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

許丐


精神分裂症是我日常工作的主要構成部分,作為一名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我來說兩句。


精神分裂症定義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礙,具有認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精神活動的顯著異常,並導致明顯的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害。


精神分裂症患病率

男女大致相等,性別差異主要體現在出發年齡和病程特徵上。90%的精神分裂症疾病起病於15~55歲,發病高峰年齡段為男性15~25歲,女性25~35歲,與男性不同,中年是女性的第二個發病高峰,年齡3%~10%的女性患病者起病於40歲以後,多向隨訪研究支持女性患者整體預後好於男性。


精神分裂症的預後

首次發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5%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但以後反覆發作和不斷惡化的比率較高,而系統抗精神病藥治療是預防復發的關鍵。近年來關於復發和服藥依從性的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一年內的復發比率高達33.5%,一年內再住院率為18.9%,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斷治療或自行減藥。所以對於精神分裂患者而言,足量、足療程的治療對於日後的生活是重中之重。


精神科李文惠


你好,精神分裂屬於精神障礙,也就是俗稱的精神病,需要進行正規的治療。判斷精神分裂可以通過以下幾點。

1.當事人的內外不統一。

患有精神分裂的人他的主客觀出現了不一致的現象。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平時正常穿衣打扮,突然有一天這個人邋里邋遢,不休邊幅,像一個乞丐一樣出現在人們視野中。而且出現胡言亂語,精神失常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此人已經出現精神分裂。

2.當事人有幻覺和妄想出現。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總是和身邊的人說有人想害他,而真實情況是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害他的人。而當事人自己卻一直堅定自己的感覺,不覺得自己有問題。這就是一種妄想症屬於精神分裂的範疇。

3.當事人沒有自知力。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內外不一致,妄想幻覺,但是他自己卻不自知,認為自己沒有問題,是別人有問題。

4.當事人出現了泛化,影響正常的社會功能。

患有精神分裂的人,他在自身的社會環境中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與人交往中也出現了障礙,因此這是一種泛化。

通過以上幾點來判斷精神分裂,希望能對這個問題有所幫助,謝謝!



暢享心理ENJOY


精神分裂,不是人格分裂,而是思維和情感的分裂,它指的是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思維功能受損,失去了連接為整體的力量。


這種分裂具體表現為:

第一、心理活動的內外不協調。

比如,外界並沒有什麼生意,他們卻聽到了聲音,就是幻聽。他們還會看到某些危險的射線,而那實際上也是不存在的。

第二、心理過程的不協調。

比如,明明發生的是高興的事,他們體驗到的卻是悲傷。明明是悲傷的事,他們卻又可能哈哈大笑。

第三、心理過程缺乏聯繫,沒有邏輯性。

比如,有些人喋喋不休,說上大段大段的話,可是你根本聽不懂,因為象徵著思維過程的語言根本沒有內在聯繫。比如:天快下雨了,我今天好美,我不想吃飯。


具體來說,精神分裂症有四大症狀表現:

一、感知覺障礙

感知覺障礙主要表現就是幻覺。

患者在周圍環境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卻表示能夠看到人影、能夠看到射線、能夠聽到聲音等等,具體表現為幻聽、幻視、幻觸、幻嗅、幻味以及內臟性幻覺。

也就是說:

  • 沒有聲音,他卻聽到了聲音;

  • 沒有物體,他卻看到了物體;

  • 沒有人碰他,他卻感覺有人觸碰;

  • 沒有氣味,他卻能聞到味道;

  • 食物或水中沒有任何特殊物質,他卻能品嚐到特殊的味道;

