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歲月留痕」 童年的寵物——鳥雀


  


「歲月留痕」 童年的寵物——鳥雀


  

  記不清小時候曾經“撥攏”過多少種鳥兒和多少隻鳥兒了,(我的故鄉把飼養、餵養稱作“撥攏”——例如,撥攏豬,撥攏孩子等等),卻記得自己撥攏的第一隻鳥兒和最後一隻鳥兒。

  幾十年過去了,那些撥攏鳥兒的快樂和悲傷都已淡漠,所能記住的只是那些得到鳥兒、撥攏鳥兒、失去鳥兒的過程。

  我撥攏的第一隻鳥兒是一隻翅膀已經長長、快要會飛了的家雀(麻雀)。

  那隻家雀好像是從廈門回家鄉探親的父親給我的,我關於父親的第一印象也是和這隻家雀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

  那年我六歲。

  敢肯定是六歲而不是五歲或者七歲,是因為家裡至今保存著一幅大照片——母親說,那是我六歲那年父親回來探親,全家一起到城裡照的。

  在那張照片上,奶奶穿著藍色的大襟褂子坐在中間的凳子上,我穿著紮在藍色短褲裡面的白色短袖襯衣和穿藍白相間海軍服的哥哥站在奶奶的兩邊,母親穿著列寧服抱著噘嘴巴的大妹和父親並排站在後面。

  那時候,我的二妹和小妹還沒有出生。

  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是我和哥哥在院子裡逗那隻家雀玩兒,那隻家雀蹦啊跳地鑽進了豬圈的牆縫裡。

  小家雀在黑鼕鼕的牆縫裡一聲大一聲小地叫喚,我和哥哥面對著石頭牆也是一聲大一聲小地叫喚。

  我們家的那隻老狸貓陪著我們蹲在牆根,眼睛骨碌碌地盯著牆縫。

  家雀的叫喚不好模擬,我和哥哥的叫喚就一個字兒——哈——哈——

  那哈的聲音是我們給小鳥兒餵食時的招呼,目的是讓小鳥兒張開嘴巴。

  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小家雀還是躲在牆縫裡不出來,我和哥哥便失去了等待它出來的信心。

  父親出現了。

  記不清父親是用了什麼法子把那隻小麻雀給弄出來了。

  午飯後,我和大平等幾個小夥伴到村西的一條大溝裡玩“打滑嗤溜”——類似現在小朋友們玩滑梯,找一處比較平滑的溝坡兒,爬到溝頂,然後坐著朝下滑,週而復始,其樂無窮——天快黑了的時候,我們才戀戀不捨地回到家。

  剛一進門,父親就對我說,你看看,你光顧玩兒,也不餵你的家雀,這不,小家雀餓死了。

  父親走向正間靠北牆的方桌。

  那張方桌平日裡堆一些碗、盆之類的炊事用具,過年的時候就放祖宗們的牌位和插香用的香爐鬥以及奶奶給祖宗們的供養。

  父親揭開扣著的一隻海青碗,把死了的小家雀拿給我看。

  我哇地一聲哭了。

  母親把那隻小家雀放在鍋頭(鍋灶)裡燒熟了,父親彈彈灰,擇擇毛兒,撕了開來,遞到我的小手裡。

  奇怪的是,我吃那燒熟了的小家雀時,竟然沒了一絲悲傷和痛惜,有的只是享受美味的快樂。

  嘿嘿,那時候,可吃的好東西不多,一隻老鼠、幾隻螞蚱,在我們的眼中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我記得母親在生產隊裡勞動,就經常抓回一些螞蚱燒了給我們兄妹吃。

  母親用髮卡子把那肚子裡全是仔兒的喪門角(一種綠色的、頭腦尖尖、身子細細的螞蚱——“角”讀“夾”)別在頭上,我們看到了,就免不了歡呼一聲。

  那有仔兒的母螞蚱吃起來特別香。

  三十多年以後,當我開始經常地回憶往事,我忽然地想,那隻小麻雀怎麼能連一個下午都熬不過去呢?莫不是我的父親把它給掐死了?

  這個懷疑我曾經在父親面前提到過,可是,父親連那隻小麻雀都沒能記住,哪裡還能想起它到底是怎麼死的?

