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非要三才能生萬物,不是二,也不是四?

孫玉斐


道,是無極。

道生一,是無極生太極。

一生二,是太極生陰陽。陰陽就是兩儀。

二生三,是陰陽生四象。就是第三步推進,出現了四象。

好,四象,是什麼?

四象,是陽中的偏陽、陽中的偏陰;以及陰中的偏陽、陰中的偏陰。

同時,四象,更代表了升降出入的能量狀態…就是金木水火。水是入,火是出,木是升,金是降。

那麼,有了金木水火,就混合成為了第五個東西:土。也就是因為四象,出來了完整的五行!

因此,土的出現,意味著“後天”——就是大自然,出現了。

大自然就演化成萬物。——只因“五”,土!

所以,

天一生水,(天五生土後)地六成之。

天二生火,(天五生土後)地七成之。

天三生木,(天五生土後)地八成之。

天四生金,(天五生土後)地九成之。

天五生土,(天五生土後)地十成之。

而且,陽中的偏陽偏陰,陰中的偏陽偏陰後,就可以拓展成為了八卦,卦,就是掛起來的現象。

因此,到了第三步之後,萬物,就呈現出來給看見了。


淺中醫麥老師


你好!我是33老師。現在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要想把《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搞明白?

首先我們得了解老子提出的道是什麼?要先從源頭講起,可能大家才能明白真相。

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裡面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什麼“物”,居然能先天地而生?接下來的一句話。老子給出了答案: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這就是老子對道的定義。從這裡可以看出,道就是生長萬事萬物的源頭,以就是所有的物體都是在道的運作規律下生活。

然後道生一,這個一指的什麼呢?就是太極。

太極是一個整體,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就是所謂的道生一。

那什麼是一生二呢?就是這個太極整體,又分陰陽,所以一生二。在我們這個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分陰陽,比如,有好就有壞,有錯就有對,有男就有女,等等。。都是一分為二的,但是他們又是對立統一的。

那什麼是二生三呢?就是指陰陽相互作用就會產生出新的獨立體,這個就像人類的小孩一樣。陰陽相合就可以繁育後代。

那為什麼是三生萬物呢,而不是三生四呢?

因為二生三,這個三呢,又是一個新的獨立體。這個三又回到了一。等於說三又是一個太極。太極裡又有陰陽,並且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就產生出四種物質形態。

這四種物質構造形態,包括了這個世界上的所有萬事萬物的狀態。所以就是三生萬物。

那我們大家想想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像一個太極,包括,所有人,事,物。

所以我們看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應該全面的看問題。這樣你就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只看陰,或者只陽。也就是說好事情的背後一定隱藏著一件壞事情。並且這好事情壞事情還會相互轉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極樂生悲。所以我們應該端正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事物的發展。這樣我們才能活出健康,積極,陽光的精彩人生。


開悟者33老師


道德經中的一二三,既是基數詞,也同時是序數詞。就是說,它們既是指一個二個三個(1個2個3個)…直至N個,也是第一、第二、第三…直至第N的意思。作為序數詞,文中出現的次序已經正常體現了,不必多言,理解這段話的含義,主要在於其作為基數詞的含義,實際上也就是指數學方面的含義。

一,在道德經中地位至高無上,一即是道,道即是一,有“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二,居其次,因為萬物都是“負陰而抱陽”——這裡負與抱只是相對的兩面而已,不必一定是具體動作或位置——即萬物都是陰陽兩面對立的統一體。

三,指三生萬物,這個用現代數學觀點來看,如同三體問題有無限多個可能的答案一樣,無論偶然抑或必然,的確彰顯了古人智慧的洞察和深邃。公元十四世紀歐洲哲學家提出的奧卡姆剃刀原理,對人類的認知原則建議了最好的方案: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或者稱作“簡單有效原則”。老子則有“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應該已經說的足夠了,但是還有一個“四”。指“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指的是道、天、地、人。看來分量也是足夠。至於“五”,已經說到五色五味五音了,沒必要再瑣碎了吧?!


