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蘇德戰場,莫德爾是17個裝甲師中5個無經驗之一,憑啥逆襲成戰神?

白楊樹下談歷史


莫德爾是參謀出生,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莫德爾只是擔任軍參謀長。戰爭爆發後他做為第3裝甲師師長隸屬於古德里安指揮的第24摩托化軍。

在斯摩稜斯克會戰中的克里切夫作戰中,他指揮的部隊緩解了蘇軍對中央集團軍群右翼的反突擊,蘇軍3個師被擊潰,這成為了他指揮的第一場戰役級防禦勝利,讓他的“防禦天才”初試鋒芒。到斯摩稜斯克會戰結束為止,他指揮的第3裝甲師在蘇聯境內長驅直入700公里,在同僚中獲得了“前進將軍”的綽號。

在基輔會戰中,他指揮的部隊封閉了合圍圈,整個會戰俘虜蘇軍1.8萬餘人。此後的莫斯科會戰中,該師第1個佔領奧廖爾,此後10月21日改任第41摩托化軍軍長。之後的作戰中該軍在克林和伊斯特拉與蘇軍激戰,最終在蘇軍反攻下一路潰退。不過莫德爾卻沒有失去信任,1942年1月又升任第9集團軍司令。

在之後蘇軍冬季反攻中,莫德爾指揮該集團軍在勒熱夫-維亞濟馬殲滅蘇軍第29和第33集團軍,穩定了整個中央集團群態勢,為此他在1942年2月17日獲得銀橡葉騎士十字勳章。

7月下旬-8月中旬,莫德爾與朱可夫首次正面交鋒,雙方部隊在勒熱夫-瑟喬夫卡再次激戰。蘇軍稱斃敵3萬人左右,擊毀敵軍坦克300輛;而德軍戰報則是完全擊退蘇軍對第9集團軍的進攻,擊毀蘇軍坦克數百輛。不過很快兩人在火星行動再次交手,這次蘇軍付出了沉重代價而沒有實質性收穫,只是在戰略上組織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部隊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增調部隊。至於雙方損失,各自數據相差太大。德軍戰時稱蘇軍損失50萬人和1700輛坦克,己方僅損失4萬人;蘇軍戰時稱較低7.7萬,擊毀敵軍坦克600輛、火炮2091門和飛機200架,俄羅斯目前數據為純減員7.3萬人,傷病14.5萬人。

1943年2-3月,莫德爾又與另一名蘇軍統帥羅科索夫斯基在謝夫斯克進行了交手,他先逐步後撤之後瞅準時機實施反擊,最終蘇軍損失7萬餘人,當然德軍聲稱蘇軍中央方面軍損失達27萬餘人。

在此後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會戰中,他的第9集團軍在波內裡進攻遭到蘇軍頑強抵抗,僅僅前進了10公里,但卻損失2萬餘人和650輛坦克。之後他率部在奧廖爾節節防禦,抵抗蘇軍對奧廖爾的反攻。蘇軍經過1個多月激戰最終在8月18日贏得戰役勝利,但付出了42萬餘人、2586輛坦克、892門火炮和1104架飛機的代價。

之後他先後出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和南方集團軍群司令,被稱為東線防禦大師,採取了一系列防禦反擊,遲滯了蘇軍的進攻步伐,延緩了德軍失敗的時間。1944年8月出任德軍西線總司令,最後1945年4月在魯爾包圍圈自殺。


榮華之武器堂


巴巴羅薩計劃之初,德軍投入了21個裝甲師中的19個,如何是17個呢?

