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您覺得魯迅當年譏諷那麼多名家,有沒有必要,有什麼實際效果?

騎驢去高考


我認為魯迅先生當年譏諷那麼多名家都是有必要,有用的。

在當年魯迅先生被稱為鬥士,他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了一生,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他的話,那麼只能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在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魯迅本打算去日本留學學醫的,但是在一堂醫學課上,學校播放了一部幻燈片。魯迅看到裡面有一名中國同胞即將被日本人斬首,而邊上無數圍觀的中國人一臉麻木,魯迅猛然醒悟:“醫學並非一件要緊事,我們的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度,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從此,世上少了一名叫周樹人的醫生,多了一位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是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來日本的,但是當他發現救思想比救病痛更為重要時,他便做出了歷史的決擇。

由於在日本的經歷,讓魯迅明白了中國社會、文化和民眾的精神與人性的弊端,所以從科學的啟蒙轉到精神的啟蒙,試圖用手中的筆,喚醒民眾魯迅很早就是一個憂國憂民的熱血青年,早在1903年時,他就在《浙江潮》上發表過一篇《斯巴達之魂》的文章,裡面寫道:“世有不甘自下於巾幗之男子乎,必有擲筆而起者矣”,也許從這時起,魯迅便立下了用筆作武器進行戰鬥的革命精神。

魯迅的青年時代,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變化,但無論是護國運動,還是護法運動,都沒有解決中國的問題。“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才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為革命搖旗吶喊,期望用自己的文字去啟蒙那些麻木不仁的國民。他的以筆代戈就是為了拯救國人思想,拯救中國於危難中。

以上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小草幸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魯迅當時譏諷吐槽的那些個名家大師們,其實事後並未對魯迅有過“反攻倒算”,尤其是和魯迅比肩的胡適,寫事作文每每提及魯迅,總是溢美之詞多一點,如果說他對魯迅的攻擊還算有反應的話,那就只有在日記中記錄的一段話可為佐證:

此人已精神病。

以上寥寥數字已經是胡適絕無僅有的對魯迅的抱怨。

事實上,魯迅活著的時候樹敵龐雜,不只是胡適,梁實秋、劉半農、錢玄同甚至是對他有知遇提攜之恩的蔡元培也未能迴避魯迅的“匕首投槍”,都常常因為一些瑣事被魯迅詰責拷問,搞的左右支絀,狼狽不堪,更遑論人品成渣的郭沫若之流了。

在魯迅如椽巨筆下,能風光起來的人幾乎沒有,就連建國後名聞遐邇的理工男李四光也曾經因為楊蔭榆而被魯迅一週內發十七篇文攻訐,搞的異常狼狽。

現在說說魯迅當年譏諷諸多名家大師是否有必要。

另類君認為,不太有必要,但是卻絕對需要。

魯迅當年炮轟的諸多名家之中,絕大多數都是意見不合的正人君子,例如胡適、林語堂(人設崩塌是後來的事情),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如果意見相左的話,打打筆墨官司無傷大雅,即便是相互吐槽兩句也不是什麼大事兒,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嘛;

當然也有純粹是被迅哥兒看不順眼的,例如徐志摩、梁遇春、梁實秋、邵洵美等,更有因被攻擊而“奮起還擊”的案例,例如顧頡剛、陳西瀅師徒組隊汙衊魯迅《中國小說史綱》剽竊的鬧劇。

綜合以上這些分類,對魯迅來說,雜文就是武器,是他直抒胸臆的必要途徑和方法,同時也是他的事業和用以餬口的謀生職業。

換做我們今人,如果能在自媒體上一邊與人相互吐槽,一邊又能以此揚名立萬,養家餬口,想來,哪怕是懟遍圈裡圈外,也是信手拈來的吧。

我們以魯迅懟人的初衷和性價比來做考量。以魯迅的文筆功力,在當時乃至是當今的網絡時代,幾乎是無可匹敵的存在,細數魯迅歷次與人筆戰,從未有過敗績。

說句難聽的,正是因為有對自己文筆的絕對自信,魯迅才能在文壇馳騁一時,見誰懟誰。

例如魯迅懟女子師範學校的校長楊蔭榆,如果深究的話,魯迅純粹是為自己新交的小女友許廣平出氣,但魯迅放出的《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至今還是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名篇,楊蔭榆儘管是留過洋的女海歸,但抱殘守缺,固執於封建禮教的繁文縟節,其本身就在新文化運動的大環境下不成氣候,又哪裡是魯迅的對手?

