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ofo,戰鬥到底的最後一刻|深氪

ofo,戰鬥到底的最後一刻|深氪

在ofo的去路上,到處都是巨頭的身影。倔強的戴威,一直撐到現在,這已經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文 | 楊林

“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5月中旬,在一次百人動員大會上,ofo創始人兼CEO戴威情緒激動,表態說,ofo要保持獨立,他不想讓步。

這位年輕的掌舵者在與時間作戰。

就在百人會議的一天前,戴威在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的辦公室結束了一次不算愉快的談話。36氪瞭解,程維告訴戴威,如果ofo被滴滴收購,他本人希望出任ofo的董事長,而戴威和創始團隊則可以留在滴滴——程維給戴威提供了一個選擇,去做單車的出海業務。

如果答應了滴滴的邀請,這意味著,戴威和他的團隊將淡出ofo的核心管理層。另外,雖然程維沒有明確開出收購的價格,但是一名知情人士稱,程維對ofo的預期買入價格只有美團收購摩拜27億美金的一半,這顯然距離戴威的預期有著極大的差距。

類似的談話曾多次發生。事實上,ofo和滴滴、阿里和螞蟻金服早在5月份之前,就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資本博弈,多位接近核心的人士對36氪稱,戴威現在已經被迫坐到最後的談判桌前——他們認為,ofo賣身的結局已定,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滴滴和螞蟻金服都是可能的併購方。

傳言不斷流出。6月底,有非ofo股東的投資人發朋友圈稱,ofo已經確認賣給滴滴,金額不詳,官方消息會在七月才有,戴威出局。36氪向ofo一名聯合創始人求證此消息,被否認。

在摩拜“賣身”美團的終局參照下,ofo如果被收購併不讓人驚訝。以如今的輿論風向,ofo能保持獨立性,才在意料之外。

ofo正面臨創立以來最糟糕的生存環境。春節之後,不利消息不斷傳出——供應鏈欠款、用戶押金擠兌、資金鍊即將斷裂、股東阻止ofo拿下一輪融資——這些不利消息的核心,都跟ofo是否還有錢可用有關。

戴威正在緊張展開自救。ofo在今年3月披露“E2-1輪”融資,部分來源於向阿里抵押動產獲得的貸款。當時戴威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造血能力至關重要,ofo將快速盈利。

但另一邊,為了保持獨立性,時間不過走到6月初,據36氪從關鍵人士處獲悉,ofo又在償還了“E2-1輪”融資中阿里提供的部分貸款——據《財新》估算,此時到期債務為4.5億元。

資金捉襟見肘。

據《財新》報道,到今年5月中旬,ofo單月成本就高達2.5億元,其中運維成本1.3億元,費用1.2億元,此時,ofo賬面的可用金額已經不超過5億元。

這意味著,七八月份將是一個關鍵時點。如果不能趕緊造血,或拿到新資金——繼3月的“E2-1輪”融資後,原本ofo內部人士對36氪稱很快會到來的“E2-2輪”融資,至今沒有落定——ofo這家公司就走到了彈盡糧絕之時。

戴威“戰鬥到底”的慾望,以及他握有的談判籌碼,使得局面相持不下——與當時摩拜股東結構和意志分散、力主獨立的CEO王曉峰僅握有少數股權不同,戴威與ofo四個聯合創始人的利益和行動一致,據關鍵人士稱,幾人佔據公司董事會9個席位中的5個,並擁有至少一票否決權。

但談判桌的另一端,不論滴滴還是阿里+螞蟻,都難以同意創始團隊繼續保留控制權的條件。作為重要股東,至少滴滴也握有一票否決權。

如此僵局之下,戴威的堅持,甚至在部分ofo員工看來,都不夠理性:越早出手,ofo越能賣個好價錢,越拖越會資產貶值。

諸如摩拜的案例,似乎再次證明,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上創業公司無非2個選擇:或者站隊AT,或者站隊AT支持下的小巨頭。創業公司獨立成長為小巨頭幾無可能。

