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無論在這兒吃過多少次,你都不知道“護國寺”背後的祕密

提到護國寺,吃貨們都會情不自禁腦補“護國寺小吃”。

護國寺小吃之於北京,就像牛肉拉麵之於蘭州,羊肉泡饃之於西安,代表一座城市對美食的執念。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護國寺小吃 張寧/攝

豌豆黃、驢打滾、豆汁兒、糖卷果、饊子麻花……數不清的小吃,是大多數外地人體驗北京小吃的“啟蒙地”。

而對北京人來說,清晨在這兒吃個芝麻燒餅、喝一碗熱麵茶,便是每天正確的打開方式。

北京小吃的“招牌”

像遍地開花的慶豐包子鋪一樣,北京城遍佈護國寺小吃店。它的龍頭,在西城區東北部的護國寺街。

護國寺街路北93號、人民劇場對面兒的那家,是北京人心中最正宗的一家。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護國寺小吃總店 張寧/攝

天兒擦亮,街道上還留著灑水車噴灑在花草上的氣息,這裡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一進門兒是幾十年不變的老國營味兒,夾雜著麵茶的香、糖火燒的甜、豆汁兒的酸……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每天都如此熱鬧 張寧/攝

透過玻璃櫥窗,背後整整齊齊的碼著老北京的各種小吃,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麻團兒、薑絲排叉、焦圈兒……光是看著就流口水了。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護國寺小吃 張寧/攝

不過,這些都是北京人解饞的小吃。大早上來這兒的饞主兒,為的是一口熱麵茶。

北京小吃的名兒,總有一些“名不符實”。比如,麻豆腐不是豆腐,麵茶也不是茶。

麵茶是用糜子面熬成的糊糊,顏色嫩黃。盛滿一碗後淋上芝麻醬,撒上芝麻鹽和乾薑粉。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麵茶 北京日報圖

吃北京小吃,得學著點閒勁兒,不能急。麵茶端上來,心急的人一口下去,會燙得叫出聲來。

像北京大爺,拿倆核桃買碗麵茶往位子上一座,先揉著核桃,聊著閒天,家長裡短抖摟完了,手裡也冒汗了,麵茶也溫了,正合適大口喝。

在老北京,喝麵茶講究不用勺不用筷,用手託碗,轉著圈兒吸溜幹喝。喝完以後,碗淨,手淨,嘴淨,才夠勁兒。

喝完麵茶,再來個燒餅夾肉,就可以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出了護國寺小吃的門,漫步在這條街上,你會慶幸吃飽喝足了才出來。不然,整條街一家挨一家都是小吃,餓著肚子怕是挪不動腳的。

合義齋炒肝、滿廣記老北京爆肚、新川麵館、老北京炸醬麵……滿眼都是小吃店,說是吃貨的天堂,一點也不誇張。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滿廣記爆肚 張小英/攝

若對這兒不熟悉,一定會好奇,為何護國寺街小吃扎堆兒呢?

這還得從它的歷史說起。

命途多舛的古剎

顧名思義,這條街和小吃店,都得名於京城名剎護國寺。

但由於歷史太久遠,護國寺的蹤跡難尋,很多人都不知道它背後的故事。您要是走在街上問一個老北京,護國寺還在嗎?

他一準兒會說,早不在了。

其實,緊挨著百花深處衚衕,在幾幢高樓的包圍中,還藏著護國寺僅存的金剛殿。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現存的護國寺金剛殿 張小英/攝

紅牆、綠琉璃瓦、斑駁彩繪,早已失去了當年皇家寺廟的輝煌與氣魄,塵封在鬧市中。

護國寺原本是元代脫脫丞相的宅邸,被改建成崇國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賜名大隆善寺,後又改名大隆善護國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這座寺廟被大加修繕,正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是當時京城數一數二的大廟。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20世紀30年代的護國寺山門

如此算來,護國寺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但它的命途實在多舛。

明末清初曾毀於兵火,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又毀於庚子事變,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又遇大火,1920年1月,再遭火災。

清末《燕都雜詠》中曾嘆息道:“蕭條古寺太荒涼,惹驚滄桑漫斷腸,皆因當年一把火,枯木殘碑泣夕陽。”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1935年的護國寺金剛殿劉敦楨,《北平護國寺殘跡》

到上世紀70年代末,護國寺只剩金剛殿和地藏殿。遺憾的是,2004年6月20日又是一場火災,地藏殿從此消失。

為什麼護國寺總被火災困擾?

昔日繁華的廟會

老一輩的北京人應該還記得,隆福寺、白塔寺和護國寺的廟會,數當年北京最熱鬧的地兒了。

過去做生意的小販都逢廟會必趕,因為廟會上游人多,買賣好做。

護國寺的廟會逢七逢八,每次都是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大到文物珠寶,小到針頭線腦,在這廟會上就沒有買不到的。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昔日護國寺廟會

《燕京歲時記》載:“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蟲魚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之一大市會也。”

不過,最讓人心動的還是那些賣小吃的吆喝聲,扒糕、切糕、豌豆黃、艾窩窩、豆汁兒、麵茶、老豆腐……哪一樣都看著透亮聞著飄香。

寺廟的香火和廟會的“煙火”混雜成了一種特殊的氣氛。

據說,有一次炸油條的小販因為粗心,釀成了一場火災,燒燬了護國寺的大部分廟宇。

歷經歲月,廟牆一點點消失,火災又一次次抹去那些木製的殿堂,護國寺也緩緩地在城市的背景與人們的記憶中淡去。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護國寺街 張小英/攝

而大廟門前的護國寺街於2009年至2011年經過改造,重新成為了一處熱鬧的商業街,護國寺街的鎏金大字赫然昭示街頭。

不管怎樣,當人們走過這條古香古色的老街,品味過護國寺小吃之後,總會對“護國寺”的傳說充滿遐想。

无论在这儿吃过多少次,你都不知道“护国寺”背后的秘密

金剛殿的琉璃瓦 張小英/攝

別忘了,寺廟的金剛殿還留在舊城的灰瓦中,它的故事就會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