第4裝甲集群:

第1裝甲師基希納中將

第6裝甲師蘭德格拉夫中將

第8裝甲師布蘭登貝格少將

第3裝甲集群:

第7裝甲師漢斯·馮·豐克少將

第12裝甲師約瑟夫·哈佩少將

第19裝甲師奧托·馮·克諾貝爾斯多夫中將

第20裝甲師霍斯特·施通普夫中將

第2裝甲集群:

第3裝甲師瓦爾特·莫德爾中將

第4裝甲師維利巴爾德·馮·朗格曼少將

第10裝甲師費迪南德·沙爾少將

第17裝甲師艾爾林少將

第18裝甲師瓦爾特·內林少將

第1裝甲集群:

第9裝甲師阿爾弗雷德·裡特·馮·胡比奇中將

第11裝甲師路德維希·克呂威爾少將

第13裝甲師漢斯少將

第14裝甲師庫恩少將

第16裝甲師漢斯·胡貝少將

德軍統帥部預備隊第2裝甲師、第5裝甲師


歷史扒糞機


1940年11月,“好戰分子”莫德爾在經歷了波蘭、法國戰役後,並隨著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被“無限期”延遲,他越來越不想在部隊機關擔任參謀長工作,更希望能夠親自帶兵打仗,尤其是他長期以來十分看好的裝甲部隊。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的“關照”下,莫德爾中將終於有幸擔任,有“柏林熊”之稱的第3裝甲師師長。儘管人們都表示反對和懷疑,但他不以為然,並大膽改革、創新,將裝甲部隊的效能發揮到極致,贏得了軍方信賴。

於是,莫德爾的第3裝甲師,成為關鍵戰場上的“基石”。

莫德爾儘管戴著一片單片眼鏡,一副“斯文人”的做派,但常常粗話連篇、脾氣暴躁,讓人難以接近;儘管他是一位優秀的陸軍將領,但對裝甲部隊在未來戰場的核心地位尤為推崇,並對如何使用裝甲部隊有自己獨特的心得。

擔任裝甲師師長後,莫德爾開始將自己的戰術理論,徹底地貫徹到這支“王牌部隊”上。雖然反對和質疑,讓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有總司令“保駕護航”,對第3裝甲師的顛覆性改造,在他的叫罵聲和嚴苛的訓練中,比較順暢地進行著。

莫德爾改革最大的成果,就是打亂過去兵種獨立、各行其是的不合理編制,建立戰鬥群模式。比方說,在以往的戰鬥中,坦克部隊如果需要炮兵支援時,必須經過炮兵主管的同意才行。同時,輕型、中型坦克分屬管理,作戰效能低下。

戰鬥群,就是打亂建制,將輕型、中型坦克以及火炮分隊、跟隨步兵等,合成一個個“可大可小”的綜合性突擊集群。通過群長的統一指揮,形成具有“獨立”作戰能力的集體。這種戰鬥群模式,是德軍在戰場上很實用的戰時編制。

莫德爾的新戰術理論,在當時的德國沒有幾個將領能有這樣的遠見卓識。通過訓練和演習,第3裝甲師的官兵們對這種“可以隨意編組”的戰鬥群,已經是得心應手、輕車熟路了。火力比過去增加幾倍,突防能力大步增強。

德軍最高統帥部對他的改革十分欣賞和認可。當決定組建非洲遠征軍時,以該師的第5裝甲團為班底,擴建成第5輕型裝甲師,成為隆美爾非洲軍團中第一支主力王牌師。可見,莫德爾的改革對提高德國裝甲部隊整體實力,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蘇德戰爭爆發,第3裝甲師成為古德里安最信賴的部隊。

被軍方高層讚賞,對莫德爾來說,既是好事,又是壞事。能被上級認可自然是一件好事,但訓練、磨合好的部隊被抽走,在感情上讓他有些捨不得。好在軍方能夠及時地將“缺口”補充到位,他只得無奈地罵罵咧咧,更加賣力地訓練新部隊。

“罵歸罵、牢騷歸牢騷”,莫德爾似乎一直在忍著。原來,他從陸軍總參謀部的一班朋友那裡,打聽到德國將進攻蘇聯的“最高機密”,這讓“壞脾氣”的莫德爾說什麼都要忍,省得節外生枝,取消自己的參戰資格。