戴威卻要“戰鬥到底”,試圖在巨頭控制的生態裡,拼死一搏。

奮力自救

在一些ofo員工看來,當初受到了多少讚美,如今就要面臨多少非議和責難。和去年此時備受追捧不同,最近幾個月,各種壞消息如雨點般向這家公司砸來,密不透風。

近期的一個壞消息是,市場傳言ofo3名管理層人員離職,雖然實際只走了1人。知情人士稱,戴威看到報道後異常憤怒,認為背後有推手在“搞ofo”。

知情人士對36氪稱,每次負面新聞後,ofo的押金量就會掉一截,到最近已經影響不大,“掉無可掉了”。

戴威拒絕了內部讓他出面澄清的建議,但旋即採取了一個大膽措施:6月,ofo全面取消了曾芝麻信用免押金的所有城市活動。如果用戶不購買95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繳納199元押金才可使用ofo。

押金是共享單車行業的阿喀琉斯之踵。曾有利益相關方向媒體放料,稱ofo和摩拜都挪用了多達數十億用戶押金。小藍單車在倒閉時也未能償付用戶押金。

這也給了對手可乘之機:螞蟻金服投資的哈羅單車,依然是全國免押金模式。

哈羅單車5月公佈數據稱,自己單量已經超過ofo和摩拜的總和。哈羅此前主做二三線城市,但其一名投資方告訴36氪,哈羅單車爭取一線城市政府的理解已有一定進展,“如果能順利進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排除哈羅會加大投入,和ofo、摩拜形成正面對抗”。

ofo已經難以避免地在競爭中採取守勢,但戴威已經顧不上這些。

價格戰不打了,一元月卡在2月就被取消。在共享單車行業初始,包括朱嘯虎在內的諸多投資人,都認為這是一個靠租金可以快速回本,能算過來帳的生意。但在之後的競爭中,價格戰使得租金收入可以忽略不計,共享單車的財務模型不再成立。

戴威在內部反省,去年的粗放型投車和管理缺失給公司帶來了不小的弊端。“精細運營”是ofo今年的策略。

換句話說,ofo已經不下新車訂單了。但滴滴則在加大對青桔單車的投入力度,重點發力一二線城市單車市場,預計年內投入總金額超過5億美元。

年初,滴滴已經和天津富士達合作,生產了大概十萬輛外型酷似小藍單車的車輛在北京投放。來自滴滴的信息是,滴滴正在新造200萬輛量級的共享單車。“滴滴也是在給ofo施壓”,一名投資人稱。

裁員也隨之持續進行。ofo聯合創始人於信曾公開承認,5月中時,ofo裁員目標是,從1.2萬降到8000人,因為智能鎖的普及和對人工需求的減弱,大量的運維師傅被“優化”,而總部裁員500人。

ofo還在想方設法獲得輸血。在6月初償還阿里貸款後,據36氪獲悉,ofo又在嘗試通過抵押動產的方式獲得資金。

ofo的自救嘗試中,甚至可能包括一個狂野的嘗試:2月時,區塊鏈行業傳出ofo嘗試ICO發幣募資。但ICO在中國屬於非法,至今該傳言也沒有坐實。

ofo正全力試圖釋放利好消息。

6月中,ofo B2B業務負責人邵毅稱,ofo B2B項目(車身廣告)營收已經超過1億元。

今年6月,ofo公開稱,自己在國內100餘座城市已實現盈利。

值得思索的,是以“騎行租金+廣告”為主的收入,能為ofo帶來多大的收入和利潤?支撐起一個何種體量的生意和未來?