儘管她後來軟磨硬泡,通過李四光老婆的鄉誼讓李四光幫她圓場,而李四光後來又找密友徐志摩幫腔,但在魯迅的如椽巨筆下,統統一掃光,最後都不得不偃旗息鼓,緘口不語才算了事。

不只是他們,就連皓首窮經的老學究章士釗,也因為“二桃殺三士”的典故引用失據而被魯迅逮著,可著勁兒的笑罵吐槽,讓老章惱羞成怒,卻也徒嘆奈何。

我們細想一下即可得知,魯迅在罵人中既能抒發情緒,又能揚名立萬,何樂而不為呢,至於豐厚的稿酬,權當是發文的紅利了吧。

綜上所述,魯迅懟人不算太有必要,但是絕對需要,換成是讀者君,恐怕也會如此的吧,至於其效果,那就當做是魯迅在文化界和作家圈子裡開疆拓土了吧。

另類君一己之見,請讀者諸君斧正。


另類文史


魯迅一生積惡如仇,痛斥人心的虛偽與險惡,他毫不留情怒罵與鞭抽,使一些人的醜行不敢過於放肆,這既是對敗類的警告,也是世人的提醒。

為啥魯迅被譽為,民國時期的文化戰士,因為他手中的筆,就如同一把鋒厲無比的刀,敢剖析社會上的一切醜惡。刀刀見血,入骨三分。

對社會而言,影響是深遠的,對他而言,時光越久遠,他的形象就越是高大!



側身天地我蹉跎


魯迅先生懟郭沫若的這句口水詩,網上流傳已久,但在《魯迅全集》中根本找不到,相信他再不屑於郭之人品,也不會編排這種無聊至極的口水詩吧,因為他說過“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鬥”。所以,很多事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貌取人,得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不能看魯迅先生留著黑鬍子總顯得很嚴肅的樣子(他只留存一張開懷大笑的照片),就認定他一準是個有才華但特高傲特高冷特難接觸的人。據接觸瞭解他比較多的徐懋庸、馮雪峰等人回憶文章所載:先生是個平易近人,待人真摯和善的人,對待通知真的是“俯首甘做孺子牛”的。我可以用兩個故事進行佐證。對待家人方面,他身為長兄一直特別關愛周建人、周作人兩兄弟,他在北京八道灣籌錢買了大房子後,三戶人家吃住在一起,本可以其樂融融,誰知道周作人的日本妻子,不僅奢侈成性而且刁蠻狠毒,惡意挑撥兄弟關係,致使兄弟失和,逼迫魯迅帶著妻子母親搬家。鳩佔鵲巢,何其無恥!對待青年方面,他總是大度的提攜後進,全心全意的扶持。有一次病中幫助編稿,竟至吐血。還有臉皮厚的一對青年夫婦,竟在他家常住數月,白吃白喝賴著不走,他竟能忍耐,最後還是許廣平將他們攆走了。\r

魯迅先生與郭沫若之間確實有過誤解和恩怨,不過起因於郭沫若的無端攻擊,後來因為畢竟是同一戰線上的,魯迅與他主動和解了。至於他與胡適等人的矛盾,也不過是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觀念政見不同,出現了衝突,並不涉及私人恩怨。\r




不惑之年騰細浪


關於,你覺得魯迅當年譏諷那麼多名家,有沒有必要,有什麼實際效果?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並回答問題。