郭城3點14壹伍玖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水平、問到點子上了!👍👍🙏🙏😊😊

在《易經》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見吉凶,吉凶生大業。”《易經》講的是變化之道,譯成英文是《The BooK Of Change》。《易經》講事物變化發展的普適原理,是“太極生兩儀,兩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們是呈2的n次方遞生的,是普遍的變化模型,是理論。

在《道德經》中,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有無相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講的是道與德。《道德經》講的是實際,是現實中的運用。

按《道德經》的現實應用邏輯,“無”經過“道”生出“有”來,“有”就是“一”,這個“一”就是一個整體,整體衍化出二,叫“一生二”,“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所以“道生一”後,還要“一生二”,這裡的“二”必須是有陰、有陽。但現實中,有陰、有陽也不一定絕對可以繼續衍生,兩個雄性、兩個雌性,甚至兩個雄雌、兩個男女,不能繁衍生息的例子,時有發生。那麼,只有“二生三”確實發生之後,“三生萬物”才可能得以實現。

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它講的是“道”,是客觀的實際,這些“生”必須是現實的衍生,它們都是遞進衍生的。“三生萬物”的前提是“二生三”,“二生三”的前提是“一生二”。如果沒有“二生三”的前提和實現,就不可能有“三生萬物”的延續。所以,必須有“三”才可能有萬物的衍生。“二”不能直接衍生萬物,沒有“三”也不可能有“四”。

《易經》講的是變化的規則模型,《道德經》講的是道在自然中的客觀實際,二《經》和二《經》中的“生”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一個概念,不可將二者等同。

(以上為一己一時之觀念、認識,當然也可有其它更好的解釋方法。)


沃克特爾


《老子》這本書在2000多逆流傳過程中,出現許多錯誤,因為紙發和印刷術發明前是刻在木竹上,靠傳抄流行,傳抄出現錯誤。老子原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萬物”,在三與生之間原應有個省略號,但古人沒有發明省略號,後人在點逗時就點逗成“三生萬物了”

總之,老子原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生五五生六六生七七生八八生九九生十……”,後人傳抄中覺得麻煩直接把三後面都省了。抄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後人點逗時不加思考點成“三生萬物”。

正確的點逗方是“二生三,三生……萬物”或“二生三,三……生萬物”。我是國學小師,不會騙你的。[大笑][大笑][大笑]


國學小師


特別欣賞老子的這段話,不請自來了。這段話的每一句都意味深長,耐人琢磨。且聽我一一道來。

道德經一開篇就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世界最初的狀態是一無所有的空。這一點跟佛家思想是吻合的。這麼說來,這句話應該說成是無生一或者是空生一。但為什麼說成了道生一呢?這就是老子的高明之處了。老子認為即使是一無所有的狀態(特意沒用時候這個詞因為時間也不存在)道還是存在的。一則代表了一片混沌,這時候還沒有天和地,形象一點地說這就是孕育出盤古的那個混沌的世界。它遵循著冥冥之中的道出現了。這一思想跟黑格爾所說的純無和純有的辯證思維非常契合。道既是有也是無,道生一是純有和純無的辯證統一。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一生二說的是,混沌的世界出現了陰陽兩股對立的勢力,它們相互作用使得本來靜止不動的世界變得生機勃勃起來。萬物就要產生了。

然而,老子並沒有說二生萬物,而是囉嗦了一下,又來了一個二生三。題主大概也有這樣的困惑吧。實際上,二生三非常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萬物的產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並非是一蹴而就。這個思想跟皮亞諾公理系的思想非常契合。零和一是純粹的自然數,1加一個數就可以得到下一個數,而每個數的後面都必然有一個後繼數,也就是二生三。不斷加下去就得到了整個自然數的集合,也就是三生萬物了。

