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一場車禍使女主角朱莉失去了丈夫和女兒,作為唯一的倖存者,朱莉經歷了

自殺-逃避-抑鬱到最終釋懷的心理過程。

以上劇情出自電影《藍白紅三部曲之藍》(Trois couleurs: Bleu),由波蘭裔導演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執導,豆瓣評分8.5,片名取自法國國旗上的三種顏色,藍色象徵自由,影片以細膩沉鬱的風格展示了朱莉從創傷到恢復並重獲心靈自由的漫漫心路。劇情舒緩壓抑,對白很少,更多的是細膩而剋制地呈現了朱莉的心理狀態,片中無處不在的藍色元素更添了幾分憂鬱氛圍。

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闡釋朱莉的心路變化歷程,挖掘人物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電影海報


一,車禍創傷給朱莉帶來的影響

醒來時,女主角朱莉已經在醫院的病床上了,她纏著繃帶,打著石膏,臉上也是傷口。看到了友人給她放的丈夫和女兒的葬禮錄像,朱莉悲痛欲絕。朱莉的丈夫生前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作曲家,女兒五六歲,一家幸福美滿,然而車禍使一個原來美滿的家分崩離析。

確認愛人和孩子再也不會回來後,朱莉義無反顧地去了擺放藥品的房間,趁護士不注意,倒了一大把藥片吞下。直到被藥片嗆到吐了出來,朱莉看到面前驚訝的護士,放棄了自殺。

雖然沒有自殺成功,但是朱莉的心已經死了。車禍不僅奪走了她最愛的丈夫和女兒,也給她的精神和生活帶來重創。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人類遭受重大精神創傷後,7.8~80%的個體會發生心理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而導致明顯的甚至長期的精神痛苦。不同於其他精神障礙, 其發病源於創傷性經歷, 是指對親身經歷的或目擊的導致或可能導致自己或他人死亡或嚴重軀體傷害的意外事件或嚴重創傷的強烈反應。

PTSD的主要特徵有3個:

(1)反覆體驗創傷性事件, 如,侵入性的回憶和反覆出現的噩夢,伴有警覺性過高 (如易激惹或驚嚇反應) ;

(2) 保護性的反應, 如, 迴避與創傷相關的刺激和情感麻木;

(3)強烈的羞愧、內疚或恥辱感。

以下為朱莉的症狀表現分析:

  1. 反覆體驗創傷性事件

這種症狀表現為反覆闖入性地、痛苦地記憶起這些事件, 沒有警告, 就像“從天而降”, 不需要刺激或者相關引發物, PTSD個體可能會生動地看到當時的情境, 好像創傷再次發生。

如果遇到與此創傷事件有關的具有象徵意義的或者是實際的線索, 都會引發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 (恐懼、噁心、抑鬱等等) , 或者是生理反應 (心跳加快、出汗、呼吸加快等) 。

這種反覆體驗性症狀給個體帶來了很大痛苦, 一方面個體難以控制症狀的發生時間和次數, 另一方面它們會引發個體強烈的痛苦感覺, 就像再次經歷創傷事件一樣。

車禍發生後,回憶和悲傷一直如影隨形,束縛著她。看到丈夫和女兒生前的一切,簡直觸目驚心,痛苦至極。影片中時不時顯現的藍色光影,響起的丈夫曾創作的樂曲聲,以及持續數秒的黑屏處理,都是朱莉被回憶侵入的表現

清理房間的物品時,看到包裡的藍色棒棒糖,那是女兒生前留下的,朱莉痛苦地別過了眼睛。然後又用力地撕開包裝,大口大口地將棒棒糖嚼碎,吞下,抽搐的面部肌肉彰顯了她的心碎和極度的痛苦,此刻唯有用生理痛苦才能緩解一些心理痛苦吧。