1941年4月,第3裝甲師劃歸古德里安第2裝甲集群的第24摩托化軍,開始秘密在波蘭邊境上集結。這讓“好戰”的莫德爾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在他看來,戰爭沒有什麼正義與非正義,戰鬥是軍人的天職,他要創造屬於軍人的輝煌。

“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德國近千架飛機深入蘇聯腹地,對其後方的空軍基地進行毀滅性打擊,9小時內1200架蘇軍飛機被擊毀在地面上,瞬間喪失了重要的制空權。300多萬德軍分三路向蘇聯發起了進攻。

莫德爾將全師分成4個戰鬥群,快速向縱深挺進,戰鬥群顯示了火力強勁,突防能力強的優勢,被打蒙的蘇軍毫無招架之力。僅3天,第3裝甲師就深入蘇聯境內165公里,完成目標任務的一半,儘管遭到蘇軍的頑強抵抗,但德軍勢不可擋。

第3裝甲師的快速推進,讓古德里安非常高興,對莫德爾大加讚揚,許諾為其請功。受到鼓舞的莫德爾,不顧部隊疲憊繼續前進,他對部下說:“部隊有困難,對手更困難,不能失去戰機,必須推進”。到了第12天,他們推進了600公里。

斯摩稜斯克戰役,攻防兼備的第3裝甲師。

很顯然,第3裝甲師和整個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群推進的太快了,步兵跟不上裝甲師的推進速度,更不要說行動緩慢的後勤部隊了。此時,清醒過來的蘇軍,抓住機會,組織一千多輛坦克,向德軍發起反擊,莫德爾也被迫轉入防禦。

莫德爾迅速抽調70輛坦克、幾個步兵連和反坦克炮組成一個戰鬥群,在飛機的掩護下,參加對蘇軍的反衝鋒,一天戰鬥下來,草原上留下了800多輛蘇軍坦克殘骸,儘管第24摩托化軍擊退了蘇軍的反擊,但第3裝甲師也損失21輛坦克。

在古德里安的要求下,莫德爾再次將所屬部隊分成三個戰鬥群,既要阻擋鐵木辛哥的援兵,又要防止包圍圈中蘇軍突圍。第3裝甲師與蘇軍展開了慘烈的“纏鬥”,全師只剩50輛坦克,彈藥只有0.5個基數,但這似乎並沒有影響他繼續推進。

戰鬥群戰術再次發揮了“可大可小”的優勢,莫德爾重新組織成一個裝甲攻擊群,突然折向東南,蘇軍防線瞬間崩塌,第3裝甲師攻擊前進,完成了對蘇軍的包圍。2個月的斯摩稜斯克戰役,德軍造成蘇軍損失76萬人,俘虜就達66萬人。

蘇德戰爭初期,造成蘇軍“不堪一擊”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在於:一是,蘇軍沒有做好應戰準備。蘇聯在戰前邊境上,擺出的是進攻態勢,在其後方並沒有大縱深的防禦工事,遇到突襲時,政工幹部的越權指揮加劇了部隊的混亂;

二是,戰術陳舊,指揮僵化。蘇軍的反擊戰術,首先是3分鐘火力急襲,然後是短暫停頓,接著是密集的步兵組成“人海”,沒有空軍、炮火的掩護,高喊著“烏拉”的口號反覆衝擊,在德軍的火力壓制下,屍橫遍野、損失慘重。

更為重要的是,一線指揮員戰術素養低。對德軍的裝甲集群缺乏作戰經驗,更缺乏有效的武器。說白了,蘇軍對新武器的誕生缺乏研究。更要命的是,指揮員不知所措,如西南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在撤退與堅持之間,猶豫不決,導致失利。

不管怎麼說,儘管在蘇德戰場上的17個裝甲師中,莫德爾是5個從來沒有指揮過裝甲師的其中之一,可謂“菜鳥”;但其輝煌的戰績,不僅讓反對他的人大吃一驚,而且其卓越的裝甲戰鬥群戰術,讓他一步登天,成為令人佩服的“戰神”。

大家認為呢?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