那些年被魯迅譏諷過的名家

魯迅一生罵人無數,下面舉例四位被魯迅譏諷過的名家及分析起爭執的原因。

1、郭沫若

在魯迅眾多的批評對象中,罵得最狠的當屬郭沫若。罵戰起因是因為郭沫若挑起的,他寫了篇文章罵魯迅,後來魯迅的回應也是十分狠。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某人”。但是,後來郭沫若先生卻是這麼評論魯迅先生的,“魯迅始終是為解放人類而戰鬥一生的不屈的鬥士、民族的精英”。

2、胡適

胡適,中國倡導白話文的第一人。惺惺相惜的兩個人起爭端是因為1928年爆發的“女師大風潮”,胡適認為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生不應該參與其中,魯迅則恰恰相反,因此引發的論戰。

3、葉靈鳳

罵戰的起因是1928年葉靈鳳在其編輯的雜誌《戈壁》上面放上魯迅的插畫,配文字:“陰陽臉的老人,掛著他以往的戰績,躲在酒缸的後面,揮著他‘藝術的武器’,在抵禦著紛然而來的外侮。”挑起了魯迅。

4、梁實秋

梁實秋是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是中國第一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人。罵戰起因是因為梁實秋發表了一篇反駁盧梭教育觀點的文章,而魯迅一向支持盧梭的,梁實秋反駁盧梭就是開罪了魯迅。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是梁實秋因為靠著長期積累的罵戰經驗,寫了一篇《罵人的藝術》,總結出了數招罵人的方法。

產生了什麼實際效果?

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與魯迅的對罵無一例外都敗下陣來。就像李敖說的,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關於魯迅的譏諷形成的實際效果,我主要總結三點。

1.促進評論文壇的發展。民國的特殊歷史條件給了文壇百家爭鳴,欣欣向榮的景象。因為罵戰,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名篇,令人歎為觀止。可以說,魯迅譏諷各位名家之後你來我往的爭辯文章,你追我趕,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促進了文壇的發展。

1、正三觀。在特殊的歷史轉折點,魯迅的評論文章可以給更多的年輕人一個正面的形象。幫助年輕人正三觀,有所為,有所不為。

2、正風氣。在當時日益俱下的社會風氣裡,道貌岸然的小人比比皆是,他們嘴上說者漂亮話,私下 裡卻幹著苟且之事。魯迅充當執鞭人,肅正社會風氣。

3、照妖鏡。魯迅的譏諷,可以讓另一些正處於這個勢頭的或者即將往這個朝向的當事人有一個警示作用,就相當於照妖鏡,給人予更多的反省。

如果魯迅未曾棄醫從文,每天救治的人數是有限的,但是在拿起筆桿之後,警醒地是數以萬計的人。他無所畏懼、嫉惡如仇的氣概給社會帶來了許多正面的覺醒。

魯迅這麼做有沒有必要?

魯迅這麼做很有必要。他一個人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置生死於度外,不是出於個人利益,也不是出於道德綁架,而是讓一個社會變得更好,讓那些囂張跋扈、極其醜陋的行為得到眾人審視,讓那些為非作歹之輩得到嚴懲,正三觀,樹風氣,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尊重,有尊嚴地追求理想。

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是一個鬥士,棄醫從文,端起筆桿,對一切腐朽的荒謬的人和事予以痛擊,進行不屈不撓的戰鬥,這是一位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的大師對這個時代深沉的愛。

魯迅以身作則踐行自己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裡中國人脊樑的形象。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正如作家臧克家詩歌《有的人》裡面說的那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魯迅先生將會被世人永遠銘記。


復活的人




首先,我們要從魯迅先生的經歷與性格分析魯迅當年譏諷名家的原因。魯迅出生在一個封建沒落的仕宦家族,後來去南京求學,再後來他去日本留學,結識了藤野先生,在他看到那部著名的“幻燈片事件”後,讓他確信要去提升民族的整體素質,要改變國民的精神,而轉型投身於文學。魯迅由日本回過後,先是教書,然後進入民國政府教育部工作。他對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府的碌碌無為等陋習深感失望。辛亥革命失敗後,讓魯迅看不到民族的前途與光明。魯迅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正是他對社會的深層次思考和自己性格的形成。我們從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這句話,幾乎就會了解到他的全部特性與精神。



