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90後”的獨立,充其量是自立|苗欣宇

今年是2018年,最小的“90後”正好十八歲,長大成人,這意味著:他們有話說。話很多,其中一句是:我們拒絕標籤。問題是,這是什麼標籤,又是誰給90後一代人貼上了標籤?

1

90後的標籤上寫著什麼

如果以25歲作為生孩子的平均年齡,可以算出“90後”父母的年齡範圍:大的,1965年出生;小的,1974年出生——“文革”中出生的一代。

“90後”未必能夠理解“文革”對父輩意味著什麼,我也沒有能力準確地勾勒出這個中國歷史上距今最近的黑暗時期,給那代人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什麼。劉歡在《六十年代生人》專輯中撰寫了一段文案:“對於我們上一代的人可能是家災國難,對於我們下一代的人可能是天方夜譚”——對於正處於那段時期的一代人呢?劉歡沒說,但從“家災國難”到“天方夜譚”,我們知道,時代變了。

這是吃過“憶苦思甜飯”的一代人,是一件衣服哥哥穿完弟弟穿的一代人,就在他們的財富觀念逐漸定型的時候,1988年,物價上漲18.8%,剛“調控”了沒幾年,1994年物價上漲24.1%——兩次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前後持續了將近十年,就在這十年裡,他們的孩子“90後”出生了——在對“錢”的認識上,對財富和消費的理解上,“90後”和他們的父輩,根本就沒有相同的頻率。

“文革”出生的一代,在上世紀80年代趕上了“文化補課”。北京一個小小的新華書店門市部,進了一本今天註定無人問津的哲學書,竟敢提前三天發海報預售,甚至銷售當天凌晨就有人排隊購書。從《紅巖》《紅日》《紅旗譜》中成長的那一代人,以無比的熱忱打造了80年代的“文化熱”——當然,這一代人不相信文化的也不少,他們的孩子和熱愛文化的父母教育的肯定不一樣。就像我很多年前給某教育機構當作文老師,講課第一句話就是:看《紅樓夢》和看《蠟筆小新》長大的孩子,家長別指望他們寫作文能一樣,有些孩子教都沒法兒教,補作文不如去補英語。

當然,我後來被辭退了。

“90後”也經歷過一次“補”時期,只不過,他們是為時代埋單。比如,2013年中國觀眾進電影院的頻次,還不到人均一次,到了2016年增長到人均1.7次,而同期韓國是人均4.34次。這顯然不符合飛速發展的中國,為了“補”,就要製造大量的產品,由此可以想象,爛片比著爛,罵自己傻逼的觀眾比罵導演傻逼的還多。


“90後”的獨立,充其量是自立|苗欣宇


賬算在誰頭上?這邊馮小剛說中國的垃圾觀眾導致了中國電影一片垃圾,那邊李宗盛說如今的流行音樂人給聽眾“餵豬食”。“補”是產品製作者的問題,還是受眾審美需求的問題?我們不爭論,但我們知道,時代給予的東西變了,時代餵養人不死的食糧,不僅僅是麵包。

用個段子來表示,可能更清楚一些:

父輩:“90後”太極端。

“90後”:媽蛋,當年嚷嚷要解放亞非拉,你們不極端?

時代給這兩代人的給養不同,這是“90後”與其父輩的分野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90後”身上的標籤,相當一部分是不準確、不合適的,它們是父輩按照自己的時代烙印定義的,僅有的一點意義是:“斷裂”。

2

我第一個辭退的員工就是“90後”

這“斷裂”是“90後”主動選擇的,還是父輩們施予他們的?

