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有人說古羅馬軍團不會使用弓箭?歐洲弓箭技術這麼爛?

張天承


早期古羅馬軍團沒有意識到弓箭手在戰場上的重要作用

在中國,遠古五帝時期的神話人物后羿就擅長射箭,以及張仙射天狗。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遠古祖先就開始使用弓箭。《詩經》中有“騂騂角弓”,到公元前650年,我國就發明了更先進的青銅弩箭。從春秋戰國開始,弩弓早已是軍隊裝備的主要武器之一,弓箭手甚至相當於現代的一個兵種。

而在古代羅馬,最早有關弓箭的記載,來自4世紀晚期作家維蓋提烏斯的《羅馬軍制論》一書。但是,書中有關弓箭的描繪詞源不明確,定義不清楚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在於,究竟是弓箭手還是弩兵?

而有關古羅馬弓箭手的唯一圖像證據來自羅馬高盧的浮雕。

維蓋提烏斯全名Publius Flavius Vegetius Renatus(普布利烏斯·弗萊維厄斯·維蓋提烏斯·雷納特斯)是4世紀晚期羅馬帝國的作家,著有《羅馬軍制論》(“Epitoma rei militaris”也稱“De remilitari”)和《Digesta Artis Mulomedicinae》(獸醫學指南)。除此之外,長期以來,有關此人的生活一無所知,一些學者對於他的身份一直存在爭議。

早期的羅馬軍隊即使有弓箭手,也很少。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軍隊才招募一些克里特弓箭手。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開始從其他國家招募弓箭手作為輔助軍。“Julius Caesar”凱撒大帝在高盧的軍隊就有克里特弓箭手,而他的敵人Vercingetorix(韋辛格托里克斯)則下令:“徵集高盧境內所有的弓箭手”。

在凱撒大帝統治時期,弓箭手基本相當於一種防禦力量,用來保護部隊側翼或者騎兵。這些招募的弓箭手作為輔助人員而非羅馬公民,不能被視為軍團成員。

到了羅馬Principate(元首制)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287年),羅馬軍隊中的弓箭手按比例分為:三分之二是步兵,三分之一是弓騎兵。不過,羅馬軍隊的弓騎兵是在公元前1世紀才發展起來,因為必須對付來自技藝高超、擅長騎射的帕提亞帝國(也稱“安息帝國”)的弓騎兵。這些弓騎兵在Carrhae(卡萊)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敗Marcus Licinius Crassus(馬庫斯·利辛紐斯·克拉蘇斯)率領的羅馬軍隊。隨後,羅馬軍隊才正式組建弓騎兵,並且用來對付中歐的日耳曼部落。

直到公元4世紀,裝備強大複合弓的弓箭手才真正成為羅馬軍隊中的一支常規力量。羅馬弓箭手(包括步兵和弓騎兵)通常使用的複合弓,由木、角、筋三部分組成,其主要優勢在於小尺寸、大功率。

到了公元5世紀,羅馬軍隊中許多騎兵團接受專門訓練,掌握怎樣將弓箭與劍和長矛配合使用。但很多羅馬弓騎兵卻將弓箭作為主要武器而不是輔助武器。 《百官志》(古羅馬)記載,在東羅馬帝國或非洲,大多數弓箭手特別是弓騎兵都把弓箭當作主要武器來使用。真正把弓箭當作主兵器使用,應該始於羅馬軍隊為抗擊波斯和匈奴人的弓騎兵。

到6世紀晚期的拜占庭帝國(也稱“東羅馬帝國”)的羅馬軍隊其主力是騎兵,並且他們大都配備了弓箭。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軍隊將騎射傳統保持了幾個世紀。對於羅馬軍隊的弓箭手而言,可悲的是,直到羅馬帝國進入衰落期,他們的真正價值才得到公眾認可,成為羅馬軍隊的核心力量。可是為時已晚,羅馬帝國逐漸走向滅亡!