其次,我們從魯迅先生當時譏諷那些名家的時代背景。剛才,我說了魯迅既深通舊學,又接受西學的啟蒙,先進與落後的兩種文化在他的內心深處產生了碰撞與融合,從而像噴泉一樣在他的筆桿子裡流淌。許多不瞭解魯迅的人們,只是知道魯迅善於罵人,善於譏諷那些名家,卻根本不瞭解魯迅為什麼要用筆去譏諷人,去罵人。我們知道魯迅譏諷或開罵的範圍很廣,既罵政府,也罵文人,特別是把矛頭對準一些名家和名流。在魯迅的遺囑中,曾有“一個都不原諒”的記載,在某種程度上說,魯迅到死也不原諒別人。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存在的那些迂腐陳舊的習慣,魯迅至死也沒有原諒。魯迅罵過的名家名流確實很多,可謂下筆如刀,毫不留情,近似處處樹敵的局面。比如在文學界,魯迅就曾懟過樑實秋、郭沫若、徐志摩、林語堂、錢玄同等,還和李四光、竺可楨、梅蘭芳論戰過,甚至對一些日本作家也不讓過,對泰戈爾,弗洛伊德等都曾怒懟過。其實,魯迅當時也不是隻會譏諷罵人,他也曾對一些名家進行褒揚的,如魯迅對自己欣賞的文人會幫助別人出書寫序跋的,包括魯迅點評過的小說有很多是名家名作,比如他說巴金是中國第一流的作家,他說周作人和林語堂的散文是第一流的,比自己的;他稱讚胡適的新詩比自己寫的好等等。



再說,我們要正確理解和看待魯迅當年譏諷名家的必要性和實際效果。魯迅當時懟過那麼多名家,有沒有必要,甚至有沒有實際效果。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毛澤東主席是魯迅的讀者,毛主席生前對魯迅的書精讀、深讀,研究的很透。有人曾誇到,魯迅和他的讀者毛澤東,據說是真正懂得中國的“一個半”人。毛主席生前對魯迅曾有過兩次評價: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我們從毛主席對魯迅先生的這一評價,就會讀懂魯迅先生當年魯迅譏諷那麼多名家有沒有必要,甚至有沒有實際效果了。

我的回答不知道您是否滿意,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的平臺,我們可以繼續深入交流與探討。共勉之。


魯源


著名作家餘華認為,一個人的童年往往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我贊同。

大家知道,魯迅曾經借狂人之口,說出翻開歷史一查,密密麻麻只寫著吃人兩個字的話。

翻開魯迅的人生一查,可以發現魯迅對社會和他人的看法,是他特殊的童年和少年決定的,並且無法更改。

魯迅童年,祖父是內閣中書,父親是秀才,家有 40 多畝水田。魯迅12歲,祖父科場案發,被捕,自己乞食於外祖父家,家境“由小康墮入困頓”,父親常借酒澆愁,並吸食鴉片,導致大口吐血,全身水腫。

祖父科場案發後,在世人侮蔑的白眼中,小小魯迅奔走於當鋪和藥店之間,不但因祖父科場案遭受貧困,成為“乞食者”,還要蒙受恥辱遭受欺凌,曾經在族人大會上被迫在不利於他家的文件上簽字。

世人的勢利、刻薄和社會、族人加予的欺凌,使童年、少年魯迅長期處於壓抑、孤獨、愁苦、憤激、沉痛、漆黑之中。久而久之,其孤獨、憂鬱、慣於注視陰暗面的性格就定型了。

在從小康而墜入困頓的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這就是魯迅從童年少年人生得來的結論。

給家庭帶來大禍的魯迅祖父周介孚生性強硬,即使被捕獄中,不但不討好收買官吏獄卒,還罵人、打人。

臬司有次到獄中點名,犯人按例都答“有”。臬司因為周介孚以前做過官,算是官場前輩,點到他的名字時特意站了起來以示尊敬,周介孚卻恨恨地回了聲“王八蛋”。犯人出獄時,獄卒照例會來敲詐一筆,周介孚拿起門閂就打,獄卒抱頭而逃,他還在後面追了一段,才

恨恨地停下腳步。

不但罵官打獄卒,還罵皇帝(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被追究),罵親人,甚至死後還罵,他生前預留一副給他自己的輓聯,據魯迅解讀,仍然是罵親人。

總之,他覺得科場作弊的很多,為什麼單獨他被查辦,後代親人,為什麼那麼窩囊不孝?

