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農村俗語: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今年什麼時候大暑和立秋,立秋還熱嗎?

農夫也瘋狂


再過幾天就是大暑節氣了,進入大暑的具體時間是2019年7月23日,也就是陰曆的六月二十一,在農村對於“三伏”、“兩暑”有著很多俗語,像“冷在三九天,熱在三伏日”,“大暑小暑,上蒸下煮”這些都是關於夏季的俗語,都是為了說明節氣特性產生的。對於立秋也一樣,也有著很多俗語,比如“早上立秋涼颼颼,晚上立秋熱死牛”,這都是給人們生產生活作為參考的,對了今年的立秋日是2019年8月8日,也就是陰曆的七月初八,說完了大暑和立秋的時間之後,我們具體來說一說“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的意思。


先說一下“大暑熱不透”

其實這句話是根據大暑和三伏的重合存在的,我們知道每個年份的三伏天時間長短不同,有的年份三伏是30天,有的年份卻又40天,如果大暑遇到三伏40天的時候,一般和中伏重合,也就是當時氣溫還在一個很高的一個階段,會造成大暑結束後,還沒有出三伏的現象,所以這個就叫“大暑熱不透”,如果大暑結束之前三伏天結束了,就不叫“三伏熱不透”了。


再來說“大熱在秋後”

同樣如果遇到三伏40天的情況,就會出現立秋節氣在三伏時間內,也就是說已經立秋了還沒有出三伏的情況,在民間立秋之後被稱作秋後,這樣的話就形成了雖然立秋了,還沒有出三伏的情況,也就是說立秋後還在過三伏,所以才有了“大熱在秋後”,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秋老虎”。

其實2019年就是這種情況,由於今年的中伏有20天,加上頭伏和三伏的兩個10天后,整個三伏就是40天,上面說到的兩個人情況都出現了,所以濟南也會出現“秋老虎”的天氣情況,在這裡也請大家做好降溫防暑的準備。

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按鈕,關注我的頭條號【呂家姐夫】,我們一起探討更多關於農村的事情。

呂家姐夫


今年這天氣,我看不管大暑熱不熱得透,大熱都不會在秋後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直到昨天晚上,這都進入小暑10天了,入伏都快一個周了,天氣還是特別涼,誇張點說到了晚上風吹得人“瑟瑟發抖”,跟秋後了似的,就這狀況恐怕立秋後也熱不了。

根據老話可以知道,往年都是如果大暑的時候還不是熱得很透,那麼真正熱起來可能是在立秋之後。人們都說秋老虎很厲害,立了秋本來應該越來越涼爽,可是如果一個伏天都不是很熱的話,那立秋後就來熱天了,又熱又悶,很是難過,不過今年,應該不會很熱。

今年的大暑節氣是在四天後的7月23日,從小暑節氣開始,北方就一直不是很熱,至少相較往年的夏天要涼爽的多,而且今年伏天長,每年入伏後的時間段都不一樣,有時是30天,有時是40天。老人們說伏季時間長,整個夏天就不熱,可能這也是今年入伏以來不是很熱的原因吧。


不過就天氣和溫度方面,南北方確實差異很大。我們北方是這樣,南方可就不一定了,今年五月中旬的時候去了趟南方,簡直差點被熱爆炸,廣州深圳那裡是真熱啊,白天熱晚上也熱,完全沒有一點涼快的時候,除非躲在空調屋裡,否則就會熱的受不了,那熱的程度比我們北方入伏後還要熱,更何況5月份都那麼熱了,入伏之後的南方定然是更熱。

今年立秋是在8月8日,從今天算還有20天立秋,立秋後一般還是會熱幾天的,不過也就是白天熱,到了晚上就涼爽了,有秋涼的感覺,立秋之後秋意就漸漸濃了。今年的大暑節氣還沒到,也不知是否能熱得透,不管大暑怎樣,今年立秋後不會太熱了。