看到丈夫的琴,她撫摸著,似乎在懷念,突然,腦海中又想起了丈夫創作的旋律,朱莉恨恨地把琴蓋砸下,發出巨響。然後,她把丈夫的手稿全扔掉了。

搬家後,在新的地方,朱莉也聽到有人在吹奏丈夫創作的曲子,她又被樂曲拉回了那段痛苦回憶。

朱莉在車禍中丟失的一條十字架項鍊被目擊者送來後,她看到那條項鍊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曾經的車禍。朱莉低著頭,用手捂住眼睛,又沉浸在了當時的痛苦裡。末了,她放棄了這條項鍊,留給了目擊的那個男孩。

過去像夢魘一樣,不管她去哪裡,都不放過她,常常毫無徵兆就侵佔了她的大腦。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被送回的十字架項鍊


2. 迴避與情感麻木

這是PTSD的核心特徵, 反應了個體試圖在生理和情感上遠離創傷。對創傷記憶的迴避可以暫時緩解痛苦, 但是卻強化了迴避性行為。

個體為了避免回憶起創傷和與之相聯繫的痛苦經歷, 往往以一種單調固定的方式生活。

為了不睹物思人,朱莉決心清理掉和丈夫女兒有關的一切。她清空房間,扔掉丈夫的琴譜,變賣房產,處理後事,錢存進銀行,由律師負責支付母親、園丁、保姆的生活費用,直到他們去世。

朱莉一直情感麻木著,她不哭,不鬧,不笑,疏離而淡漠。清理房間時,家裡的一位老女僕非常傷心,她抱著朱莉哭著說:“我想念他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朱莉輕輕撫摸老女僕的銀髮,無聲地安撫著她,神情漠然,彷彿在聽別人的故事。

這種淡然的表情,卻極具張力地反襯出她內心無言的苦痛與絕望。電影中多次出現的藍色光芒突然地就閃耀在朱莉的臉上,這突兀的晃動的光芒,正象徵了朱莉內心情感的顫抖。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搬家後,朱莉放棄了原來的優渥生活,住進了普通公寓。她離群索居,拒絕了遠道而來的愛慕者的追求,也不和任何人產生接觸。鄰居找她聯名簽字,要趕走住在他們那棟公寓的一個妓女,但是朱莉感覺和自己無關,沒有簽字。坐在廣場的椅子上曬太陽,面前有個佝僂的老人顫巍巍地去丟垃圾,朱莉也不為所動。

孤獨地生活,似乎是她保護自己免遭痛苦的一種方式。

“現在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無所事事。我不要財產,不留回憶,不交友,不愛。那些都是陷阱。”她說。

當內心掙扎時,朱莉都會跳入藍色的游泳池游泳,但是,逃避並不能通往釋懷的結果,她並未獲得真正的解脫。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朱莉常在藍色泳池裡游泳


3.強烈的羞愧、內疚或恥辱感

創傷發生後,很多幸存者會伴隨著羞愧/內疚的感覺,這被稱為“倖存者內疚”(survivor guilt),又被稱為“倖存者綜合症”(survivor syndrome),指倖存下來的人有很大可能會經歷一種“自己不值得”的慚愧,從而產生自殺的想法。

1987年,英國心理學家Stephen Joseph在針對英國“自由企業先驅號”沉船事故(459人裡共有193人死亡)的研究中發現,60%的倖存者都會感到內疚情緒。他認為,內疚的產生主要有三個原因:

因為別人死了,而自己活著;

因為自己沒能做到某些事情,比如救人;

因為曾經做過某些事情,比如為了逃離而從別人的身體上爬過。

研究者認為,災難倖存者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愧疚,是因為深植於人類本性中的同理心,使人對他人遭受的苦難感同身受,且容易將他人遭受苦難的原因歸咎於自己。

