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清晉商風雲一時出現了很多富商,其中的首富是誰呢?

手機用戶8344398485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晉商最有錢的是八大家:縣的喬家、榆次的常家、太谷的曹家、介休的侯家、祁縣的渠家、臨汾的亢家、介休的范家和太谷的孔家。

這八大家很難說誰最有錢!

一般認為,可能是太古的曹家最有錢。

太古的曹家是白手起家,以船幫、駝幫和票幫為中心,擴散到多個行業。船幫主要針對日本貿易,駝幫則做蒙古和俄羅斯的茶葉貿易,商幫、票幫是在原有典當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有 800 多家分公司,光駱駝就 30000 多頭,堪稱清朝物流界的順豐。


當年紅軍打到山西是,曾經打了一些當地的土豪,被他們的富裕驚呆了。

紅軍這一路從江西走過大半個中國到山西,什麼沒見過。

但看到土豪家中埋藏重達幾百兩一個的大銀元寶時,也驚呆了。

當時紅軍將領認為山西土豪雖主要是繼承祖先的遺產,也算富得流油。

一些很普通的農村土地主家,都能有8匹一色的馬匹,專門用於出門見客。這在其他省份是不敢想的。



但是,即便晉商如此富裕,仍然比不了廣東十三行的伍秉鑑。

最有錢的應該是伍秉鑑,他是廣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當家人。

伍秉鑑不僅僅是當時清朝首富,也是世界商人中的首富。

生前他所經營的怡和行壟斷了中國的對外海上貿易,又通過旗昌洋行涉足美國鐵路工業。

我們說說他的歷史。


其實怡和洋行名氣極大,在滿清和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比今天什麼中興華為都要牛得多。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廣州巡撫宣佈凡資金實力雄厚的行商繳納一定白銀,便可註冊為“官商”,代官府包攬對外貿易,並代徵關稅。最初有十三家行商註冊,就被稱為“廣州十三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洋人來華貿易只准通過廣州一口,這一政策讓廣州十三行壟斷全國的對外貿易。

當時滿清仍然是世界上的大國,全國的貿易被他們13家壟斷,想不富裕都不可能。

伍秉鈞家族先開始賣茶葉(他們本來是福建的茶商),隨後成為鴉片中間商。


1830年為例,這一年怡和行賣出的茶葉是50800箱,佔的份額是整個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買的茶葉裡面18.6%,價值127萬兩。

然而,茶葉貿易相比鴉片有差了很遠。

在1838年,當時鴉片輸入中國的數量高達1400噸,基本都是從廣州入關,怡和洋行是最大的鴉片中間商。

1834年,洋人對伍秉鑑的各種田產、房屋、店鋪、銀號及運往英美的貨物等財產估計了一下,共約2600萬銀元(鷹洋,是當時中國通用銀幣)。相當於清廷近半年的財政收入


而在這個時期的美國,最富有的人資產也不過七百萬銀元。他在珠江南岸溪峽街的伍氏花園,堪與《紅樓夢》裡的大觀園媲美。

美國學者馬士說,“在當時,伍家的資產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財富。”。

有意思的是,伍秉鑑通過販賣鴉片賺了大錢,但鴉片戰爭開始,他卻堅決支持滿清政府作戰。戰後,伍秉鑑曾獨自承擔《南京條約》中外債三百萬中的一百萬,朝廷恩賜三品頂戴。

但有趣的是,林則徐封鎖商館,斷絕糧、水等供應時期,伍秉鑑暗中供應給外國人食品和食水。

看來,伍秉鑑究竟是不是愛國者,只有他自己知道。

伍秉鑑在1843年病死在廣州,


薩沙


在中國近代史上,晉商穩居全國商幫之首,稱雄商界500餘年。八大晉商有祁縣喬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縣渠家、平陽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其中的山西首富是平陽府(今臨汾)的亢氏,人稱“亢百萬”。其資產據《清稗類鈔》載,有數千萬銀兩,堪稱山西首富。

首先,亢氏是清平陽府大鹽商。清代鹽實行專賣制,即由政府特許的鹽商憑引到指定地區運銷。這種販運特權,使鹽商獲利頗豐。亢氏正是憑這種販運特權,獲取豐利,成為鉅富。其次,亢氏是大糧商。清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活躍,糧食貿易規模很大,亢氏就是當時一個大糧商,致力於長途販運和糧店經營。當時在北京,資本最大,規模最大的糧店就是亢家在正陽門外開設的糧店。此外,當時,亢氏在原籍平陽還擁有大量田宅和儲糧,號稱“宅第連雲,宛如世家”,“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