一品小十六


今年壓根沒有感覺到一絲熱意,不知道你是否感同身受,已經在三伏天裡的頭伏裡了,今天又下起了大雨,天氣涼爽的讓我不由得加個一件衣服。眼看著今天已經7月17日了,再過六天也就是7月23日就要到大暑節氣了,我剛看了一眼天氣預報,還有好幾天的雨水,估計這大暑也熱不起來了,更別提熱的透不透了。

晚上跟我爸爸視頻,他問我怎麼給孩子套上了外套?是不是家裡冷?我回答下雨了,只聽他說今年的玉米指定收成好。我倒是和他意見相左,我說這玉米生長期間積溫不足,怎麼能長好呢?只聽見種了十幾年地的爸媽異口同聲的說,現在玉米正在苗期,往年夏天天熱,玉米都乾旱少雨,長勢不好,今年這大暑天都這麼涼爽,玉米能快速的長大。

他們緊接著說:“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今年立秋以後指定還有一熱,今年的立秋在8月8日,那會兒玉米都進入了快速拔節期,後面會有秋老虎緊跟著,所以到了那時候再來講積溫,所以這三伏天雨水時不時的來一點,反而對玉米的生長很好幫助。

聽爸媽說的頭頭是道,我倒也聽得一愣一愣的,照這麼說來現在的涼其實就是為後面的熱做鋪墊的?其實如果把一年的冷熱想的均衡點,那這冷和熱其實就是前後的問題了,前面涼後面自然也就熱了,前面熱大勁了,後面也會涼起來。這麼說來,今年立秋以後應該還會熱,而且會把現在欠的熱補回來吧。

總之,今年我們這邊的天氣熱的時候確實比較少,鄰居們都反映今年的西瓜,桃子味道不怎麼地,我想這也是因為雨水較多,光照不足的原因吧,所以我還是相信那句物極必反,所以現在這麼涼颼颼必定後面有反常,總結和預測今年天氣的話,應該是該熱的時候就不熱,該涼的時候偏要熱。

我是一起種植,每天分享點三農知識,喜歡就點贊加個關注吧。

一起種植


現在正值小暑節氣期間,小暑過後,就是最為炎熱的大暑節氣來臨,今年的大暑是在7月23日,而立秋則是在8月8號,這期間的氣溫也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階段,農村很多的諺語老話對於這個期間的描述是很多的,在這個炎熱而且煩悶的大暑期間,為什麼還要有熱的越透越好的說法呢,其實這句老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呢?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的天數卻是不相同的,三伏天的天數是在三十天和四十天之間,這個不固定的三伏天,對於大暑節氣之後的天氣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很多時候在三十天的三伏天裡,由於三伏較早的過完,而立秋節氣則接踵而來,三伏不進秋來到,立秋節氣是固定在二伏期間,決計是不會進入三伏的,不管是三十天的三伏天,還是四十天的三伏天,立秋一直都是固定在中伏期間。

三伏天的天數不固定,是由於在夏至和立秋之間的庚日天數變化而造成的,初伏和末伏的各自十天是不變的,有變化的是中伏的天數,有時候是二十天,有的時候則是十天,在一些十天縮短版的中伏年景裡,就會很容易出現大暑時候並不會很熱,但熱度卻會相應的蔓延到立秋之後,雖然立秋已經是處於涼爽的季節,但秋老虎的到來,有時候確實是熱的讓人招架不住,這也是節氣的更迭,和天數的不固定,以及當年氣溫的變化綜合產生的結果,作為小暑、大暑應該最熱的節氣,如果要是涼颼颼的氣候,那麼很有可能會在立秋之後產生高溫的天氣。

一年之中的熱浪該來始終會來的,尤其是現在全球變暖,夏季高溫頻發,夏季酷熱難耐,已經成為很多地區每年都要經歷的難熬季節,今年的三伏是加長版的四十天,而且綜合這段時間的天氣變幻,很多地區即便是沒有進入大暑,但已經算是熱的相當透徹,前幾天棒奔霸的大河北,已經很多地方出現了四十度的高溫,這樣的溫度,在過去雖然也有出現,但今年出現之早,確實令人措手不及,小暑熱的透,大暑涼颼颼,今年小暑已經高溫遍佈,大暑節氣來臨之後,高溫天氣會有一定的減緩。

