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代貴州轄境支離破碎、且地狹民貧,何以單獨立省而非分屬四川、湖廣、雲南、廣西?

馮仲平


聽過一位老學究說過這麼一句話“貴州,西控雲南,北接巴渝,東防湘楚,南出粵海”,可以說是對貴州地理區位比較好的一個概括。

處於西南腹地的貴州,一不鄰邊,二不臨海,而且四面環繞的幾乎都是相對比較重要的邊陲地區,比如四川、雲南、兩廣等,這一點和重慶類似,但是重慶沿江,從長江可以長驅直入,而唯獨貴州,據守高山天險而獨處高原,有非常高的戰略價值。

△位於貴陽花溪的夜郎谷

自古以來,從中原江南地區,比如湖廣、湘楚等地,想要入川、入滇,貴州幾乎成為很多驛道商隊的必經之途,特別是近代以來。

早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貴州的地界上,就已經群雄並起,比如牂牁國、夜郎國、且蘭國等,其中夜郎國還曾經成為西南夷各部中勢力最強盛的一個部族。一直到元明時期,元朝貴州很多地方屬於土司治理,當地勢力很大的四大土司:黔西的彝族水西安氏、黔中區域的播州楊氏,銅仁一帶的思州田氏,黔南部分區域的水東宋氏,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唐代地圖

一直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明朝,貴州成為省一級行政區,受到了中原皇權的關注,到了清朝,原屬於四川的播州(今遵義一帶),隨著遵義府改劃入貴州,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貴州區域圖。

要說為什麼,據我們分析,主要原因有3點:

1、戰略考量:

貴州作為牽制川滇邊境,緩衝湖廣內陸中原的區域,實力強一些更有利於對江南腹地、湘楚中原的“緩衝作用”。

2、經濟考量:

貴州,特別是黔中貴陽一帶,是湘楚、兩廣入川入滇入藏的比較重要的一個交通樞紐,算是途徑的驛站,逐漸發展成為一條線,如果這條古驛道的治安不加強統治,那麼可能會影響經濟,比如,茶馬古道上,如果沒有官府的照應,可能半途會殺出個打劫的,影響經濟。

△明代貴州區劃

3、人口、民族考量:

隨著“湖廣填四川”“調北征南”等歷史事件,逐漸從其他區域移民進入貴州定居的漢族逐漸增加,而漢族人口的數量增多,也有利於加強和貴州土著少數民族居民的融合,把位於貴州地界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劃為同一個省的“老鄉”,有利於加強互相之間的認同感,也就是擬製建構同屬於一個省份的“共性”,有利於穩定。

至於其他的藝術,有識之士如有獨到見解的,可以分享在評論中共同探討!


貴陽小數據


廣義上的貴州建省,把“貴州都司”的設置作為開端,到永樂十一年設貴州布政司,永樂十四年設貴州按察司,三司全部設立視作建省完畢。狹義上的貴州建省,可以指貴州布政司的設立。

如果我們把譚其驤的明朝分省圖拼接起來,可以清晰的看到從雲南省雲南府到湖廣辰州府,有著一條較為明顯的黑線,如果把圖繼續放大,可以看到這條線上密密麻麻分佈著諸多衛所。事實上,地圖上未標出的驛站其實也是沿著這條線路分佈的。

天啟年間的《滇志》列出了三條雲南通川貴的道路,即“普安入黔舊路”“烏蒙入蜀舊路”“建昌路”,其中前兩條道路須經貴州都司諸衛所。普安入黔舊路的基本路線為昆明一平夷一普安州一安南衛一盤江一關索嶺一安莊衛一普定一平壩一威清衛一貴州一龍里衛一新添衛一平越衛一清平衛一興隆衛一偏橋衛一鎮遠府一清浪衛一平溪衛一沅州,即湖廣至雲南的道路,貴州都司的大部分衛所都分佈在這一條線上。西北永寧、烏撒、赤水、畢節、七星關諸衛所分佈在“烏蒙入蜀舊路”上,基本路線為昆明一霑益州一可度一烏撒衛一瓦店一黑張一週泥一七星關一畢節一層臺衛一赤水衛一摩尼衛一普市所一永寧衛一永安一江門。這兩條線路要經過除黃平等所外貴州都司絕大部分的衛所。也就是說,貴州地區正好是雲南邊疆通往中原腹地的必經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障驛道的暢通也是貴州建省的最重要的原因。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守偏橋、銅鼓以當沅、靖之衝,則沅、靖未敢爭也;據普安、烏撒、以臨滇、粵之郊,則滇、粵不能難也;扼平越、永寧,以拒川蜀之師,則川蜀未敢爭也,所謂以守則固矣。命一軍出沾益,以壓雲南之口,而以一軍東指辰、沅,聲言而下湖南,而卷甲以趨湖北,武陵、澧陽不知其所守。膺擊荊南,垂頭襄陽,而天下之腰膂已為吾所制矣!”

