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心理暗示有多大作用?

丁盼望


庫艾大學期間學習藥劑學,19歲的時候,他在一家藥店當學徒,後來自己開了一家藥店成為一名藥劑師。時間久了他發現一個問題,在服藥期間他向某位病人誇讚藥物的療效後,病人好得很快。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他決心解開其中的秘密,他開始研究想象力和催眠術。庫艾關於催眠術的研究進行了很久,因為催眠術的進行需要患者無意識的狀態,大量的實驗後,庫艾認為催眠術不是必要的。後來他沿著自己的思路不斷進行實踐和思考,並且逐漸放棄使用催眠術。

他提出了自我暗示作為替代方法,他認為,想象的力量可以同時起到積極的和不良的作用,一個人可以通過運用想象的力量,從身體、精神和心靈上改善自己的生活。他還進一步研究認為,人的疾病,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的,都是由於其紊亂和錯誤的思想造成的只要調整個人的思維模式,形成一種更好的平衡狀態,病人就可以改善自己的境況。

他總結了一句流傳至今的自我暗示名言:“每一天,我們都以每種方式,讓自己過得越來越好”,運用這句充滿魔力的自我暗示之語,他幫助無數病人在身心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後來他還和妻子一道創建了南希催眠學院,並被尊稱為“自我暗示之父”。

這裡的自我暗示和想象力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正是一直心理暗示方法,心理暗示成為了一種神奇的治療藥劑,可以治療包括恐懼在內的很多人類心理行為。但是恐懼需要治療嗎,恐懼的目的是自我的保護,保護我們免受情緒的傷害。

我們對某件事物產生懼怕的理由是我們試圖客服恐懼,我們對此產生了強烈的暗示,暗示自己有能力客服恐懼,當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時,我們將陷入徹底的心理惶恐之中。心理治療師諾伯託·利維博士曾如此定義恐懼:“感受到威脅時,如果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或沒有資源解決,便會產生憂慮、苦惱的感覺。例如,大部分人對於以每小時三百公里的車速前進這件事都覺得很害怕,但一級方程式的賽車手就不會。”

毫無疑問“心理暗示”是人類進化到高級階段的能力體現,人類可以通過對自己的心理暗示完成對自我的治療,包括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心理。英國神學家詹姆士·裡德認為“許多恐懼都是來自我們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來自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控制。”

“為了實現完滿的人生,需要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獲得控制恐懼的力量。”在現代社會,恐懼越來越有力地折磨著我們,到了每一個人都無法規避的地步,人顯得是多麼脆弱而無助。而沒有安全感的人會進行反覆的暗示,這種暗示會發掘人的”潛意識“,也就是人類的另一項終極“能力”。

這項能力可以充分的激發人腦,甚至是全身每一個細胞,這裡將不再對”潛意識“細緻描述,你需要了解的是如果意識是冰山一角的話,那麼潛意識就是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不是主觀能輕易看到的。那麼潛意識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真的能激發身體每一個細胞?筆者會在後面的文章中給出答案······


第一心理


每個人都經歷過心理暗示,只是你非親眼見到不能體會它的作用之大。

我母親常年腰疼,每次發作都要我用活血油塗,然後按摩。活血油的氣味很特別,聞了讓人放鬆,我母親每次就是在這樣的氣味中消解疼痛。

後來活血油升級了,包裝變得不一樣,味道也變了,我母親就開始覺得活血油沒作用,塗了以後肌肉依然痠痛。我研究了半天,新版的油和舊版最直觀的差別就是在氣味上,所以後來我特意保留了舊版油的瓶子,在給母親按摩之前,先讓她聞聞,告訴她我買到了舊版油,今天是用以前的油給你按摩。實際上舊版油已經不生產了,我還是得用新版。但很神奇的是,這一次母親就感覺比以前好多了。

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我自己有過敏性鼻炎,每次到季節了都要發作,發作了就要吸藥,藥就放在床頭櫃的抽屜裡。

有一段時間我發作得厲害,每天晚上都要摸黑去抽屜裡拿藥來吸,吸完和以前一樣,症狀很快緩解了,我安然入睡。但長此以往,我感覺吸的次數已經很多,藥還沒有用完嗎?