曾有摩拜投資人對36氪稱,滴滴握有ofo一票否決權,這導致ofo無法靠用戶量優勢,向客單價更高、體量更大的打車市場切入,這極大限制了ofo的發展空間,也是自己不支持摩拜與ofo合併的原因。

即便果然如ofo所宣稱的,已經實現了100城盈利,下一步呢?資本風向已經從滿懷熱情,轉移為懷疑共享單車這門生意是否能獨立存在。

戴威即便此時拼死扛住,也還要接下來證明自己能在巨頭的夾縫中長大。此前,他已經飽嘗在巨頭中斡旋的不易。

滴滴的意志

ofo命運的轉折點,最早可以追溯到去年年中,ofo和軟銀談一筆10億美金量級的融資。關鍵人士告訴36氪,軟銀創始人孫正義和戴威見面後相談甚歡,孫甚至當場手寫了一份投資意向書,兩人還愉快地合影留念。

至少在那一刻,戴威對滴滴應該是心存感激的,因為正是滴滴牽線,幫ofo拉來了軟銀。ofo內部多名關鍵人士對36氪稱,滴滴還和ofo承諾,F輪之後的融資滴滴也會幫忙。即使這個幫助有附加條件——雙方口頭協定,軟銀的F輪融資完成後,滴滴的高管將進入ofo,幫創始團隊一起管理公司。

這對當時已經在競賽場上殺紅了眼的ofo來說,仍具誘惑力:去年下半年,ofo和摩拜幾乎已經把國內能拿到的機構資金盡數拿到,融資方向,要轉向軟銀這種國外巨型基金。

雖然軟銀的錢沒有到賬,但7月滴滴高管已經入駐ofo。滴滴高級副總裁付強主管ofo運營,所有大區經理和城市經理都向他彙報;滴滴財務總監柳森森負責梳理ofo的財務模塊。滴滴開放平臺負責人南山則通過求職應聘的方式也加入了ofo,主管市場和用戶增長,包括控制市場預算。一名ofo員工稱,7月同時和付強等人一起入職ofo的還有數十位滴滴員工。當時,外界已經對此解讀為ofo創始人被架空。

“滴滴意識到ofo當時內部存在一些問題,派高管過去是為了幫助他們糾正,”一名滴滴人士對36氪稱,滴滴幾名高管試圖規範ofo的財務支出和內部管理。“就像是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很多ofo員工也認為,付強等人確實ofo幫助公司縮減成本,提高了運營效率,但“幾個滴滴高管把市場、運營和財務的控制權都收歸到自己手中了,後期戴威難免感覺被架空”。

ofo等到11月最終沒有拿到軟銀那筆錢。雙方私下對此各執一詞:36氪從接近ofo人士聽到的是,滴滴拖著沒有在投資協議上簽字同意(而非使用了一票否決權),同時滴滴還向軟銀“散佈消息”稱ofo內部有“貪腐”,導致軟銀拒絕放款。而滴滴內部人士堅決否認了該說法,稱是軟銀做完盡調後,自己放棄了投資ofo。

一直沒等到軟銀融資的戴威,旋即找到了股東阿里。得到阿里的支持後,最終ofo連夜將幾名滴滴高管及員工勸退。

雖然戴威後來對36氪稱,他們是和付強等人“和平分手”。但顯然,這件事成為兩家公司關係出現裂痕的一個重要節點。

一名知情人士對36氪說,付強等人一回滴滴,滴滴馬上就正式決定要自己做共享單車。有和滴滴合作的單車供應商也向36氪證實,滴滴正是去年12月正式下單造車。

同一時刻,ofo也關閉了之前對滴滴開放的幾乎所有權限,包括企業郵箱、對各種數據的查看,造車和運營情況,以及ofo員工的通訊錄。

決裂後,滴滴開始強力從ofo挖人。“怎麼買車、怎麼布點,怎麼收車,負責這些的員工被挖走的比較多,這些人會接到滴滴方打來的電話,‘待遇double,你來不來?’”

再之後,滴滴又接管了破產的小藍單車,並給自己的共享單車品牌起名“青桔”。

接近ofo的人士對36氪稱,早在滴滴投資ofo時,曾簽署協議,滴滴如果想收購其他的共享單車品牌或者自己做單車,都只能從ofo的app端進入,而滴滴做青桔單車並沒有遵守此規定。來自滴滴的說法則是,沒有這個約定,“ofo還沒有條件和資格讓滴滴同意這種條約”。