  • 身體明明好好的,他卻感覺到腸扭轉、肺扇動、肝破裂、心臟穿孔等等。

二、思維障礙

思維障礙又分為思維形式障礙、思維內容障礙和思維體驗障礙三種。

思維形式障礙,主要表現為思維散漫、思維破裂、象徵性思維、語詞新作、思維奔逸、思維遲緩、思維貧乏、病理性贅述。

思維的內容障礙,主要表現為妄想。就是說患者的一些思維是完全歪曲的、不合理的、不現實的,但是患者卻對自己的思維內容深信不疑,並且不能被說服、不能被糾正。

思維的體驗障礙,表現為思維被插入感、思維擴大或廣播、妄想知覺、思維雲集。

三、情感障礙

表現為情感淡漠、情感倒錯、以及抑鬱和焦慮。

四、緊張症

緊張症包括運動、姿勢和行為等症狀,共同特徵就是身體的不由自主性。

具體表現為木僵、蠟樣屈曲、空氣枕頭、違拗症、刻板症、作態、緊張性自動症、多動或興奮。

以上,就是精神分裂症常見的症狀表現,想要了解更多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歡迎您關注我的專欄《心靈療愈|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帶你認識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詳解17種專業的心理治療技術,療愈各種心靈創傷!


鏡心談心


精神分裂症,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說的“瘋子、癲子”,是精神科常見的病,這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病,病人會出現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的問題,會明顯影響病人的社會功能,比如影響病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嚴重時病人無法自行料理個人衛生。老百姓口中說的“瘋子”、“癲子”其實只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種比較經典的類型,精神分裂症還有其他類型。但不管什麼類型,如果能在早期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對病人將來的結局會更好。所以早期症狀的識別非常重要。

在早期,家屬可通過以下跡象來識別:

1. 性格的突然改變。比如突然變得冷漠,不那麼顧及親情;變內向了,不願意與人交往,說話也變少了;做事情被動了,萎靡不振等。

2. 情緒的波動。情緒起伏大,沒有原因就開心或傷心,甚至恐懼害怕

3. 行為怪異。可能會有些奇怪的行為,令人費解。比如做些怪異的動作,獨自發呆,喃喃自語,莫名發笑等。

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有以下表現:

1.疑心。也就是我們說的“疑心病”。比如莫名覺得老公或老婆有外遇,反覆收集相關證據;懷疑有人迫害自己,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安全,有的病人會藏刀進行自防,甚至出現傷人行為(通常傷害他懷疑的對象),做事也疑神疑鬼,沒有安全感,覺得有人跟蹤自己、監視自己,病人會很反感,甚至報案查個究竟;

2.幻覺。通常是幻聽。即周圍沒有人的時候,能聽到有聲音在說話,不管這種聲音是耳朵聽到的,還是心理感應到的,或是腦子、心裡聽到的。家人可觀察到,病人有時候似乎在側耳傾聽,有時隔窗對罵,有時對空大笑或哭喊,有時小聲或大聲自言自語,無故發笑。這些都提示病人有幻聽。由於幻聽的內容不同,病人表現會有差異

3.陰性症狀。與上述的陽性症狀(疑心,幻覺)相對應,即病人沒有上述表現,僅僅表現主動性明顯減退,說話明顯減少,情感淡漠,與家人親情疏離、冷漠,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發呆,常常獨處,自我封閉。


明月幾時有


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症狀是思維障礙,患者常常會覺得周圍人看自己的眼光異樣,會有被害妄想症,思維和行動不太一致,會出現情感的淡漠、意志活動減退等症狀。

從臨床表現來說,最突出的主要是思維障礙,往往他們會覺得比方說周圍的人看自己的眼光都是異樣的,有人議論自己或者說是有人想要害自己,甚至往往他們的思維會不斷的在泛化,可能最開始是一個、兩個認識的人,逐漸泛化到不認識的人、不相干的人,甚至可能會有覺得連家人都已經卷入到迫害的這樣的群體裡去,這是從思維角度,還有一些人會覺得,他自己的想法完全不說出來,別人就都能知道了,這是一種透明人很恐怖的感覺,還有一些會覺得比方說電視上、新聞上演的一些內容都跟自己相關,覺得自己沒有隱私了,家裡被安裝了攝像頭等等,就是在思維方面,我們會認為有很多很奇怪的、一聽就讓人覺得不太現實的一些變化。