一天白天,我打開抽屜,看到藥瓶就拿起來看,果然,藥瓶已經空了,長久以來我吸入的都不是藥劑,而是空氣。但我的症狀確實是每次都緩解了呀,也許瓶子裡還有些殘存的藥粉呢?我把瓶子放回抽屜。

下一次發作,我照常吸藥,果然,已經無效。這絕對算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了。


陳諾


前幾天,小侄女回家跟她媽媽說:“媽媽你知道我為什麼寫作業慢嗎?就是因為被你催眠的!”

把她媽媽說的一頭霧水,“我哪裡會什麼催眠,你自己寫作業慢還怨我了”。嫂子跟我說的時候還很氣憤,“孩子就知道怨別人,不知道從自身找原因”。

聽了嫂子的抱怨,我還真的是覺得小侄女說的很有道理呢!就是她媽媽把她催眠成了一個慢吞吞的小姑娘。

生活中真的有很多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催眠”,在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不信我們看看下面的這個實驗。

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很多人都聽說過。就是美國一位叫做羅森塔爾的心理學家,進入一所學校,做了一個點豆豆的實驗,隨機點了18個豆豆,告訴老師這18個孩子是天才小學生,將來會成為社會各行業中優秀的人才。

果不其然,在學年末參加一個智力測試的時候,測試結果顯示這18個孩子的智力明顯增長,且自信心強,求知慾更旺盛。

羅森塔爾成功地催眠了老師和這18個小豆豆,把這些隨機點出的小豆豆變成了更好的人。

我自己也有過點豆豆的經歷。

初二時候每一次考試都遙遙領先,初三突然遭遇滑鐵盧,滿分120的數學一直90分,還能淡定嗎?當然不能。

連續幾次考試都是這樣,沒有絲毫進展,按照常規思維,很多人是不是會覺得女孩子數學不好也很正常呢?慌亂,迷茫,不知所措的我差點就相信這個偽命題了。

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位特別好的數學老師,他告訴我:“不用擔心,你就放心正常學,中考的時候你數學108也不會影響你當狀元的!”

當時的我“不信鬼神,只信老師”,考試結果公佈的時候,我數學真的108,真的是狀元!

就是這位老師的“催眠”,成功的把我送進了省內最好的高中,成就了現在的我。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一樣幸運,很多人被自己最親近的人催眠成了一個失敗的人。

前段時間輔導了一個孩子,小學二年級,考試焦慮。

在輔導中,一提到考試,孩子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寫作業慢,答不完卷,問孩子為什麼覺得自己寫作業慢呢?孩子想都沒想,說:“我媽媽說我慢!”

孩子本來不慢,卻被媽媽成功“催眠”,成為了一個寫作業慢,考試答不完卷的孩子。

說了這麼多“催眠”,其實上面的這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話講,就是自我暗示發生了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還有一種隨處可見的現象同樣詮釋了自我暗示巨大的影響力。很多父母習慣給孩子貼標籤,但最多的是負面標籤,比如:

看到孩子拿回來讓你簽字的考試卷,看著分數你很生氣,隨口一句“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麼簡單的題都會錯!”孩子繼續做題的時候,再簡單的題,錯的次數也會增多,甚至都懶得去努力學習提分數了,反正努力也沒用,誰叫自己是個笨蛋呢。

生氣時,有的爸爸媽媽也會脫口而出,“你除了吃,還能幹什麼?看看人家誰誰誰,你怎麼就不能跟人家學學?”

更有很多班級裡一些成績還不好的孩子,那麼早就被大家稱為

“差生”

想想這些可憐的孩子,被貼上這樣的負面標籤,還有信心和勇氣去改正嗎?

