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農村,大年三十去上墳祭祖,什麼時間去最好?

農村老俗話


在農村,官辭(灶)二十三,民辭(灶)二十四,鬼辭(灶)二十五,所以一般選二十五上墳祭祖,二十六把面發,二十七蒸饅頭,二十八磨豆腐,年三十去墳祭祖在個別地區有之,應選擇上午十二點以前,辦酒菜去上墳,意思不用買了,一齊吃吧!如果不辦酒菜,買噸燒紙上墳,這叫乾結,給現錢自己買年貨吧。如果下午去上墳,下午沒時間買年貨了,人間鬼域都一樣,超市關門放假了。


陋室主人


在農村裡面,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由於各地習俗與文化的不同,所以祭祖的形式與時間段選擇也就不盡相同。我就來說說我們西北甘肅農村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祭祖的形式。大年三十這一天還是比較忙的,早上起來後,就要把庭院打掃的乾乾淨淨的,因為在初一初二的時候就不要求打掃衛生的。

等到中午吃完飯的時候,在下午三四點就開始貼年畫和春聯,當貼完年畫春聯的時候就需要去墳上祭祖了。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甘肅農村裡面,祖先的墳墓都在自己家的地裡面,有的在山上,有的在川地蘋果園裡面,像我家的就在蘋果園裡面,在祭祖之前要準備以下幾件祭祖的物什:

香火、表、白紙、紙錢、鞭炮、白酒、一杯泡好的茶、一個打火機,然後用一個大盤子端起來或者是裝到一個籃子裡面提到墳跟前。

上墳燒紙的時候先要在墳的後方燒一點紙,點三根香,點幾滴酒;然後再放一串鞭炮,告知先人後代要來祭祖燒紙,然後把準備的紙錢、香火、紙都燒了,然後點上泡好的茶和白酒,最後磕頭,這就算一個完整的祭祖形式了,這就是我們甘肅農村特有的一種祭祖形式,流行於甘肅的隴東平涼一帶的農村裡面。

其實大年三十祭祖,是告知先祖新年已經來到了,到了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們還會再次來到墳地裡面祭祖燒紙,初一到初三,初一上午下午一次,初二初三下午各一次,算是三天年的時候天天祭祖,給先人的緬懷。

所以說:我們甘肅農村大年三十的祭祖選擇在下午四點到六點之間是最好的。

這是我的回答!我是萬寧寧,喜歡和大家一起說說三農以及過大年的那些事兒!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寧寧說的話


今天妯娌打電話說年三十回家吃年夜飯,我不僅感嘆時間過的真快,春節說來就到了,在農村,年三十這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一天我們這風俗是要去上墳祭祖,祭祖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年三十的祭祖早些年也是有講究的,不是誰都能去的。一般都是家裡的男人才可以去,老的風俗習慣可能以為,男人祭祖是天經地義的,而女人不應該拋頭露面去墳上,其實我倒不這麼認為,主要是過年的時候家裡都很忙的,女人一般在家裡要忙著做飯、包餃子,準備一大家子人的吃飯,過去每個人家的孩子也多,到了去年夜飯的時候人口也多,都去上山祭祖那就沒有人做飯了。



年三十的祭祖,也不是任意時間都可以的。在我小時候,到了年30這一天,一般上午太陽出來以後,家裡人就開始熱熱鬧鬧地貼春聯,吃了中午飯,家裡的老爺們把水缸的水挑得滿滿的,木柴也準備足夠量,到了四點多鐘太陽快下山了,家裡當家的帶著兒子一般就去祭祖了,祭祖回來餃子也包好了。但是現在不同了,因為現在的墳墓都被規劃到統一的山區,祖墳一般離家二十幾裡,要走太晚到了就黑天了,因此現在年30祭祖的時間都提前了,但是時間再怎麼提前,也必須是吃了中午飯以後才可以去的。



如今的年30除了祭祖以外,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那就是防火,因此一律不準燃燒有火,大冬季如果引起火災那就麻煩了,風俗習慣要繼承,但是也要文明祭祀。


山村梅花


在農村,大年三十上墳祭祖,什麼時間去最好?