歐洲中世紀強大的武器——長弓

長弓通常大約6英尺(1.8米)長,甚至超過男人的身高。已知最早的長弓可追溯到公元前3300年。1991年,在奧茨塔爾阿爾卑斯山脈發現的天然木乃伊“Ötzi”(也叫“冰人”),他的長弓是由紫杉製成的,長1.82米。

製作長弓的首選材料是紫杉,製作前先將紫杉木乾燥1-2年,然後才能小心的將木材加工成一定形狀,整個製作過程至少需要4年時間。最好的弓由“外材”和“心材”組合成,弓的內側為“心材”能抗壓,“外材”則張力好。這種結合如同天然形成的“層壓板”。

弓弦由麻,亞麻或絲綢製成;中世紀的箭主要用白楊製成,但也有用山毛櫸和榛樹製成的。

歐洲中世紀時期,在一個由身披重裝鎧甲的騎士統治的軍事世界裡,很多戰例證明,英國長弓的威力最大。有關英國長弓的起源,英國人和威爾士人之間仍然存在爭議。不過,當11世紀後期“盎格魯-諾曼人”入侵威爾士時,威爾士人的長弓給入侵者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經過不斷髮展,歐洲中世紀的英國長弓甚至可以穿透鎧甲,拉力有的超過600N。專業弓箭手可以將箭射到370米。在很多戰場上,長弓手對鎧甲兵的殺傷力巨大。在220米範圍內,長弓發射一枝重型箭的話,能殺死或重傷身披鍛鐵鎧甲的人。

百年戰爭期間,在阿金庫爾戰役中,約6000-9000名英國士兵(其中5/6是長弓弓箭手)對抗20000-30000名法國士兵(其中大約有10000名重型鎧甲騎士和步兵)。

進攻開始後,在側面茂密林地的英國長弓弓箭手發起攻擊,當時法國人形容遭遇到“可怕的箭雹”。法軍受傷和驚慌的馬向前進中的步兵疾馳、踩踏。由於大雨,戰場變得泥濘不堪,當倖存的法國重型鎧甲兵到達英軍戰線前面時,泥土加重型鎧甲已經使他們筋疲力盡。

而英國長弓手的箭射完後,就用斧頭,短劍和短槌攻擊法軍。近身交戰中,疲憊不堪的法國人再一次遭受了沉重打擊。最終法軍死亡6000人,700-2200被俘;英軍死亡112–600人。

長弓號稱中世紀歐洲的“機槍”——快速、射程遠、精確,致命。


血色黃昏的黃昏


這不絕對,羅馬軍團中當然是有弓箭手,而且隨著羅馬帝國的征戰和擴張,軍團中的弓箭手比例也是逐漸增加的。


首先在那個年代,弓箭並不被人視作是一種能擊垮敵人的主力部隊(直到諾曼人征服英國之後,弓的戰場地位才被西方重視),它充其量是一種用以給敵方造成少量傷亡,破壞陣型,降低時期的輔助手段。羅馬人又是以武立國,對於弓這種娘炮玩意並不感冒,尤其是他們這種職業軍人+以戰養戰的玩法非常爺們,從文化角度上就不怎麼認同弓。所以早期羅馬軍團的遠程兵種大多也是由青少年組成的擲矛手。

丟完之後退回青年組成的重步兵陣後邊,由後者硬剛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羅馬帝國擴張早期遇到的對手也都是在地中海沿岸,那種氣候潮溼的地方不適合複合弓,而長弓所需要的紫衫雖然意大利那一塊挺多的,但長弓太大,而且訓練時間長,加上當時職業軍人不屑玩弓,而低級輔助兵種平時都是農民,沒時間玩弓。而且地中海那塊地確實沒啥玩弓的大戶,羅馬人也不需要用弓箭手去對付。

但後來羅馬人東擴到小亞細亞,阿拉伯那塊時遇到的敵軍弓箭手就多了,但羅馬人訓練弓箭手也來不及,因此大量開始僱傭克里特島弓箭手或者別的已征服的城邦弓箭手,這些遠程兵種在羅馬軍隊中的數量也由此開始增多。


瘋狗的輕武


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弓箭不是萬能的,大家經常被影視劇萬箭齊發的場景所迷惑,但弓箭真的戰無不勝嗎?通過文獻資料,我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古羅馬的軍事組織體制對其武器的影響