老子這段話的每一句都蘊含了豐富的思想。這些思想直到兩千多年以後,才被後世的哲學家、數學家們繼承和發揚。我忍不住要給老子點一萬個贊。


日衝信息 黃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對中國古代有關陰陽之說不甚瞭解。在中國古代,認為單數是陽數,雙數是陰數。朝向太陽的方向是陽,背向太陽的為陰,突出來的為陽,凹陷下去的為陰。所以,人居住的地方,必須是單數層面的,而擺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因為祖宗先輩都是過世了的,即是在陰間)必須是雙數層面,東西方向(在八卦裡,東西方向是生路)是陽,而南北方向為陰。而1、3、5、7、9這些陽數里,9是最大的陽數,無比尊貴,一般都是人間帝王才能與之相配。在一年之中,一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和九月初九,都是重陽節(重陽意思是說兩個陽數同一個的),為了區分這些重陽節,又分別給這些重陽節取了名字,譬如一月初一叫春節,三月初三叫踏青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叫團圓節,九月初九沒有改,仍然叫重陽節。在古代,一為單,二為雙,三意味著眾,即多的意思。瞭解了這些,我們再來說一說《道德經》裡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意思是說道即是無極,一生二,即無極生陰陽,二生三,意思是說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所組成的,這裡的三即是代表眾的意思,也是表示陽世裡的一切事物。而四是陰數,不能用來表示現實世界(因為古代把現實世界稱為陽間,所以陽間裡的萬事萬物只能用單數來代表)。

不知道我的解釋是否清楚了。如不對請指正。


誠信贏天下173385042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什麼非要三才能生萬物?不是二,也不是四呢?

神仙不拿人識透,識透不值半文錢。《道德經》中的道生一,這個“一“指圓的太極圖只有一個。一生二,這個“二“是指太極生兩儀,兩儀指天和地。二生三,這個“三“是指上有天,下有地,中間就生人。所以三字經中的三才者,天地人。三生萬物,地球上只要有了人,就可以創造人間奇蹟的萬物了。這就是中醫《天人合一》觀,道生一太極,一生二的天地,二生三的人。人就是創造萬物的主宰者,所以人稱萬物之靈的高等動物的基本摡念。這就弄清楚了為什麼不是二,也不是四的原因了吧![贊][贊][贊]


用戶6131822359598


【子應的觀點】:其實“三”並不是真的是三,而是“多”的意思。

《道德經》是世界思想歷史的輝煌,讀它你可以直接攀上人類文明的珠穆朗瑪峰,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它談處世之方: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它談謀事之術: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5000字《道德經》,萬象森羅。

一、道生萬物,我們沒有必要想象得那麼複雜。

我們常講中華文化源於“易”,“易”就是“道”。“道”從哪裡來?“道”是天地沒有生成以前就存在的東西,所以叫作宇宙萬物的總根源。一切都是“道”生出來的。《道德經》講得最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中間那幾個字省略,就是“道生萬物”。”

這個過程好像植物的一種生長繁殖方式。道,好比一個種子,種子長為一株植物則為道生一;植物長出雄蕊雌蕊,則為一生二;雄蕊雌蕊傳粉則為二生三;植物結出無數果實則為三生萬物。可見此“三”非彼三。


二、我們可以透過表象看本質,也可以通過本質看錶象。

一生二”的“二”,代表對立統一的兩種事物,很多人把“二”解讀成各種具體的事物,其實沒有必要,因為這個“二”是象,在不同的事物中都有體現。

比如“二”在天的時候,叫陰陽,在地的時候,叫剛柔,在人的時候,叫仁義。

我們可以反過來看這句話——萬物歸三,三歸二,二歸一,一歸道。從紛繁的表象中思慮到本質,你會發現,萬物在根本上是如一的。所以,孔老夫子才說,“吾道一以貫之”。無疑解釋了表象到本質,本質到表象的本質相似性。


三、結合人生成長經歷

“一”是陰陽。蛇藏於在陰暗處,老鼠夜間活動,大樹不照太陽會枯萎,苔蘚沒有水就乾枯。

比如睡眠與學習。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本來我住在農村,每天和家人一樣,早睡早起。上課精力旺盛,加上勤奮好學,成績很快就上升了,讓老師和學生都刮目相看。那時候我覺得讀書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給我足夠時間,可以趕超任何人。這時候,睡眠與學習陰陽達到平衡,學習一路順利,考到了高中,非常開心。
到了讀高中的時候,老師說,高中是新的開始,過去的成績都不重要。我興奮不已,心想一定要一展雄才。城市生活,晚上都是很晚才睡,做事變得很快,不在沒有關係的人事上浪費時間,睡眠時間儘量壓縮。
後來出問題了,晚上失眠多夢,上課嗜睡。即使逐漸將繁重的學習變得輕鬆,可依舊難以改變身體狀況。直到放鬆了好長一段時間之後,才變好的,才體會到勞逸結合的重要性。