  我父親能夠記住的只是,那次探親結束後我母親帶著我和我哥哥送他到火車站的情景。

  父親和我們一起進了車廂。

  火車嗚嗚地叫了,我卻不想下來。

  父親和母親費了很大的勁才把我弄下火車。

  是的,那些情景,我也記得。

  我記得那車廂很寬闊,那車廂裡面全是讓我驚奇的東東,我還記得火車突突開走的時候,我和母親和哥哥站在鐵軌的旁邊,看著它象一條大大的長蟲,慢慢地爬遠了,不見了。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火車。

  最近十幾年來,我經常在晚間做一些十分相似的夢。

  夢中的我,突然想起了放在奶奶的三抽桌底庫裡的小麻雀,夢中的我,一下子想起了我有許多天沒喂那小家雀了,夢中的我,一下子聽到了那小家雀一聲又一聲有氣無力的叫聲。

  往往的,在我沒來得及拉開抽屜拿出鳥盒子的時候,那夢就醒了。

  夢醒後的我,心裡依然有一種恐怖的、害怕小家雀已經餓死了的感覺。

  



  在我所撥攏的鳥兒中,最讓我喜歡的是兩種鳥兒。

  

「歲月留痕」 童年的寵物——鳥雀

一種是柳燕兒。

  這種鳥兒我回老家的時候還常見到,綠色的羽毛,小巧玲瓏的身子。

  柳燕兒最喜歡矮樹,它在那些李子樹、柳樹、槐樹的枝葉中蹦來竄去,很是好動。

  它做的窩類似一個小小的圓吊籃,模樣很漂亮,是我記憶中最有創意的作品。

  它一般在柳樹和槐樹上做窩,選那枝葉茂盛、密不透風的地方,用草莖、樹葉等編織出拳頭大小的窩,吊在樹杈杈上。

  剛孵出來的小柳燕指頭肚一般大,紅紅的,渾身沒有一點羽毛,閉著的嘴是黃色的,張開來,便成了一個桃紅色的無底洞。

  也許是我餵養不得法,我從來沒有把一隻小柳燕撥攏到會飛的時候。

  因此上,小柳燕死的時候,我很悲傷。

  我多麼想看到它跟在我後面飛的模樣啊。

  還有一種鳥兒也是我最喜歡的,那就是釣魚郎。

  我不知道那鳥兒的學名,我們都叫它釣魚郎。

  釣魚郎的腿特別的長,它還特別能吃,幾乎可以和饕餐的山鴉鵲齊名。

  山鴉鵲吃雜食,螞蚱、蟲兒、苞米、地瓜都吃,釣魚郎卻只吃小魚小蝦兒。

  因此上,每每在白龍河岸邊的草叢裡拾到一隻釣魚郎,勞累就來了。

  放了學,我們拐上母親塞給的簍子,急急忙忙地便奔向村東的白龍河。

  哪裡顧得拾草剜菜?我們先抓魚摸蝦,給釣魚郎備下一天的食物。

  那時候的白龍河不象現在只是一條夾著塑料紙、礦泉水瓶子等等雜物的臭水溝,那時候的白龍河常年清水汩汩,裡面的小魚小蝦挺多。

  我們抓著抓著就上了癮,到了天黑的時候,就往往完不成母親交待的把簍子弄滿的任務。

  回到家,挨母親一頓罵,把抓到的魚兒挑出大一點的,給奶奶,奶奶把它們破了肚子,洗洗乾淨,放在碗裡,然後倒上一點醬油,讓母親做飯的時候放在鍋裡蒸著,於是,我和妹妹便有了一頓美味。

  最好撥攏的鳥兒是哈拉姆。(鵪鶉?)

  

「歲月留痕」 童年的寵物——鳥雀

哈拉姆一從蛋殼裡鑽出來就會跑就會自己吃食兒,它的模樣和小雞兒一樣。

  每年的麥收季節,總能得到一兩隻哈拉姆。

  麥子熟了,生產隊的大人孩子興奮起來了。

  磨鐮、燒綠豆湯、做“貼晌”(白麵和苞米麵攪和在一起做的大餅、卷子等等好飯食)。

  天不亮的時候,生產隊長的哨子就響了,大人孩子們吆吆喝喝地跟在隊長的後面,到麥地裡割麥子。

  大人從左自右一字兒排開,割得最快的那個人當把頭,排在第一位,(那是一個人人都盼望得到的十分榮譽的位置啊)其後,按照每個人割得快慢排下去。

  唰唰唰,鐮刀揮起來了。

  遍野的麥子倒下了,變成了一個一個的麥裹子豎在地裡。

  不多會兒,那些快手們就把差手拉在了腚後。

  我們小孩兒跟在大人的後面,拾掉落的麥穗。

  忽然的,有人大聲喊,哈拉姆!哈拉姆!