一名ofo投資方曾對此調侃,“‘爸爸’成了直接競爭對手,不光是ofo沒有處理經驗,我們之前也沒有見識過”。

還有ofo人士認為,一件要歸咎滴滴的事情是,去年下半年ofo推出低價月卡甚至免費騎行,是在幾名滴滴高管的建議下進行的。當軟銀的錢最終沒有到位時,這讓ofo陷入了財務困境。

多位人士對36氪說,付強事件和滴滴自己造車後,戴威對程維的情緒,從最初的信賴,也隨之改變,“他(戴威)感情上受到很大的傷害”。

“其實一開始滴滴是真心希望ofo能做好”,一名滴滴內部人士說,但後面發生的事情也超出了滴滴的預期,滴滴“並不想讓ofo走向死局,程維和柳青也不是這樣的性格”。

這一系列衝突,不僅關於商業利益,也關乎一個創業者的個人選擇。熟悉戴威的人士認為,戴威不能適應被滴滴管束的狀況,如今拒絕滴滴的收購,也是是戴威做出的一種應激反應。

合併如何被錯過

很多ofo人士如今回首,和滴滴“鬧翻”不可惜,但遺憾的是,錯過了和摩拜的合併。這意味著結束戰爭、盈利,成為新一代小巨頭。

錯過的背後,是巨頭的利益糾纏。

其實早在去年10月,ofo和摩拜就開始密集地談過很多輪合併。

那個時候無論是ofo和摩拜都資金緊張。“兩家公司的情況那時候差不多,騰訊不願意再給摩拜投錢了,滴滴也一樣。加上冬天來了,所以兩家的財務數據都不好看。”參與了談判的人士稱,談判桌上,“基本把各家的情況都擺在檯面上了,兩方人相互掀老底”。

滴滴當時多次牽線,試圖促成ofo摩拜合併,但滴滴希望自己掌控局面。據36氪瞭解,滴滴起初給過一個合併方案,程維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長,讓更為老練的王曉峰出任CEO,ofo年輕的創始團隊則要出局。摩拜、李斌以及騰訊對此沒有異議,但戴威則反應激烈,在談判過程中多次強調,方案對ofo不公平。

ofo核心人士對36氪稱,ofo能接受的方案,是和摩拜共同管理,滴滴繼續做好自己作為投資人的角色,“摩拜當時也是這樣的態度。但滴滴想由自己控制全局和新公司”。他打了一個比方,就像是兩個小國家打架,這時候一個大國領導人走過來說,我可以幫你們調停,但是停戰之後你倆都得受我的控制,“這讓人無法接受。”

“程維就是一個很軸的人,但是戴威比他還要軸”。在一些滴滴內部人士看來,ofo不能算是一家“聽話”的公司,戴威也很難成為一個“聽話”的下屬。

利益相關方們,在試圖用自己的手段左右ofo和摩拜的走向。2017年11月30日下午,有媒體發文稱,據相關人士爆料,摩拜和ofo資金告緊,已經開始挪用用戶押金填補缺口,挪用總金額高達60億元,自行車廠以及公關公司等供應商的付款也均已暫停。

這是一個驚魂時刻。兩家公司措手不及,一直到當晚深夜,兩家公司的管理層都還在開會商議對策。一名知情人士稱,雖然很快雙方都發布了否認的聲明,不過依舊無法避免損失。

那篇稿子帶來的另一個可能的後果就是切斷兩家公司融資的後路。一名接近摩拜潛在投資方的人士就曾告訴36氪,投資人看到稿子後,才發現摩拜的資金缺口可能比自己想象中更大。

但戴威很快得到了阿里的支持。阿里也不希望看到合併,擔心自己的話語權會被削弱,就像當年滴滴快的合併一樣,更何況,螞蟻金服又在扶持哈羅單車。

去年年底合併談判最激烈的時候,ofo和阿里接觸頻繁。一名知情人士稱,在去年年底,阿里給ofo傳遞的感覺是,會一直支持這家公司獨立發展,這給了戴威極大的信心。

隨後,阿里要投資ofo十億美金的消息不脛而走,這讓ofo似乎站到了騰訊的對立方,削弱了與騰訊系公司摩拜合併的可能性。

阿里旋即在去年12月,出資1.2億美金幫助ofo“洗掉”朱嘯虎的股份。此前,朱嘯虎正是推動ofo摩拜合併最堅定的那個人。而已經有一票否決權的滴滴也出資0.27億美金,“清掉”了朱嘯虎的那一票否決權,以避免其落入阿里手中。