表現有:(不理性的)自責,迴避和退縮和自我懲罰的行為。迴避和退縮的行為在上文已經論述,這裡不做多論,主要闡述自責和自我懲罰的行為。

朱莉的自殺就是自責和自我懲罰的極端表現,除此之外,她還有很多自我懲罰的行為。她邊快步走用手在凹凸不平的石頭牆上用力劃過,直到滲出血絲,朱莉吃痛地將拳頭放在嘴邊,忍住快要流出的淚水。她還拒絕專程來找她的愛慕者奧利維爾的追求,一個人負擔著無法擺脫的痛苦回憶過活,以一種自我懲罰的方式來進行對丈夫的哀悼。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朱莉將手在石頭牆上劃過


二,從“悲傷的五個階段”分析朱莉的恢復歷程

瑞士裔美國心理學家Elisabeth Kübler-Ross在《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認為,人們在經歷喪失的悲痛時,會經歷否認/隔離、憤怒、協商、抑鬱、接受的5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

它們可能隨機發生,也可能重複經歷幾個階段。可能前1秒鐘明明覺得已經接受事實,可以開始新生活,後1秒鐘又重新回到了否定事實的階段中。但是不管怎樣,如果一直困在其中某個階段,就無法真正達成內心的療愈。

以下為5個階段的具體心理特徵表現:

1否認(Denial)/隔離

心理特徵:不願相信事實。實質上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防禦機制(Self-defense Mechanism)。迴避事實,可以隔絕痛苦,保護自己免受衝擊。

2憤怒(Anger)

心理特徵:為什麼會是我。

3協商(Bargaining)

心理特徵:心中仍抱有一線希望,不想一下失去太多,開始“討價還價”。

4抑鬱(Depression)

心理特徵:精神萎靡,日漸虛弱,有強烈的無奈感。

5接受(Acceptance)

心理特徵:如果順利經過以上四個階段,當事人心境會漸漸變得客觀,完全接受事實,並從這段經歷中感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

從朱莉的表現來看,在真正接受之前,她主要經歷了否認和抑鬱期。否認是朱莉最先經歷的階段。她清理死者東西,是為了不睹物思人,產生痛苦。搬家也是隔離事實的表現,彷彿不在那個傷心地,就不會想到那些傷心事一樣。搬家後的朱莉處在抑鬱期,她離群索居,獨自生活,不和人打交道,甚至拒絕愛慕者的探望和好意,她對新生活已經沒有指望,就打算這麼消沉而孤獨地過下去。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句話:

“如果打算愛一個人,你要想清楚,是否願意為了他,放棄如上帝般自由的心靈,從此心甘情願有了羈絆。”

朱莉深愛著丈夫,因此丈夫的去世也給她帶來了羈絆,使她壓抑和封閉了自我,無法開始新生活。一直困住這兩個階段,很顯然無法到達接受的階段。

那麼朱莉是怎麼獲得內心的解脫的呢?

事出偶然,她在電視上發現了丈夫生前和一個女子親暱的照片。原來丈夫生前一直和一位年輕的實習律師保持情人關係,朱莉找到這位律師時,發現她已經懷孕了。

看到情人也戴著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十字架項鍊,朱莉似乎明白了什麼,情人想要告訴她他們的相處細節,但是朱莉也不想知道了。

然後,朱莉將還沒變賣的房產大方贈與丈夫情人,讓情人的私生子繼承丈夫的姓氏。她也投入了和奧利維爾的新感情。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朱莉丈夫的情人

丈夫的出軌意外促成了朱莉的自我解脫。看到丈夫最愛並不是她的事實後,朱莉原先的防禦機制一下子瓦解了,作為倖存者的愧疚也隨之消散。理想化的丈夫形象破滅了,她反而面對了丈夫去世的事實。

曾經朱莉拒絕任何人要完成她丈夫遺作的請求,認為別人都沒有資格。但是接受現實後,朱莉開始和奧利維爾一起完成它。最後,影片在流淌的樂曲和一片藍色光暈裡結束,朱莉終於獲得了心靈的自由。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朱莉和奧利維爾一起完成丈夫的遺作


三,朱莉的啟示:遭遇創傷,我們如何應對?