立秋之後已經是8月份,也是中伏的末端,氣溫會有一定的改善,節氣的變化是相當的明顯,立秋之後的天氣,即便是白天還是那麼的熱烘烘,但早晨和晚上的涼風習習,已經跟前一段濃稠的空氣大不相同,秋老虎的出現幾率不是很大,涼涼的秋意會伴在我們左右,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農村俗語說:“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我抬起頭,望望窗外,陰沉沉的,再看看手機上的天氣預報,糟了,今年秋後大熱必來了。今天都已經是7月18日了,但仍然沒有熱氣來襲的感覺。再過幾天就是大暑了,7月23日為大暑,那天的氣溫跟前幾天差不多,甚至比頭一天還低,8月8日為立秋,那時候正值二伏加長版,兩個節氣都在之內,但氣溫比想象中底,雨水居多,蠻涼爽的,這豈不為秋老虎出山而做準備?



俗語是中華兒女數百上千年的智慧結晶,都是人生、生活、農業之類的經驗總結,不僅朗朗上口容易懂,而且知天知地預測準,準確率蠻高的,都是“八九不離十”的樣子。看著一長排天氣預防的數字,我就想,立秋之後我該怎麼過?雖說這裡有涼城之稱,年平均氣溫還不到13℃,但這本該大熱的天氣,7月12日就入伏了,但好像沒有夏熱炎炎的感覺啊!時而陰雨綿綿,時而涼風習習,時而天高雲淡,一點兒沒有“熱在三伏”的樣子,難道“熱力”都留在了秋後?



今年土豆豐收了,因為風調雨順。前幾天,我到各地走了走,種植土豆的農民們都正在收穫土豆,幸福開心的微笑掛在臉上,賽似朵朵鮮花綻放。我在祝福他們的同時,也在期待利川人民的玉米、山藥、蓴菜、黃連、黃金梨、紅薯、大豆等也喜獲豐收。忽然想起,今年天氣前涼後熱,對農民兄弟不正好嗎?但是有些莊稼正值生長旺盛期,可能需要防旱,而多數莊稼是正好成熟待收的,這豈不也是美事?



今年秋後一定熱,這是我根據俗語判斷的。8月8日立秋之後,我該做什麼呢?根據我的預判,今天利川水果李子、黃金梨等大量上市,這是生鮮貨,放不得的,不知道大家那時候都找到了銷路沒有?若是沒有,挺令人著急的,作為一個扶貧達人,我是不是可以為之做點什麼?秋老虎猛如虎,甚至猛於虎,水果成熟快,但也老得快,幾天不摘就掉地腐爛。種植一年,就靠那幾天的收成呢!不行,我得停下手中之筆,出去走走,瞭解瞭解農民們的狀況!


種植大世界


今年己亥的大暑,是7月23號,陰曆六月二十一月已時10點51交,立秋是8月8號,陰曆七月初八日寅時3點13分交。大暑至立秋,頭尾算有17天,實則還差近4時辰不足16天。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說的是有道理的。這是暗隱的假設條件因果句,如果大暑熱不透,大熱就會在秋後。又隱略了這麼一層意思:如果大暑熱得透了,大熱就不會在秋後見了。這是一句有關節氣氣象諺語,都是經驗的總結,很有靈驗性,但又有地域性,氣象諺語總受一定地域限制,不是放之四海皆準。似小暑涼爬爬,大暑熱熟熱也是。

我國使用的二十四節氣,是反映一年四季變化交替和寒熱冷暑變化不同的,是以太陽運行規律為依據的,是合自然規律法則的,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就是直表示反映天氣冷熱的。冬冷三九,夏熱三伏。三伏天就在小暑後處暑前這一段時間。小暑後入伏,如遇多雨解暑,就會感到涼爬爬。大暑時節無雨水解,就更會熱辣辣,熱熟熱。大暑時節多有雨水解,就是熱不透,大熱就在立秋後,表示立秋後末伏裡無雨就會更感燥熱。我國南北西東,海邊內陸各地的降雨量是大不同的,多少差很大,對暑熱感覺就大大有異了。最熱在中伏,燥熱在末伏,立秋後肯定會有一段燥熱無雨的。今年暑伏有四十天,中伏二十天,伏暑長,小暑不算很熱,大暑必熱,立秋後末伏也必會感到燥熱的,特別現在人多住樓房,吸儲暑熱多,就會覺得更熱,如在爐烤一般。



樹德漢碩


農村俗語: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今年什麼時候大暑和立秋,立秋還熱嗎?

