國民政府委員及最高國防委員和戰略委員,為廣東抗日起到了自己的作用。

1940年春更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

陳濟棠此人倒是高風亮節。抗戰期間,陳濟棠將當年帶走的幾乎所有共700萬元鉅款,全部拿出來捐給政府抗戰。

從這個角度來說,陳濟棠是恩怨分明的一個人。

中國人關起門來打仗,是自己的事情;但日寇入侵,中國人立即就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其實,當時日寇不惜代價試圖拉攏陳濟棠成立汪偽政府,許諾給予一號人物的地位。

但陳濟棠根本不為所動。


薩沙


抗日戰爭中,東北有許多滯留的官兵以及醫護人員:

有的是因為日軍戰敗被長官拿槍指著跳河(避免做俘虜),但自己不想死於是拼命游上岸;有的是被俘虜;還有的是戰友死光了………

總而言之因為各種意外滯留在我們國家。這中間有些小故事:

很多滯留的日本人聚在一起到處躲避戰亂,但是語言不通、大家沒錢也沒吃的,過得很慘。

有一群日本人遇見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挎著裝滿麻花的籃子,在那兒喊“麻花麻花” 大家一擁而上搶著吃,老太太雖然喊著不要搶,但是卻沒真的攔,最後甚至笑眯眯地走了。

後來一個日本女人說,這讓她感動了一輩子,後來一直在尋找這位老人。

(我們無法得知老太太內心想法,或許恨過鬼子,卻又看這些年輕人可憐)

後來,這些日本人陸續被解放軍俘虜,因為一些原因(解放軍醫護、空軍等等方面不如日軍專業),於是將這些人編入解放軍(過程比較曲折)

開始時日軍和中國軍人相互敵視甚至衝突,但是後來慢慢在相處中日本人學會了中國話、融入解放軍之中。

尤其當時的日本空軍,以他們為骨幹組成的東北老航校被譽為“中國空軍的搖籃”,為我國培養了一批空軍人才。

據《人民日報》表示,日籍解放軍約有3萬人。後來新中國成立,有2009位日籍解放軍被送回日本,但他們回國卻發現物是人非。

丈夫另有妻室、父母財產過繼他人、親友不在……甚至有人罵他們“被洗腦”,這些日本人難以再次融入日本。

甚至面臨監視,以及鄰居的誤解(曾有女護士被問是否被中國人強姦)等等。但是無可否認,回到日本之後這些日籍解放軍為中日民間友好關係做出了很大貢獻。

周恩來曾經收到這些人的一封信,希望可以拿回他們的勳章(日籍解放軍參加過我國解放戰爭,得到過勳章。但在他們回國前,我國考慮到日方態度就留下了勳章)

這些日籍解放軍曾經侵略中國,殺害過我們同胞,我想當時的解放軍戰士一定恨慘了他們。但是,組織說,我們需要他們,需要他們的技術,我們可愛的戰士們又只能捏著拳頭忍。

他們曾是敵人,後來又是戰友,我想,這於他們而言,大概算得上恩怨分明

([玫瑰]圖二是中國駐日大使館為日籍解放軍頒發紀念章)




見微知我


歷史上恩怨分明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我們說一些民國時期發生的一些事情吧,說到民國時期,蔣介石是不得不說的一個人。

不得不說蔣介石就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所以,他做事也是一項恩怨分明的。你看在他北伐的時候,他知道自己的勢單力薄,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夠完成統一大業。

所以,他開始把目光注意到西北軍馮玉祥的身上,那時候馮玉祥的軍隊有40萬。同時,他還注意到了李宗仁桂系軍的厲害,所以,為了獲得這兩支軍隊對自己的的支持,他就主動找到了馮玉祥和李宗仁和自己結拜為了兄弟。

可以說在北伐戰爭的時候,他們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就是因為蔣介石和李宗仁馮玉祥團結在了一起,他們目標清晰有共同的敵人。

我們還知道,他們在一起肯定是不會長久的。

畢竟他們的目的都是一個,就是想把自己做強做大,當北伐過程中的敵人,被消滅之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蔣介石開始要向自己的兄弟李宗仁和馮玉祥下手了。因為他們的存在,影響到了自己實力的壯大。

同時,他們力量過分的強大,也會影響自己的統治。

所以,他就想要削減李宗仁和馮玉祥的部隊了,這一下李宗仁和馮玉祥不幹了。他們都大罵蔣介石是過河拆橋。

沒辦法談不攏那就戰場上兵戎相見吧。

於是,北伐戰爭之後,最大的一場戰役打響了,李宗仁和馮玉祥聯合山西王閻錫山,一起向蔣介石發動了總進攻。

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打了一個不差上下,誰都勝不了誰。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東北軍張學良成為了他們雙方爭奪的焦點。