再者就是說從情感上,我們會認為精神分裂症的人,比方說他那麼憤怒、那麼多人迫害他,但他又好像表現的就是跟他的思維不太一致,不是那麼的去憤怒、去反抗,我們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協調或者說一些情感的淡漠,比方說他會跟親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不太關心家人的感受,尤其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在我們病房的一些衰退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家人來了以後,很遠的路途,媽媽那麼辛苦來看他,拿來吃的,他只是本能的反應把吃的都吃了,然後跟家人完全沒有交流,會認為這是一個情感的淡漠,當然在情感的平淡到淡漠之間,它是有不同的程度,這跟疾病的嚴重程度是有關係的。

再者就是在意志活動方面,我們也會覺得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相對來說,他是有一個意志活動的減退,比方說他不願意去上班、不願意出去做一些事情,甚至生活越來越懶散,原來可能天天洗澡,很注意個人衛生的這樣一個人,他現在變得很蓬頭垢面,一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也不去打理自己的衛生,也不注意自己的一些儀表的得體,甚至對未來工不工作無所謂,然後有沒有錢無所謂,對什麼都是完全的這種叫意志活動的減退。



小蘭2020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舉幾個例子,你在街上看到美女,金錢,美食等等具有誘惑力的東西,那種據為己有的衝動即本我所表現的。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用來調和本我與超我。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說白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關係就像電視劇裡的情節一樣,本我是你心靈深處的拿著叉子的小惡魔,超我是拿著魔法棒的小天使,當你面臨選擇的時候,本我和超我就開始了商量,權衡甚至打架,最終取得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而這一過程就是本我發揮作用的。正常人這一過程都是在潛意識層面所完成的,一般不會被察覺。然而,如果潛意識裡的這一過程進入意識層面,就會被察覺,你可能會感覺很糾結,左右都不對,甚至產生痛苦,本我就會產生分裂感,會感到自己的思維割裂成兩部分,一部分希望自己這麼做,一部分希望自己那麼做。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發病前往往有失眠,頭痛,性格改變,行為異常,情緒異常等症狀。

以上是我對分裂兩字的理解。

我們精神病學老師當時講分裂的時候是這麼說的:患者內在精神活動與外界環境分離,即分裂。舉個例子:如果一人在KTV包間裡大唱大跳很正常,而到了公共場所再這麼做別人肯定會覺得他是不正常的。所以,一般人的精神活動和外界環境相統一的,也就是俗話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然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恰恰把自己的精神活動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搞紊亂了。

當然以上論述只能解釋部分精神分裂症狀,具體發病機制目前並沒有研究清楚。這就是我對精神分裂的理解。感謝閱讀。

注:以上對本我,自我,超我具體概念的描述來自百度百科,其餘純手打。歡迎更專業的朋友指正批評。


希波克拉底的杏樹


精神分裂症屬於精神病的範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嚴重的一類。正常人具有以一種適應的方式對環境刺激進行感知、體驗並作出適當反應的能力,而精神病患者的這種“與現實接觸的能力”受到了損害,導致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年齡多集中在15~45歲年齡段。世界衛生組織(WHO)1992年公佈的資料,該病時點患病率為1‰~11‰;估計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終身患病率大概為3.8‰~8.4‰。我國1982年12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精神分裂症的終生患病率為5.69‰。1994年進行的12年隨訪,上升為6.55‰,城市患病率高於農村,前者為7.11‰,後者為4.26‰。1978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症殘疾率為1.67%。男女患病率無明顯差別。

【病因病理】

關於病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遺傳因素

2、神經生化病理假設

3、神經病理和神經發育學說

4、其他生物學因素

5、心理社會因素

【臨床表現】

一、精神症狀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精神症狀,絕大多數都是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出現,病人無明顯智能障礙,缺乏自知力。起病多較隱襲,急性起病者較少,病中可出現各種精神症狀。

(一)陽性症狀群(positive symptoms)

1、幻覺

精神分裂症的幻覺體驗可以是十分逼真、生動,也可以是朦朧模糊的,特點為內容荒謬,脫離現實。有時可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內容固定。幻覺能影響患者的思維、行為,使患者做出一些違背本意、不合常理的事情。最常見的有幻聽,主要是言語性幻聽,其內容可以是爭論性的,或評論性的,也可以是命令性的。幻聽還可以以思維化聲的形式表現出來。

幻視也不少見。有時可出現幻味、幻觸、幻嗅,或假性幻覺。可有人格解體綜合症.