山西晚報


明清晉商風雲一時,誕生了以喬、常、曹、侯、渠、亢、範等八大晉商世家為代表的諸多富商。《喬家大院》的熱播,讓全國人民對山西晉商的富庶程度有了莫大的好奇。然而,說到清代山西首富到底是誰,卻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太谷孫家”,有說是“太谷曹家”,還有說“臨汾亢氏”,種種說法莫衷一是。畢竟當時也沒有如今這樣發達的人肉搜索,以及富豪榜什麼的,加之老西兒生來的藏富習慣,因此,到底誰最有錢,僅憑流傳軼事以及現存方誌中的記載,難以窺其全豹。



太谷孫家

孫家原籍陝西,明朝初期遷至太谷,靠開設元壽堂藥店起家,到明中葉,發展成為富甲一方的大戶,人稱“明財主”。清康熙年間,太谷孫家的生意遍佈歐亞大陸甚至遠至東南亞一帶。

孫家實力有多雄厚?據說,清代時一個大官給咸豐皇帝上奏摺,奏摺中說到“臣伏思國家承平二百餘年,德澤涵濡,民殷物阜,四海之廣,豈無數十鉅富之家,臣耳目淺陋,然所目擊者,山西太谷縣之孫姓,富約二千餘萬,曹姓、賈姓富各四五百萬,平遙縣之侯姓、介休縣之張姓富各三四百萬。榆次縣之許姓、王姓聚族而居,計合族家資約各千萬,介休縣百萬之家以十計,祁縣百萬之家以數十計……” “富約二千餘萬兩白銀”,按如今市價計算其當時的資產約合25億人民幣,由此可見,孫家當時被人知道的資產遠遠超過曹家。

孫家世代重視教育,不但資產雄厚,對鄰里鄉親也多方照顧,每每有捐款事項,孫家捐出銀兩都是當地最多的,因此被公認為首富。孫家最盛時,宅院整整佔據了當時太谷縣城東南的2/3。民國後,孫氏家族逐漸衰落,其後人甚至靠高利貸維持生活,孫氏宅院的主要建築也因此被拆賣。



太谷曹家

電視劇《喬家大院》裡,喬致庸家道中落之時,是依靠岳父陸大有的資助,才得以重整旗鼓。據說,陸大有的原型,就是曹氏家族。曹家發跡要比喬家早200年。曹家從明末清初到抗戰初期,300年間由磨豆腐、賣砂鍋起家,慢慢開成了“三泰號”雜貨店,並將其發展成著名的家族商號。

曹氏家業當時有多大?據歷史資料記載:太谷曹家從明末到民國26年(1937)年,300年間在國內外開設大大小小商號640餘座,遍及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以及華中等大半個中國,以及東京、巴黎、莫斯科、伊爾庫斯克等地。僅國內資產達1200餘萬兩白銀,僱傭掌櫃3.7萬人之多。由此可見,曹氏當時被譽為晉商首富,也是實至名歸的。

在太谷當地,一直流傳著曹家神秘銀窖的傳說:據說當年曹家做生意,每年都有數不清的金銀源源不斷從世界各地運回太谷北汪曹家,卻從來沒有人看到過曹家的金銀運出外地。在日寇佔領太谷之後,曹家的鉅額財富以及全族幾百老小,竟然一夜之間消失了。有人說,曹家有秘密通道,從地下將財寶轉移到了承德,也有人說,曹家有秘密銀窖,不為外人所知。



“臨汾亢氏”

清代晉商多集中在晉中,晉南地區的臨汾也有有名的晉商。平陽府(也就是今天的臨汾)亢氏亢嗣鼎就是其中翹楚。

亢嗣鼎是個善於經營、資本雄厚的大鹽商、大糧商、大典當商和大地主。亢氏家族究竟富到何許?從幾段文字記載可見其一斑。清末宣統二年(1910〕《中國經濟全書》稱:“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餘年,其家運之隆盛,可謂極矣。”許指嚴所撰的《象齒焚身錄》記載,乾隆皇帝曾說:“朕向以為天下之富,無過鹺商;今聞亢氏,則猶小巫之見大巫也!”鄧之誠也在《骨董瑣記全編》中稱:“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於王侯。”