每個時節都有每個時節該有的特徵,如果沒有符合常規,那就屬於異常氣候。大暑和立秋都屬於24節氣,都有其劃分的依據。大暑是太陽位於黃經120°,立秋是太陽位於黃經135°,兩者反映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所到達的位置。按道理說,熱在三伏,大暑處於三伏的中伏,本應該是最熱的時候,歷史也本該如此,如果大暑的時候熱不透,那麼與該有的氣候不符,天氣炎熱期推遲,形成秋老虎的現象。



一、大暑、立秋在何時?

剛剛我們也分析了,大暑和立秋表明太陽所處的位置,每一年所處的陽曆日期相對固定,大暑在7月22日或24日,立秋在8月6日~9日。今年大暑的具體日期是7月22日,農曆6月21日;立秋的具體日期是8月8日,農曆7月8日。


因為24節氣和農曆的計算方法不同,所以節氣的其實在公曆上相對固定,農曆上差異較大。但是,大暑和立秋都處於三伏天之中。按照“夏至三庚數頭伏”,三伏天的時間在小暑之後,大暑處於三伏天之中,大多位於中伏之中,末伏處於立秋之後。所以,雖然大暑和立秋代表了兩個季節的節氣,但是在氣候有其相同之處。

二、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

我們剛也分析,大暑處於三伏天的中伏,本該是最熱的時候。“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熱死老鼠”,古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對大暑有所解讀,所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就說明熱也分大小,大暑就屬於大熱行列。


同時,雖然我們都在感嘆,天氣實在是太熱了,早上一起床,身上就沒有再幹過,如果再幹點農活,那真的是“汗如雨下”。不過,這個時期就該熱,如果不熱對於莊稼反而不利,因為炎熱的天氣可以促進糧食作物的快速生長。但是,炎熱不代表乾旱,如果嚴重缺水實際上也不利於作物的豐收。所以,老一輩農民會說“大暑裡多雨,倉囤裡多米”、“大暑連陰雨,秋後滿囤谷”。

所以說,大暑時節基本上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但是,如果今年大暑沒有熱透,說明真的炎熱推遲了,立秋之後雖然有秋意涼涼的寓意,但是不代表立秋之後就立刻降溫,“秋老虎”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還有一點說明,很多俗語都是老一輩農民總結歷史的結果,這句俗語也包括在內,根據多年的經驗,如果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但是,既然為總結和預測,必然存在準確性的問題,而且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也有所差異。



綜上所述,長期以來,農民開展農事活動,大多依據節氣來安排。24節氣也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氣候表達,大暑的存在就是炎熱的含義,如果不熱那還叫“大”暑嗎?但是,無論是大暑,還是立秋,都是在三伏天之內,也就是還處於熱浪之中。老一輩農民根據多年經驗總結,得出這句俗語,可以說有一定的意義,畢竟可以流傳下來的大多準確性較高。對此,你怎麼看?你覺得俗語可信嗎?歡迎留言討論。


指尖三農


這句俗語應該不適合我們豫東地區,今年大暑節氣在農曆的六月二十一陽曆7月23號。我們這裡這幾天的白天的氣溫在36°-37°之間,晚上的氣溫也在28°左右所以還是比較熱的。只能寄希望於在大暑的節氣的時候能夠下一場大雨。

今年立秋在陽曆8月8號陰曆七月初八,也是在三伏天的中伏,這個時候也是最熱的。


立秋以後還熱嗎?