在古羅馬王國和古羅馬共和國的初期,士兵是從公民中動員起來的,

他們必須自備武器,因此,騎兵及武器裝備較好的重步兵來自最富裕

的階層,此外還有裝備稍差的步兵分隊。各種部隊均以一百人為單位

進行編隊,稱為“百人隊”。早期的古羅馬軍隊的伯戰隊形是方陣。

隨著武器裝備的改進,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時候,古羅馬逐漸形成了由支他組成的軍團作作戰體制。古羅馬軍隊的士兵有四種類型,他們都是自由公民。第一類是少年

兵或稱輕步兵,年齡最小,最靈活敏捷,但缺乏訓練;第二類是青年。

兵,年齡稍大,經驗較多,是軍團重步兵的第一戰列;第三類是壯年

兵,平均年齡約30見,他們成熟、頑強,經驗豐富,是整個軍對的中

堅,是軍團得步兵的第二戰列;第四類是成年兵,年齡最大,老成穩

健,是軍團重步兵的第三戰列。

古羅馬的軍團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師,它由10個大隊組成,約4500至5000名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騎兵。在古羅馬共和國時期,每個軍團配有一個聯合軍團,它們兩者的組織體制相同,不聯合軍團的騎兵通常有600人。

古羅馬軍團與聯合軍團合起來,相當於現在的一個軍,約9000至10000人,其中約有騎兵900人。兩個古羅馬軍團加上兩個聯合軍團組成一個由執政官統率的集團軍,由兩名羅馬執政官中的一名指揮。每個執政官統率的集團軍通常有1.8萬至2萬人。

古羅馬逐漸擴展成為一個帝國後,由於其疆土日益擴張,使得連年不斷的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採用每年徵募公民來組建民兵的辦法已不能滿足軍隊兵力的需要,必須建立一支由專職士兵組成的常務軍,從而導致了由步兵大隊組成的古羅馬的發展。

為了適應形勢的要求,公元前100年,古羅馬執政官馬留對羅馬軍事體制進行了改革,提高了作戰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使古羅馬軍團逐步向方陣隊形演變,並把步兵大隊作為基本的戰術組織。每個軍團仍由10個大隊組成,每個大隊有400-500人。

二、古羅馬軍當時主要武器選擇

裝備 最初,古羅馬的騎兵和步兵主要使用長矛和弓進行作戰,劍是次要武器。到公元前三世紀末,古羅馬軍隊淘汰了用於砍殺的劍,

改用一種稍短的劍,稱為短劍。其長約2英尺,寬約2英寸,很重,劍頭十分尖銳,用起來比梭標靈便,用途更廣,可作為劈刺式兵器,其

作用十分重要。

由於短劍的作用距離較近,不能像梭標那樣能拒敵於較遠的距離,對士兵的保護功能相對差一些。為彌補這一缺陷,古羅馬人對盾作了較大改進,將盾改成了結實的長圓凸面體,高約4英尺,寬2英尺,可以將身體的大部分遮蓋住,其形狀有些像琵琶桶的平面,用木頭做成,

上面蒙有獸皮,並用窄金屬條加固,較為輕便。短劍和盾的使用,使古羅馬軍團的機動性大大增強。

古羅馬人對兵器的一項重大發展是重標槍。它是標槍的一種,出現於公元前三世紀。這種標槍容易投擲,穿透力大,它一半是金屬桿,一

半是木杆,即將一根4.5英尺的鐵桿插入一根4.5的木杆,中間用兩個銷釘連接起來,總長度約為難英尺,在金屬桿的一端加有一個堅硬的鐵槍尖。重標槍用單手投擲,最大投射距離約60英尺,作戰時,軍

團士兵可一齊投出,可以取得最大的心理威懾效果。起初,得標槍只是劍的輔助兵器,到了公元前一世紀,它的作用就變得跟劍一樣得要了。古羅馬軍團的士兵通常都攜帶著這一輕一得兩種兵器。早期的羅馬方陣還留有很深的希臘印記,那時候短劍的地位還沒有中後期那麼高。