也就是說誰能夠爭取到張學良,誰就可以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

閻錫山派了自己的手下,去找張學良,但是因為閻錫山的摳門,他們連張學良的面都沒有見到,就被趕了回去。

不得不佩服蔣介石的外交手段,蔣介石不惜花費重金,給予張學良最大的好處,滿足張學良的個人私慾,還給張學良拜了把兄弟。

最終,張學良宣佈幫助蔣介石打馮玉祥、李宗仁和閻錫山。所以,這一戰是毫無懸念的,蔣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

你看,蔣介石是不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正如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愛恨分明的。我愛你是因為我利用的著你,我們要對付共同敵人的時候,我就聯合你。一旦共同的朋友被消滅之後,我就要對付你了。

相信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對蔣介石的這一點認識會更加的透徹。

張學良肯定也熟知蔣介石的套路,畢竟在他幫助蔣介石打了中原大戰之後,全面抗日爆發前夕,蔣介石去西安督戰,實行攘外必須按內的政策。

這一政策的實施,引起了張學良的不滿,蔣介石被被張學良扣押了,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西安事變。

張學良逼迫蔣介石聯共抗日,最終,在周恩來的調解下,這件事才算完美的解決。中共開始,共同對抗日本侵略者。

但是,西安事變的解決,給張學良帶來了災難。

因為蔣介石把他給囚禁了一生,直到蔣介石去世,蔣經國去世張學良才獲得了自由。


史學達人


1938年,日軍分別從華北和華東出兵,南北對進,準備對徐州進行分進合擊。其中,華北日軍也分兩路,一路是日軍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南進,一路是板垣師團從煙臺登陸,兩軍準備在臺兒莊會師之後,進攻徐州。這樣,以臺兒莊為中心,國軍和日軍展開了徐州會戰的焦點戰。日軍只要突破臺兒莊一線,渡過運河,就可以從西面和北面進攻徐州,而國軍要避免在徐州附近被日軍包圍,就必須在南北兩線頂住日軍的進攻,才能為內線作戰留出空間。

臨沂之戰是徐州會戰的外圍戰,也是前哨戰。此時駐守臨沂的是龐炳勳。抗戰爆發之初,龐炳勳就在滄州一帶與磯谷師團交過手,損失慘重。此時龐炳勳名義上是軍團長,但是隻下轄四十軍一個軍,和湯恩伯那種兩三個軍的軍團不可同日而語。更慘的是,四十軍實際上也只下轄一個師,所以,雖然龐炳勳的部隊頂著一個軍團的架子,但實際上作戰部隊只有一個師多一點的部隊,實力並不強。而此時進攻臨沂的板垣師團的一個支隊,人數也達到七八千人,兵力與龐炳勳部相當,日軍又有裝備優勢,龐炳勳拒城死守,浴血苦戰,等待救援。

而第五戰區此時能夠抽調出來救援龐炳勳的,其實也沒有多少部隊。此時第五戰區自身的部隊原本主要都在南線抵抗日軍,北線能夠依賴的部隊,除了龐炳勳軍團之外,再就是川軍二十二集團軍,在滕縣之戰中川軍師長王銘章戰死,全軍覆沒,川軍同樣損失慘重。而從一戰區程潛部下抽調來的部隊五十九軍張自忠部正在南線幫助於學忠的五十一軍抵抗南路日軍,穩定淮河防線,湯恩伯的部隊在臺兒莊以西與日軍周旋,作為機動打擊兵團,是第五戰區此時主要的打擊兵團。

萬般無奈之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只好命令已經完成南線穩定戰線任務的張自忠部緊急北調,增援臨沂。但李宗仁知道,張自忠和龐炳勳早有嫌隙。龐炳勳和張自忠都出自馮玉祥的西北軍系統,但在中原大戰中,龐炳勳臨陣倒戈,曾經攻擊過張自忠部。七七事變後龐炳勳部在平津一帶曾與二十九軍配合作戰,但二十九軍的防線被日軍磯谷師團攻破,致使龐炳勳的部隊暴露,只能孤軍苦戰,最後損失慘重,部隊大幅減員。雖然戰後龐炳勳因功晉升軍團長,但所轄部隊實際上仍然是自己的那一個師。

