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 關於康熙皇帝,後人對他的評價如何,我們的開國領袖這樣評價他

康熙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一直以來人們對他爭議頗多,一方面因為他 擒鰲拜,平定三藩,收臺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發展經濟,使得中國封建社會有迴光返照的跡象,而且中國最後一個盛世

康乾盛世 也是在他手裡慢慢發展起來的,所以一些人認為他是一個千古一帝,而另一方面,由於他閉關鎖國,晚年對於他手底下的官員管理過於鬆弛,導致官員貪汙成風,更是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所以有些人覺得康熙算不上千古一帝,但是在位期間,既有大功績,又有錯誤,所以只能算作一個明君。但是作為一個皇帝來說,他的名聲不僅在國內得到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國外也有不少文人墨士,對康熙的評價也是極好的,下面來看看國內外是怎樣評價這位老人的吧:

關於康熙皇帝,後人對他的評價如何,我們的開國領袖這樣評價他

康熙畫像

趙爾巽等《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昭槤《嘯亭雜錄》: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黃宗羲:①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 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裡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

白晉: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金昌業: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至若治尚儒術,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則雖比於魏孝文、金主雍無愧矣。第其為人,明秀有餘,渾厚不足。才多,故好自用;量狹,故喜自矜。……又聞通官之言:(康熙)惡聞諫諍,峭直之臣不容於朝,此豈君天下之量也?……儉德雖可尚,過儉而近於吝。

洪大容:①六十年天下之奉,宮室之儉如此,宜其威服海內,恩浹華夷,至於今稱其聖也。 ②臣見暢春園而知康熙真近古英傑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曾國藩: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②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關於康熙皇帝,後人對他的評價如何,我們的開國領袖這樣評價他

陳道明版康熙

梁啟超: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嚮慕尤眾。 ②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採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汪榮寶:祖自親政以來,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外交軍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於漢唐之盛。 [83]

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蔡東藩:①自古藩鎮,鮮有不生變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遲撤而養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較易。清聖祖力主撤藩,正英斷有為之主。洎乎倉卒告警,舉朝震動,聖祖獨從容遣將,鎮定如恆,且不允索額圖之請,自損主威,聖祖誠可謂大過人者。②康熙帝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親征,卒平朔漠,撻伐之功,未始不盛。

蕭一山:聖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觀。以其有好學不倦之精神,寬大愛民之治術,謹事惜時,深耕易耨,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葉雖稍流縱弛之弊,然大亂之後,亟需休養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徑也。

關於康熙皇帝,後人對他的評價如何,我們的開國領袖這樣評價他

毛澤東:康熙三徵噶爾丹,團結眾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進兵西藏,振興黃教,尊崇達賴喇嘛,護送六世達賴進藏,打敗準噶爾人,為維護西南邊疆的統一,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進剿臺灣,在澎湖激戰,完成統一臺灣的大業。他在東北收復雅克薩,組織東北各族人民進行抗俄鬥爭,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保證我永戍黑龍江,取得了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為鞏固東北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

啟功:歷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說。據我看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時代最強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復臺灣,平定噶爾丹、力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絕後的遼闊,制定了開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大度而主動地拜謁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遺老的對立情緒,穩定了人心;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優待人才,並注重選拔人才,促進了清代的文化建設和學術發展。

田淼:康熙作為一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政務之餘,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為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不能不說是非常可貴的。

柏楊:玄燁大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陽:(康熙)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鰲拜、平三藩,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以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獎勵墾荒,致力治河;爭取漢族士大夫官僚,勵精圖治;他又統一臺灣,驅逐沙俄入侵,平定噶爾丹,奠定了清朝統治的基業。不過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諸皇子爭位,舉朝不寧。

關於康熙皇帝,後人對他的評價如何,我們的開國領袖這樣評價他

康熙親征葛爾丹

國外評價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並且稱呼康熙帝為“上國聖人”。 二戰時期日本人研究異族征服中國的歷史,對康熙更加欽佩,認為:“清朝三百年的政績,也是靠它擁有像康熙帝那樣以衛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範帝王的地位,成為鞠躬盡瘁的賢能天子,才爭取到那樣難治民族(指漢族)的全面信任和擁護。在這點上說他獲得了更光輝燦爛的成就,也非過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謂‘統治者的恩德’。”並把康熙作為自己未來統治中國的榜樣。

朝鮮人對康熙帝的評價經歷了一個從昏君到聖君的變化過程,康熙親政時正值朝鮮肅宗年間,朝鮮雖為清朝屬國,思明反清情緒卻很濃厚,對康熙的評價也很負面,如有使臣說康熙“只知清書,不解文字”,“驕淫日甚,以遊戲為事”,“荒淫遊畋,不親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後期,評價開始轉變,稱康熙“節儉惜財,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無愁怨”。 [96] 乾隆以後,朝鮮君臣對康熙的評價變得非常高,他們認為“康熙,千古英傑也”,“大抵康熙,天下之聖主”,“康熙自是豪傑之主,政令施措動合事宜,至今維持,皆其餘蔭”。清末的朝鮮國王李熙(高宗)也認為:“康熙,英傑之主也”。

美國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①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98] ②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併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 ③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德國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麼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反輔政臣僚的意願,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准基督教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後,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

法國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於精通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准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公開講授基督教義。

關於康熙皇帝,後人對他的評價如何,我們的開國領袖這樣評價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