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感覺同胞們研究歷史的人遠遠多於研究未來的人呢?

老懞子不會取名


因為歷史有面鏡子照著,研究起來很簡單。

未來,誰都看不見,是朦朧的,所以研究起來很難。

所以,研究未來的人就少。


劉小十八


基於追根溯源這種人類的本能。

要不然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人類歷史上出現那麼多族譜。人類本能地需要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空間位置,也需要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時間位置,所以我們從小才喜歡聽老人講家族的故事。

汲取信息的需要。

人類喜歡閱讀歷史,就和他需要早晨起來看新聞或者茶餘飯後交流小道消息一樣,都是儘可能多地獲取信息的本能決定的。

生存實用的需要。

不光是瞭解未來需要歷史,瞭解現在更需要歷史。在一定程度上說,瞭解歷史,是生存的需要,而且在傳統時代就是如此。胡三省說,不光是皇帝要學歷史,各個階層都需要學歷史。普通中國人學歷史,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

從事某些職業的人對歷史知識的需求比其他人更迫切。

眾所周知,政治家必須瞭解歷史,否則他無法很好地領導一個國家。中國的傳統史學目的很明確,那就是資治,換句話說,是給政治家服務。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目的,主要就是給帝王看的:" 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 這個傳統從上古時代就開始了。《詩經 · 大雅 · 蕩》:" 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王夫之甚至說如果沒有經世的作用,歷史就沒有存在的理由:" 為史者,記載徒繁,而經世之大略不著,後人欲得其得失之樞機以效法之無由也。則惡用史為?"藝術家需要了解歷史,起碼是藝術史,這有助於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一個基本的高度。



蠍子向左走


為什麼感覺研究歷史的人比研究未來的人多?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如下。


歷史的有趣性

我們來了解的歷史事件,大多是以故事的形式記錄下來的。又或者是一些野史通過人傳人,或者一些嚴肅的書籍記錄下來。

我們人天生就有一種八卦心理,對故事十分的感興趣。因此大多數研究歷史的人多半是對於歷史事件感興趣。

而研究未來,未來是虛無縹緲的,並沒有一個故事作為載體。對於未來,人們只能抱以猜測和想象。

因此相對來說,人們會更傾向於選擇有趣的歷史。

歷史容易上手

我們知道研究歷史並不需要懂得很多的奇怪理論,只需要保持一顆對歷史好奇感興趣的心就可以了。你可以盡情的在歷史的海洋中遨遊。

而研究未來未來是怎麼研究的呢?你肯定要去學很多的數學物理的理論等等。未來是多個方面的,是不定向的。所以要研究未來,必須要學習很多很多的知識,才能對未來進行一個猜測。

歷史對未來有借鑑意義

我們都知道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它是不會停止的。但是大家在看歷史的過程中,或許會驚訝的發現,有很多的歷史事件,之間有相似性,他們甚至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俗話說的好,讀史可以明智,那麼讀史如何明智呢,就是在於歷史可以對我們當下甚至我們未來的行動規劃產生影響。他懂得讓我們吸取以前的教訓。正如魏徵所說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因此我覺得研究歷史是很必要的,同樣研究未來的人更加需要研究歷史。


以上便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觀點,感謝大家的閱讀。

(文|奉旨說史)


奉旨說史


對這個問題我也深有同感,現實也正是這樣,同胞喜歡研究歷史的人遠遠超過研究未來的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累厚重,孕育出很多輝煌的朝代,比如漢、唐等,培育出無數的大德賢聖,如老子、孔子等,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化,留下了以《史記》《永樂大典》為代表的大量的文化典籍,這本身就吸引著無數的人,投身到歷史研究當中,去汲取營養,傳承中華文化。

第二,我們國家對歷史研究很重視,設有大量的歷史研究機構,運用現代科學,來研究,發現歷史帶給我們這代人的信息,更好的延續傳承我們的名族傳統,這或多或少的帶動了民間的歷史研究,而且人數眾多。