可能我們膠東半島農村過年有些習俗跟別的地方不同,我們這裡大年三十不僅僅是上墳祭祖,還是去給先人送馬鞭,接先人乘馬回家一起過年。

因此,我們這裡大年三十上墳的時間是有講究的,去早了不好,去晚了也不妥。

去年大年三十,因為特殊原因,老公他們想在中午吃了飯以後就去上墳,並且接早逝的爺爺奶奶們回來過年,但悠然婆婆阻止了他們中午上墳的計劃。

原來,我們這裡所謂的上墳送吊子,其實那吊子是逝者用的馬鞭,送去吊子的同時就是請先人們回家過年,婆婆的意思是陰間的魂魄怎麼能中午時趕路呢,要在下午三四點鐘去送吊子合適。

原因是三四點鐘時,太陽光照強度弱了,陽氣沒那麼重,很快太陽也下山了,那些去世的親人可以跟隨子孫後代們一起回家過年。

而且農村老人不建議家裡上墳送吊子的男人們走的太晚,怕別人早早送了,人家都回家過年了,自己家的先人著急,所以最好的時候就是聚堆時:下午3點到5點之間。

上墳時,小吊子要壓在墳門之上,然後喊著對逝者的稱呼,磕頭邀請,邀請他們隨親人回家過年,最後放個鞭炮叫一聲:回家過年了!便算結束。

過年上墳請去世親人回家過年,是活著的人對對他們的緬懷,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無論是爺爺輩,還是父母輩,子孫後代們對你們的思念永遠都在,永遠放在心中第一位。


悠然見東山


我們老家的傳統風俗習慣中,大年三十上墳一般是早上吃完早飯以後,大概在9點鐘的樣子去上墳。當然也有吃過午飯的時候去上墳的。對於具體的時間並沒有太多的講究,只要是當天都可以。

以前我家一般都是吃午飯上墳,今年改到了早上,因為今天安排的比較及時,早上的事情都忙完了,然後就直接去上墳。我們老家上墳一般是一碗米飯,一碗肉,茶酒和香紙爆竹。另外還要帶一把刀,將祖宗墳上的雜草樹枝清理乾淨。這也是對逝去先人的一種尊重。

另外,在每年大年三十傍晚的時候,還會去給祖宗墳上點一支蠟燭。其用意是為了照亮祖宗回家過年的路。在吃年夜飯之前,也會在祖先的牌位前擺上酒菜,燒紙,放炮竹,磕頭,恭迎祖先回家過年。

等做好這一切之後,才是家裡人團圓在一起,開始吃年夜飯。以上就是我們老家的一些風俗習慣,不知道和您當地的大年三十上墳和吃年夜飯的風俗習慣是否相同。馬上就要開年夜飯了,祝大家新年快樂。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說您老家的風俗習慣。


止茶


這應該不叫祭祖吧。我們膠東老家是請祖先,意思是請祖先們回家過年?所以一般是大年三十下午去。請祖先回家後就要點上香了。有牌位的家裡就把排位打開了,就是寫著某某之主的牌位,我們老家叫“祝子”也要掛起來,意思是祖先們回來了,貢品就要擺上了,出嫁的女兒不能見“祝子”,所以出嫁的女兒也不能進門了,外甥一樣。再要走,三六九,初三一大早把祖先們送回去,“祝子”也就請下來了,女兒也就可以進門了,所以初三是女兒給孃家唄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初三姥娘初四姑。開始走親戚了。


阿穆mumu


可能各地的風俗習慣不一樣吧!在當地農村有句俗語“清明祭祖清明後,過年祭祖過年前”。在當地農村一年有三次祭祖,清明、農曆七月十五、冬至到春節前祭祖。只有農曆七月十五在當天祭祖,清明和冬至的祭祖並沒有規定在哪一天,清明節後一星期內都可以祭祖,冬季祭祖時間跨度更長,從冬至(12月22日)開始到大年三十結束,但一般不會在大年三十祭祖。

前兩天(過年前),就和我媽聊起祭祖的事。因為之前時間比較趕,冬季祭祖一直沒去。按照當地農村習俗,從冬至開始就可以祭祖了。最晚也可以在大年三十去祭祖,但在當地農村很少人在大年三十去祭祖。大年三十那天,提起冬至祭祖的事情,我媽說要去祭祖就在大年三十的上午去。但在當地農村,大年三十那天在早上、中午、晚上有吃團圓飯的習俗。在當地農村大年三十,早上在老大那裡吃團圓飯,中午在老二吃團圓飯,晚上在老三吃團圓飯。在大年三十幾乎很難抽出時間來去祭祖,一般都是在除夕之前祭祖。在當地農村,過年前祭祖也叫做“掛紙”,要在墓碑上掛一道草紙。在外打工的人回農村過年,實在忙不過來才會在大年三十祭祖,但一般是在上午去祭祖。


昕瑞生態


大年三十去上墳祭祖這應該只是部分地區的習俗吧,感覺應該是沒有統一化。因為曾經和同事聊過類似的風俗習慣,但是他們有些人表示不理解,他們在年二十四和正月十五去,大年三十是不去的。

至於什麼時候去,大體的時間是三四點以後吧,這裡面涉及的因素還是很多的。


首先,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基本上從早上就開始要忙起來了。既然是辭舊迎新,那麼還是要有一定的表現的。至於房屋打掃什麼的,這是個大工程,基本上年二十四就開始了,所以這時候是不用花太多時間的,但是卻有一個重要的事是要去做的。“貼對聯”