1.發現生命的意義:意義療法(Logotherapy)創始人V.E. Frankl認為,

生命中存在著意義”能幫助人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在生命遇到挫折時,更需要“追尋生命的意義”。

有三種不同的途徑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或做一件實事,可以實現創造性價值。

人通過做事可以發現自己的價值,朱莉後來繼續譜寫丈夫未完成的樂曲,便是實現生命意義的一個渠道。所以我們在遭遇創傷後,也不可一直無所事事,而要堅持做點事情,尤其是喜歡做的事情。

(2)體驗某件事或某個人,可以實現經驗性價值。

可以經歷一些讓人心情愉悅的事情,比如換個地方,遊覽美景,或者愛上某個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裡,都可以找回生命的意義。朱莉後來接受了奧利維爾的愛情,也是她找到了生命意義的表現。

(3)體驗對於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態度,可以實現態度性價值。

我們要看到,儘管生活在苦難中,但這些痛苦是有意義的。“請享受無法迴避的痛苦“。所以遇到痛苦,不要兀自逃避,封閉內心。就像沙漠裡的鴕鳥,遇到敵人來不及逃跑時,會把頭埋在沙堆裡,當作看不見敵人,但是這只是掩耳盜鈴罷了。我們要和痛苦共存,帶著痛苦生活。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2. 練習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由美國醫學家J. Kabat-Zinn創立。正念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 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 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研究表明,正念減壓可有效減輕PTSD症狀。

具體方法為:

(1)為自己選擇一個可以注意的對象, 可以是一個聲音、單詞、短語、或者自己的呼吸、身體感覺;

(2)選擇完後, 就舒服地坐著, 閉上眼睛, 進行一個簡單的腹部呼吸放鬆練習 (不超過一分鐘) ;

(3) 調整呼吸, 將注意力集中於所選擇的注意對象。如果頭腦中出現了其他的想法、感受,或者注意力轉移也不要緊, 只需要隨時回到原來的注意力上就可以。

這樣訓練10到15分鐘之後,靜靜地休息1至2分鐘, 然後再從事其他正常的工作活動。

正念修行的主要目標, 不僅是減輕情緒壓力,更重要的是使人們能對生命有一種重新的認識, 提升生活的境界。

解析《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女主角如何從創傷中重獲心靈自由?

3.主動尋求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遭遇創傷後,不要封閉自己,自暴自棄,而要主動尋求支持幫助。親朋好友的關愛與支持,心理工作者的諮詢和治療,能使人產生被支持感、被理解感、被關愛感,可緩解悲傷的情緒反應。向他們傾訴,請求陪伴和關懷並不是可恥的,反而是必要的。


結語:

“要克服傷痛,我們必須要正視這個傷痛,然後走過這個傷痛,而不是逃避它。” Elisabeth Kübler-Ross說。

當我們接受事實,接納悲傷,和內心的“喪失”告別,才是真正的療愈。


作者介紹:暖暖,應用心理碩士,自媒體簽約作者,喜歡心理科普的心理諮詢師。


參考文獻:

張勇輝. 綜述創傷後應激障礙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 2001, 28 (3) :159-162

胡冰霜, 梁友信. 綜述創傷後應激障礙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 1997, 24 (5) :266-269

美國精神科學會D SM-IV分類與診斷標準龐天鑑, 譯楊森文庫 (精神醫學分冊) , 2001, 9:169-172

Barlow H.David.心理障礙臨床手冊 (第三版) .劉興華, 黃崢, 徐凱文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4。

B.E.Gilliland, R.K.James.危機干預策略.肖水源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0。

李璐寰,童輝傑. 創傷後應激障礙研究進展,社會心理科學,2008,95(1):100-108.

Viktor E Frankl. 追尋生命的意義[M].何忠強,楊鳳池,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109-113.

熊韋銳, 於璐. 西方心理學對禪定的功效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 2010, 18 (5) :849-8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