我們就是這樣,把我們的孩子催眠成了笨蛋、無能的人,孩子慢慢地接受了我們傳遞給他們的標籤,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個失敗者。

看到這裡,很多爸爸媽媽會說,孩子傻呀?我那是氣話他也信嗎?當然相信,因為你是他最信任的人,就像當年的我一樣,不信鬼神就信老師。

但是我們也可以使用一些積極的方法,把孩子“催眠”成一個更好的人。

尤其是對於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孩子,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1 .丟掉負面標籤,多多使用能量滿滿的標籤

比如,當孩子剛開始學習樂器的時候,爸媽就可以這麼說“寶貝,才學這麼幾次,你就能彈得這麼好,真是很有音樂天分哪!”孩子聽了你的話,就會真的這麼想,並努力去做。

再比如,當孩子做數學題時,遇到難題,卡殼了,你可以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上次遇到不會的題,你自己思考就解決了,這次一定也可以解答出來,不過要多琢磨一會兒。”接下來,孩子便會想辦法查找同類題型的學習資料,認真思考,去搞定。

2 .跟孩子換種方式說話,用積極語言代替消極語言

有的孩子,負面情緒氾濫。玩遊戲的時候,一點小挫折就被他們說成“這件事,我永遠做不到!”遇到點小麻煩,就習慣跟人抱怨,“為什麼我總是這麼倒黴呢!”一兩次考試沒超過好朋友,就否定自己,“我根本不可能超過他!”

他們總是在說話的時候帶上“永遠不”、“我不會”和“絕不可能”這些極端詞彙。想要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父母平時就要做正能量的代言人,首先要改變和孩子的說話方式,把消極語言用積極的方式表達出來。

比如把這些詞換掉:

“永遠不”換成“再努力一下就好了”

“絕不可能”換成“一定行!”

“我不會”換成“我可以去學”

在家庭當中,我們要為孩子營造一種積極樂觀的氛圍,身教勝於言傳,作為父母的我們也這樣去做,孩子自然也就學會了。

3 .好好說話,只說你想要的

人類的大腦不接受否定的信息,就像我們告訴一個調皮的孩子,“你去學校別惹事,別跟同學打架”,那十之八九他今天在學校會惹事。因為他只接收到了惹事的畫面信息,在他的大腦裡出現的就是跟同學發生打架。

所以我們跟孩子說話,就只說你希望看到的就好啦。

希望孩子寫作業快點,就跟孩子說:“你今天的作業做的特別認真,比昨天快了好幾分鐘呢”,孩子會在這種鼓勵和引導之下,慢慢變成了你想要的樣子,母慈子孝的畫面寫作業也可以實現啦。

視頻裡這位媽媽為大家做了示範:

兒子的老師說:“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

回家後她卻這樣鼓勵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考上重點中學沒問題。”

他兒子被名牌大學錄取後,深情地跟媽媽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的鼓勵讓我有了今天……”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充滿無限潛能的種子,讓這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作為父母的我們,就是這顆種子成長中的最好營養!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更好的人,那就發揮我們的神奇能力,把孩子“催眠”成一個更好的人吧!

中國古代就有著名的“杯弓蛇影”、“望梅止渴”這樣典型的心理暗示實例記載。

孩子會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積極的心理暗示對孩子的成長進行一定的引導

但要注意的是,暗示是把“雙刃劍”,在誘導兒童思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

過度表揚,會讓孩子自我膨脹,目空一切,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效果。

只有飽含著情感的積極暗示,真實可信的正向陳述,尊重孩子,才是一種鼓勵和激勵孩子不斷前行的燃料,溫和而持久。


知子花家庭教育


心理學中有個“皮革馬列翁”效應也叫做“羅森塔爾效應”,能夠很好得說明心理暗示對一個人的影響。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一箇中學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從同一年級的六個班級中,每班隨機選出3名學生,一共18人。他將這些人的名字寫在寫在一張紙上,並極為認真地告訴校長,他選出的這些學生經過測試表明,他們都是智商超高的人,將來很有可能成為特別有成就的人。校長隨後將這個消息告訴了班級任教的老師。一年之後,被隨機選出的這18個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真的非常突出,各類成績遠遠優於其他同學。