到了2018年2月,ofo通過股權與債券並行的方式獲得了阿里領投的8.66億美元,後者得以進入ofo董事會。阿里的介入讓合併變得更加渺茫。因為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都不會接受共存於同一個董事會里。

摩拜投資人原本就對ofo存在爭議,隨著今年4月摩拜正式被美團收購,ofo失去了和摩拜合併的一切可能。

有知情人士稱,美團和ofo的管理者近期應該也就收購一事接觸過。不過鑑於滴滴在ofo的一票否決權,以及阿里(螞蟻金服)的意志,美團收購ofo幾乎沒有可操作空間。

兩個神仙

阿里巴巴原本看似是ofo的支持者。今年3月,阿里領投了ofo8.66億美金的E2-1輪融資時,有消息人士稱,阿里的E2-2輪融資本該在不久之後到賬。但阿里此後產生了動搖。

美團收購摩拜,這打亂了阿里的計劃。據說阿里內部曾算過一筆賬,美團外賣+摩拜單車+打車業務,光這三塊加起來每天就有至少三四千萬的單量,“阿里內部很震驚,決定要在單車上扳回優勢”。

這加速讓ofo坐到了“賣身”的談判桌前,買家不僅有滴滴,還多了一個阿里/螞蟻金服。

美團宣佈收購摩拜僅過去十天,滴滴就和阿里就在同一天分別宣佈加碼共享單車:滴滴加碼青桔,螞蟻再次領投哈羅單車。在一些ofo員工看來,此舉像是對ofo施壓。

據36氪瞭解,目前滴滴和阿里分別是ofo的前兩大機構股東,佔股分別超過24%和16%,也就是說,如果兩者聯合,佔股總比將超過ofo的創始團隊。

多個消息源稱,目前阿里已經倒向螞蟻金服,並積極地撮合後者收購ofo。

對戴威來說,賣給螞蟻並非好選擇:這意味著ofo難逃和哈羅單車合併。有知情人士稱,4月前螞蟻金服就已經在哈羅內部佔股超過45%,哈羅更好控制、更能服務螞蟻的戰略意圖,而ofo在螞蟻裡的話語權極可能低於哈羅單車。

阿里和螞蟻的思路,和美團對摩拜的訴求類似,希望ofo幫助自己的金融授信體系,以及口碑業務。滴滴的目標更單一清晰,覆蓋到出行領域時,共享單車是中間不可缺失的一環。

滴滴也對ofo有強收購訴求。雖然滴滴推出了青桔,目前進入了超過20個城市,不過依舊只能在二三線城市打外圍戰,並且在青島、武漢、深圳和鄭州等城市都曾出現“強投”。一名負責運營青桔單車的員工稱,目前滴滴投放單車的節奏雖然迫切,但是單量並不可觀,在有ofo和摩拜的城市裡沒有明顯優勢。

“我們測算過,滴滴至少要在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上多付出三到五倍,才能得到先進入者同樣的蛋糕”,一名熟悉單車領域的業內人士稱。

更重要的掣肘則來源於政府。早在滴滴造車之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政府陸續出臺新規,不再接受新品牌的進入和投放。總之,滴滴自己做單車,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時機。

一些ofo員工已經在私下權衡兩者,比如,“被滴滴收購比被螞蟻收購更划算”。理由是,在青桔和小藍都沒有發展成規模前,滴滴會重點扶持ofo。

但因為戴威對獨立運營的堅持,無論是滴滴還是阿里,其計劃都未能如願。

據36氪瞭解,今年年初滴滴就立下對ofo的收購時間表,預計在6月份完成對ofo的收購。不過現在看來,這個計劃暫時要擱淺了。

滴滴與阿里也存在利益糾纏。

在ofo事件上,滴滴手裡的牌更大:比螞蟻更多的佔股,以及一票否決權。但滴滴難以完全實戰,因為它也需要阿里。

滴滴的單車業務對用戶免押金,使用的是螞蟻金服的“芝麻信用”數據,一旦螞蟻停止對滴滴開放資源,那麼滴滴只能選擇全部免押金或者不再免押金,全部免押有資金風險,而不再免押金則會讓它的單量下降。