比如這張早期羅馬軍團方陣圖中,羅馬早期的長槍 Hasta 還是很重要的武器裝備。當時羅馬著名的三線戰列中,第三列的成年老兵 Triarii 就是持 Hasta 的士兵。但是到了中後期,Hasta 就被更具戰術想象力的 pilum 取代了(pilum:羅馬重標槍)。pilum 和 spear 的大小相仿,但基本著重於投擲的功能,只在極少情況下用來肉搏(因為在羅馬軍團成熟的中後期,正面對抗中能衝破羅馬軍團陣線的敵人已經寥寥無幾)。

而且槍頭經過特製:1,槍頭和槍身連接處投擲之後容易折斷,敵人無法完整拔下再投擲回來;2,配重重新設計,槍頭輕槍身重,配合標槍易折斷的功能,插在敵人身上容易造成更深的創傷。如果插在盾牌上,上前踩踏,也很容易使敵人的盾牌失重無法使用。

三、古羅馬軍團的作戰方式和作戰策略對武器的影響

在作戰時,古羅馬軍團的主要防禦隊形有橫隊、方隊和圓隊等。

橫隊通常由10個大隊排成一列,部署在設防陣地或戰壕的後面。方隊按普通三橫隊形式組成,其中3個大隊朝正面,7個大隊分別朝著其餘3個方向:3個大隊朝後,另外4個大隊分別以兩個大隊面對左右兩個外側。方隊和圓隊(即方隊的變形式均用來對付騎兵。通常情況下。

若側翼受自己騎兵或步兵的保護,那麼軍團喜歡以對付敵人的騎兵。他們只要將重標槍、盾和短劍結合使用,就足以抵擋最強大的騎兵的衝擊了。古羅馬的將軍們都強調打進攻戰,只要有可能,就儘量尋找機會襲擊或逼近敵人的側翼。他們總是力爭佔領制高點,以增加投擲的距離,增強衝鋒時的衝擊力量。

古羅馬軍團進行進攻作戰時,先以輕步兵進行小規模襲或用投擲進行騷擾後,雙方的主力橫隊開始互相接近。待相距20碼的距離時。

第一橫隊的前面兩列士兵便將標搶的投出,與此同時,軍團往往已經採取半方陣式的疏開隊形。軍團的主力幾乎總是在主力橫隊開始跟敵人進行白刃戰前發起衝鋒。這時,第一橫隊的8或多或10列士兵就迅猛地衝向敵人,但只有前面的兩列士兵能夠用上劍,後面各列士兵則

將手中的標槍從混戰中的已方士兵的頭頂上擲過去。幾分鐘後,雙方的第二批士兵便上前替換正在交戰中的士兵。這樣週而復始地替換著打下去。直至戰鬥結束。與此同時,輕步兵要負責給後面各列士兵補充標槍。這些輕步兵除了要掩護軍團的背後和側翼外,還要負責找回所有可能找到的並能使用的標槍。

若第一橫隊的進攻未能取勝或者被敵人壓住,那麼第二橫隊的士兵就穿過第一橫隊的士兵6英尺間隔向前推進,第一橫隊中精疲力盡的士兵則退下來休息並重新編隊,最後便作為後備隊的第三橫隊使用。因此,在整個戰鬥中,橫隊中的各列士兵以及兩個基三個主力橫隊之間都在連續不斷地進行調動。要進行這樣的調動和調換,軍隊必須要有高度的紀委性和嚴格的組織。正因為古羅馬軍隊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才能在高明的軍事將領的指揮下,不斷戰勝強大的敵人。

綜合來說:作戰方式與策略是當時沒有使用弓箭的原因,而羅馬是以步兵為主,而且步兵都是重甲兵種,以使用標槍和劍為主,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武器和戰略,才能使自己戰鬥能力更強!

以上是我的回答,我是

歡迎大家評論討論!


黑白史


古羅馬兵團,早期的遠程兵器是標槍!

弓一般分為單體弓和複合弓,就古羅馬兵團那個時期來講,大部分的時期都處於單體弓發展的時代,要想讓單體弓的射程達到一個驚人的距離,也就是大概50米開上吧,你就必須得達到英國的那種長弓。

技術達不到,你能怎麼辦?如果你想要使用這種射程的長弓,你就必須得放棄你那邊大的盾牌,懟古羅馬軍團來講它的經典陣型就是古羅馬的重步兵方陣,缺失了這塊可攻可守的打盾牌,對於古羅馬兵團來講,他已經失去了自己的靈魂,打仗都不能夠好好打了!

