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手機APP需要授權訪問隱私內容是否涉及侵權,有何依據?

行慈禪師


您好!我是頭條volg領域創作者老郭,很高興能回答您提出的這個問題:“手機APP需要授權訪問隱私內容是否涉及侵權,有何依據”。

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判斷這個問題:1、從app開發角度來講,平臺需要通過獲取下載者相關數據權限才可以讀取到準確信息,從而使用者在使用時不受限制,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2、從下載使用者來講,我們在下載app時,都會有相關權限開通提醒,如果我們感覺到有風險,我們可以直接拒絕下載,這也是最安全的一種方式。3、從國家安全制度來講,所有的app開發都是要通過相關主管部門的審批,有明確法律規定,經營者收集消費者或使用者個人信息必須要遵守“合理、合法、正當、必要選擇”。

所以從以上幾個方面開看,只要在法律規定範圍之內都是合法的。如果您感覺您下載的app有涉嫌安全問題,可以將下載時提示的信息截屏同時在下載後進入手機應用軟件後臺查看該app所顯示開通的信息是否一致,最好把整個操作用另外一個手機錄下你操作的全程,才能作為法律有限證據。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我是頭條volg領域創作者老郭,做好自己,不忘初心!





7分鐘話聊


【新規公佈!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怎麼判定?你的手機裡面有這樣的嗎?】

01

以下行為可被認定為“未公開收集使用規則”

在App中沒有隱私政策,或者隱私政策中沒有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規則;

在App首次運行時未通過彈窗等明顯方式提示用戶閱讀隱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規則;

隱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規則難以訪問,如進入App主界面後,需多於4次點擊等操作才能訪問到;

隱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規則難以閱讀,如文字過小過密、顏色過淡、模糊不清,或未提供簡體中文版等。

02

以下行為可被認定為“未明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

未逐一列出App(包括委託的第三方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碼、插件)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範圍等;

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範圍發生變化時,未以適當方式通知用戶,適當方式包括更新隱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規則並提醒用戶閱讀等;

在申請打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或申請收集用戶身份證號、銀行賬號、行蹤軌跡等個人敏感信息時,未同步告知用戶其目的,或者目的不明確、難以理解;

有關收集使用規則的內容晦澀難懂、冗長繁瑣,用戶難以理解,如使用大量專業術語等。

03

以下行為可被認定為“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徵得用戶同意前就開始收集個人信息或打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

用戶明確表示不同意後,仍收集個人信息或打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或頻繁徵求用戶同意、干擾用戶正常使用;

實際收集的個人信息或打開的可收集個人信息權限超出用戶授權範圍;

以默認選擇同意隱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徵求用戶同意;

未經用戶同意更改其設置的可收集個人信息權限狀態,如App更新時自動將用戶設置的權限恢復到默認狀態;

利用用戶個人信息和算法定向推送信息,未提供非定向推送信息的選項;

以欺詐、誘騙等不正當方式誤導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或打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如故意欺瞞、掩飾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真實目的;

未向用戶提供撤回同意收集個人信息的途徑、方式;

違反其所聲明的收集使用規則,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04

以下行為可被認定為“違反必要原則,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

收集的個人信息類型或打開的可收集個人信息權限與現有業務功能無關;

因用戶不同意收集非必要個人信息或打開非必要權限,拒絕提供業務功能;

App新增業務功能申請收集的個人信息超出用戶原有同意範圍,若用戶不同意,則拒絕提供原有業務功能,新增業務功能取代原有業務功能的除外;

收集個人信息的頻度等超出業務功能實際需要;

僅以改善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定向推送信息、研發新產品等為由,強制要求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

要求用戶一次性同意打開多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用戶不同意則無法使用。

05

以下行為可被認定為“未經同意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既未經用戶同意,也未做匿名化處理,App客戶端直接向第三方提供個人信息,包括通過客戶端嵌入的第三方代碼、插件等方式向第三方提供個人信息;

既未經用戶同意,也未做匿名化處理,數據傳輸至App後臺服務器後,向第三方提供其收集的個人信息;

App接入第三方應用,未經用戶同意,向第三方應用提供個人信息。

06

以下行為可被認定為“未按法律規定提供刪除或更正個人信息功能”或“未公佈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

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刪除個人信息及註銷用戶賬號功能;

為更正、刪除個人信息或註銷用戶賬號設置不必要或不合理條件;

雖提供了更正、刪除個人信息及註銷用戶賬號功能,但未及時響應用戶相應操作,需人工處理的,未在承諾時限內(承諾時限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無承諾時限的,以15個工作日為限)完成核查和處理;

更正、刪除個人信息或註銷用戶賬號等用戶操作已執行完畢,但App後臺並未完成的;

未建立並公佈個人信息安全投訴、舉報渠道,或未在承諾時限內(承諾時限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無承諾時限的,以15個工作日為限)受理並處理的。


不一樣的程序猿


不授權部分功能沒法用,就像騎自行車,授權可以踩著走,沒授權就推著走了[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