不能說完全是父輩強加給“90後”的,有些標籤,是“90後”自己貼上去的。

幾年前我在一家小報社時,帶過第一個“90後”員工。有天,在他給我終審的版面上,我在“斯皮爾·伯格”幾個字上畫了一個圈。通常這意味著兩種錯誤,一種是我感覺是錯,或者出錯的可能性大,都是憑經驗而來,我沒采訪,不知道怎麼改,希望編輯進一步核對;另一種,我確定是錯,錯別字、病句或常識硬傷,我相信畫個圈足以提示馬虎的編輯改正過來——顯然,這位小兄弟的問題,屬於後者。

他改了,再交給我時,變成了“斯·皮爾伯格”。

我想了想,就這樣,出報,雖然我知道他又改錯了。

第二天我告訴他,希望他能把這份報紙收藏三份,一份貼在書桌前,一份貼在床頭,另一份,收在腦子裡——如果想繼續做編輯的話。永遠不要懶惰,也不可以自以為是,更不可以試圖應付你的責任。我允許編輯犯錯,但我不允許編輯不知道錯在哪裡。

可我很快發現,這想法有些天真。幾年後,“90後”員工越來越多,我再也沒有對那位小兄弟的容忍和耐心了。

我第一個辭退的員工就是個“90後”。

她的電腦永遠顯示著淘寶頁面,在美編、排版、印製部門都在等著她的流程的情況下,她能一天將別人十天的工作做完——我一天都未必看完一本書,而她的工作是一字不漏地校對一本30萬字的書,我不知道她是怎麼完成的。

在我辭退她時,她聲稱自己完成了任務,而這些任務對她來說沒有任何挑戰。

是的,我告訴她,是完成了,至於完成得合格不合格,標準不是我定,也不是她定,而是工作要求決定。如果研製新藥,哪怕試驗結果一樣,但該盯著酒精燈24小時而你去睡覺了,對不起,我不知道它的化學變化過程,這種藥我不敢吃。

就算是所謂的完成任務,那也不過因為我看到她的工作狀態,只敢把中等難度偏下的任務給她。這些任務在我看來,語文成績不錯的高二學生就能完成。換句話說,是人就能幹,要你幹嘛?

“90後”的獨立,充其量是自立|苗欣宇



在我眼中,這類“90後”能不再把錯別字改成另外一個錯別字,就謝天謝地了。

1998年我第一次去《作家》編輯部拜訪宗仁發老師,他正捧著字典,見我進門隨口問:“正好你來了,這‘學歷’和‘學力’到底用哪個對?”

3

90後是“自我”的一代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90後”對職業的態度,毫無疑問是他們的標籤。按前文所述,這標籤有些是父輩給的,是世代差異造成的,未必貼合他們真實的心理狀態,“90後”多半不認同;但也有一些,是“90後”自己戴在頭頂的。

那麼,有沒有一個標籤,是“90後”和他們的父輩共同貼上去的?

很多,其中一個:“自我”。

“90後”的父輩,很可能是中國最後一代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群體。至於“集體主義”對那代人的人生有多大影響、影響是好是壞,至少當今,我們都是當事人,最好不要試圖自說自話地定論。但在父輩眼裡,“90後”沒有“集體”,無疑“自我”得太不像話了;而在“90後”眼中,既然社會如此多元,既然每個人都是可以充分表達、追求個體價值和差異化的人生體驗,為什麼非要和別人活得一樣,為什麼不能“自我”呢?

兩個“自我”,絕不相同。在父輩眼裡,“自我”接近於“自私”,是比較,它指向的是群體和社會;在“90後”眼裡,“自我”更像是獨白,是表達,指向內心。

問題是,“自我”是什麼,而“90後”的“自我”是怎麼造成的。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的理論,人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再細分,父母自我狀態分為養育型和控制型,兒童自我狀態也可分為自由型和適應型兩種——有什麼用呢?舉例說,當一個人經常被孤立時,意味著他的成人自我狀態很少;而有些人成人自我狀態異常強大,甚至達到了控制型,就表現為“霸道總裁”。

“90後”的自我狀態是什麼樣呢?

