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夏日裡,街道上矗立的俄式建築,彷彿被暖陽所溫暖,在光影中散發著滄桑的味道。這些俄式風情建築,總會令人聯想起綏芬河舊日的時光。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走在綏芬河的大街上,你會看到很多俄羅斯風格的建築。圍繞著綏芬河老火車站,散落著著名的俄式建築群。這些建築,多數都超過百年曆史。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5月28日,記者來到位於花園路南段,採訪百年老建築。在這棟老建築前,站著一位老人,他揹著手,看著眼前的景觀,彷彿是在欣賞著舊日的戀人一般。繁華的街道,承載著歲月的滄桑,又浸潤著歷史的時光。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每一座俄式風情老建築,都保留著原有的自然古樸。尤其是那棟位於大直路上的尼古拉教堂,像一臺拉開的手風琴,在這喧囂的都市裡,彈奏著歷史的弦律。這簡直就是一幅遺落在路邊的水墨畫,讓人回到上個世紀初的鏡頭裡。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綏芬河老火車站建於1898年,是中東鐵路的東端起點,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中東鐵路時期稱五站,即從海參崴站算起,火車開到這裡是第五站,因而得名。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正式運營之際定名為綏芬河站。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距老火車站不遠,有幢白色稍帶點黃的建築,俗稱“大白樓”。“大白樓”建於1903年,原為俄國鐵路員工宿舍。1924年,李大釗、羅章龍、王荷波等人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後,先後經綏芬河地下交通站回國,曾下榻於此。1928年,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代表周恩來、羅章龍、鄧穎超、李立三、蔡暢等50多人,先後經綏芬河回國,並下榻“大白樓”。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系列」綏芬河名片系列報道②俄式建築:百年口岸的歷史印記

這些帶有歷史印記的建築,是人們用百年前的磚瓦壘建的,是我們這座城市久遠的歷史見證,讓我們的城市歷史文化積澱更深,氣氛更濃。

製作:鞏建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