這說明什麼呢?教師接收到自己班級有“天才”學生的信息,即使他們沒有對這些給予特別的優待,他們也會給予這些學生特別的耐心和肯定,比如,鼓勵的目光,肯定的言語等等。而這些學生在接受到這些暗示後,也認為自己能夠做到且能夠做得更好,因此成為了真正的天才。

看吧,暗示的力量到底有多麼強大。就好像有一個人經常撒謊自己的家庭條件非常優越,久而久之,Ta就不再認為自己在撒謊,而認為事實就是這樣。

關於這個效應還有一個非常優美的傳說分享給大家。

有一位國王名叫皮革馬列翁,他是一個雕刻家。有一天,他雕刻了一座漂亮的少女雕像,他自己也愛上了這座雕像。於是,他日日祈禱,希望雕像能夠變成真正的人。結果,皇天不負有心人,有一天雕像變成了真正的少女,向他徐徐走來。


這裡我們說的都是一些積極的暗示的作用,消極暗示也是一樣,如果你自己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那麼久而久之,就真的什麼都做不了。我相信看了這麼多,大家應該知道怎麼做了,也應該知道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才是好的。

有一個案例分享給大家。一個四歲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有一天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是從20背到1,要求倒著背,班裡的小朋友很多的背得非常流利,但自己家這個背了很多遍都不會,結果媽媽氣得說了一句,“你怎麼這麼笨”。很多天後,孩子突然問媽媽我很笨嗎?並且經常說自己笨,這時,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多大錯誤。


相信讀了今天的文章,這位媽媽一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不倒翁小姐


心理暗示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極為普遍,而且它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對我們的生活發揮著影響。這種暗示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積極面,更可以讓我們陷入消極的情緒中。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不斷嘗試著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避免消極的暗示。

(1)學會與自己說話

調動自我暗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對自己有聲地說話,請意識將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充分調動起來。你可以站在鏡子前面,不斷地看著自已的眼睛,真誠地進彳行個人願望表達:“你馬上就要面對這項至關重要的工作了,我相信你的實力,只要你願意努力,你一定可以成功的!加油!”在你初次這麼做的時候,你可能會感覺到難為情,並認為自言自語的樣子有些傻,但是在多次的嘗試之後,你便會發現,經過了這樣的心理暗示之後,你心情往往會變得更加積極而又樂觀,你的思維與行為效率也會不斷提高。

(2)儘量使用語言,將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

心理學中有一種內省法,是讓人對自我內心深處進行冷靜的觀察,然後再將觀察的結果如實地講述出來。當你的信心不足時,你應該與家人、朋友多進行交流,讓自己將心裡話全部如實傾訴出來,這樣的方式會讓你心理上的壓力有效地釋放,更能讓你獲得他人的安慰、鼓勵與支持,使自我信心不足的狀態得到有效的緩解。

(3)將每一次的挫折與失敗當成最後一次

在遭遇了失敗與不順的事情後,你應該嘗試著告訴自己:“這是我所能遇到的最糟糕的情況了,不可能再有比這更倒黴的事情出現了。”當你這樣告訴自己以後,你的潛意識便會意識到: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經出現了,那麼接下來事情便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了。這樣做會讓自己的信心增加,使內心安全感有效增強。