在明初設立貴州都司之前,元朝處於鞏固雲南統治的需要,已經在貴州地區派出了常駐部隊,且其在貴陽設置的“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已經成為湖南、四川、雲南三省毗連當地的軍事政治中心。朱元璋平定天下期間,西南少數民族土司基本上是望風而降。而他的攻擊重心在北方而非西南,所以顧及到元朝的殘餘勢力,為了地方穩定也不敢全部使用流官統治,仍然延續了土司制度。所以明廷鞏固西南,尤其是雲南,主要做了這兩方面的努力:其一,設置衛所,組織屯田,最大限度解決滇黔駐防軍隊糧餉供給困難問題;其二,規範土司制度,維持中央與地方的正常統治秩序。而貴州在元明之際,其歸屬一直搖擺於四川和湖廣、或者雲南之間,皆在於貴州至周邊區域的不便,這種不便延續至明前期。由於西南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廣設衛所,並且設置獨立於川、湖、滇三都司外的貴州都司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此外,從元朝開始的中國行政區劃改革有一個特點,就是犬牙相制,山河相錯。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漢中從四川割給了陝西。而貴州建省可以說是延續了這種犬牙相制的特點。衛所初設之時,衛所和土司也是犬牙相制,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這種格局引發了很多土地歸屬問題,給當時的地方官也造成了很多麻煩,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也未能解決。星羅棋佈的衛所控扼交通要道,變化了貴州內部的政治形勢,建立了流官統治的大格局。衛所穿插於土司領地,使得地方土司處於明廷的監視之下,為後來的建省、改土歸流奠定了穩定的基礎,再加上朝廷逐步完善土司制度,使得地方土司權力的逐漸削弱。

因此有一點得注意到,貴州布政司的設立是永樂十一年在廢除以黔東田氏土司的基礎上建立的。

《明史·貴州土司傳》:“思南、思州相仇殺,始命成以兵五萬執之,送京師。乃分其地為八府四州,設貴州布政使司,而以長官司七十五分隸焉,屬戶部。置貴州都指揮使,領十八衛,而以長官司七隸焉,屬兵部。”

另外衛所也是漢人移民的集散中心,而漢人也是明朝的統治基礎。明朝中後期內地漢人移民留寓貴州的越來越多,他們在當地依託衛所,資其庇護,佃種、購置或開墾土地漸次安居。漢人移民的大量湧入,改變了當地夷多漢少的人口形勢,而顯然如果只有一個貴州都司是不適合的。正是這些衛所和漢人移民,最終使得明廷能夠在明中期以後陸續改流一些中小土司並設置一批縣級行政機構,同時也給清代中期更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奠定了基礎。

如果貴州不獨立設省,而是把貴州分川、湖、雲、桂四省管理,只會平白增加了這四省統治難度,也增大了貴州地區的管理難度。獨立劃分出一個貴州省,不但減輕了四省壓力,而且獲得朝廷的優惠也更多,因為財政、軍事、行政、司法等權都已經從四省獨立了出來,不再受到四省的掣肘,自然更加方便。

唐莉《明代貴州省建置研究》

曹端波《明代“苗疆走廊”的形成與貴州建省》

杜成材《論明初衛所設置對貴州建省的影響》



s臨溪主人


公元1413年也就是大明永樂十一年,中國西南發生了一件大事:大明設立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成為了省一級政區建置,成為大明朝第十三個行省。

明朝,朱元璋為了統一南北,鞏固西南,十分重視貴州。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率30萬大軍取道貴州進攻雲南。朱元璋為團結貴州各少數民族上層,同時留下大部分兵力駐守貴州。在貴陽設立了全省最高軍事領導機關貴州都指揮使司。

不就貴州發生了一個突發事件:思南宣慰使田宗鼎與思州宣慰使田琛為了爭奪土地,從互相攻戰釀成叛亂。這件事充分暴露了落後的土司制度與建立政制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明成祖以此為契機,下決心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派遣貴州都指揮使顧成將軍率兵5萬平息動亂,斷然宣佈廢除思南、思州兩土司,將其他分設八府四州。同時,在貴陽設立貴州布政使司。

貴州建省時,面積比現在少三分之一。黔北、黔西北許多地區還歸四川,黔西南有些地方屬廣西。萬曆年間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才將播州土司改土歸流;清雍正年間將原屬四川的遵義軍民府和烏撒軍民府劃歸貴州,又將原屬湖南的天柱、鎮遠等六衛及原屬廣西的貞豐、安龍等數縣劃入貴州,才形成今天規模的貴州省。

永樂十四年,明朝在貴州設立貴州提刑按察司。戶部、刑部各增貴州一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