除了高智商的基因遺傳於魯迅,魯迅祖父這罵人的一切,對魯迅肯定有著深刻影響。

魯迅成年,看見的也不光明。

在日本求學,其實非常勤奮,卻遭受種族歧視,成績好一點,就認為是作弊。後來在教育部任科長14年,兢兢業業,獨當一面,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可謂殫精竭慮,還是國徽主要設計者——不僅文學,在美術設計這方面魯迅也真是偉大天才,他獨立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至今無人超越。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書法,與郭沫若亦不相上下,只不過一個長於小字,一個長於榜書。

1912年8月,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欽點三位教育部薦任科長:周樹人(魯迅)、許壽裳、錢稻孫研擬國徽

圖案。

可是魯迅在部裡看見的只是黑暗:欠薪,裁員,且被裁掉的反而是那些積極肯幹認真負責的。

至於為魯迅譏諷的名家,最有名者為胡適、郭沫若。

胡適、郭沫若俱為新詩奠基人和學者,雖然魯迅在思想、小說、設計這三方面的高度和建樹至今無人超越,但新詩和學問這兩方面魯迅是短板,雖然他絕世天才,但他學歷較低。

魯迅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後,交往的是曾為共產黨總書記的瞿秋白,他甚至視瞿秋白為兄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又有共產黨員馮雪峰與其聯繫,所以罵起資產階級及其“乏走狗”來,越發理直氣壯,成為民國最有力掘墓人之一。

事實上,魯迅之投奔無產階級,出於自覺,並非矯情,因為童年少年,家中確實“無產”,可以平等交往的,僅有閏土那樣的“勞動人民”子弟。

共產黨方面對他的評價是:魯迅及其文學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段歷史相聯繫,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文化戰線上的一面旗幟。魯迅的方向,被共產黨認定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被毛澤東定義為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但是,魯迅自述,病到“連拿報紙的力氣都沒有了”的時候,還有自認比魯迅更加無產階級的“四條漢子”“打上門來”。

此前還有更糟糕的,魯迅自幼擔起家庭重擔,於家庭、兄弟,貢獻最大,卻被迫遷出自己掏錢在北京買的房子,並遭親弟、弟媳毆打,還流言至今,說是偷看兄弟媳婦洗澡。

這樣看來,魯迅之罵人,綜合起來看,原因應該是我隨筆裡的一句“名言”:

“社會給予人們的,人們往往會還給社會。”

魯迅在文學和思想方面,是中華少有的傑出的超人,但在個人恩怨方面,可不是超人。

這方面的超人有嗎?有。

例如被魯迅嘲罵“寡婦主義”的楊蔭榆女士,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大學校長。

魯迅文章《寡婦主義》裡的“寡婦”或“擬寡婦”的校長及舍監,是指當時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和舍監秦竹平一類人。舍監,是當時學校裡管理寄宿學生生活的職員。

楊蔭榆女士的人生,比魯迅還要孤獨不幸,出身書香門第,早年婚姻不幸,後來終生不嫁,被人咒罵“滅門婦”,但她並不報復社會。楊蔭榆女士學養深厚,希望學生好好讀書,卻被學生驅趕,離開北京,但她並不記仇,後來抗日戰爭,不僅嚴詞拒絕任偽職,為了保護學生,還多次親赴日本司令部當面抗議,致被日本兵槍擊,拋入河中,見手臂在動,補搶射殺!