用伯恩的理論進行的一項調查分析顯示:“90後”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比較高,“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非常低。

父母自我狀態來源於父母,體現的是在成長中從父母身上學習的價值觀念、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90後”的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高,說明他們更有主見,同時也更不在乎他人。

有主見,“目標規劃明確”,不在乎他人,“目標規劃清晰”,看起來很好。可是,它們的前提是:並非出於成人自我狀態下,而是產生於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下。

這就糟了。這前提的變化,意味著“90後”所謂的“目標規劃”,往往並不依從內心。

相反,“90後”的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非常低,這種自我狀態更加強調個人的需求和即時滿足。當這種自我狀態非常低時,往往意味著不會關注自己的需求,而且不懂得如何滿足需求。

有主見,不在乎別人的意見,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關注自己的需求——職場中的“90後”會是什麼表現,不言而喻,這樣的自我狀態,裸辭也沒什麼新鮮的。我上網查了一下“90後”裸辭的原因,一個人說“加班太多不願意幹”,另一個又說“從來沒加班,太安逸了不願意幹”——整個兒一人格分裂。

說到底,還真就是人格的事。

“90後”的獨立,充其量是自立|苗欣宇



4

獨立人格才有真自我

在給“90後”貼標籤多年後,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不再繼續對他們進行簡單化、表面化的偏貶義定性,而要更清楚一點:他們的種種表現,是人格造成的。

我想,我們必須尊重這種人格,尊重人格,才是道德。

問題是,什麼樣的人格需要尊重?

“知乎”上有個問題:《高中生進入大學,有哪些必須知道的東西或常見錯誤》,點贊最高的回答很長,我們揀其中的幾條:

在宿舍請安安靜靜不要影響別人的生活。

人情是你來我往,這次你讓別人帶了飯,下次記得也幫別人。

你可以和室友有鐵一樣的友誼,但切記不要交淺言深,這一條適合於所有人際關係。

不要隨便用別人的東西。

不要為了合群而合群。

你可以有野心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但不要虛偽和做作。

用時間換取金錢的兼職是沒有意義的。

……

在我看,它說出了一個道理:自由,是以獨立為基礎的。

“90後”的獨立,充其量是自立|苗欣宇


事實上,這篇回答中,就有這一條:

成人世界的遊戲法則要慢慢開始熟悉,第一點就是變得獨立。

什麼獨立?

很多“90後”認為自己已經獨立:經濟獨立了,生活獨立了,工作可以獨當一面了,戀愛婚姻可以自己拿主意了——“90後”慣常把這些叫做獨立。對不起,騙自己的話你能把自己當串兒烤了,外焦裡嫩的,表面上身經百戰紅得冒油,內裡都不如骨頭值得一啃,連硌牙的本事都沒有,愛嚼的就酒,不愛嚼的呸一聲吐老遠,讓別人碾幾腳。

——那叫什麼獨立?充其量是自立。

我們說的獨立,是“人格獨立”。

什麼是人格獨立,懸著說,把哲學定義照抄一遍,我自己都看不懂。我們給一個簡單的標準:你能認識自己、掌控自己,包括你的弱點,包括你的三觀。

說到底,人生的很多東西,不是乞討來的。

說到底,阻礙人格獨立的,往往也是你自己。

為什麼要強調人格獨立呢?

因為獨立的人格,才有能力為自己負責。

說起“負責”,別說“90後”,“60後”和“70後”也頭大,負什麼責呀,家事國事天下事,這麼多事都負責,累不累啊?沒有那麼複雜,我們說的“負責”,不是生二胎,也不是不生要交罰款,這些責任,我們不背——反過來,在我看來,有獨立人格的人面對“生二胎”的問題,不會產生“生還是不生”的責任,而是要負“我想不想生”的責任。

很多事兒,我們知道為什麼,但誰能負責任地告訴我,憑什麼?

自由是有代價的,它的代價是責任。

“90後”有裸辭的自由,但限度在於:你選擇,你負責。

辭完職別回家跟父母要錢,也別抱怨他人和社會,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牛逼,也請你負責任地牛逼,而不是吹牛逼。

別去想為什麼時代沒給你一個體面而又多金的爹,被熊孩子坑下馬的爹可不少了;也別抱怨爹媽沒給你一個可以靠顏值吃飯的臉,上海殺妻藏屍案剛判完了;說白了,時代該給的都給了,時代壓根沒欠誰。


“90後”的獨立,充其量是自立|苗欣宇


“90後”的獨立,充其量是自立|苗欣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