雖然龐炳勳的部隊只有一個師,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下屬兩個旅四個團,總兵力達到三萬四千人,而且裝備也要比龐炳勳和孫連仲的部隊好得多,是清一色的中正式步槍,各種炮配置齊全,雖然不及日軍和中央軍精銳部隊,但在地方部隊中絕對稱得上一流的裝備。也是因此,張自忠的部隊才會被李宗仁當成第五戰區僅次於湯恩伯軍團的重要機動打擊兵團來使用。但畢竟龐炳勳年齡大,資歷老,又頂著軍團長的名義,張自忠如果到了臨沂,兩軍配合作戰,自然要以龐炳勳領銜,所以李宗仁很擔心張自忠不肯配合。

張自忠奉命北調途中,路過徐州,特意去拜會了李宗仁。李宗仁除了給張自忠撥調補充了一些武器裝備之外,特意和張自忠進行了一次談話。李宗仁說,你們以前有嫌隙,但那都是內戰,無所謂對錯,現在我們都是為了抵抗日寇,是為民族生存而戰,希望你能不計前嫌,和龐炳勳精誠合作,共擊日寇。張自忠在七七事變後一度奉宋哲元之命在華北與日軍周旋,所以被全國目為漢奸,到南京後,軍委會高層有人主張殺張自忠以肅軍法,是李宗仁在軍委會為張自忠仗義執言,才免於處罰,後來又重掌了五十九軍。因此,張自忠一方面是出於抗日的民族大義,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李宗仁的感激,表示絕不計較,一定和龐炳勳精誠合作,共抗日寇。

李宗仁雖然對張自忠的態度大為嘉許,但仍然有些不放心,於是派戰區參謀長徐祖詒和張自忠一起前往臨沂前線,以便協調。張自忠原打算部隊到臨沂前線後,先休息一下,然後再投入戰鬥。但等到他到達臨沂前線,龐炳勳已經快要支持不住了,是聽到張自忠的部隊即將到達前線,才苦苦堅守的。因此,張自忠的部隊一到前線,和龐炳勳一商量,張自忠就決定放棄休息,直接投入戰鬥。在作戰策略上,龐炳勳主張五十九軍進入臨沂,和四十軍一起守城,但張自忠認為,此時日軍損失也很大,如果五十九軍攻擊日軍側背,會更有利。最後決定,龐炳勳部仍然繼續守城,張自忠部則攻擊日軍側背。

張自忠部投入戰鬥後,日軍猝不及防,加上龐炳勳部奮起餘勇,不斷派小部隊反擊,日軍受到內外夾擊,經過五天戰鬥之後,板垣師團也無力再派兵增援,只好下令進攻臨沂的日軍突圍,撤回莒縣,堅守待援,以待後續日軍部隊再來增援。日軍開始撤退後,張自忠和龐炳勳部奮勇追擊,日軍傷亡慘重,僅一千多人逃回莒縣,閉城死守。臨沂之戰日軍斃傷俘共計一萬人左右,是抗戰軍興以來,日軍第一次被打退,也是號稱鋼軍的板垣師團在南口會戰受到重創之後再次遭到重大打擊,整個師團基本上被打垮。而且,這也是日本自成立新式陸軍以來,精銳部隊第一次遭到殲滅性打擊。

臨沂之戰和臺兒莊之戰合稱臺兒莊大捷,日軍共被消滅二萬餘人,是日軍侵華以來第一次遭到如此重大的損失。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日軍驕狂自大,看不起國軍,所以被張自忠部的野戰和近戰打得叫苦連天之外,張自忠在民族大義面前能夠捐棄前嫌,不計個人恩怨,完全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張自忠像湯恩伯一樣,這時候為了保存實力,避敵不戰,不要說能夠創造大捷,就是張自忠再晚一點到達臨沂,龐炳勳就得從臨沂撤出來了。


蕭武


說兩個事,都和曹操有關。

曹操在歷史上的名聲其實一直不怎麼好,也是近年來通過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播出熱潮,得到了洗白,湧現出了一大批粉絲。

撇開政治立場,曹操其實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

陳宮曾經是曹操的心腹,還在曹操討伐青州黃巾軍的時候,陳宮就力主迎曹操入兗州。可後來曹操殺了名士邊讓,讓兩人反目成仇。

其後陳宮遊說張邈背叛曹操,並將兗州給了呂布。陳宮一心反曹,想為邊讓等人報仇,曹操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真的是寒了他的心。

陳宮是個非常有才華和謀略的人,呂布又驍勇善戰,所以一度幾乎將曹操逼入死地陷入絕境。但曹操終歸是曹操,很快反敗為勝,白門樓上斬了呂布和高順。

面對呂布的主要謀士,曹操也沒有客氣,一刀砍了。但是畢竟陳宮對曹操曾經有恩,當初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被通緝追捕,是陳宮抓到了他。但陳宮不僅沒有殺他,反而拋官棄職跟隨曹操。