(4)不要總是過度強調負面的信息

你不要總是對自己做出這樣的提醒:“昨天我還有一半的工作沒有完成”、“這類問題總是會讓我感覺到無助”等。越是擔心,事情便越會發生,而聰明總是在避免使用失敗的教訓來提醒自己,而是改為使用更積極的暗示,如“我還有一半就完成工作了”、“這樣的問題多遇到幾次就會有經驗了”等等。正面而積極的指導與暗示,比起一味地強調負面結果,會擁有更好的效果。

(5)不要認為自己是失敗者

不要總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經驗。要知道,現實生活中真正可以將你擊倒的人有時候恰恰是你自己。因此,千萬不要給自己貼上此類的負面標籤,而是應該多給自己增添一些信心與激勵,讓自己樹立起信心。

(6)建立起良好的行為習慣

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不僅僅是通過潛意識上的溝通來實現的,還包括了許多行為習慣方面的因素,特別是在一些細節問題上。比如,在走路時讓自己挺胸抬頭,你便會感覺自己很有精神;在出門時好好地照照鏡子、整理好儀表,你便會對自己擁有積極的評價;平日工作與學習的地方保持整潔,你便會更加從容而具有條理,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地方,其實都會對一個人的精神風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精神科藥師小池


從心理學的視角解釋,暗示是指採用間接、委婉的方法,如言語、情景、手勢、表情或其他等暗號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使暗示者可以在一種非對立、非對抗的態度條件下進入受暗示者的無意識之中,使其可以無條件的接納暗示者的觀念和行為方式。暗示一般分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等。大多數人希望自己獲得更多的積極的自我暗示,因此可以運用簡潔肯定的語言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同時配合相應的肢體動作,如V的手勢,提高語調或握拳肯定。平時多去接觸積極樂觀的人和物,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堅強的意志力和幽默樂觀的心態。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一個真實的實驗說明暗示的力量。心理學家曾做著這樣的一個實驗:一名心理學家聽聞某監獄一名罪犯被判以死刑,即將被處以極刑,該名心理學家想借此機會將該名死刑犯做為自己實驗的被試,通過心理學家的不斷懇請,法院最終同意。執行當天,法院執行者按照法律程序當面對死刑犯宣佈即將執行極刑——對其採用割腕放血,直至血液流盡而亡。之後,犯人被蒙上雙眼捆綁在椅子上,在其手腕上輕微劃一下,然後放滴水聲代之滴血聲,過了一段時間後犯人在無任何流血外傷的情況下,宣告死亡。這就是著名的心理暗示實驗。


鵜鶘心理


心理暗示有多大作用?大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說到心理暗示,不得不提的就是羅森塔爾效應。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來到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八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事實上,這裡的魔法棒就是羅森塔爾的謊言暗示並左右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能力的評價,這一心理活動又通過情緒、語言和行為傳遞給了學生,讓他們強烈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期望,而變得自尊、自信、自強。

還有就是經典的安慰劑效應。科學家在實驗對象身上製造疼痛,然後使用嗎啡控制這種疼痛。一天這樣做幾次,連續進行幾天,直到實驗的最後一天,用生理鹽水取代嗎啡溶液。最後,像嗎啡一樣,生理鹽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實驗對象的疼痛。儘管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清楚,安慰劑究竟是如何發生了作用,可以明確的是,安慰劑可以反過來作用於我們的生理結構。這與表觀遺傳學的假設是一致的,也就是非基因水平的改變如外界環境的變化可以導致基因表達水平的變化。

除了上面提到的經典效應,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時刻會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尤其是積極或消極的語言對人類的影響。比如常常對自己說“我能行”,會讓你真的行,常常對自己說“我不行”,會讓你真的不行。


安慰記


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最佳的心理學教育方法,研究如何能讓大家在學習心理學的道路上不會誤入歧途,真正學懂心理學,幫助大家順利的,正確理解心理學。因為心理學是雙刃劍,學好了可以助人助己,學壞了就成了傷人利器。心理學本身也與玄學,迷信,甚至邪教天然接近。

