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2010年,在成都春熙路,一個穿漢服的女孩子被一群憤青圍堵、指責。最後憤青們逼迫女孩子脫下漢服當眾燒燬。這就是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春熙路燒漢服事件,一件可笑又可悲的事件。憤青們認為女孩子穿的是和服,由於對日本抱有不理性的抗拒,而拒絕一切,包括覺得中國人穿“和服”,是不可容忍的事情。然而,女孩子穿的不是和服,而是漢服——中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春熙路燒漢服事件

在沒有接觸漢服之前,我也會以為那是和服,或者韓服,因為我從來不知道漢民族有自己的傳統服飾。每次看到少數民族的朋友在很重要的傳統節日裡,都會穿上自己民族最傳統的服飾,比如:彝族在結婚、過彝族年的時候會穿彝族傳統服飾,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這都是他們延續和保留的傳統。

每當這個時候,也會疑惑,為什麼我們漢民族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

直到2017年,我第一次接觸了漢服,才知道,原來漢民族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只是很多人把這種服飾忘記了。而和服與韓服其實是日本與韓國對漢服的借鑑,並融入了自己民族文化特點而創造的服飾。唯一不同的是,日本和韓國更好地保留和發展了這樣的傳統服飾。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2018年,第一屆中國華服日在西安大明宮遺址紫宸殿盛大舉行。數十家漢服企業、數百家華服推廣機構以及眾多媒體與漢服同袍的參與,將漢服推向復興的浪潮

2019年10月,西塘漢服文化周景況空前盛大,喜愛漢服的人從全國各地齊聚西塘,他們盛裝出現在古色古香的古鎮,展示著不同朝代不同形制的漢服魅力。其中既有年輕人,也有小孩和中年人。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漢服的普及程度與社會對漢服的接受程度。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而當年燒燬漢服的成都春熙路,如今成為漢服街拍打卡地。成都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穿漢服的人。那些以前對漢服一無所知的人,也對漢服有了一定的認識,不再對街頭穿漢服的姑娘指指點點。很難想象,在幾年前,穿漢服還有可能被打被罵被認為是異類。

漢服熱潮,正在讓更多人認識到漢服的魅力和接受漢服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事實。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漢服——中華民族華夏之稱的由來

《史記》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漢服,別稱華服,歷史悠久,幾乎貫穿整個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根據《史記》的記載,漢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在黃帝之前,既沒有房屋,也沒有衣裳。後來黃帝帶領大家造房子,製作衣服,開設殯葬制度,百姓們從此解決了基本的生存條件,能夠居有所,穿有衣。

歷經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漢服體系逐漸完備,而成為中華民族獨具文化魅力的服飾。

《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所以,中華民族又被稱為華夏。其中“章服” 指的便是漢服。絲綢對漢服的加持,絲綢之路對西方的影響,又使得中國在國際上有著“衣冠上國”的美譽。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驚鴻一瞥“魏晉風度”,石榴紅裙盡展風流

現在凡是穿漢服的人,都被稱為同袍,這個稱呼,出自《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同袍”的稱呼是對自己民族傳統服飾的認可,也是一種文化自信與民族文化認同的表現。

無論是在熟悉的城市街道,還是在陌生的城市路口,同袍乍然相遇,總會報以微笑,或者打個招呼,就像是朋友一般,有時候還能就著漢服的形制、繡花等談論一番,這便是現在的漢服圈子禮儀文化。

雖是同袍,但是每個人喜歡的形制不同。有人喜歡端莊優雅的秦漢曲裾,有人喜歡風度飄逸的魏晉服飾,有人則喜歡華麗的大唐齊胸,每個朝代的服飾,融入了當下歷史時期的文化、審美與習俗,不同形制,不同中國美。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西塘漢服周穿魏晉風的小哥哥

2019年西塘漢服周,幾個穿魏晉服風服飾的小哥哥風度翩然、臨風玉樹,一度成為眾多漢服小姐姐心中的“未婚夫”。

魏晉服飾的特點是寬袍大袖,較為寬鬆,給人“風度翩翩”的感覺,是“魏晉風度”的一部分。

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加上當時社會的不安穩,政治的晦暗,名士之間開始流行“玄學”、“清談”、“五石散”、“裸奔”,從而形成獨具時代特色的“魏晉風度”。“魏晉風度”體現在服飾上,便是寬衣博帶。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鬆、自然、隨意,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穿寬大外衣,這一服飾特色,我們可以在名畫《竹林七賢》中窺見一二。現在將這種寬袍大袖的服飾稱為魏晉風。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竹林七賢》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演員服飾的呈現基本上做到了復原的程度。但大唐服飾的許多精巧之處早已失傳,為了演戲的方便,漢服仍然做了許多現代化處理,比如扣繩、繫帶處的固定。即便是現在也很難完全復原古代的服飾,很多漢服仍然融入了時代元素。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長安十二時辰》

大唐幾乎是中國國際影響力最大的時代,唐玄宗時期萬邦來朝的盛況空前絕後。大唐的繁榮帶來奢華與開放的審美,在服飾上的體現,是雍容華貴,最具代表性的服飾——齊胸襦裙。

“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我們常說拜倒在石榴裙下,這裡的石榴裙,就是指齊胸襦裙。

齊胸襦裙的華貴,在唐代周昉繪製的《簪花侍女圖》中可見一斑。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簪花侍女圖》

劇中的圓領袍則是盛唐時期胡漢融合的典型服飾,在武周時期就開始逐漸流行。圓領袍最初為唐代男子打獵時所穿,後來也在女子群體中開始流行,併成為重要的日常服飾,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檀棋經常穿圓領袍便不足為奇。

當然,宋元明的服飾也展現著當時的文化與審美。

至於清朝,現在一提漢服,大家都把清朝排除在外,其實,就漢服而言,並沒有絕對的朝代之別,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對前朝服飾的繼承和發展,大多數時候也有少數名族服飾特點的融合。

所以從整個中華民族的角度來講,清朝的服飾也是我們的傳統服飾,也可以被稱為漢服,或者華服。如果出於民族考慮,大唐也是少數民族血統,嚴格意義上講,那麼大唐服飾也不應該被稱為漢服。事實上,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明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的傳統文化是碰撞融合繼承發展的文化,服飾也同樣如此。所以針對華夏傳統服飾,理性而不過分地強調“漢”,才更合乎歷史的發展。

一眼驚鴻的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

總之,漢服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我們可以通過服飾去辯證地看待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審美與習俗。傳統服飾的傳承與發展,是傳統文化復興的窗口,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當然,漢服也需要辯證的繼承與發展,復古而囿於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