另一方面,滴滴也擔心阿里學習美團,借道哈羅單車,在出行市場和自己正面競爭。

“而且,阿里和美團終究難逃一戰,到時候滴滴要扮演什麼角色,是各自為戰,還是和阿里聯合起來對抗美團,都是滴滴要考慮的關係”,一名接近滴滴人士說。

兩者不是不存在聯手可能。如果滴滴同意在收購ofo後,更大範圍用芝麻信用分免押、為支付寶提供巨大的線下流量,螞蟻金服或許會考慮放棄對ofo的收購。

雙方都不願放手。36氪瞭解到,兩家公司已經就ofo到底歸屬於誰有過多次交流,“滴滴想讓螞蟻放手,但是進展可能不太順利,螞蟻能妥協早就妥協了”,一名知情人士稱。

戴威無論選擇誰,都是兩難。有人曾建議ofo和滴滴商談,拿新的融資作為籌碼,“洗掉”螞蟻金服在ofo的股份,從而換取滴滴的信任和安全感。但這需要跟巨頭斡旋的高超技巧。

拖到最後一刻?

事實上,今年5月戴威拒絕收購後,無論是滴滴還是螞蟻,都已經對ofo轉變了策略,停止主動出擊。6月之後,各種談判進入僵持階段。

“越往後拖,其實對ofo來說是越不利的”,一名接近滴滴的內部人士稱,“接下來的七八月份,風吹雨淋加上陽光暴曬,小黃車的折損率只會越來越高,資產會越來越不值錢”。

該人士稱,滴滴內部核算過ofo的資產和賬戶可用金額,結論是,ofo的情況並不樂觀,“他們的賬面太透明瞭,欠供應商的錢、押金的錢、單車的虧損,這些肯定各家股東們都算過”。這意味著雖然ofo採取了各種自救的手段,但杯水車薪。

“無論是滴滴還是螞蟻,現在都覺得沒有必要急著去找ofo,這是已經達成的共識”,上述知情人士稱,目前滴滴和螞蟻都覺得ofo的要價“偏貴”,“理想中的價格大概只有美團收購摩拜的一半”。

滴滴在等待今年第三季度的一個時間節點,即ofo資金鍊徹底斷裂,戴威不得不妥協。“然後滴滴才會和螞蟻坐下來,把各自的條件攤開,慢慢地商量一個方案,看誰退出,以及出一個什麼樣的價格”。

而這也意味著,到時候ofo只能接受命運,沒有任何話語權。

ofo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36氪瞭解到,美團收購摩拜後,戴威就將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親力親為尋找融資上。

因為滴滴擁有一票否決權,它有能力阻止ofo的新融資。比如,去年12月ofo曾經透風即將和阿里敲定一筆十億美金的融資,但遲遲沒有落地。據ofo內部人士透露,其中一個原因是,股東滴滴一直沒有在投資協議上簽字,準確來說,滴滴沒有使用一票否決權,但是也一直沒有說“yes。”

ofo戴威最終還是找到了繞路的辦法:進行兩次動產抵押,在今年3月初,換取了阿里共計17.7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此時滴滴的態度才終於鬆動,口頭上同意了ofo接受阿里投資。

一個合理的擔心是,滴滴會用同樣的手法再次“阻礙”ofo融資。

一名ofo股東對36氪說,時至今日,ofo也未必完全拿不到錢,“但是有意向的人會擔憂自己被捲進‘爸爸’和‘兒子’之間的戰爭中,所以更希望ofo能把滴滴先擺平”。

局面就僵在了這裡。

在ofo的去路上,到處都是巨頭的身影。在普遍認為必須在AT間站隊一家的今天,ofo顯得如此異類。

倔強的戴威,一直撐到現在,這已經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