心理學最重要的入門課:暗示

後來小明發現許多心理學從業者和愛好者們忽視了心理學最重要的入門課——“暗示”。別小看這門入門課,這門課可以說是心理學最本質的內容。

這件事要從二十年前說起了。那時小明還在上大學,第一學期第一堂心理課。

話說那天班裡來了一位男老師,有點禿頂。他從我們教室的後門進來,進來後二話不說,直接走上了講臺,拿起粉筆對著黑板上大大的寫下了一行字。寫完後我們才剛剛看完,就立即拿起黑板刷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將那行字全部擦掉了。

這行字是這樣寫的:

每當我走到七樓的時候,都有一種想往下跳的衝動。

接下來,這位老師也不給我們解釋這句話的意義,也不做自我介紹,就直接給我們上課了。當時我們覺得,學心理學的人是不是都有點神經病啊?這事就這樣過去了。

結果沒想到的是,一週後我們去學校的文科樓上課,當我和我的同學們爬到七樓的時候,一件神奇的事情突然發生了——我們不約而同地想起了那位老師說的話。

這時我對樓梯旁的窗戶產生了巨大的恐懼感,但是又深深的好奇,我既想走近去看一看,窗戶外面是怎樣一種景象,但又恐懼,不敢靠近窗戶。其他同學也有類似恐懼體驗。

好奇害死貓

我們都很困惑:到底怎麼了?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我們突然就想起老師當時寫的那句話呢?

後來隨著我們學心理學,漸漸的知道了——原來這就是“暗示”!好奇害死貓!

講真,放到今天,我估計現在大學課堂上沒有哪個老師敢這麼講課了,因為這種做法有點太“二”了。現在很多大學本來就有自殺率、自殺指標,就是為了防範大學生自殺。

這個老師還給我們玩暗示,萬一哪個同學被他暗示而跳下去了,到時候這個責任由誰來承擔?不得不說,這個老師簡直是“二”到家了呀!

不過也正因為他的“二”,讓我們那麼直觀深刻的體驗到人性的脆弱,人類的易感性,並且也讓我們親自體驗到了“暗示”的神奇。從此之後,我就對“暗示”這個概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明一直在研究,“暗示”到底是種什麼東西。

印度放血而殺死的犯人

上研的時候,我的導師曾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實驗:據稱該實驗發生在1936年的印度,當時當地並沒有什麼保護人權的實驗政策,所以該實驗至少是可能發生的。

該實驗的對象是一名死囚,他獲得了在失血過多而死和吊死之間做選擇的機會,而這個死囚選擇了前者,從而有了這個實驗。實驗過程中,死囚被捆在床上,並矇住眼睛。

實驗科學家告知死囚開始放血了,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假象而已,他的血並沒有被放出來。科學家只是在他旁邊滴下水滴,並讓他聽到滴滴答答滴落的聲音,以為自己真的被放血了。死囚看不見自然也無法求證。但是居然這個死刑犯就被這種聲音神奇地暗示了,實驗結果就是死囚真的開始出現了失血的症狀,不久便真的死掉了。

類似的實驗還有:告知實驗對象將要用滾燙的烙鐵來烙他的皮膚,當真的去烙的時候,事實上,科學家已經將滾燙的烙鐵換成了一個涼的烙鐵了,但實驗對象居然還是出現了一些燙傷的反應。這些都是暗示的效果。

在本科的時候,老師告訴了我們暗示的重要性;上研的時候,我們的導師又再次給我們強調,暗示對心理學而言的重要地位。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心理暗示,指的是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心理暗示是人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從心理機制上講,暗示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而這“肯定的內容”不一定有根據,因為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所以在自己的心理上也會更容易趨向於暗示的內容。

而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人經常會受到心理暗示,比如隨處可見的廣告宣傳,實際上對我們的購物起到暗示作用,儘管我們並不覺得廣告帶給我們的影響有多大,但事實就是無形當中,你就是被暗示了,被影響了。