曹操殺了陳宮,卻遵從陳宮的遺囑,不僅贍養陳宮母親到老,還將陳宮唯一的女兒嫁入豪門。

另一個是就是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了。赤壁之戰後,曹操狼狽奔逃。華容道上,關羽早就奉了諸葛亮的命令在此等候。

果然諸葛亮神機妙算,遇到了曹操,但年紀曹操對自己的恩情,所以決定網開一面,放走了曹操,曹操這才得以逃出生天。


歷史小跟班


我舉個劉邦的例子吧。

劉邦建立大漢朝後,分封功臣。但剛開始,劉邦分封的都是自己親近、喜歡的功臣。於是,很多功臣就心懷不滿,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發牢騷。

這時候,張良告訴他,如果處理不好分封功臣的事情,那些人就會造反——當然,這是張良嚇唬劉邦,目的是讓劉邦不要再分封功臣時失了公正。

劉邦還算英明,聽了張良的話後,便按照張良的計策,先封了自己的仇人雍齒。眾將一瞧,連雍齒都能獲封,躁動不安的心便安撫了下來。

其實,雍齒也算不上劉邦的仇人,只是在劉邦落魄的時候羞辱過他,甚至背叛過他。但後來,又歸順了劉邦,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

劉邦對張良說,他最恨雍齒,曾經無數次想要殺了他,但因為雍齒有功,不忍心殺他。

雍齒有個舅舅叫做丁公。丁公曾經在項羽手下做將軍。有一次,劉邦與丁公對戰,眼看著就要掛了,丁公卻放走了劉邦。

丁公聽說雍齒獲封,便以恩人的身份拜見劉邦,希望劉邦報恩,封他為侯。

可是,讓大家意外的是,劉邦卻殺了丁公。

為什麼呢?劉邦說,當初,丁公作為項羽的手下將領,卻私自放走了項羽的敵人。項羽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丁公這樣的人太多。

表面看,劉邦這是恩怨顛倒。有仇的人,得到了厚報;有恩的人,卻收到了殺戮。

可是,站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來看,這才是真正的恩怨分明。

從私人角度來看,雍齒和劉邦有仇;可是從大漢朝的角度來看,雍齒卻是功臣。所以要賞他。

而丁公恰恰相反。從私人角度看,丁公於劉邦有恩。可是從天下的角度看,丁公為人不忠。這樣的人若是受到封賞,就是不公。

所以,恩恩怨怨並不簡單。所謂恩怨分明,也有一個格局問題。小格局上的恩怨,要服從大格局上的恩怨。小格局的人,只計較雞毛蒜皮,只懂得小道理;大格局的人,才會以更高的姿態看待問題,懂得大道理。

小道理,永遠要服從大道理。否則,便是見識短淺,見樹木而不見森林。

比如杜月笙,從小的格局看,他是青幫分子,幹過很多殺人越貨的壞事;可是從大的格局看,他又能在抗戰時站穩立場,不但不受日本人的誘惑,還出人出力,積極支持抗戰——這就是民族的功臣。


趣談國史


中國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和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是中學同學,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都曾在美國攻讀物理系。



1950年8月,鄧稼先回國,七年後,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兩年後,第一枚氫彈爆炸,中國在熱核武器研究取得突飛猛進的成果,讓人瞠目結舌。世界許多國家猜測,誰是中國的費米(美國原子彈之父),其中也包括楊振寧。


1971年夏天,楊振寧回國訪問,他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第一人。周總理對這件事非常重視,親自安排鄧稼先陪同楊振寧。

兩個人老友重逢,暢談友誼之時,又心照不宣,儘量避開那個敏感的話題。

直到臨行前一天晚上,鄧稼先和楊振寧告別,楊振寧這才旁敲側擊的詢問道:聽說中國大陸的熱核武器研究有陽早和寒春夫婦的參與(在華工作的美國人,韓春參與過曼哈頓計劃),不知是不是真的。


鄧稼先敷衍道:這事兒我也不清楚,有機會我給你問問。

當天晚上,鄧稼先把楊振寧的問題向周總理做了彙報,周總理指示道:明天你去告訴他,中國核武器的研究工作,都是由我們自己獨立完成的,並沒有外國人的參與。

第二天楊振寧回美國,鄧稼先到機場送行,把周總理的話複述了一遍。據記載,楊振寧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久久難以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