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向往多年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没想到我要戴着口罩来看你。

从小时候语文课本的唐诗宋诗里,历史课本的兵马俑和秦唐历史里,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长安、西安。对这座城市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遥远。

去过不少地方,已经习惯了想象与真实总有差别,每次去一个向往以久的目的地都怀着类似于近乡情怯的感觉,希望它如想象中那么好,希望它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差。

每每踏在某一块土地上,看着跟我们一样又不一样的人,置身其中,体会那种若即若离,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的美妙,梦里不知身是客。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听说,西安是这样的……


最西安最切实的印象来源于我的表哥,我二姑家在西安,表哥表姐都在西安长大。毕业后一个表哥却回到我们山东老家工作。记得当时问他西安是大城市,为什么要回老家小县城?

表哥的回答我多年记忆犹新,他说:“西安除了大没什么,到处破破烂烂的,好多破城墙。”

从此,我脑子里对西安的印象就是到处都是残砖烂瓦,破墙垛子。


第二个比较深的印象来自于读研时某个老师。我们学院引进人才,引了一位年轻的副教授,正经八百的西安人,人年轻,才华横溢又很幽默,比较好玩儿。

某天我正在学院办公室电脑上疯狂工作,他过来让我帮忙打印了两张A4文件。

打印完了,拿着纸在我眼前晃来晃去,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我拿过来一看,全是菜名和小吃名,还有饭店名,及饭店或摊位的位置,个别的还写了路线。

“我同学暑假要去西安玩,我给他列了必吃的小吃,西安好吃的可多了,羊肉泡馍、凉皮、米皮……”

他滔滔不绝讲了好久,听得在场人两眼放光,咽了好多次口水。

从此,西安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是,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两旁一家接一家的小吃店,孙家的馍、秦家的凉皮、刘家的面……一碗羊肉一碗汤,每个人都吃到肚儿圆。


网络上的西安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虽然我不是贼,但经常惦记西安,大数据时代,各种算法精准推广,让“你心里想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成为现实。

时不时的收到关于西安的推送都让人要么口水直流,要么忍俊不禁。

比如,有人去西安,不进大酒楼不进大饭店,在小吃店和小摊里吃足一个周。

比如,说西安有两个兵马俑遗址,一个真的一个假的,为了那个假的兵马俑,还设计了一趟假的公交线路,还有一趟专门去假景点的假路线。也是很让人惊讶的。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比如,去西安随处都有兵马俑,包括并不限于门口、餐厅、房间,甚至还是有洗手间里。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让我笑了好几天,每逢想起来都要再笑一次的是,关于西安的房地产。

据说在西安地界,每挖下一铲子,都能挖到祖宗。所以无论是什么修地铁、盖房子挖地基,都会“碰巧”挖到文物,你们要知道,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也是这么碰巧挖出来的。

所以,你闭上眼睛,开动脑筋,想象一下:

在房地产赶工期着急上火的关键节点,

考古队举起工具包高喊:“等一等!”,火速占领施工高地。

房企领导一边看着热火朝天的挖掘机寂寞悬在半空,一边默默盯着考古队拿着小刷子“刷刷刷”刷地层土。

他们的心在滴血,别的区域汇报工作时报告进展,西安房企的工作进展都在考古队的小刷子里。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我亲眼所见的西安


经过延误、返航、航班取消、重新值机,我用了23个小时,在空中飞了两次,才终于在可见度刚刚够飞机降落的重度雾霾中落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飞了这么多年,第一次落地的时候感到如释重负。然后,等行李等了将近两小时。

出了航站楼,外面是比隔着玻璃看更加明显的雾霾。一切都是灰色的。虎哥问,这里的天怎么是白色的?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导游给我们准备了防雾霾口罩。感觉不是特别严重,也没有戴。没想到,后面几天要戴着口罩防病毒。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一路上都是灰蒙蒙的,道路两旁边除了灰突突的建筑,还是像小时候农村大集上过年前卖的红红的春联、福字,各种灯笼。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穿着深色棉服的人们在各个摊前挑选自己喜欢的对联。脑中浮现的是小时候贴春联时,妈常问我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这是西安吗?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想穿越回秦时明月或是唐时艳阳,并不想穿越回小时候的农村大集。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下午去大明宫,我还没找到古城西安的感觉。

直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宫阙的一角被灯光勾勒出有棱有角的边缘,屋檐高高地伸向深邃的夜空。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路上,镶金边的城墙迅速后退,像是绵延不绝的长城与烽火台。

是了,这就是西安。

被誉为十三朝古都的古城西安。

传说中的西安VS眼见为实的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