  那些和小雞一模一樣的小哈拉姆順著麥壟飛快地挪動著兩條腿。

  大家齊齊地站起來,扔了鐮刀,不管了隊長的白眼,不管了是否踩倒了麥子,開始了圍剿哈拉姆的戰役。

  戰役結束的時候,誰家的大人捉到了小哈拉姆,誰家的小孩就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

  當然了,也有把捉到的小哈拉姆送給別人家孩子的大人。

  我的哈拉姆一般的就是大叔大爺們送給的。

  歇息的時候,我們捧著那些小哈拉姆,找到螞蟻窩,把它們放到螞蟻窩的旁邊,讓它們吃螞蟻。(我們叫螞蟻為“雞陽”,哈哈哈哈,這些土話啊)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小哈拉姆不吃螞蟻,瞅空兒就跑,等住幾天,和我們熟了,就會跟在我們的後面,到處找螞蟻吃。

  它們低著頭,一啄一啄的樣子好可愛耶。

  

「歲月留痕」 童年的寵物——鳥雀


  我撥攏的最多的鳥兒是家雀。

  家雀最容易得到。

  到了春末夏初,我和大平、大堂們就到處找家雀窩。

  我們在故鄉的那些老屋的屋簷下,看地上有沒有家雀屎,聽上面屋簷處有沒有小家雀的叫聲,觀察房頂上有沒有叼著螞蚱的老家雀來往。

  家雀喜歡把屋簷處的一些破洞當它們的窩,它們叼一些碎草爛棉花,簡簡單單地鋪設一番,就在那裡面下蛋育子。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故鄉的老屋大部分是草披房。

  只有零星的幾座小黑瓦房散落在村子裡。

  奶奶說,小黑瓦房過去都是地主的,那些人家是土改分果實的時候才得到那房子的。

  因為草披房子多,所以我仍能記起蓋那樣房子的情景。

  大人們按照房子的寬窄,挖出溝,用石頭砌地基,地基高出地面半尺後,紮起和地基一樣厚的夾板,放在地基上面,小工們開始朝夾板裡面填那種有粘性的黃泥,填一層,劣實,再填一層,再劣實。

  劣土牆的情形很好看,往往成了我們小孩子眼中難得一見的光景。

  土牆到了丈把高,大人們用木橛子和葦箔做出屋簷,然後架樑釘椽子,再然後,鋪上高粱秸子或者葦箔,用攪了麥糠麥草的粘泥打屋笆,最後,鋪上麥秸草。

  這草房子就成了。

  這樣的房子經那風吹日曬,年代久了,屋簷下就容易爛出一些洞來。

  找家雀窩比較容易,老奶奶的那八間老屋,我家老屋前面四奶奶和大奶奶的老屋以及作了小學教室的張家家廟等等,都是草披房子,屋簷下到處都是破洞。

  只是,掏小家雀就有些費勁了。

  架人梯登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防備長蟲。

  大人們為了不讓我們爬牆上房,經常說一些嚇人的故事,說某某村某某人小時候掏家雀窩,掏出來一根長蟲,那長蟲順著他的胳膊一下子就鑽到了他的嘴裡,幾個人朝外扯,把長蟲掙斷了,長蟲頭卻鑽進了他的肚子裡。

  大人的警告和威脅雖然影響不了我們掏家雀窩的熱情,但是,卻影響了我們的工作進度。

  我們不管是誰上去掏,都要閉緊了嘴巴,將頭扭轉九十度,小小心心地伸進手去。

  那樣的姿勢自然的就讓掏家雀窩的行動變得有些恐怖,從而影響了速度。

  掏家雀窩的時候,最最希望掏到那種已經長出大翎但還沒有長出羽毛的小家雀。

  剛剛從蛋殼鑽出來的小家雀雖然好看也好撥攏,(柔嫩的紅身子,肚子像一個小皮球,閉著眼睛,稍有動靜,就會張開大嘴巴要吃的)但是要等到它會蹦、會上架、(讓小鳥兒站在食指上,另一隻手的食指橫在小鳥兒的胸前朝上抬,小鳥兒爬或者跳上去)會飛、會跟在人的後面飛,卻需要較多時日。