(圖片選自網絡)


大悔憶智冰


文學的好處在於它會保存流傳下來作為憑證,早期魯迅先生是學醫的,後來才從文,他去日本留過學,有過很多日本友人,他寫過很多散文,很多有趣的事,我們印象中的他可能一直是比較嚴肅的,平頭,留鬍子,抽菸,如果你有時間多查閱一些關於他的資料,會更喜歡他這個人,民國時期是思想最開放的,罵人,文人之間互損也都是正常的,只是相比較可能魯迅罵人最多,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照片去世的時候跟妻子說:忘了我,過好以後的生活。



張大陽的隨記


對於魯迅當年冷嘲熱諷一些社會名流,我們可以這樣看:被魯迅譏諷的那些名家,他們或者咎由自取,或者倒黴活該;魯迅借某些人的所作所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主張,闡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對我們來說是一筆寶貴財富。

有日本研究者說,魯迅的思想,在東亞屬於一流的,甚至是超前的,他代表了東亞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革的最先進思想。魯迅沒有系統、學院派的長篇鉅製,他的思想都是通過短小篇章顯示出來的。一是小說,二是雜文,其中以雜文最為直接。比如在中學課本常選篇章《拿來主義》,簡短論述了向西方先進文明學習的必要性和“拿來”的原則,時至今日仍然有深刻的意義。至於說魯迅在文中譏諷的“一路掛過去”的畫家們,“以腳報國”的女士,因梅蘭芳出國交流而歡呼雀躍的人們,是不是活該受到譏諷,細究這筆陳年舊帳還在其次。

平心而論,被魯迅譏諷的那些人(名家)大多是咎由自取的。比如那個“才子+流氓”的郭沫若,比如那個慣於揮舞鞭子的“奴隸總管”周揚,無論他們後來是否幡然悔悟,無論他們是否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人們有目共睹。

魯迅在譏諷文字中顯示的深刻洞見和先進思想,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理解或棄置不顧,那是我們的損失,於魯迅毫無損傷。



從北向北


一個人在世的時候被別人稱為十全十美實在是一件很丟人的事,不信你看乾隆,晚年自稱“十全老人”,而其後如何,我不說了,其結局大家也知道,屍體被人家挖出來,屍骨散得滿地都是。相反,那些早就看透了現實的殘忍而自甘墮落的人,倒是讓人無比羨慕與欽佩,不信你看老莊,一個神遊世界,一個譏諷世間,都成了一等一的大人物。

一個人,整日把自己裝在烏托邦裡實在是很可憐的,因為害怕面對殘忍的現實,他用不理會來麻痺自己脆弱的靈魂,這種人,遲早會贏來身敗名裂的光顧,不信你看陶醉在物質海洋裡的唐玄宗,貪圖一時清靜的咸豐帝,既是當時之罪人,亦是祖宗之叛逆。而一個人直面現實的殘缺,去調整與梳理重重的不順,把一切向健康的方向上引導,逐漸牽動整個大局的轉動,你看英雄武略的康熙大帝,知其能與不能,凡事儘量去求最優,但絕不是得過且過,這是他與自己孫子在睌年最大的不同。

一個人敢笑罵人間,不顧禮儀廉恥,這種人實在是讓我欽佩。在他們驚世駭俗的言論下,必定有對這個社會深刻的洞見,他們直陳利害,直擢心臟,讓人覺得痛快又拍案叫絕!他們語言汙穢,因為你不能彬彬有禮於一個正在實施猥褻的強姦犯,你必須比他更下流,你才能在身體上與精神上都把他震懾住。所以莊子從來都不避下流的人與下流的事,因為我可以無底限地下流,直到你發覺自己真地很下流!

如果你問我,郭沫若早期的行為像什麼,我說真地像一條狗,而且像一條斷脊之狗。他真正讓人鄙視的地方是他的心口不一,是他明明行為齷齪,還要千萬百計維持自己君子的形像,真是一流文人的派頭,下流貨色的舉止。歷史上這種人實在是太多了。

一個人以歷史為敵,以內心的骯髒為敵,方能直面他人的骯髒與齷齪,才能擢痛別人的心,讓人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很可惜,這個世界上以十全十美與紳士為道德標準的人太多了,所以造出很多娘娘腔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