初中處於陰陽平衡,不需要調節,那就感受不到陰陽。放鬆了這麼長時間,同學又批評我太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了,有點懶,看來太過了也不行,我又得逐漸調節過來。


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一切合理就好。我們調節陰陽,達到平衡,而每個人平衡點是不一樣的,所以務求合理,合理就能合道。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交流,我們一起成長!

我是成長的子應,分享用心的成長心得和傳統文化,歡迎關注


成長的子應


一、“ 道生一 ”

道生,即無生。本來無道,強命名為道。這是老子的功德。

生一:非一;此一,即是道。道即一,一即道。一和道,非一非異。

一:即一體,故謂道體。此道體,非道體,是名道體。後來修道人,當如此領會,方合乎道義。

禪道一如,在大中華禪文化上,道體廣有禪名,分別為:一真法界;自性清淨圓明體;實相般若;一實相印;如來藏;無上大涅槃;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禪宗心法:無心是道。這是超越人的主觀意識之外的,必須覺悟實證,沒法理解。

二、“ 一生二 ”

一是道體,道體無形無相看不見,只能由相悟道。故知,二是道相,所以才說一生二,即一體生二相。第一道相,是:法界圓明內聖相;第二道相,是:海印森羅外王相。

這個就是心能把捉到的相,故老子曰:“可道。” 自性光明能做主,故謂之“可”。可道即二相,二相即可道。可道未離道,相即道,明矣!

這些一體二相等法義教理,在佛家華嚴大智慧當中,講得都是通透無比的。

禪宗心法:有心即佛。道相即心相,離相回到道體,當然成佛,即成為大徹大悟的人了。故,不可思議是覺悟法門,放下胡思亂想,就能從道相,回到本體之道。

三、“二生三”

“ 三 ” :是說的“ 用 ”。故是:二相生三用。

道相明瞭,了了分明。明白也未算了,會應用才是了。

故知,從二道相,起三種道用,是順乎自然,不起而起。故知,三者,代表“用”。起用的範圍,叫作“廣。” 即廣泛起用。廣泛的程度,叫作“周遍”。

三用:通達於應用,運用,凡夫之人在用,是笨用;於悟道者,都是妙用。妙用有三,故老子說二生三。

三,即三遍用是也:第一用:一塵普周法界用;第二用:一塵出生無盡用;第三用:一塵含容空有用。

這就是“非常道。” 非常至多之用。用“非常”說道,就是一切都是道派生而來的,這是哲學家的邏輯。這樣想不算錯,但開不了悟,只能幫取經人走過前面八十集,在取經第八十集時候,反而影響開悟。最終放得下,當下開悟,一悟即至佛地。不了知此法此道,更加迷惑。迷人不知取經,雖在道用中,心性仍迷惑。

通常人以為用即能,是能用。道非能,一非能,二非能。現在講三,三即能。故知是用即用能。為了悟道方便,我們稱之為“體能”。其實,道體是無能無不能,但當成無能才合乎心。(限於篇幅不在多說了)

以上是二相生三用。

四、“ 三生萬物 ”

如果前面的法義不瞭解,直接說三生萬物,理解更不容易。

三種遍用,這種用能,是創造能。萬物也是約數,其實是無窮無盡之用。創造出來為了應用。應用為了創造。人類回不到原始點,回不了家,回不了本體,都是迷惑在森羅萬象的道用上了。三生萬物,即生出森羅萬象,然後貪玩的孩子就忘記回家了。人類就是卡機在萬物上了,即是:忘記三,忘記二,忘記一,忘記道了。

這一切不離心。離心無別法。

道是心道。一體是心體。二相是心相。三用是心用。萬物是心迷。凡夫之人在森羅萬象裡迷茫徘徊,不知所終。

心靈迷失,物何能救?

貪心不除,難以回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