  那些長出了翅膀,快要出窩的小家雀則雖然具備了各種技能,卻知道了生氣,開始的幾天,它們不但閉緊嘴巴不吃不喝,而且瞅空兒就要逃跑,讓人費心。

  一個夏天和秋天裡,我總是要連續撥攏五、六隻甚至十幾只小家雀。

  我的一個遠房叔伯大哥,和我哥哥同歲,他是全村最會撥攏家雀的人。

  他撥攏的每一隻家雀都能長大並且訓練有素,他無論走到哪裡,那家雀不用召喚,或者跟在他後面蹦,或者在他的頭頂飛,一會兒越過他,一會兒落在他的肩頭,饞得我們眼睛都紅了。

  童年的時候,我最崇拜這個大哥。

  我撥攏的鳥兒長得慢不說,而且,容易死亡。

  死了的鳥兒一般都是瘦得不成樣子,放在手裡,很輕很輕的。

  這讓我經常的傷心落淚。

  在小鳥兒不吃不喝無精打采的日子裡,我會仔細地搜索六間老屋的牆壁,找喜蛛窩,抓喜蛛。喜蛛是一種愛在牆上做窩的小蜘蛛,在母親和奶奶的眼裡,它是吉祥物,抓的時候千萬不可讓她們看到,否則,是要捱罵的。

  據說那種蜘蛛可以治病。

  



  記憶裡,讓我最傷心的一次鳥兒之死是那隻老狸貓帶給我的。

  那天的中午,我在東屋的炕上玩兒。

  我家的六間老屋分成了兩個院子,東兩間,西三間,因為屋後就是大街,中間的那一間便開了大門,作了過道,東西兩個院子間有一道牆,牆上有一個窄窄的二道門。

  東屋的窗外,是一棵很大的石榴樹,這棵樹把整個的窗戶都遮住了。

  我把那隻剛剛學會了飛翔的小家雀放在石榴樹上,自己趴在窗臺上喚它。

  小家雀飛到我的手上,我高興地摸摸它的腦袋和理一理它的翅膀,再把它放到石榴樹上喚它。

  正那樣興高采烈的玩著,不知什麼時候那隻老狸貓蹲在了石榴樹下。

  當我再一次地把小家雀放在石榴樹枝上呼喚它的時候,只見那隻老狸貓嗖地竄上了樹,一口便把小家雀咬了去。

  我驚叫一聲,從窗口跳出去。

  

「歲月留痕」 童年的寵物——鳥雀

在兩個院子裡,我一邊吆喝一邊追趕老狸貓。

  老狸貓最後放下了那隻小家雀,竄上院牆,躲到了房頂。

  我哭著把那隻小家雀捧了起來,仔細看看,它已經死了。

  那天中午,家裡只有奶奶一個人躺在西間炕上睡覺。

  我坐在院子裡抽抽嗒嗒地哭了一會兒,悄悄進屋,打開母親的大櫃,踩著凳子,從抽屜裡偷出了兩個四方形的小鐵盒子。

  那是母親的寶貝。

  夜裡,我經常看到母親很仔細地從大櫃裡拿出它們來,翻弄著裡面藏的那些一角的錢、布票、糧票、工分本、黨員證等等物件。

  我把小鐵盒子的東西集中到一個裡面,把另一個裝了小家雀,埋在了石榴樹下。

  埋葬小家雀的時候,我記得自己一邊流淚一邊對它說了許多的告別的話。

  那次的傷悲,應該是最大的了。

  至於那個小鐵盒,母親直到今天也不知道它去了哪裡。

  母親剩下的那個鐵盒子裡,後來裝上了我和哥哥以及三個妹妹的高中畢業證書。

  四年前,父親去世後,我們把母親搬到城裡住,收拾老家的雜物時,我們又看到了那個落了單的鐵盒子。

  我們各人拿了自己的畢業證書,把那個已經鏽跡斑駁的鐵盒子扔了。

  