2、妄想

妄想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成為部分病人的突出症狀。它具有內容離奇,邏輯荒謬,發生突然,涉及範圍不斷擴大,或妄想具有特殊意義。妄想內容與患者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有一定關係。患者往往不願意主動暴露、企圖隱蔽等特點。原發性妄想對診斷精神分裂症具有特殊意義。臨床以關係妄想、被害妄想和影響妄想(被控制感)及被洞悉感最常見。其它多見的妄想還有釋義妄想、嫉妒或鍾情妄想、非血統妄想等等。影響妄想和被洞悉感是診斷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症狀。妄想可逐漸形成,或繼發於幻覺、內感性不適和被動體驗等。

3、思維聯想和邏輯性障礙

思維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特徵的障礙。這種障礙在與患者的交談過程中可發現語言忽視常規修辭、邏輯法則,言語不流暢、不完整等。可表現為思維散漫、思維破裂,甚至思維不連貫。也可表現為病理性象徵性思維、語詞新作等。有時患者出現邏輯倒錯性思維、詭辯症、矛盾思維等。有的患者可以在無外界因素影響下,出現思維中斷、思維被奪、強制性思維(思維雲集)、思維插入等。

4、情感障礙

急性期情感障礙的陽性症狀表現為情感反應與環境不協調,與思維內容的不配合等,如情感倒錯,矛盾情感等。

5、行為障礙

患者可表現出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意向倒錯),可對一些事物產生對立意向(矛盾意向),或頑固拒絕一切(違拗),或機械地執行外界任何要求(被動服從),機械的重複周圍人的語言或行為(模仿語言、模仿動作)。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所給予的姿勢不動(臘樣屈曲)等緊張性狀態。有時可出現突然、無目的的衝動行為,稱之為緊張綜合徵。

6、內向性思維

是精神分裂症的經典症狀,主要表現為患者分不清主觀思維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界線,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裡,表現出明顯的脫離現實。

(二)陰性症狀群(negative symptoms)

1、思維貧乏

患者表現為語言簡短、內容貧乏、缺乏主動言語、應答反應時間延長等。

2、情感淡漠

該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症狀。輕者情感平淡,重則情感淡漠,還可發展到情感遲鈍。患者表現出對自己及周圍環境的變化漠不關心,表情呆板、自發動作減少、缺少肢體語言等。

3、意志減退

較常見的症狀之一。病人表現活動減少,缺乏主動性,行為被動、退縮,生活懶散,隨遇而安。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均無任何計劃、打算。

(三)認知功能障礙

認知功能障礙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見症狀,由於認知功能障礙可表現為注意分散、注意轉移困難和選擇注意障礙,工作記憶障礙,執行功能障礙等。認知功能障礙往往導致患者獨自生活,從事工作和適應社會環境方面面臨困難。

(四)攻擊敵意

精神分裂症的攻擊敵意行為多繼發於幻覺妄想,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較常見。可表現為傷人毀物,或自傷。

(五)情感症狀

精神分裂症的情感症狀除陰性症狀和陽性症狀外,抑鬱和焦慮情緒也較常見,它可出現在精神分裂症早期、發病期和恢復期。


心理書單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發病於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活動的不協調。一般沒有意識障礙和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自知力不全或缺乏。在成年人口中的終生患病率將近1%,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我國大多數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提示,女性患病率略高於男性,城市發病率高於農村。無論城鄉,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均與家庭經濟水平呈負相關。精神分裂症的發病高峰年齡段集中在成年早期:男性為10-25歲,女性為25-35歲。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精神分裂症病因複雜,發病機制並不十分清楚,現有的研究顯示,與遺傳、神經發育、神經生化、神經免疫、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1.遺傳:

國內外大量的家系調查、雙生子及寄養子研究均發現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生中起重要用。與患者血緣關係越近、親屬中患病的人數越多,則患病的風險度越大。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學模式複雜、是具有多種表現型的疾病,確切的遺傳模式不清。近年來,分子遺傳學的連鎖與關聯分析的大量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1斷裂基國、代謝型穀氨酸受體3基因、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基因等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密切相關,但這些基因對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只起了部分作用。

2.神經發育異常:

通過神經影像、神經解副、神經心理、神經軟體徵等研究結果,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可能與神經發育異常有關。精神分裂症的神經發育假說認為:由於遺傳因素(易感性)和某些神經發育危險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腦發育過程就出現了某種神經病理改變,導致心理整合功能異常。在外界環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導致了精神分裂症症狀的出現。

3.神經生化:

精神分裂症神經生化基礎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假說:

(1).多巴胺(DA)假說:

即認為精神分裂症是中樞DA功能亢進,或由於DA受體增加導致對DA的敏感性增加所致。該假說的證據主要包括:長期使用促進多巴胺釋放劑如苯丙胺,會使正常人產生幻覺和安想;抗精神病藥物因拮抗多巴胺D2受體對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症狀有效;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A主要代謝產物高香草酸(HVA)增高,屍體腦組織中DA或HVA高於對照組;PET研究發現未經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紋狀體D2受體數量增加等。然而,DA亢進假說不能解釋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症狀和認知缺陷,最近的研究提示可能與前額葉DA功能低下有關。

(2).5-經色胺654HTD假說:

該假說源於5HT激動劑麥角胺二乙能皮(LSD)能導致幻覺。近年來,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除了對中樞DA受體有括抗作用外,還對5-HT2A受體有很強的拮抗作用。5-HT2A受體可能與情感,行カ控制及DA調節釋放有關。5-HT2A受體拮抗劑可使DA神經元放電減少,並能減少中腦皮層及中腦邊緣系統DA的釋放,這與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抗精神病作用及錐體外系反應的減少均有關係。

(3).穀氨酸假說:

該假說認為中樞穀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該假說源於穀氨酸受體拮抗劑如苯環己啶(PCP)拮抗穀氨酸受體亞型N-甲基-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可在受試者身上引起幻覺、妄想及情感淡漠、退縮等症狀。相當多的證據表明,與正常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某些區域(如中顳葉)穀氨酸受體亞型減少,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機制之一就是增加中樞穀氨酸功能。

4.心理社會因素:

儘管不少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發生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但至今為止,尚未發現任:何能決定是否發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會因素。目前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可以誘發精神分裂症,但最終的病程演變常不受先前心理因素的影響。

(二)臨床表現:

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症狀複雜多樣。不同個體、不同疾病類型、處於疾病的不同階段,其臨床表現可有很大差異。但患者均具有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及行為的不協調和脫離現實環境的特點。

1.前驅期症狀:

在精神分裂症明顯的精神症狀出現之前,患者所出現的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最常見的驅期症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①情緒改變:抑鬱、焦慮、情緒波動、易激惹等;②認知改變:出現一些古怪或異常觀念、多疑敏感:③對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變:④行為改變:如社會活動退縮或喪失興趣、社會功能水平下降等;⑤驅體改變:睡眠和食慾改變等。

2.疾病充分發展期症狀:

在精神分裂症充分發展期,患者可以表現出豐富的精神症狀。

①感知覺障礙:

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均可出現。一般來說,在意識清晰狀態下出現評論性幻聽、爭論性幻聽或命令性幻聽常指向精神分裂症。

②思維內容障礙:

最主要的表現是妄想,且妄想的荒謬性顯而易見。臨床上以被害、關係、誇大、嫉妒、鍾情、非血統、宗教或軀體妄想等多見。在意識清晰情況下出現的原發性妄想、妄想心境、妄想知覺、妄想回憶以及某些離奇古怪的妄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症的診斷。

③思維形式與思維過程障礙:

包括思維散漫離題、思維破裂、思維不連貫、詞的雜拌、語詞新作、模仿語言、重複語言、刻板言語、內向性思維、緘默症、思維中斷(插入)、思維雲集、思維被奪走、持續語言、思維貧乏、邏輯倒錯性思維、病理性象徵性思維等。