心理暗示的效能有強弱之分,作用也同樣有好壞之分。

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發掘我們人的記憶潛力:曾經有人做過一項實驗,在一個背誦比賽中,兩組選手,一組被告知背誦內容的作者是一名非常有名氣的人,另外一組則什麼都沒有被告知。最終比賽結果勝利的概率是前者偏高。理由是因為積極的暗示告訴了他們內容作者的權威,致使他們對其的認可,而人對於自己認可的事物一般記得更為牢固一些。

其次還可以促使我們作出更為積極的行動:當你在一項重要考試中,考砸了。這個時候,你非常敬愛的老師告訴你:“這一次考砸了,沒關係,你在下一次考試中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我很看好你”。這是你非常敬愛的老師給你的暗示,這就很可能激發你的潛能,在下一次考試中更加努力。


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則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這會使得我們容易受人操控;另外它還會使得我們做事沒有動力。

比如,當一個小孩被同齡人欺負,並且對方的父母還恐嚇這個小孩的時候,小孩的父母站出來了,把孩子擋在自己身後,並指著對方罵:你等下嚇著我孩子,我跟你沒完,你也不看看你家孩子粗胳膊大腿的,就知道欺負我們家孩子…這個時候你接收到的信息是:你膽小,會被嚇著,你瘦弱,會被欺負。可能就會因此給到自己這樣的心理暗示。之後在遇到挫折,這樣的暗示可能就會跑到你腦袋裡轉圈。

所以我們要發揮心理暗示的正面作用。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研究中的“內省法”,讓自己冷靜地觀察自己的內心深處,然後將觀察的結果如實講出來。這樣可以使我們緊張的心情得到釋放,感到輕鬆一些。

如果遇到挫折失敗,我們就告訴自己:“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如此了,不會再有比這更糟糕的事了”,既然如何,這都已經到谷底了,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否極泰來呢?以此來增強自己心中的安全感,也給自己更多的信心。

認識心理暗示,增強自我意識,我們才能利用它,發揮它的最大正能量。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瀚思專欄·心理筆記俠·鄭燕雲)原創,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每日談心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張海靜,頭條號 心理健康專家海靜。

人這一生,從生到死,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大暗示,無論是信奉宗教,還是信奉科學,每個人都一定有自己主觀世界的原則,而這原則,既是長期暗示的結果,也是日後行事的基礎,和更堅實的暗示循環發展。

暗示無時無處不在,那你說,心理暗示的作用有多大呢?生命有多重要,暗示就有多重要。因為,接受了怎樣的暗示,基本上,就註定了生命的走向。

出門要看個黃道吉日,幹什麼也都要圖個吉利,風俗習慣再落後,也儘量去遵守,怕觸犯了什麼,晦氣。

一個人的感受,一個人的內在狀態,就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世界。如果表裡不一,知行無法合一,偽裝終究不會長久,露餡是小事,終究還是會出現各種安全、信任危機。這種時候,人總要想辦法,讓自己心安下來,讓自己理解自己的行為,讓一切表現都合理化,而這個過程,也是一場完整的暗示。

暗示分兩種,自我暗示,自我接納;暗示他人,左右和影響他人,令其儘量順從自己,達到目的。

一、自我暗示的重要性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自信或者自卑?就是長期暗示的結果,認為自己怎樣,自己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所以,從小到大,家長,老師,包括自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位樂觀、自信、勇敢、主動的人,似乎這樣才能更接近成功的狀態。

二、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對他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暗示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信任,喜歡。能滿足這兩點的關係,一定是正性的,有力量,和建設性的關係。而關係的建立,也是基於日常互動中的點點滴滴,而這也是日積月累的暗示。

心理暗示,通常讓我們以為,是略偏向負面的,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心理暗示,不是唯心,它是認知形成、完善、發展的必經階段,良好的心理暗示,既有助於自我的成長,也有助於心身健康,更能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