王安石有詩曰: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貼春聯這一事項。撕掉去年的舊春聯,換上今年的新對聯,寓意去舊迎新。在城裡可能買點膠水貼下就好,在農村確實自己熬製的米湯或者是麵糊糊代替,經濟實惠。可以說貼春聯是年三十最重要的一項事了,大多是一早起來就開始準備,大抵是男主人做貼春聯這些,女主人在燒火、做飯這些,換下來的舊春聯要放到柴灶裡焚燒,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做完貼春聯才會做其他的。

接下來基本就是吃年飯了,當然有些地方年飯是晚上吃,各地習俗還是有一定地域區別。我老家那邊基本就是早上或者中午,但大抵是早上就開始,貼完春聯就緊鑼密鼓的準備年飯。因為父輩們兄弟多,分家之後也難的聚一起,所以年飯的時候大家也聚到一起樂呵樂呵。所以從時間安排上來說也是要早晨就開始的,我爸有兄妹五人,吃年飯姐妹是不參與進來的,兄弟三人輪流吃也是要時間的,所以大家都是早起貼好春聯,然後大家錯開時間開飯,一家吃一次,雖然吃不下但是過年就圖個熱鬧,圖個吉慶。

因為人多,桌子夠就大人小孩各一桌,不夠就大人一桌,小孩子在邊上邊吃邊玩,反正吃的也就一個形式,過年也不怕會餓著,一大堆吃的根本不用擔心餓肚子。

吃完飯後面就是娛樂了,一年到頭也就這個時候最閒,所以大家難得聚一下,自然就湊到一起打打牌鬥鬥地主什麼的,一邊玩一邊聊,家長裡短的聊個沒完,彷彿要把這一年沒說的話今天全部聊完。當然如果祖墳離得遠的話,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準備了,一般六點左右會是上墳祭祖的最集中時間,所以這個時候墳場會特別的熱鬧,煙花爆竹滿天飛震天響,整個墳場會升起一層煙霧。

這個時候的場景真就有點像“仙境”了,隔著幾米遠可能都看不到對方。

所以,照著這時間拍下來,上墳祭祖的時間還真就只能排在旁邊了,這跟中國文化觀念也想通,活人白天“過年”,已逝的人夜裡“過年”,只是今年來大家的生活水平好了,有餘錢了,也修了公墓,初一拜完村年,所有的人集中在公墓前共同出資,買菸花、爆竹、紙錢等去祭拜公墓先祖。算是一個新項目吧,其實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規矩都在改變,根據現時的情況或增加或減少一些事項,但不管怎麼說,過年還是中國人最隆重最重視的節日,雖然現在淡了很多,但還是希望大家好好繼承,畢竟這才是我們自己的文化精粹,是我們自己的特色。


禁止砍伐的熊大


關注農村熱點,分享農村生活!大家好,我是李哥阿峰!

在大年三十上墳祭祖,我們這裡農村也有這樣的習俗,一般都是在三十這天上午去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天上午要把先人請回家裡來,準備過年。

三十這天吃過早飯,就該準備上墳祭祖用的東西:香、供品、鞭炮、香湯、白酒等!家裡的女人是不讓去上墳祭祖的,去的都是家裡的男丁。墳地一般都在自己家的田地裡,在墳頭上好供品,點上香後,把香湯倒在地上,要分成三份倒出,這樣才能顯出誠意,先人如果生前喝酒,還必須把酒再分三份倒在墳前地上,接著所有人跪地磕頭,最後鞭炮齊鳴,請先人回家儀式結束!

回家後,把家譜放在正房中央,上香上供,這就是說先人已經請到家中,回來好吃好喝陪後輩們一起過年。每次吃飯前,必須先放一份虔誠的放在香桌上,磕頭後,全家才開始吃飯!

一直到正月初五,家人才把先人送走,又是一番燒香上供,鞭炮齊鳴,過年祭祖才算正式完成!


李哥阿峰


在農村,大牟三十去墳祭祖,什麼時間去最好?

我的祖先是山東人,在古時跟隨闖關東大軍,來到遼寧這片肥沃的土地並定居至今。

我們的春節祭祖都是從古到今,按照老一輩留下來的規矩,祖祖輩輩傳到今天,從沒改變。

我們大年三十上墳,必須在下午太陽落西山後,帶著一路香、燒紙,鞭炮到祖墳去“請年”,到了墳前,上香,燒低、嗑頭,放鞭炮後,帶著祖先靈魂回家過年了。

那為什麼太陽落西山後去“請年”呢?古代傳說,人的靈魂怕見太陽,不敢走路,必然天黑了才能走。這是真的假的誰也不知道。

總之,祭祖是農村傳統習俗,雖然各地風俗不一樣,但是,祭祖意思是一樣的,那就是不忘前人的大恩大德,讓孝心祖祖輩輩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