關於亢氏發家,有這樣的傳說:明末李自成農民軍在山海關與清軍作戰失敗,退出北京經山西撤往西安途中,曾將攜帶的金銀財寶寄存於亢家。後來,李自成犧牲,清朝在全國建立了統治權,農民軍寄存的金銀財寶遂為亢氏所有。這段傳說後來被諸多網絡小說演繹。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亢嗣鼎之所以能夠成為晉商首富,有著先天的地理優勢:平陽臨汾離運城的鹽池不遠而且自古就是產糧的盆地。無論是鹽業還是糧食業,當時都是資本雄厚的暴利產業。亢嗣鼎能夠涉足並由此致富,一定有與眾不同之處。但如今已經無法追溯了。

與人們印象中傳統的晉商不同,亢嗣鼎為人高調,處世張揚。當其他晉商遮掩自己財富的時候,他卻用用一片又一片的宅院和花園,向世人炫耀自己的財富,並留下了個“亢百萬”的稱號。後來,亢氏家族遷至揚州繼續把家族生意發揚光大,在兩淮鹽商中與安氏齊名,有“南安北亢”之說。


太原晚報


導讀:晉商是對明清時期的山西商人的總稱。山西商人通常經營糧食、食鹽,清朝中後期發展到絲綢、茶葉、錢莊、票號,我們都知道從事金融行業龐大的利潤。所以晉商中出現了許多龐大的商業世家,通常是指喬、常、曹、侯、渠、亢、範、孔八大家。這些家的財富累積超過億兩白銀,可謂富可敵國。如果從晉商當中選擇首富還真是挺難的,畢竟那時候產業統計不像現在這麼透明。


平陽亢家

一般說來,相對來說應該是山西平陽的亢家。亢家資產大致應該是上千萬兩。乾隆皇帝曾說:“朕向以為天下之富,無過鹺商;今聞亢氏,則猶小巫之見大巫也!”

關於亢家財富的來源有個說法是來自李自成的從北京劫掠的幾千萬兩白銀。傳說大順王李自成在山海關兵敗後攜帶大量白銀路過山西的時候把金銀暫存到亢家。後來李自成兵敗身亡,這筆鉅款就歸了亢家。個人覺得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可信。即使李自成再不行,那也保持著相當的戰鬥力。一是以李自成貪財的個性怎麼會把好容易劫掠來的大量白銀放到山西,他怎麼這麼相信亢家呢?二來,這錢都從北京運到山西了,那就運不到西安了嗎?所以說,亢家的財富還是通過經商得來的。


先說食鹽:食鹽是人不可或缺的食用調料。從古至今,青鹽都是歷朝歷代嚴格管控的貨物。所以才有那麼多私鹽販子。明朝藉助商人把糧食送邊以節省朝廷的開支,商人可得到鹽引。但是距離產鹽區的遠近不同鹽引換算糧食價格是有差異的,亢家就憑藉這種方式迅速發家。清朝承接明制,大部分時間段的食鹽也不可以直接買賣,需要通過鹽引來購買。所以鹽引就成為國家控制稅收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無數人也會鹽引的稀缺來獲得鉅額財富。明清兩代誕生了無數富可敵國的大鹽商,嚐到甜頭的亢家順利躋身鹽業巨頭。從明朝到清朝兩朝的積累。

在兩淮鹽商中,還有“南安北亢”之說,安是指鹽務總商安氏。亢氏與安氏齊名,可見山西亢家的威名。

再說糧食:糧食同樣是人人不能缺的大宗貨物。不但普通百姓需要,官府的征戰、賑災都需要大量的糧食。官府存糧不足時同樣需要大量的購買糧食,況且糧食事關社會穩定。所以能成為大糧商,影響力和財力都是非常大的。在帝都京城,規模最大,資本最厚的的糧商。能把衣食住行的某一個方面做到極致,其中的商業利潤和潛在的其他利潤是非常龐大的。當時民間流傳的諺語“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可以證明亢家糧食生意的龐大。


除此之外,亢家還涉及典當等其他金融行業,累資鉅萬。在平陽老家修造的府邸同人間仙境。清代記載當時的盛況:“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於天下……亢家園在山西平陽城外……園大十里,樹石池臺,幽深如畫,婢媵皆作吳中裝束”。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