「歲月留痕」 童年的寵物——鳥雀


  我撥攏的最後一隻鳥兒,是在聯中二年級下半年得到的。

  奇怪的是,我怎麼也記不起那隻鳥兒是怎麼得到的。

  那是一隻我從來沒有撥攏過的鳥兒,我至今不知道那是一隻什麼鳥兒。

  現在想想,好像奶奶告訴過我它的名字,我卻忘了。

  那隻鳥兒體型比“老兒角”(讀“夾”)大,羽毛是灰色帶點的,模樣和“包包蘭”比較像。(前一種鳥兒和百靈有點像,頭上有一隻羽毛角。後一種喜歡在春天的麥地裡和秋天收穫後的花生地、地瓜地裡蹲著叫喚,顏色和麻雀差不多,身子比麻雀略大些——這些鳥兒現在都不見了)

  那隻鳥兒,是我撥攏的鳥兒當中的富翁。

  因為奶奶在我得到了這隻鳥兒的同時,把老爺爺留下的一個鳥籠子送給了我。

  那隻鳥籠很漂亮,我曾許多次的朝奶奶要,奶奶總是說,你的那些破鳥兒還見得用這麼好的籠子養?

  我在那之前撥攏的所有的鳥兒都是放在大大小小的紙盒子裡的,那種紙盒子是奶奶和母親用我們的書以及家裡的不能再用的碎布做成的。(呵呵,那手藝現在失傳了)

  聽奶奶、母親和村裡的老人說,我家老爺爺的爺爺是我們村的大地主,我老爺爺小的時候,很過了些公子哥兒的好日子。

  我想象著童年和少年的老爺爺,穿著小馬褂,手裡提著那隻鳥籠子,胳膊上架著一隻老鷹,(奶奶說,老爺爺最會熬鷹——訓練老鷹)在我們屋後的那條全村最寬最長的大街上閒逛,身後跟了許多穿著破衣爛衫的窮孩子,禁不住有些嚮往。

  呵呵,老爺爺留給我父親和我的東西只有兩樣,那隻鳥籠子和一隻同樣十分漂亮的蟈蟈籠。

  這兩樣東西十幾年前都被我兒子糟蹋了,這是後話。

  得到那隻鳥兒和鳥籠不久,我就被大隊革命委員會推薦上了高中。

  那是一九七一年的冬天。

  高中離家大約有七、八里路,校方要求離家較遠的同學住宿,我十分不情願地扛著鋪蓋和一個星期的吃食住進了集體宿舍。

  喂鳥兒的事情就由奶奶擔任了。

  每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就心急火燎地等待放學。

  放了學,就和幾個同村的同學快步如飛地朝家趕。

  別的同學急著回家看看父母和兄弟姐妹,急著回家讓母親做點好吃的飯吃,我呢,卻是急著回家看看我的鳥兒。

  其實 ,直到我十八歲那年年底參加工作,我還不知道掛念和孝敬自己的親人。

  有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天都快黑了,急急匆匆地回到家,一下子看到鳥籠子空了。

  正在拉著風匣做晚飯的母親告訴我說,那隻鳥兒飛了。

  母親還告訴我,奶奶看到那隻鳥兒朝村西張家老塋飛了,奶奶跟在後面追去了。

  我跑到老塋盤,果然看到奶奶在那裡一邊亂走,一邊呼喚那鳥兒。

  那時候的老塋盤已經沒了樹木,草也很少了,石碑也在幾年前砸光了,冬天的黃昏裡,只見一個一個墳頭光禿禿的分外孤單。

  我奶奶的一雙小腳穿著尖頭黑布鞋,裹腳布散開了一條,拖在枯草上。

  見到我,奶奶很難過,說,唉,都怨我,餵食的時候沒關好籠子門兒。

  我和奶奶找了一會兒,天地漸漸地朦朧了,仍舊不見那鳥兒的蹤影,我們只好回家。

  我垂頭喪氣地在前面走,奶奶垂頭喪氣地跟在我的後面。

  第二年初春的一個星期六的夜晚,十五歲的我和奶奶躺在一個被窩裡,摟著那隻老狸貓,第一次遺了精。

  

  那以後,我知道了臉紅,我知道了愛面子,我知道了努力學習。

  在高中裡,我當了學習委員,我成為了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撥攏過鳥兒。

  當然了,我也沒了那些因鳥兒而起的快樂和悲傷了。

  

  

「歲月留痕」 童年的寵物——鳥雀

辛希孟,萊陽作協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