所以對於古羅馬兵團來講,自己的貢獻可能射程大致也就在30到40米左右,這個距離其實用標槍的威力更大!

標槍它的重量比弓箭的重量要重,而且由於古羅馬兵團所使用的那種標槍,它是特製的,前面將近1/3全是鐵製,這樣的話,標槍一旦受力前方的標槍,他會折彎這種標槍,再撿起來是沒有辦法使用的。

按照古羅馬兵團的設想,不必依靠盾牌推進到距離敵人接近的距離,之後先用標槍進行兩個波次的火力輸出,然後剩下來步兵從自己的盾牌內部抽出戰刀,直接衝上去跟敵人進行貼臉四殺。

我問你這其中關弓箭什麼事情?有人就會說了,弓箭在進攻之前先進行一波火力輸出不是更好嗎?那麼對於古羅馬兵團來講,他的軍隊的分層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古羅馬兵團分為共和國時期和接下來的古羅馬帝國時期,無論在哪個時期,古羅馬的軍隊基本上分為三線,第一線用來衝沙,第二線用來穩定陣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第三線作為督戰,但是無論哪一條戰線都要最後上戰場和敵人廝殺!如果配備了弓箭,那古羅馬軍隊的分層將會更加複雜,這和古羅馬軍隊戰鬥力無關,主要關乎的是古羅馬軍隊的軍功制度,該怎麼分配。

原先的那一套古羅馬中不應方正就已經很好使了,這個時候你再琢磨腦筋去再使用另外一套方法,別說手底下原先的那些兵團不答應,就是那些古羅馬的元老,他們也不會答應這種事情,新的軍隊就會增加新的權力,萬一再搞出一個實權者跟他們爭權利,那這種事情就不好了。

當然時間長了,古羅馬軍隊內部的兵種分配也是會發生改變的,不同地區古羅馬軍隊內部的軍隊成分也會十分的複雜,當然有一些軍隊內部也會配備一些弓箭手,但從來都不是佔據主流!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羅馬的軍隊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基本上就是圍繞著地中海轉,不是說古羅馬的軍隊不驍勇善戰,也不是說古羅馬的軍隊不認識這個世界,而是一旦進入內陸地區失去了地中海發達的海運吶,古羅馬軍隊的投送能力將會大為減弱,古羅馬軍隊立刻就成了一隻滿身都是刺兒的王八,雖然頭很鐵,但是人家機動能力不足,很容易被人給放風箏。

在這之後,安息帝國就好好的教育了一下古羅馬。


漩渦鳴人yy


你要相信一點,但凡你不需要的都是你不擅長的。

這是古代中國軍隊

這是古羅馬軍團的樣子,在人手一個盾牌的情況下,你覺得善於射箭有什麼用?


小人物眼界


古羅馬軍隊的主力是重裝步兵。使用的武器是標槍,可做遠距離武器,近戰也可用作短矛使用。前端為四點五英尺的金屬長杆,附有一個鐵槍尖。後端為四點五英尺的木製長杆,上面繞有一根繩索,在投射的瞬間拉動繩索,使標槍旋轉前進,可刺破盾牌或盔甲,紮上標槍的主要起到打亂敵軍陣型和削弱敵人的作用。

古羅馬不使用弓箭的重要原因在於弓箭自身的缺陷。弓因其作用機理所限,命中率很差。弓幾乎完全依靠射手自身的經驗來進行瞄準,箭雖然有尾羽作為穩定舵,但是箭的受風面積大,初速慢,其飛行速度衰減快,而且箭頭面積大,刺入人體後速度衰減也快。

羅馬由於地處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在當地環境的影響下,使用標槍與弓箭相比較,不論是準確度還是穩定性,標槍都優於弓箭。因此,古羅馬軍團使用標槍,並不是不會使用弓箭。





奮鬥的小峰


羅馬是遊牧族嗎?

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嗎?

不是,那麼弓箭就不是他們的擅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