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民和:脫貧路上黨旗高揚

青海新聞網訊 脫貧攻堅成績斐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美麗新村綻放幸福……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近44萬人民向更加幸福的道路邁進中,總有一面旗幟指引著方向,鼓舞著士氣,這就是飄揚的黨旗。

民和:脱贫路上党旗高扬

甘溝鄉致富帶頭人張全龍向甘溝鄉部分村黨支部書記、貧困群眾講解藥材種植技術。

壓實黨建工作“第一責任”

峽門鎮黨委書記楊元慶在全縣第一季度黨建工作彙報會上對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郭樹強彙報道:“我組織召開了2次黨建工作專題會議,先後深入6個支部參加了‘固定黨日’活動,講黨課1次。黨建方面最大困難就是黨建工作創新力度仍不夠。”民和縣各級黨組織書記緊緊抓住落實基層黨建責任制這個“牛鼻子”,認真履行管黨治黨政治責任,把抓主責主業與抓最大政績有機統一起來。

縣委書記帶頭行動,先後組織召開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分析解決全縣基層黨建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各級基層黨組織也主動出擊,變“下情上報”為“主動了解”,深入各包片(聯點)支部,與黨支部負責人座談交流,與黨員談話談心,瞭解基層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通過黨建工作季彙報、黨建工作定期調研、“三述四評”等黨建工作制度,推行“兩個清單”和“問題工作法”,讓各級黨組織書記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壓實黨建工作責任,推動各級黨組織書記種好“責任田”和“示範田”,形成了黨建工作“書記抓、抓書記”的鮮明導向,有效解決了基層黨建工作停留於紙面,基層黨組織書記熱衷於“形式黨建”的現象。

“責任田必須親自耕種,只有自己種,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田裡才能長出豐碩的‘果實’。”在談到如何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時,新民鄉黨委書記王有連感觸頗深。

民和:脱贫路上党旗高扬

大莊鄉臺集村“第一書記”王斌雲向貧困戶瞭解肉牛養殖情況。

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力

“這是2016年新建的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裡面配備了遠程教育、農家書屋等設施,開會學習都在這裡,現在是全村‘人氣’最旺的地方。”古鄯鎮七里村黨支部書記陳芳蓮高興地說道。

一直以來,民和縣把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作為加強基層基礎建設的重點工作來落實,僅2017年,就整合項目資金1.06億元,修建標準化辦公場所100個,並配備了辦公桌椅、檔案櫃、遠程教育、空調取暖等設備。截至目前,全縣新建或改擴建標準化黨員活動室302個,覆蓋率達96.8%,解決了廣大農村黨員“無處開會、無處學習”的問題。

在抓好陣地建設這個“硬件”的同時,民和縣各級黨組織也在狠抓黨支部“軟件”建設,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

民和縣在全縣推行鄉村組織“方陣管理法”,大力開展軟弱渙散黨組織專項整治活動,完成了“第三方陣”32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的整頓任務,形成了“對標學習、比肩趕超、力爭上游”的良好氛圍。

同時還選優配強了村“兩委”班子,讓一批脫貧致富帶頭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雙強”型優秀人才進入了村黨支部班子。並通過逐年動態調整村幹部報酬,為村幹部購買人身意外保險,嚴格落實村“兩委”績效考核辦法,有效激發了村幹部幹事創業的活力。

民和:脱贫路上党旗高扬

省金融辦給轉導鄉中灣村貧困群眾送來了大雁苗。

抓緊抓實黨員教育管理

民和縣各級黨組織全面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固定黨日”活動、“三級黨建微信群”為載體,組織黨員集中學習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和基層黨建知識,引導黨員知敬畏、明底線、作表率。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召開組織生活會,開展民主評議黨員等活動,強化了黨員組織觀念,喚醒了《黨章》意識。

古鄯鎮七里村老黨員李福存說:“以前,我們也開展一些學習活動,但次數少,村支書講得更少。這幾年,陳書記對我們的學習抓得非常緊,很多次,她拿來黑板給我們講課,用方言一講,就很容易記住了。”

在認真做好縣內集中學習培訓的基礎上,民和縣充分依託全省開展的“千名村幹部能力提升工程”等,狠抓優秀黨員和村黨支部書記“走出去”培訓,學習外地先進的種養植經驗、新農村建設、黨建工作經驗等,進一步提升了黨員的黨性修養、政治素質和致富帶富能力。

“我這是第三次外出培訓了,前兩次去了海東農村幹部學院,第三次去了江蘇江陰市華西村觀摩學習。幾次培訓,讓我們開闊了眼界,也轉變了觀念。”西溝鄉麻地溝村黨支部書記寧智勇說。

切實發揮“關鍵少數”作用

如何最大程度地消除貧窮,擺脫貧困,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之路?民和縣把黨員幹部作為精準扶貧的“關鍵少數”。

中川鄉前進村黨支部書記朱德林積極發揮引領作用,他帶頭成立的澤林合作社為村裡8名貧困戶每人每年帶來了15000元收入,村中成立的9個合作社,生產範圍涵蓋香瓜、黃桃、辣椒、旱菸、核桃等作物,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掙錢。

在老黨員李發輝的帶頭和引領下,北山整鄉易地搬遷項目快速推進,全鄉3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304戶貧困戶已搬出大山,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

民和縣為貧困村精準選派了173名“第一書記”,519名綜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扶貧駐村工作隊員,使群眾有了“主心骨”、發展有了“領頭雁”。

轉導鄉中灣村“第一書記”文通探索起了特色種植、養殖的脫貧新路子,他通過墊付種苗資金、邀請技術專家指導、預先聯繫收購的方式,動員村民試種了8.7公頃黃芪,引導貧困戶養殖3100只大雁,還協調企業無償為村民提供近萬元的草樹莓種苗。

在隆治鄉橋頭村“第一書記”李玉蘭的踏實行動下,橋頭村先後完成投資1800萬元,新建了村幼兒園,打通了斷頭路,修建了冷藏庫,建立了葵花旅遊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