第三,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各個地方都是一部歷史書,比如南京、西安、北京等,作為歷朝歷代的皇城,有龐大的歷史留存,大到一個省,小到一個鎮,都有豐厚的歷史積澱,需要人們去研究發現,還原歷史的真面目,在這些地方,有一大批人在默默的研究發掘。

第四,我國有著重文輕理的傳統,我們的民族是比較現實的民族,對未知充滿了敬畏,其實歷史上各朝代都設有司天監,來預測未來,民間也有許多佔卜,周易等預測未來的方法。

第五,到了當今社會,研究未來,是一項科學,系統,嚴謹的研究探索項目,門檻很高,能真正從事這項研究的人畢竟鳳毛麟角,絕對是國之棟樑,所以,研究未來的人遠沒有研究歷史的人多。


奔走的歷史


為什麼同胞們研究歷史的人遠多於研究未來的人?

就這個問題其實研究歷史的人有,研究未來的人也不少。研究歷史的人熟讀史書,屬發生的過去史。

研究未來的人屬未發生的預測而得出的結論,至於準不準那就不好說了[呲牙]如打卦算命的,研究陰陽八卦易數的,奇門遁甲的等,都是研究未來。

還有就是搞科研也是研究未來。


夏有涼風61


打個比喻,研究歷史是研究1到10再到100,是改良;而研究未來是研究0到1,是創造。

我們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容易的,簡單的事情來做,歷史可考,未來不可知。

歷史有依據,有資料,從古至今一代一代都研究過,我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研究,不同的人只要根據自己的視角去觀察和述說就可以了。

未來只可以展望和預測,而展望和預測必須要建模型和做統計,否則沒人會理你。研究未來的需要有很強的專業功底。要麼是科學家,要麼是易學家。


晨曦說人物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的人喜愛研究古時候,有的人更喜歡放眼未來,可能是你身邊圈子的朋友喜愛歷史的多;

但就個人而言,研究歷史很有趣,材料什麼的多蒐集一些,就會發現裡面的美。也能從歷史中學習到更多已經失去的東西,畢竟,經歷了五千年的洗禮,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好多東西都是經過歲月驗證的。





灥靐飍羴麤龘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們習慣對標歐美,尤其是美國,畢竟經濟已經第二了,眼裡也只有老美了。

1、歷史的厚度支撐我們研究

很多人喜歡好萊塢的大片,喜歡美國的科幻作品,覺得相比於中國,美國更多的視野放在了未來題材。其實也不盡然,美國也會經常提及歷史,不會提及最多的基本就是南北戰爭了,因為歷史厚度的侷限性,限制了美國曆史元素在藝術領域的延展的密集度。而中國五千年曆史,詩詞曲賦璀璨,諸子百家蔚然,中華文化的厚度和廣度,是他國所不能及的。所以覺得中國相對其他國家文化來講更注重歷史,因為我們有歷史可講,可以支撐我們研究,而美國等國家很難在歷史,文化上有過多延展。

2、我們為什麼研究歷史

司馬遷說,有國者,不可不知《春秋》。哥倫比亞大學的Dr.戴安娜認為,沒有歷史頭腦的名族是健忘的名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不僅在於歷史的意義,也在於中華文化帶給我們的一種文化自信,而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也深深融到了我們的文化血液裡。比如抗擊疫情為什麼我們可以做到最快的動員,為什麼我們可以做到眾志成城力挺湖北,因為五千年華夏,我們一直是一家。


文史學長


研究歷史,都是從當代現實的角度出發,當然,研究者不同角度也會不同而已,但目的都是希望為今天所用,此為以史為鑑之意。而研究未來,角度非常難以把握,得出的結論,連研究者自己也疑惑不定,更加難以服人,所以……


野徑峽


’歷史有跡可查詢所以研究人多,未來就不同了,那叫預言家,科學預知,他是考究了各方面相關信息,綜合分析推理測知未來,準確率最多下超過百分之三十,另外就是得了上帝啟示,那肯定錯不了。冒名者除外。其餘復妄測最多百分之五準確率。所以學的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