立秋之後對於我們平原地帶來說還是會有一個多月的比較熱的天氣的,簡單的說就是我們這裡的農作物在立秋的時候才真正的開始坐果,比如說麥茬花生正好處在盛花期和結莢期的時候,如果說氣溫不高的話對於花生的結莢飽果期是不利的。

麥茬玉米也是處於授粉期至灌漿期的時候如果說氣溫不高,就會直接影響到玉米籽粒長不飽滿,從而影響到了玉米的的產量和品質。總的來說立秋以後我們這裡的氣溫還會有一個多月的高溫天,既俺們這裡的老百姓愛說的“三伏天過後,還有一個多月的秋老虎呢!”

立秋以後的氣溫居高不下對於我們這裡的夏季農作物的生殖生長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畢竟萬物生長靠太陽。也許只有在二十四節氣的秋分過後才能夠出現秋高氣爽的天。


豫東小農


俗語的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個白話文。那麼今年2019年的大暑節氣和立秋節氣分別在7月23日和8月8日,在農曆的六月廿一和七月初八(也就是七夕節後一天)。

從“三伏”來看,大暑節氣的前一天是“中伏”;而立秋節氣的後三天是“末伏”,也就是說,在中伏几乎是最熱的一個時間段,全國各地的氣溫會持續在30多℃以上,甚至還會有乾旱現象的發生。

“大暑熱不透”,從太陽的角度來看,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到達了黃經120°的一個位置,那麼“大暑熱不透”就是表面在大暑節氣這一天太陽的角度是沒有達到120°的。所以也就有“大暑熱不透”的說法了。

這也就說明,角度來的延遲了,所以也就氣溫高的情況延遲了,在這個時候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大熱在秋後”說明在立秋節氣的時候,太陽從黃經黃經120°的一個位置到達了黃經135°的一個位置,恰好立秋處在一個氣溫高的時間段,這時候大家的感受也是很明顯的,所以也要引起注意。

那麼在這個時間段看起來是三伏裡面的末伏,但是這個末伏很可能就是假的,其實它的溫度相當於中伏,不過時間還是比較快的,所謂來得遲,去得快,尤其是在咱們國家的西北和東北地區感受是比較強烈的。

因此,農村俗語: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就是表達了這樣的意思,至於今年立秋後還熱不熱,那要看一週後的大暑節氣裡面太陽的黃經是不是達到了135°,如果沒有達到,那麼立秋還是很熱的,如果達到了,這個溫度就會沒有大暑節氣的時候熱。


寧寧說的話


現在正處於炎熱夏季,特別是南方地區現在白天多地氣溫就高達36℃,炎熱的氣溫已經讓很多人感覺受不了。現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到大暑節氣,但是現在已經很明顯感覺到了天氣氣溫越來越高。大暑和立秋都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而在農村就有一個俗語描述:“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這是什麼意思呢?



今年的大暑節氣是2019年的7月23日,現在距離大暑越來越近了,還不到一週的時間就要迎來酷熱時節大暑。在大暑節氣過後很多地方開始進入洪澇、乾旱、風災等災害頻繁時節了。對於人們來說在這個時間段裡,同時也是正處於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的時間段,今年的三伏天是2019年7月12日到2019年的8月20日,整個三伏天就有40天。但是農村老人常說在大暑節氣的時候不算最熱,最熱的在屬秋後,這裡的“秋”就是指立秋。



其實這樣的說法確實很有道理,我們知道在整個三伏天裡,天氣最熱的時候並不是三伏天中的初伏和中伏這兩個時間段。而是末伏這個時間段,而三伏天中的末伏時間段正好為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這個10天就是三伏天中的末伏時間段。而今年的立秋剛好是在2019年08月08日,過兩天就進去末伏階段,這時候就是最熱的天氣了。立秋雖然到來,但是天氣並沒有馬上涼爽下來,這時候“秋老虎”是最讓人感覺到什麼高溫天氣了。



一般在每年的立秋過後,到了處暑節氣以後天氣才會慢慢轉涼。這個時間段從立秋開始算起還要半個月之久,立秋雖然天氣炎熱,但是屬於白天高溫,晚上轉涼的時節,晝夜溫差比較大。這時候的人們一定要注意,不要在晚上著涼。而且人們還說:“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的說法,立秋剛到來,天氣依然炎熱,但是過了半個月以後就明顯變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