④情感障礙:

情感遲鈍淡漠、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及外界刺激不相符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徵。

⑤意志行為障礙:

多數患者意志減退甚至缺乏,少數病人表現意向倒錯,有的病人可表現違拗、被動服從或緊張性抑制及緊張性興奮交替出現。

⑥定向、記憶、智能:

精神分裂症病人意識清晰,對時間、空間和人物一般能進行正確的定向。一般的記憶和智能沒有明顯障礙。目前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注意、記憶、智能、概念的形成與抽象等認知功能存在或輕或重的損害。

⑦自知力:

病人常對自身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缺乏自知,即自知力缺乏。

(三)診斷

精神分裂症是以特徵性的思維和知覺歪曲、情感不恰當或遲鈍為特點。通常意識清晰、智能完好,但在疾病過程中可出現某些認知損害。近年來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幻覺妄想症狀群、陰性症狀群、瓦解症狀群、焦慮抑鬱症狀群及激越症狀群。其中前三類症狀對診斷精神分裂症特異性較高。

(1)ICD-10精神分裂症診斷標準

1)症狀學標準:

確實存在屬於下述①到④中至少1個(如不甚明確常需兩個或多個症狀)或⑤到⑧中來自至少兩組症狀群中的十分明確的症狀:

①思維鳴響,思維插入或思維被撤走以及思維廣播;

②明確涉及軀體或四肢運動,或特殊思維、行動或感覺的被影響、被控制或被動妄想;妄想性知覺;

③對患者的行為進行跟蹤性評論,或彼此對患者加以討論的幻聽,或來源於身體一部分的其他類型的聽幻覺;

④與文化不相稱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類型的持續性妄想,如具有某種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和能力(例如能控制天氣,或與另一世界的外來者進行交流);

⑤伴有轉瞬即逝的或未充分形成的無明顯情感內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價觀念,或連續數週或數月每日均出現的任何感官的幻覺;

⑥思潮斷裂或無關的插入語,導致言語不連貫,或不中肯或詞語新作;

⑦緊張性行為,如興奮、擺姿勢,或蠟樣屈曲、違拗、緘默及木僵:

⑧陰性症狀,如顯著的情感淡漠、言語貧乏、情感反應遲鈍或不協調,常導致社會退縮及社會功能的下降,但必須澄清這些症狀並非由抑鬱症或神經阻滯劑治療所致;

⑨個人行為的某些方面發生顯著而持久的總體性質的改變,表現為喪失興、缺乏目的、懶散、自我專注及社會退縮。

2)嚴重程度標準:

在自知力喪失或不完整的情況下,有以下情況之一:

①社會功能明顯受損;

②現實檢驗能力受損;

③無法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交談。

3)病程標準:

符合上述症狀學和嚴重程度標準,精神障礙的病期至少持續一個月。

4)排除標準:

排除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等情況。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但病程不足一個月的情況(無論是否經過治療)應首先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樣障礙。

(2)精神分裂症亞型標準

1)單純型:

多以青少年起病,病情進展緩慢,以症狀學標準中第9條症狀為主,極少有幻覺、妄想或僅出現一過性幻覺妄想。病期在一年以上。

2)青春型:

青年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以思維、情感和行為的不協調或解體為主要臨床表現。

3)緊張型:

本型目前少見。主要以緊張綜合徵為主要臨床表現,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交替出現,或單獨出現,以木僵多見。

4)偏執型:

較常見,以相對穩定、系統的妄想為主要臨床表現,往往作有幻覺。多中年起病發展緩慢。

5)未分化型:

主要表現以陽性症狀為主,又不符合偏執型、青春型和緊張型的患者。

6)殘留型:

指經治療病情在2年內未完全緩解,殘留個別陽性或陰性症狀的思者。

7)精神分裂症後抑鬱:

是指精神分裂症經過治療病情緩解而末痊癒時出現持2周以上的抑鬱情緒的類型。

陽性、陰性症狀分型:陽性症狀指精神活動功能的異常或亢進,包括幻覺、妄想、明顯的思維形式障礙、反覆的行為素亂和失控。陰性症狀指精神活動功能的減退或缺失,包括情感平淡、言語貧乏、意志缺乏、無快感體驗、注意障礙。I型精神分裂症以陽性定狀為主,II型精神分裂症以陰性症狀為主。


久違的笑容


精神分裂症近些年來的發病人群正在逐步的擴大當中,不幸患上這類疾病一般只能通過藥物進行控制,因為它的發病機制還沒有完全的弄清楚,也就沒有比較有效的特效藥。接下來就列舉幾個在精神分裂症形成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原因。

第一,遺傳因素,通過在社會當中進行大範圍的統計學研發現,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他的家族史當中也一定會出現相對應的患病親屬。也就是說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第二,失眠,精神分裂症它的病理基礎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基於神經上面的病變,而且長期失眠的患者,無論是對他們的心理,還是由於腦部,長期得不到適當的休息而產生的神經性病變,都有可能會導致精神分裂症的發生。

第三,心理原因,心理本質上就是有我們的腦部對客觀存在的事實,再進行加工之後產生的一種主觀能動反應,那麼如果心理出現問題,就算外界客觀事物在正常的條件之下反映在內心的世界,可能依舊是不正常的,此時心理壓力的不斷加大就會導致出現健忘、易攻擊性等精神分裂症前期現象。

第四,外界環境的因素,人實際上就是一個社會群體性的動物,如果在與人際交往或者所處的環境出現了比較大的變故,就很有可能使得精神遭受到巨大的打擊,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人就很有可能出現嚴重心理疾病,最終演變為精神分裂症。

指導專家:龐吉成,主治醫師,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心理科。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心理治療師,擅長焦慮障礙、抑鬱障礙、睡眠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礙的治療和康復。


醫聯媒體


精神分裂症,舊稱早發性痴呆,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於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基本症狀為聯想障礙、情感淡漠、矛盾意向及內向性,幻覺、妄想等症狀是附加症狀。

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男女大致相等,性別差異主要體現在初發年齡和病程特徵上。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於15―55歲之間,發病的高峰年齡段男性為 10―25歲,女性為25―35歲。3%―10%的女性患者起病於40歲以後。女性患者總體預後好於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遭受軀體疾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疾病)和意外傷害的幾率也高於常人,平均壽命縮短8―16年。遺傳因素在本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與患者血源關係越近、親屬中患病的人數越多,則患病的風險度越大。

前驅期症狀是指在明顯的精神症狀出現前,患者所出現的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1、情緒改變:抑鬱,焦慮,情緒波動,易激惹等;2、認知改變:出現一些古怪或異常觀念,學習或工作能力下降等;3、對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變;4、行為改變:如社會活動退縮或喪失興趣,多疑敏感,社會功能水平下降等;5、軀體改變:睡眠和食慾改變,乏力,活動和動機下降等。

顯症期症狀有五個症狀維度:幻覺、妄想症狀群,陰性症狀群,瓦解症狀群,焦慮抑鬱症狀群及激越症狀群。其中,前三類症狀對診斷精神分裂症特異性較高。

臨床分型(一)單純型 多為青少年起病,病情進展緩慢,持續。以陰性症狀為主症,極少有幻覺妄想,或僅出現一過性的幻覺妄想。(二)青春型 常為青年期起病,起病常為急性或亞急性,以思維、情感和行為的不協調或解體為主要臨床表現。(三)緊張型 患者目前少見。大多起病於青、中年,起病較急,常表現緊張性興奮和緊張性木僵交替出現,亦可單獨發生,以木僵為多見。(四)偏執型 精神分裂症約佔半數是偏執型。臨床表現以相對穩定的妄想為主,往往伴有幻覺(特別是幻聽)。多中年起病,緩慢發展,初起多疑敏感逐漸發展成妄想,以關係、被害妄想最多見。(五)未分化型 (六)殘留型 (七)精神分裂症後抑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